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能量自平衡开发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26165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能量自平衡开发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采油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能量自平衡开发方法。



背景技术: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储集空间为溶洞、溶孔和裂缝相互关联组合在一起的复杂结构体,其横向和纵向非均质性极强。随着开发逐步进行,对开发技术的精细化要求越高,故提出了缝洞单元的概念,即碳酸盐岩油藏内,周围被相对致密或渗透性较差的隔挡层(体)遮挡,以溶蚀界面或断裂为边界,由裂缝网络相互串通,由孔、洞组合而成的流体连通体。然而,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同一缝洞单元内不同井组甚至不同油井之间会表现出生产特征差异,而造成生产特征差异很重要的因素是地层能量差异。

现有技术都是针对单一的问题单井专项治理,没有综合治理的措施。能量保持程度较高的单元或者井组,其水体规模大且能量充足,生产后期的开发特征是边底水逐步水侵,最终导致油井高含水无产油量。针对这种边底水发育、强能量的油井,中高含水后恢复产能的核心是如何削弱水侵、抑制边底水能量。经过多年的开发实践,目前比较成熟的治理措施主要有控液压锥、关井压锥、注水压锥、人工堵水和排水采油等。能量保持程度较低的单元或者井组,其水体发育规模小或者水体不发育,生产后期的开发特征是地层能量不足,地层不能供液导致低产。针对这种能量弱的油井,供液不足后恢复产能的核心是补充地层能量。经过多年的开发实践,目前比较成熟的治理措施主要有深抽、间开恢复、注水替油、储层改造等措施。

在实现本发明实施例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仅是针对单一的问题单项治理,抑制或补充地层能量所采取的措施手段都独立存在。但是,大水体强能量井组所要抑制的底水能量恰好为弱能量井组所需要,而无水体弱能量井组需要补充的能量恰好强能量井组富余,而本发明正是针对现有对地层天然能量未能充分利用的问题而提出。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发明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能量自平衡开发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能量自平衡开发方法,该方法包括:

分析缝洞单元内井组之间的能量差异情况,确定目标井组;

识别并刻画目标井组的缝洞结构;

划分目标井组之间的静态连通性结构,以及对目标井组的静态连通性结构进行动态连通性关系验证,建立目标井组之间的缝洞连通结构;

利用缝洞连通结构检测目标井组之间的薄弱部位;

在薄弱部位制定措施以沟通目标井组,并调控目标井组之间的能量平衡。

优选地,分析缝洞单元内井组之间的能量差异情况进一步包括:通过对井组内油井监测静压资料或者根据静液面折算地层压力,求取地层压力保持程度;

或者,根据油井采油方式、油压和/或动液面计算油井流压。

优选地,若目标井组的缝洞结构为大尺度的溶洞,识别并刻画目标井组的缝洞结构具体为:采用振幅梯度属性或瞬时能量属性进行轮廓识别;结合最大曲率属性和相干属性进行地震溶洞相的聚类分析;识别和刻画地震溶洞相。

优选地,若目标井组的缝洞结构为高导流通道的裂缝储集体,识别并刻画目标井组的缝洞结构具体为:利用最大曲率属性进行大尺度裂缝识别;结合地层倾角和相干属性进行地震裂缝相的识别和刻画。

优选地,划分目标井组之间的静态连通性结构,以及对目标井组的静态连通性结构进行动态连通性关系验证,建立目标井组之间的缝洞连通结构进一步包括:采用蚂蚁体追踪技术进行静态连通缝洞的追踪,对目标井组之间的静态连通性结构进行划分;

利用井组内的井间干扰、生产特征相似性、水淹特征和/或示踪剂监测的开发动态信息对静态连通性结构进行动态连通性验证;

结合静态连通性结构和动态连通性关系建立目标井组之间的缝洞连通结构。

优选地,利用连通性关系检测目标井组之间的薄弱部位进一步包括:通过离散裂缝检测技术检测出目标井组的井组间的薄弱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能量自平衡开发方法,可以引导高能量井组的地层能量为低能量井组补充能量,由此解决了油藏天然能量的利用程度低的问题,降低人工控水和补充能量的成本。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能量自平衡开发方法的流程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能量自平衡开发方法的流程图;

