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退式打捞矛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95160阅读:9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退式打捞矛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气井工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退式打捞矛。



背景技术:

随着修井工艺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修井工具也在逐年更新和改进,修井工具在原有基础上又开发出许多新产品,为修井作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目前,可退式打捞矛是从落鱼内孔进行打捞的工具。且现有的打捞矛大多数为可退式卡瓦打捞矛。卡瓦的外螺纹在于落鱼的内壁相配合时容易损坏落鱼。而且,一旦可退式卡瓦打捞矛打捞的落鱼出现卡死的情况,在其退出落鱼的时候往往也会造成自身的损坏,难以再次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退式打捞矛,其能够避免损坏落鱼和实现重复打捞利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可退式打捞矛,其包括依次连接的接头、矛柱和引鞋。矛柱设置有多个矛钩。可退式打捞矛设置有沿接头的轴向依次贯穿接头、矛柱和引鞋的水眼。每个矛钩的一端伸入水眼内并转动设置于矛柱,另一端用于与落鱼的内壁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每个矛钩包括用于与落鱼的内壁配合第一钩体和第二钩体。第二钩体与矛柱转动连接,第一钩体和第二钩体转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矛柱设置有转轴。转轴沿与矛柱的轴向垂直的方向贯设于矛柱,第二钩体设置有与转轴配合的轴孔。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钩体与第二钩体连接的端部向外延伸形成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第二钩体与第一钩体连接的端部向外延伸形成第三连接块。第三连接块伸入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之间并与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通过枢轴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钩体设置有用于增大与落鱼内壁摩擦的条纹状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矛钩还包括碗体和连接绳。矛柱具有用于形成水眼的矛柱腔,碗体沿水眼的延伸方向滑动的设置于矛柱腔内并用于带动矛钩运动,连接绳的一端与矛钩连接,另一端穿过矛柱并与碗体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碗体包括第一碗体和第二碗体。第一碗体与矛柱腔内壁相配合,第一碗体的一端向其轴线方向延伸形成第二碗体,第二碗体的中部具有碗眼。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矛柱包括依次相连的多段子矛柱,每段子矛柱均设置有两个矛钩。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引鞋设置有释放环,矛柱与引鞋连接通过释放环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矛柱具有外螺纹,引鞋具有形成水眼的引鞋腔,引鞋腔的内壁设置有与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可退式打捞矛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和稳定性好等特点。将多个矛钩转动设置于矛柱,能够方便可退式打捞矛进入或退出落鱼的内腔,并实现对其打捞。同时,还能够避免损坏落鱼和实现重复打捞利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退式打捞矛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退式打捞矛的半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Ⅲ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矛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碗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可退式打捞矛;110-接头;111-接头腔;120-第一子矛柱;121-第一转轴;122-第一缺口;123-第一子矛柱腔;130-第一矛钩;131-第一钩体;1311-第一连接块;1312-第二连接块;132-第二钩体;1321-第三连接块;1322-凸出部;133-第一轴孔;134-连接绳;135-碗体;1351-第一碗体;1352-第二碗体;1353-碗眼;136-条纹状结构;137-枢轴;140-中间接头;150-第二子矛柱;151-第二转轴;152-第二缺口;153-第二子矛柱腔;160-第二矛钩;170-引鞋;171-释放环;172-引鞋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可退式打捞矛100,其包括接头110、矛柱(图中未标注)、矛钩(图中未标注)和引鞋170。其中,接头110、矛柱和引鞋170依次连接。矛钩设置与矛柱。可退式打捞矛100设置有沿接头110的轴向依次贯穿接头110、矛柱和引鞋170的水眼(图中未标注)。

请参照图1和图2,接头110的内部具有接头腔111。接头腔111用于形成上述的水眼。接头110的一端用于与矛柱连接,另一端用于设置钻杆扣或油管扣(图中未绘示),通过钻杆扣或油管扣与钻杆或油管相连。可退式打捞矛100在工作过程中,通过钻杆扣或油管下钻,将可退式打捞矛100输送至打捞工位实现对落鱼的打捞。

矛柱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子矛柱120和第二子矛柱150,第一子矛柱120设置有两个第一矛钩130,第二子矛柱150设置有两个第二矛钩160。可以理解为,矛柱还可以包括三段子矛柱、四段子矛柱和更多段子矛柱,需要根据所要打捞的落鱼的尺寸和种类合理选择即可。

第一子矛柱120为管状结构,第一子矛柱120具有用于形成上述水眼的第一子矛柱腔123。第一子矛柱120的尺寸与接头110的尺寸相配合。第一子矛柱120与接头110连接实现第一子矛柱腔123与接头腔111连通。

