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索退锚装置及采用其的锚索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78220阅读:624来源:国知局
锚索退锚装置及采用其的锚索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采矿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锚索退锚装置及采用其的锚索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矿用锚索退锚机虽然被广泛使用,但现有的锚索退锚机在各煤矿生产应用中,仍有一些不便之处。并且锚索退锚机成本较高。

另外,目前的锚索退锚还采用如下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安装锚索前,在锚索托盘与锁具之间增加装置,然后利用普通的预紧锚索千斤进行预紧。退锚时,利用敲打等方式去掉增加的装置或使装置厚度减小,从而使锚索预紧效果消失,实现退锚的目的。这种方法至少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增加了单根锚索用量和锚索退锚装置等成本;二是人工敲打时需要近距离操作,操作过程人工劳动强度大,操作期间锚索突然松弛、装置突然崩落等对操作人员可能造成伤害;三是锚索松弛后,需要使锁套与锁芯分离,还要使锁芯与锚索分离,操作繁琐,困难多。

第二种方法是利用专用的退锚千斤顶,把锚索拉长50mm以上,然后人工使锁芯与锚索分离,达到退锚目的。这种方法存在也至少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在锚索处于拉伸状态的情况下,再将锚索拉伸50mm以上,专用退锚千斤顶工作压力将明显增高,现场使用中发现专用退锚千斤顶损坏非常频繁,维修成本明显增加;二是拆除锁芯时需要人员近距离操作,现场使用中发现拆除锁芯过程比较困难,拆除锁芯期间不可预见因素对操作人员可能造成伤害;三是当锚索外露长度小于150mm时,这种专用退锚千斤顶基本失效。

基于目前的锚索退锚所存在的问题,需要一种简单易用的锚索退锚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矿用锚索在退锚时存在上述的各种问题,提供一种锚索退锚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锚索退锚装置,包括中空的主体,主体内形成退锚腔,主体上设有退锚腔与外界连通的上退锚口和下退锚口,主体内于下退锚口处设有用于支撑锚索锁套的支撑台,退锚腔与锚索锁套间隙配合。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主体为圆筒形或中空的棱柱形。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主体侧壁设有至少一个连通主体内外的操作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操作孔至少部分位于操作台处。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主体内支撑台与主体顶部的距离与锚索锁套高度相配。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主体壁厚大于等于10mm。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支撑台宽度大于等于5mm,支撑台高度大于等于10mm。

一种锚索组件,包括用于锁锚的锚索托盘、承载锚索、锚索锁套、锚索锁芯和用于退锚的所述锚索退锚装置、预紧千斤顶,锚索托盘位于待承载的岩体下,锚索锁芯嵌套设置在锚索锁套内,承载锚索穿过岩体后依次穿过组合为一体的锚索锁套和锚索锁芯;锚索退锚装置在退锚时,盖合于锚索锁套上,锚索锁芯穿过下退锚口,预紧千斤顶支撑于锚索退锚装置底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锚索锁芯为内部用于承载锚索穿过的中空的圆台形,锚索锁套与锚索锁芯相配,锚索锁芯中空内壁为齿形壁。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锚索锁芯为组合结构,由对称设置的两部分组成。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节省成本,便于维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3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锚索退锚装置一种锚索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锚索锁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锚索锁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体,2退锚腔,3上退锚口,4下退锚口,5支撑台,6操作孔,7锚索托盘,8承载锚索,9锚索锁套,10锚索锁芯,11预紧千斤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描述说明。

实施例:

一种锚索退锚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中空的主体1,主体1为圆筒形或者为中空的棱柱形,优选圆筒形,即中空的圆柱形,主体1壁厚大于等于10mm;主体1内形成退锚腔2,退锚腔2与锚索锁套9间隙配合,间隙余量为2-3mm;主体1上设有退锚腔2与外界连通的上退锚口3和下退锚口4,主体1内于下退锚口4处设有用于支撑锚索锁套9的支撑台5,支撑台5与主体1顶部的距离与锚索锁套9高度相配,支撑台5宽度大于5mm,支撑台5高度大于10mm。

在主体的侧壁设有至少一个连通主体1内外的操作孔6,优选为对称开设2-3个操作孔6,并且操作孔6至少部分位于支撑台5处,即操作孔部分开设于支撑台5,部分开设于支撑台5的上方。