图3a示出了ad4缝洞单元关联井组划分示意图;

图3b示出了ad4井组中th12510井和th12511井注采对应关系曲线;

图3c示出了ad4缝洞单元压力分布差异对比图;

图3d示出了ad4缝洞单元储集体精细刻画图;

图3e示出了ad4缝洞单元中的微裂缝结构图;

图3f示出了部署th12545水平井的位置;

图3g示出了新井th12545的酸压曲线图;

图3h示出了ad4井组与th12507井组平衡前流线分布图;

图3i示出了ad4井组与th12507井组平衡后流线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井组指关联井组,关联井组即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来分析,具有关联关系的一组油井构成的井组。具体地,关联井组的确定首先可通过蚂蚁体追踪技术进行静态连通缝洞的追踪,实现对缝洞单元内部的连通结构关联关系划分;再结合缝洞单元内油井的井间干扰、生产特征相似性、水淹特征、示踪剂监测等开发动态信息对上述划分的关联关系进行动态验证;最终将一个缝洞单元划分为几个关联井组。

按照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岩溶储集体的成因分析,同一地质背景控制区域的相邻关联井组,其储集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同时,根据同一地质背景上相邻关联井组油气藏特征一致性可以判断,不同的关联井组间同样存在一定关联性。只是这种关联性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内得以连通,而在开发过程中,油藏的采速远高于关联井组间能量相互补充的速度,才导致关联井组出现压力差。本发明的下述示例性实施例就是要利用关联井组之间的这种能量差异来实现油藏能量自平衡的开发。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能量自平衡开发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以碳酸盐岩油藏缝洞体储集体空间精细描述为基础,结合油藏能量状况、连通状况、生产动态特征等信息,对同一缝洞单元内强弱能量井组间或者能量差异大的相邻缝洞单元之间建立人工沟通,实现高能量区向低能量区补充能量并实现能量平衡的开发方式。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分析缝洞单元内井组之间的能量差异情况,确定目标井组。

本发明是为了引导强能量井组或单元的能量来补充弱能量井组或单元的能量,进而达到释放强能量井组油体能量、补充弱能量井组油体能量,并提高两者的藏油采收率的目的。因此,首先需在相邻的井组或缝洞单元中,确定存在能量差异明显的目标井组。

具体地,根据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发生产的静态资料和动态资料,依据油藏工程方法计算缝洞单元内油井的能量保持程度及井间压差,识别相邻的存在能量明显差异的目标井组。例如,根据井组内的典型井的静态资料和动态资料分析该井组的能量情况。

步骤s102,识别并刻画目标井组的缝洞结构。

在确定了存在能量差异明显的目标井组之后,需要对其进行结构上的精细识别与刻画,以便从结构上分析实现能量自平衡的可行性以及具体的实现方式。例如,对目标井组运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缝洞结构识别与刻画,并利用该缝洞结构分析目标井组的发育情况以及受控制的情况以确定能否在目标井组之间实现能量自平衡。

步骤s103,划分目标井组之间的静态连通性结构,以及对目标井组的静态连通性结构进行动态连通性关系验证,建立目标井组之间的缝洞连通结构。

在对缝洞结构精细识别和刻画的基础上,进行目标井组之间静态的缝洞结构划分和动态的连通性评价,并以划分的静态连通性结构为基础,动态连通性关系为手段,建立目标井组之间的缝洞连通结构以方便对目标井组之间的连接结构的认识,进而确定目标井组之间的连通性关系。其中,目标井组之间的连通性关系包括关联井组之间的连接结构能够实现沟通该目标井组的可能性。

虽然关联井组的划分以连通性为基础,并不表示关联井组之间没有连通的可能性,而该可能性的大小就与目标井组之间的连接结构是否存在裂缝、裂缝的位置以及裂缝的大小等因素直接相关,因此,在对目标井组之间建立能量平衡沟通的措施前,需要根据各个目标井组的缝洞结构,首先针对目标井组之间的连结结构进行静态连通性结构划分和动态连通性关系验证,再建立目标井组之间的缝洞连通结构以方便对目标井组之间的连接结构的认识,进而确定目标井组之间的连通性关系,该连通性关系的确定有利于识别目标井组之间的薄弱位置。

