一种地下矿山复合型阶段斜溜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9132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下矿山复合型阶段斜溜井,尤其是能够实现分离矿体、多分段高效放矿的溜井结构。



背景技术:

在地下矿山生产过程中,由于矿体的赋存状态、大小、走向等因素的存在,同一阶段中往往存在多个相距较远的矿体。在采矿过程中常将这多个矿体划分到两个并行的主副沿脉进行开采。目前,已知的地下矿山副沿脉放矿方式为在各分段通过矿车人工将矿石运输至主沿脉阶段溜井。由于各水平主副分段均可能在进行采矿生产,故其存在转运任务繁重,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存在管理复杂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的地下矿山副分段放矿过程中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阶段溜井设计结构,能有效地解决副分段放矿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地下矿山复合型阶段斜溜井,包括分枝溜道1、主斜溜道2、副斜溜道3、贮矿仓4,主斜溜道2、副斜溜道3呈V字形布置在阶段中,主斜溜道2和副斜溜道3的下端连通,主斜溜道2和副斜溜道3的连接处为圆弧形,防止连接处顶部围岩应力过于集中;主斜溜道2和副斜溜道3上均设有多个分枝溜道1,分枝溜道1与主斜溜道2和副斜溜道3连通;主斜溜道2、副斜溜道3、贮矿仓4三者连通,主斜溜道2与贮矿仓4的连接处为弧长不小于1.5m的圆弧形,副斜溜道3与贮矿仓4的连接处为弧长不小于1.5m的圆弧形;圆弧形设计可以截留部分矿料,形成矿料保护垫层,减缓矿石运动速度,避免了矿料直接冲击井壁而破坏贮矿仓4的结构。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所述主斜溜道2、副斜溜道3、分枝溜道1的溜道直径为3~6倍矿石的最大块度,其角度大于矿石的自然安息角。

放矿时,主斜溜道2、副斜溜道3分段的矿石经各自的分枝溜道1,下放至主斜溜道2和副斜溜道3,最终到达贮矿仓4。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在保证主分段能够正常放矿的条件下,由于采用了双斜溜道结构,副分段的矿石也能一次性经各分支溜道下放到阶段底部。解决了各分段人工转运矿石过程中效率低下,运输任务繁重,安全隐患大,管理困难的缺陷,减轻了工人作业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放矿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分枝溜道;2-主斜溜道;3-副斜溜道;4-贮矿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所述内容。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地下矿山复合型阶段斜溜井,包括分枝溜道1、主斜溜道2、副斜溜道3、贮矿仓4,主斜溜道2、副斜溜道3呈V字形布置在阶段中,主斜溜道2和副斜溜道3的下端连通,主斜溜道2和副斜溜道3的连接处为圆弧形,防止连接处顶部围岩应力过于集中;主斜溜道2和副斜溜道3上均设有多个分枝溜道1,分枝溜道1与主斜溜道2和副斜溜道3连通;主斜溜道2、副斜溜道3、贮矿仓4三者连通,主斜溜道2与贮矿仓4的连接处为弧长不小于1.5m的圆弧形,副斜溜道3与贮矿仓4的连接处为弧长不小于1.5m的圆弧形;圆弧形设计可以截留部分矿料,形成矿料保护垫层,减缓矿石运动速度,避免了矿料直接冲击井壁而破坏贮矿仓4的结构,如图1所示。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地下矿山复合型阶段斜溜井,包括分枝溜道1、主斜溜道2、副斜溜道3、贮矿仓4,主斜溜道2、副斜溜道3呈V字形布置在阶段中,主斜溜道2和副斜溜道3的下端连通,主斜溜道2和副斜溜道3的连接处为圆弧形,防止连接处顶部围岩应力过于集中;主斜溜道2和副斜溜道3上均设有多个分枝溜道1,分枝溜道1与主斜溜道2和副斜溜道3连通;主斜溜道2、副斜溜道3、贮矿仓4三者连通,主斜溜道2与贮矿仓4的连接处为弧长不小于1.5m的圆弧形,副斜溜道3与贮矿仓4的连接处为弧长不小于1.5m的圆弧形;圆弧形设计可以截留部分矿料,形成矿料保护垫层,减缓矿石运动速度,避免了矿料直接冲击井壁而破坏贮矿仓4的结构;所述主斜溜道2、副斜溜道3、分枝溜道1的溜道直径为4倍矿石的最大块度,其角度大于60°,如图1所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