如图3所示,一种采用上述锚索退锚装置的锚索组件,包括用于锁锚的锚索托盘7、承载锚索8、锚索锁套9、锚索锁芯10和用于退锚的所述锚索退锚装置、预紧千斤顶11,

锚索托盘7、承载锚索8、锚索锁套9、锚索锁芯10是用于锁锚的,锚索锁芯10为内部用于承载锚索8穿过的中空的圆台形,锚索锁套9与锚索锁芯10相配,锚索锁芯10中空内壁为齿形壁。如图4所示,所述锚索锁芯10为组合结构,由对称设置的两部分组成。或者如图5所示,锚索锁芯10下部为对称的两部分组成,且两部分直接设有锁锚缝,具体如图3所示。

在需要退锚时,采用所述锚索退锚装置和预紧千斤顶11进行退锚操作。

锁锚时具体为,锚索托盘7位于待承载的岩体下,锚索锁芯10嵌套设置在锚索锁套9内,承载锚索8穿过岩体后依次穿过组合为一体的锚索锁套9和锚索锁芯10;

退锚时具体为,锚索退锚装置在退锚时,盖合于锚索锁套9上,锚索锁芯10穿过下退锚口4,预紧千斤顶11支撑于锚索退锚装置底部。

关于锚索退锚装置退锚的具体操作,如下:

1.先拆除锚索锁芯10上的防松钢丝,该步骤为可选择步骤,若防松钢丝深入锚索锁套9内而操作困难时可以不进行该操作。

2.将该锚索退锚装置穿过承载锚索8,套在锁具(锁具由锚索锁套9与锚索锁芯10组成)上。

3.按照预紧锚索的方法,利用普通锚索预紧千斤顶11来预紧承载锚索8。

4.在听到“砰”的轻微响声后,停止预紧,退锚完成;声音为锚索锁芯10与承载锚索8脱离时发出的声响。

5.观察现场安全后,收缩锚索预紧千斤顶,轻松拆掉锚索锁套9和锚索托盘7即可。

6.收缩千斤顶期间,若中途锚索锁套9被锚索锁芯10阻挡,可拆掉预紧千斤顶11,并可轻松的拆除锚索锁芯10上的防松钢丝,进行二次退锚即可。

关于具体的有益效果说明:

1.该装置与锚索预紧千斤顶11是分离的,制作方法简单,使用方便,结实耐用,成本非常低,与专用的锚索退锚千斤顶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价格优势。

2.进行日常锚索支护时,不用增加支护成本。

3.退锚过程与日常预紧锚索过程基本相似,液压操作,人工劳动强度非常小。

4.采用锚索支护时,预紧锚索时,锚索锁芯10内圈的齿形结构会在锚索锁套9的作用下紧紧嵌入承载锚索8内,与承载锚索8结合非常紧密。采用专用退锚千斤顶退锚时,承载锚索8被拉伸50mm以上后,需要用螺丝刀等工具将锚索锁芯10与承载锚索8分开,此过程非常困难。使用本实用新型的锚索退锚装置时,当承载锚索8受拉伸时,会带着锚索锁芯10运动,锚索锁芯10先与锚索锁套9分离,继续运动10mm左右时会受到预紧千斤顶11表面阻挡而自动脱落,操作方便,效率高。

5.由于以往两种操作方法,人员在退锚期间都要接近退锚装置,不可预见因素可能使操作人员受到伤害。但本实用新型的锚索退锚装置在退锚过程中,人员不用靠近作业,直到承载锚索8松弛和现场稳定后,人员才需要靠近,去掉预紧千斤顶11、锚索锁套9、锚索托盘7等,操作环境安全。

6.利用退锚千斤顶操作时,承载锚索8需要被拉伸50mm以上,工作压力基本达到了千斤顶的极限工作压力,退锚千斤顶损坏非常频繁,维修费用也高。使用本实用新型的锚索退锚装置退锚时,承载锚索8被拉伸15mm以内即可完成退锚工作,对工作压力的要求要比专用退锚千斤顶小的多,损坏几率也要比专用的退锚千斤顶少的多。

7.该装置与预紧千斤顶11是分离的,预紧千斤顶11故障后,仅更换预紧千斤顶即可,使用单位不用储备预紧千斤顶11等多种预紧千斤顶设备,现场使用灵活,物资储备相对简单,还可减少周转资金。

8.适应性广:普通锚索千斤顶要求承载锚索8外露不小于150mm以上;该装置要求承载锚索8外露不小于115mm即可,部分承载锚索8外露不小于65mm的宜可安全退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