步骤s104,利用缝洞连通结构检测目标井组之间的薄弱部位。

目标井组之间的缝洞连通结构明确了目标井组之间的连接结构是否存在裂缝、裂缝的位置以及裂缝的大小等情况,为了实现目标井组之间的沟通,需要根据缝洞连通结构找到目标井组之间地质最薄弱部位以确定建立人工沟通的位置,然后根据该位置的油井分布情况制定相应的人工沟通措施。

步骤s105,在薄弱部位制定措施以沟通目标井组,并调控目标井组之间的能量平衡。

人工建立目标井组之间的连通关系,需要对关联井组间薄弱部位进行疏通改造。通常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薄弱部位有现成的油井,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对这口老井进行大规模酸压改造,实现人工造缝沟通目标井组;另一种情况是薄弱部位无油井控制,这种情况下需要在薄弱部位部署一口水平井沟通目标井组,同时结合酸压完井造成更多人工裂缝对目标井组进行沟通。

由于地层能量压差的存在,在人工建立目标井组之间的通道之后,导致高能目标井组的强底水向低能目标井组流动,这种流动与地面注水补充能量的最大区别在于水量控制难度大。为了精准控制强能量目标井组底水向弱能量目标井组的流量,需要适时监测弱能量目标井组内油井的含水和能量变化情况。另外,为了调节水侵速度,可以对油井辅助提液排水、调流道、边部注水等措施进行控制。

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能量自平衡开发方法,确定相邻能量强弱差异大的目标井组,并通过对该目标井组进行缝洞结构的识别与刻画来明确对目标井组进行能量自平衡开发的可行性;根据目标井组之间的连通关系建立缝洞连通结构,并据此缝洞连通结构检测目标井组之间的薄弱部位;在薄弱部位制定措施以沟通目标井组,并调控目标井组之间的能量平衡。本实施例能够在同一缝洞单元内强弱能量差异大井组间或者能量差异大的相邻单元之间建立人工沟通,实现高能量区向低能量区补充能量并实现能量平衡的开发方式;并且释放强能量井组的能量来补充弱能量井组的能量的方法不仅可以同时提高强弱能量井组的采收率,并且可以提高油藏天然能量的利用程度以及降低人工控水和补充能量的成本,从而实现科学开发。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能量自平衡开发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首先根据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发生产动态资料,依据油藏工程方法计算缝洞单元内油井的能量保持程度及井间压差,识别相邻的存在能量明显差异的目标井组;对目标井组进行缝洞结构精细识别和刻画;根据缝洞储集体发育和展布特征、裂缝连通状况及油水分布模式等进行连通状况分析;通过离散裂缝检测等技术寻找关联井组间最薄弱的部位;最后通过人工改造(包括部署水平井、老井酸压等)关联井组间的薄弱部位,实现强能量井组水体向弱能量井组流动,强能量井组油体能量得到释放提高采收率、弱能量井组得到水体补充能量提高采收率。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01,分析缝洞单元内井组之间的能量差异情况,确定目标井组。

根据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发生产的静态资料和动态资料,依据油藏工程方法计算缝洞单元内油井的能量保持程度及井间压差,识别相邻的存在能量明显差异的目标井组。

该步骤中,通过对缝洞单元中关联井组内的典型井监测静压资料或者根据静液面折算目前地层压力,然后求取地层压力保持程度的方法来计算关联井组的能量情况。

另外,也可通过根据油井自喷/机抽采油方式,根据油压/动液面计算油井流压的方法计算关联井组的能量情况,该方法可作为本步骤的一种可替换方法。

因此,分析缝洞单元内井组之间的能量差异情况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实现:对井组内油井监测静压资料或者根据静液面折算地层压力,求取地层压力保持程度;或者,根据油井采油方式、油压和/或动液面计算油井流压。

