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结构可变的台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02633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支撑结构可变的台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别涉及支撑结构可变的台车。



背景技术:

轨顶风道,即列车顶排风道,是地铁车站通风系统中重要的内部结构构件,悬挂于车站中板和结构侧墙的交接位置。由于其所处位置的特殊性,一般不与车站主体同时浇注,尤其在盾构施工需要通过的车站,轨顶风道必须后期浇注。

现有的后浇筑施工方法,通常采用分段搭设钢管脚手架及木模板的形式,支架搭设完成后,安装底板模板,绑扎底板及竖墙钢筋,安装竖墙外侧模板,浇筑底板及下部竖墙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安装竖墙内侧模板并加固,最后再浇筑竖墙上部混凝土,施工完成达到拆模要求后,拆除支架支撑体系及模板,循环至下一段施工。

这种施工方法,需要在车站内进行大量的安装、拆除支架模板体系的工作,施工速度慢,投入劳动力大,耗时耗力。为了克服该问题,后期出现了“台车法”,如公布号为CN104612741A的发明专利公开的一种轨顶风道台车施工方法,通过在车站主体的延伸方向铺设轨道,在轨道上拼装出可竖向升降的台车并将该台车与轨道滚动配合,通过台车底部千斤顶调节台车相对于车站主题顶部的高度,使台车顶部能够支撑底板模板,施工完成一段轨顶风道后,无须重复安装、拆除台车支撑体系,推动台车至下一段循环施工即可。

但是现有的轨顶风道的断面形状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如公告号为CN204311741U的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的轨顶风道的断面形状,下部竖墙位于底板所在水平面以下,另一种轨顶风道的断面则接近于槽钢的断面形状,为了支撑该两种不同断面形状的轨顶风道,台车顶部需要搭设出相应形状的支撑结构,以浇筑不同断面的轨顶风道,但是现有的台车顶部的支撑结构单一,只能适用一种断面形状的轨顶风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撑结构可变的台车,具有顶部的支撑结构可变,适应于两种不同断面形状的轨顶风道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支撑结构可变的台车,包括车体,车体顶部具有用于支撑轨顶风道模组的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固定梁以及可拆卸连接的活动梁,所述固定梁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可拆卸连接活动梁的上连接位,所述车体的侧面位于上连接位下方的位置设有下连接位,当活动梁与上连接位连接时,所述活动梁和固定梁共同构成用于支撑轨顶风道模组中底板的水平支撑结构,当活动梁与下连接位连接时,所述固定梁与活动梁上下分布共同构成用于支撑轨顶风道模组中底板以及下部竖墙的阶梯支撑结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活动梁与固定梁上的上连接位连接时,活动梁与固定梁共同构成水平的用于支撑断面为近似槽钢断面形状的轨顶风道的底板的水平支撑结构,当要支撑带下部竖墙的轨顶风道时,将活动梁从上连接位拆下,连接到下方的下连接位上,由此,活动梁原连接于固定梁时所占位置镂空,可供轨顶风道的下部竖墙穿过,并由连接于下连接位上的活动梁支撑下部竖墙的底部,而轨顶风道的底板由固定梁支撑,形成阶梯支撑结构,台车顶部的支撑结构具有可变的水平支撑结构和阶梯支撑结构两种状态,适应于两种不同断面形状的轨顶风道的支撑。

进一步,所述活动梁的下方与车体侧面之间还连接有用于加固的支撑杆。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支撑杆提高活动梁的承重能力。

进一步,所述车体的侧面上下分布有用于与支撑杆的端部连接的上固定位和下固定位,上固定位和下固定位的距离等于上连接位和下连接位的距离。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活动梁上、下变换时,支撑杆同样能够通过上固定位或下固定位的连接,对活动梁进行支撑。

进一步,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活动梁铰接,另一端与车体侧面铰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杆与活动梁铰接,收叠后便于携带,在安装活动梁时,支撑杆端部与车体侧面铰接能使得安装便捷。

进一步,所述支撑杆与活动梁的铰接处位于活动梁的端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杆能够为活动梁提供较大的力矩,提高承载力。