第二子矛柱150为管状结构,第二子矛柱150具有用于形成上述水眼的第二子矛柱腔153。第二子矛柱150的尺寸与第一子矛柱120的尺寸相配合。第一子矛柱120与接头110连接第二子矛柱腔153实现与第一子矛柱腔123连通。

第一子矛柱120和第二子矛柱150可以一体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例如,第一子矛柱120和第二子矛柱150一体设置,则第一子矛柱120和第二子矛柱150可以是通过焊接实现一体设置,第一子矛柱120和第二子矛柱150也可以是为一根管柱分为第一子矛柱120和第二子矛柱150。再例如,中间接头140中空环状结构,第一子矛柱120的远离接头110的端部和第二子矛柱150的一端部均设置于中间接头140。第一子矛柱120和第二子矛柱150可以与中间接头140螺纹连接,也可以与中间接头140键连接,第一子矛柱120和第二子矛柱150通过中间接头140相连,实现第一子矛柱120和第二子矛柱150的可拆卸连接。通过将矛柱设置成多段子矛柱,能够方便调节矛柱的长度。可以根据常用符合API标准的油管或油杆,来确认子矛柱的尺寸和长度进行生产,方便于根据油管或油杆等落鱼的种类和尺寸来合理选择矛柱的尺寸和长度。

请参照图2、图3和图4,第一子矛柱120和第二子矛柱150均设置有两个矛钩,且第一子矛柱120和第二子矛柱150的结构类似。第一子矛柱120的侧壁设置有两个第一缺口122,且两个第一缺口122在第一子矛柱120的侧壁相对设置。第一子矛柱120的侧壁还设置有两个第三轴孔(图中未标注),两个第三轴孔的在第一子矛柱120的侧壁相对设置。两个第一缺口122之间的连线与两个第三轴孔之间的连线相互垂直,可以理解为两个第一缺口122之间的连线与第一子矛柱120的轴线相互垂直,两个第三轴孔之间的连线与第一子矛柱120的轴线也相互垂直。

第一子矛柱120设置有两个第一矛钩130。第一矛钩130包括第一钩体131和第二钩体132。其中,第一钩体131用于与落鱼的内壁配合,第二钩体132用于与第一子矛柱120转动连接,第一钩体131和第二钩体132转动连接。具体地,第一钩体131的靠近与第二钩体132连接的端部向外延伸形成第一连接块1311和第二连接块1312。第一连接块1311和第二连接块1312均设置有枢轴孔(图中未标注),且位于第一连接块1311的枢轴孔与位于第二连接块1312的枢轴孔对应设置。第二钩体132的靠近与第一钩体131连接的端部向外延伸形成第三连接块1321,第三连接块1321设置有与位于第一连接块1311的枢轴孔和位于第二连接块1312的枢轴孔对应的枢轴孔。第三连接块1321伸入第一连接块1311和第二连接块1312之间,枢轴137设置于上述的多个枢轴孔,实现第一钩体131与第二钩体132的转动连接。通过第一钩体131与第二钩体132的转动连接,使得第一钩体131能够相对第二钩体132转动一定的角度,增大第一钩体131与落鱼内壁的配合面积,以保证可退式打捞矛100顺利完成对落鱼的打捞。

第二钩体132的远离与第一钩体131连接一端的侧壁向外延伸形成凸出部1322。凸出部1322设置有第一轴孔133。两个第二钩体132的远离与第一钩体131连接的端部以及凸出部1322均通过第一缺口122设置于第一子矛柱120,且凸出部1322伸入第一子矛柱腔123内。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矛钩130的第二钩体132伸入到第一子矛柱腔123内,且两个第一矛钩130的第二钩体132的凸出部1322均伸入第一子矛柱腔123内,使得两个第二钩体132的第一轴孔133与第一子矛柱120的侧壁的两个第三轴孔均相连通,第一转轴121设置于第一子矛柱120的两个第三轴孔,且两个第二钩体132均通过其第一轴孔133转动设置于第一转轴121。

可退式打捞矛100在对落鱼进行打捞时,其工作过程如下:

(1)、通过钻杆向可退式打捞矛100内部的水眼输入钻井液来实现冲洗鱼顶和泥浆循环,并通过钻杆带动可退式打捞矛100向落鱼内运动。

(2)、钻井液在水眼内部运动能够推动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钩体132运动,实现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矛钩130均朝向第一子矛柱120的侧壁贴合,避免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矛钩130的第一钩体131与落鱼的内壁相接触。