步骤s202,根据缝洞结构的类型识别并刻画目标井组的缝洞结构。

针对缝洞型油藏强非均质性的特征,采用地球物理方法进行缝洞结构的识别和刻画。针对不同的缝洞结构类型,采取不同的技术识别和刻画,具体地:针对大尺度的溶洞首先采用振幅梯度属性或瞬时能量属性进行轮廓识别,再结合最大曲率属性和相干属性进行地震溶洞相的聚类分析,形成地震溶洞相的识别和刻画;针对高导流通道的裂缝储集体首先利用最大曲率属性进行大尺度裂缝识别,再结合地层倾角和相干属性进行地震裂缝相的识别和刻画。利用多属性融合的岩溶地震相分析技术将同类特征的地震响应归类,降低对地质特征解释的多解性,以实现缝洞结构的精细识别和刻画。

综上,在识别并刻画目标井组的缝洞结构之前,首先确定缝洞结构的类型,若目标井组的缝洞结构为大尺度的溶洞,识别并刻画目标井组的缝洞结构具体为:采用振幅梯度属性或瞬时能量属性进行轮廓识别;结合最大曲率属性和相干属性进行地震溶洞相的聚类分析;识别和刻画地震溶洞相。若目标井组的缝洞结构为高导流通道的裂缝储集体,识别并刻画目标井组的缝洞结构具体为:利用最大曲率属性进行大尺度裂缝识别;结合地层倾角和相干属性进行地震裂缝相的识别和刻画。

步骤s203,划分目标井组之间的静态连通性结构,以及对目标井组的静态连通性结构进行动态连通性关系验证,建立目标井组之间的缝洞连通结构。

虽然关联井组的划分以连通性为基础,并不表示关联井组之间没有连通的可能性,而该可能性的大小就与目标井组之间的连接结构是否存在裂缝、裂缝的位置以及裂缝的大小等因素直接相关,因此,在对目标井组之间建立能量平衡沟通的措施前,需要根据各个目标井组的缝洞结构,首先针对目标井组之间的连结结构进行静态连通性结构划分和动态连通性关系验证,再建立目标井组之间的缝洞连通结构以方便对目标井组之间的连接结构的认识,进而确定目标井组之间的连通性关系,该连通性关系的确定有利于识别目标井组之间的薄弱位置。

建立目标井组之间的缝洞连通结构可与关联井组的划分采用同样的技术手段。具体地,通过采用蚂蚁体追踪技术进行静态连通缝洞的追踪,对目标井组之间的静态连通性结构进行划分;利用井组内的井间干扰、生产特征相似性、水淹特征和/或示踪剂监测的开发动态信息对静态连通性结构进行动态连通性验证;结合静态连通性结构和动态连通性关系建立目标井组之间的缝洞连通结构。

步骤s204,利用离散裂缝检测技术检测目标井组之间的薄弱部位。

要实现目标井组之间的沟通,须找到薄弱部位,便于制定沟通措施。具体地,根据缝洞连通结构,并通过离散裂缝检测技术检测出目标井组的井组间的薄弱位置。

步骤s205,在薄弱部位制定措施以沟通目标井组,并调控目标井组之间的能量平衡。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施例的方案以及其能够实现的技术效果,下面以塔河油田ad4缝洞单元为例,对应步骤s201到步骤s205具体说明:

ad4缝洞单元是典型的“次级断裂+古河道”地质背景,断裂经过水系改造后,使得储集体发育异常复杂。该单元通过次级断裂与控油的主干断裂相交,油气疏导条件好、油气富集程度高。单元从2007年投入开发,累产油84.9万吨,采出程度4.8%。

图3a示出了ad4缝洞单元关联井组划分示意图。如图3a所示,将ad4缝洞单元划分为th12507、ad4和th12514三个关联井组,其中,th12507关联井组为图3a中右边的深色区域,th12507关联井组中的主要油井有th12530、th12507ch、th12545以及th12508;ad4关联井组为图3a中左下的深色区域,th12507关联井组中的主要油井有ad4、th12510、th12511以及th12523;th12514关联井组为图3a中左上的深色区域,th12514关联井组中的主要油井有th12543、th12524、th12544以及th12514。

图3b示出了ad4井组中th12510井和th12511井注采对应关系曲线。如图3b所示,最下面一条是th12510井日注水量的曲线,剩余从上到下的五条曲线分别为th12511井的油压、日产液量、日产油量、含水率和动液面曲线,2011年4月对th12510井进行单元试注水,注水过程中th12511井表现出明显受效的特征,即含水下降、压力上升、产量上升、动液面上升,可见,th12510井和th12511井是连通的,同属于ad4关联井组。