进一步,所述活动梁与上连接位、下连接位的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栓连接的方式连接较为可靠,安装便捷。

进一步,上连接位、下连接位均具有连接板,活动梁用于连接上连接位、下连接位的端部设有安装板,安装板和连接板通过螺栓螺母连接,连接板的下沿设有开口朝上的预嵌合钩。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台车顶部安装活动梁属于高空作业,存在危险性,而将安装板与连接板进行螺栓连接,需要一边搀扶着活动梁,一边进行螺栓连接的操作,至少需要亮个人配合完成,费人力,设置预嵌合钩后,先将支撑杆的端部与车体侧面铰接,再将安装板的下沿嵌合在预嵌合钩中,此时活动梁与固定梁已实现预固定,再通过螺栓进行连接紧固即可,操作方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将活动梁安装在上连接位或下连接位上,以形成水平支撑结构或阶梯支撑结构,支撑结构可变换,适应两种不同断面形状的轨顶风道的施工。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活动梁连接于上连接位构成水平支撑结构状态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的活动梁连接于下连接位构成阶梯支撑结构状态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的车体侧视图;

图4是连接板与安装板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车体;11、三角形支架;111、滚轮;112、千斤顶;12、加强杆;13、下连接位;14、上固定位;15、下固定位;2、固定梁;21、上连接位;3、活动梁;4、支撑杆;5、连接板;51、预嵌合钩;6、安装板;7、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支撑结构可变的台车,参照图1,包括车体1,车体1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三角形支架11,两个三角形支架11间交叉连接有用于加固的加强杆12,三角形支架11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在轨道上滚动的滚轮111,以及用于升降车体的千斤顶112,参见图3能从侧面视角看到车体1的结构,此时,三角形支架11底部的滚轮111被千斤顶112抬升离开地面,使车体1顶部的支撑结构能够支撑轨顶风道的底板。

再参照图1,支撑结构包括固定梁2以及可拆卸连接的活动梁3,固定梁2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可拆卸连接活动梁3的上连接位21,所述车体1的侧面位于上连接位21下方的位置设有下连接位13,活动梁3与上连接位21、下连接位13的连接方式均为螺栓连接。活动梁3的下方与车体1侧面之间还连接有用于加固的支撑杆4,车体1的侧面上下分布有用于与支撑杆4的端部铰接的上固定位14和下固定位15,上固定位14和下固定位15的距离等于上连接位21和下连接位13的距离,支撑杆4的端部与活动梁3的端部铰接,为活动梁3提供较好的支撑,同时支撑杆4能跟着活动梁3上、下位置的变换而变换。

如图1所示意,当活动梁3与上连接位21连接时,所述活动梁3和固定梁2共同构成用于支撑轨顶风道模组中底板的水平支撑结构,用于支撑断面为近似槽钢断面形状的轨顶风道的底板,如图2所示,当活动梁3与下连接位13连接时,活动梁3原连接于固定梁2时所占位置镂空,可供轨顶风道的下部竖墙穿过,并由连接于下连接位13上的活动梁3支撑下部竖墙的底部,而轨顶风道的底板由固定梁2支撑,形成阶梯支撑结构。台车顶部的支撑结构具有可变的水平支撑结构和阶梯支撑结构两种状态,适应于两种不同断面形状的轨顶风道的支撑。

参照图4,示意上连接位21或下连接位13所具有的连接板5,活动梁3用于连接上连接位21、下连接位13的端部设有安装板6,安装板6和连接板5上具有与用于螺栓连接的连接孔7,供螺栓穿过并与螺母连接紧固。连接板5的下沿设有开口朝上的预嵌合钩51,变换安装活动梁3时,先将支撑杆4的端部与车体1侧面铰接,再将安装板6的下沿嵌合在预嵌合钩51中,此时活动梁3与固定梁2已实现预固定,再通过螺栓进行连接紧固即可,安装便捷,单人即可完成安装。

综上,本实施例通过将活动梁3安装在上连接位21或下连接位13上,以形成水平支撑结构或阶梯支撑结构,支撑结构可变换,适应两种不同断面形状的轨顶风道的施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