(3)、当可退式打捞矛100到达打捞工位,停止向可退式打捞矛100内部的水眼输入钻井液。由于地层压力会驱使钻杆内部的钻井液向地面返回,使得两个第一矛钩130的均朝向远离第一子矛柱120的管壁的方向运动,并实现两个第一矛钩130的第一钩体131与落鱼的内壁紧密配合,通过钻杆带动可退式打捞矛100运动,可退式打捞矛100通过径向力带动落鱼运动,并最终回到地面,即完成打捞操作。

在落鱼打捞过程中,会伴有落鱼卡死的状况发生,此时无法捞出落鱼只能退出打捞工具。一旦发生落鱼卡死的状况,只要再次向可退式打捞矛100的水眼内输入钻井液,带动两个第一矛钩130的第二钩体132均朝向水眼出口的方向转动,实现两个第一矛钩130的第一钩体131均与落鱼的内壁分离,再通过钻杆带动可退式打捞矛100退出落鱼的内腔即可。

同理,第二子矛柱150的侧壁也设置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四轴孔和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缺口152,两个第四轴孔之间的连线与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缺口152之间的连线相互垂直。可以理解为两个第二缺口152之间的连线与第一子矛柱120的轴线相互垂直,两个第四轴孔之间的连线与第一子矛柱120的轴线也相互垂直。第二矛钩160与第一矛钩130的结构类似,即第二矛钩160设置有第三轴孔(图中未标注),两个第二矛钩160均通过第三轴孔转动设置于第二转轴151,第二转轴151设置于两个第四轴孔。通过上述设置,实现第二矛钩160转动设置于第二子矛柱150。

为了增加可退式打捞矛100对落鱼的打捞的效果,第一矛钩130和第二矛钩160的第一钩体131均设置有条纹状结构136。第一钩体131能够通过条纹状结构136增大与落鱼内壁的摩擦力。可退式打捞矛100在打捞落鱼时,第一钩体131能够与落鱼的内壁紧密配合,防止落鱼在可退式打捞矛100脱落。

请参照图3和图5,为了进一步保证第一矛钩130在第一子矛柱120的转动效果,以保证可退式打捞矛100对落鱼的打捞效果,第一矛钩130设置有连接绳134和碗体135。碗体135包括第一碗体1351和第二碗体1352。第一碗体1351为圆环状结构。第一碗体1351与第一子矛柱腔123的内壁相配合,且第一碗体1351能够在第一子矛柱腔123内滑动。第一碗体1351的一端向其轴线方向延伸形成第二碗体1352,第二碗体1352的中部具有供钻井液通过的碗眼1353。连接绳134的一端与第二钩体132连接,另一端穿过第一子矛柱120的侧壁并与第一碗体1351连接。可退式打捞矛100在对落鱼进行打捞时,向水眼内输入钻井液,钻井液流经第一子矛柱腔123时会撞击第二碗体1352并带动第二碗体1352朝向水眼出口的方向运动,从而实现碗体135带动连接绳134运动,连接绳134带动第二钩体132转动,从而实现第一钩体131朝向第一子矛柱120的侧壁运动。通过设置连接绳134和碗体135,实现碗体135沿水眼的延伸方向滑动的设置于第一子矛柱腔123内并用于带动第一矛钩130运动,有助于可退式打捞矛100的进入落鱼的内腔以及退出落鱼的内腔,方便于打捞操作。

第二矛钩160设置的连接绳134和碗体135与第一矛钩130结构类似,在此不做赘述。可以理解为,水眼内的钻井液通过第一矛钩130的碗体135的碗眼1353后,继续朝向第二矛钩160的碗体135运动,并撞击第二矛钩160的碗体135实现带动第二矛钩160的转动,以达到与第一矛钩130相同的效果。

请继续参照图2,第二子矛柱150的远离与第一子矛柱120连接的端部与引鞋170连接。引鞋170的靠近与第二子矛柱150连接的端部设置有释放环171。引鞋170具有形成上述水眼的引鞋腔172。可以理解为,接头腔111、第一子矛柱腔123、第二子矛柱腔153和引鞋腔172均连通形成水眼。水眼的位于接头110的端口为进口,水眼的位于引鞋170的端口为出口。

第二子矛柱150具有外螺纹,引鞋腔172的内壁设置有与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通过外螺纹与内螺纹的配合实现第二子矛柱150与引鞋170的连接,第二子矛柱150与引鞋170通过释放环171固定。通过设置引鞋170,能够引导可退式打捞矛100顺利下至打捞工位对落鱼进行打捞。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可退式打捞矛100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和稳定性好等特点。将多个矛钩转动设置于矛柱,能够方便可退式打捞矛100进入或退出落鱼的内腔,并实现对其打捞。同时,还能够避免损坏落鱼和实现重复打捞利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