对应步骤s201,发现ad4缝洞单元内存在能量差异大的两个目标井组。

th12507井组内油井水体发育、能量强,油井基本高含水;ad4井组水体不发育,油井无水生产,机抽生产,供液不足;th12514井组主要以注水替油生产为主。可见,ad4缝洞单元2015年初呈现的能量强弱矛盾是东部th12507井组能量强高含水,南部ad4井组能量弱不含水,西部th12514井组能量弱,并且井组内油井储集体发育孤立,生产特征表现出来投产后快速供液不足,需要间开或者本井注水替油生产,井间连通程度差,即定容特征明显。

图3c示出了ad4缝洞单元压力分布差异对比图。如图3c所示,th12507、ad4和th12514三个关联井组的油井的平均压力系数分别为1.11、0.81、0.80。并且,东部th12507井组油井th12508和油井th12507ch能量充足,通过2015年初液面折算地层能量72.59mpa,地层能量保持程度99.4%,能量保持程度高,油井th12508和油井th12507ch含水已高达80%以上,th12508井尝试堵水控制底水无效。南部ad4井组2015年初液面折算地层能量52.66mpa,地层能量保持程度72.1%,能量保持程度低,油井生产不含水,油井机抽生产,无单元注水井补充能量。经过计算,ad4井组与th12507井组压差△p达19.93mpa。据此,确定ad4缝洞单元内能量差异大的两个目标井组为th12507井组、ad4井组,其中th12507井组能量强,ad4井组能量弱。

对应步骤s202,ad4缝洞单元储集体识别与刻画。

图3d示出了ad4缝洞单元储集体精细刻画图。由于ad4缝洞单元中只有三个关联井组,因此在识别和刻画目标井组th12507及ad4的缝洞结构的同时,将井组th12514也进行了缝洞结构的识别与刻画。图3d是运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对ad4缝洞单元的储集体进行精细描述。如图3d所示,其中深色表示油井中的储集体结构,储集体展布方式近似圆形,缝洞体间距离较近,可见,ad4缝洞单元受次级断裂和古河道的复合作用,储集体极为发育,溶洞型储集体发育较好。目前油井对井区控制程度达到70%,控制程度相对较高。

对应步骤s203,目标井组th12507和ad4之间的连通可能性识别。

图3e示出了ad4缝洞单元中的微裂缝结构图。图3e中,三个虚线框表示三个关联井组,颜色深浅不同的直线表示微裂缝,运用能量体和蚂蚁体对缝洞结构进行追踪,展示了单元内较大规模的缝洞展布规律,实际地层中存在很多微裂缝,这些微裂缝可作为关联井组间连通的基础,并且可以作为识别目标井组之间是否具备连通可能性的条件之一。

对应步骤s204,目标井组ad4与th12507之间薄弱部位识别。

如图3e所示,根据目标井组ad4与th12507之间的缝洞连通结构,通过离散裂缝检测技术,对ad4单元内微小裂缝进行检测,并与ad4缝洞单元储集体精心刻画图叠合,发现th12507和ad4两个目标井组之间发育多条微裂缝,具备建立连通的条件。其中,微裂缝与储集体叠合部分显示在ad4井组的油井th12523井东北方向,即图3e中方框指示部位,两个目标井组之间的裂缝密度较大,是最有可能建立沟通的部位。

对应步骤s205,部署th12545水平井并通过酸压沟通两个目标井组。

图3f示出了部署th12545水平井的位置。如图3f所示,图中井口和b点的位置可与图3e对应。在薄弱部位选取有利位置部署th12545水平井,水平井轨迹方向尽量顺着目标井组ad4与th12507的连线方向。2015年4月对th12545井进行酸压,图3g示出了新井th12545的酸压曲线图。如图3g所示,图中左侧纵坐标表示施工压力,单位为兆帕斯卡(mpa),右侧纵坐标表示施工排量,单位立方米每分钟(m3/min),横坐标表示施工时间,单位分钟(min),在施工的过程中,分别挤入了滑溜水、冻胶、高温胶凝酸、线性胶、冻胶及滑溜水,并且在205至232min的时间中加入了暂堵纤维600kg以及3至4毫米的暂堵纤维球25kg,在232至248min的时间中加入了暂堵纤维400kg。酸压曲线显示沟通了多条裂缝,包括55分钟、86分钟和128分钟等时刻都能看到明显的压开裂缝显示,并且停泵时的油压为7.2mpa说明整个裂缝规模较大、裂缝沟通畅通(通常停泵压力小于20mpa说明地层储集体较发育)。通过人工建立ad4井组与th12507井组沟通后,th12507井组液面折算地层压力值67.19mpa,较平衡前下降5.40mpa;ad4井组地层压力60.21mpa,较平衡前上升了7.55mpa。两个井组之间的压力差变为6.98mpa,较平衡前减少了12.95mpa,两个井组的压力逐步趋于平衡。

图3h示出了ad4井组与th12507井组平衡前流线分布图。如图3h所示,ad4井组与th12507井组平衡前,通过数值模拟显示ad4井组是一个单独的流场,流体从四周向井组内ad4和th12530井流动;而th12507井组也是一个单独的流场,流体向经组内th12508、th12507ch流动。图3i示出了ad4井组与th12507井组平衡后流线分布图,如图3i所示,ad4井组与th12507井组平衡后,th12507井组内的流体通过th12545井大量地流向ad4井组,两个井组间流体得以沟通。

因此,通过建立ad4缝洞单元的地质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在th12545井酸压前后,井区压力场和流场发生了极大的变化:ad4井组和th12507井组流场得以沟通。

th12545水平井酸压沟通了强弱能量差异大的目标井组,并成功将强能量目标井组的底水引入弱能量目标井组。能量逐渐平衡后改善开发效果也比较明显,一是th12507井组水体能量削弱油体能量得到释放,th12508井能连续自喷生产日增油20吨;二是ad4井组地层能量得到补充,避免因能量下降裂缝闭合而导致储量损失;三是ad4井组能量得到补充后,机抽井沉没度得到提升,有效改善了机采效果。但是水体引入ad4井组之后,也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即是th12523和ad4两口井相继见水,说明此生底水规模较大。为了控制引水量,分别采取th12507ch井体液排水、ad4控液压锥削弱来水量,目前已取得了一定效果,下步将对th12545井进行深部调堵,进一步控制来水量在合理范围之内。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能量自平衡开发方法,通过分析缝洞单元内井组之间的能量差异情况,确定目标井组;根据缝洞结构的类型识别并刻画目标井组的缝洞结构;划分目标井组之间的静态连通性结构,以及对目标井组的静态连通性结构进行动态连通性关系验证,建立目标井组之间的缝洞连通结构;利用离散裂缝检测技术检测目标井组之间的薄弱部位;在薄弱部位制定措施以沟通目标井组,并调控目标井组之间的能量平衡。本发明实施例能够通过在能量差异大的两目标井组之间的薄弱部位部署新井和/或酸压改造以沟通两目标井组,并通过人工调控实现高能量区向低能量区补充能量并实现能量平衡的开发方式,使低能量区能量得到补充提高采收率,高能量区能量得到释放也提高采收率,并且可以提高油藏天然能量的利用程度以及降低人工控水和补充能量的成本,从而实现科学开发。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该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此外,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顺序描述了本发明实施操作,但是,这并非要求或者暗示必须按照该特定顺序来执行这些操作,或是必须执行全部所示的操作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可以省略某些步骤,将多个步骤合并为一个步骤执行,或者将一个步骤分成多个步骤执行。

综上,应用本发明的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能量自平衡开发方法,该方法避免了传统对强/弱能量井组分别治理的片面性,充分利用了缝洞型油藏的天然能量;能够切实地把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强能量井组的能量引导至弱能量井组,同时实现两个井组开发效果均得到改善;该方法针对性强、效果显著,现场应用适应性好,属系统、高效、适用的能量平衡方法,对非均质性极强的缝洞型油藏充分利用地层天然能量具有重大意义。

以上对本发明的方法和具体实施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给出了相应的实施例。当然,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发明还可以有其它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所要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