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综采工作面回撤扇形区支撑装置和支撑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30683发布日期:2019-06-15 00:49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一种综采工作面回撤扇形区支撑装置和支撑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综采工作面支护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综采工作面回撤扇形区支撑装置和支撑系统。



背景技术:

在煤矿开采中,综采工作面的顶板需要支架进行支护。一般采用木垛被动支护方法,但是木垛的支护强度较弱,支护效果较差。而且,综采工作面回撤支架时,通常对木垛不进行回收,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木垛留在采空区容易引起煤炭自然发火,发生次生灾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通常采用液压单体支柱主动支护法,对综采工作面的顶板进行主动支护,液压单体支柱上铰接有支撑梁,这种支护方法虽然增加了对综采工作面的支护强度,但是综采工作面回撤支架时,需要人力搬运单体支柱,增加了劳动强度,且工作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综采工作面回撤扇形区支撑装置,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综采工作面回撤支架时,需要人力搬运单体支柱,增加了劳动强度,且工作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的综采工作面回撤扇形区支撑装置,包括:支撑组件、连杆机构、升降机构和滑移机构;

所述连杆机构与所述支撑组件为可拆卸连接,所述升降机构用于驱动所述连杆机构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升降机构设置于所述滑移机构,所述滑移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升降机构沿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进一步地,还包括导向梁和推动机构,所述推动机构用于推动所述导向梁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所述滑移机构与所述导向梁滑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推动机构的两侧均设置有定位钩,所述定位钩与所述推动机构通过链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滑移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和滑槽;

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导向梁的两侧,所述滑槽一侧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相连,另一侧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相连;

所述滑槽扣设于所述导向梁上,且能够沿所述导向梁的长度方向滑动,所述升降机构设置于所述滑槽上。

进一步地,所述连杆机构包括伸缩件、转向臂和连杆;

所述转向臂铰接于所述升降机构,所述转向臂背离所述升降机构的一端设置有卡具,所述转向臂为多个,每个所述转向臂上均铰接有所述连杆,相邻的所述连杆之间相铰接;

所述伸缩件与所述升降机构连接,所述伸缩件背离所述升降机构的一端与相邻的所述连杆的铰接处连接,所述伸缩件的伸缩方向与所述导向梁的长度方向相同。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定位柱,所述第一定位柱与所述导向梁相接触,所述导向梁与所述推动机构相对的一端的两侧区域均设置有所述第一定位柱;

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滑移千斤顶,所述第一滑移千斤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柱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动滑轮,所述第一滑移千斤顶与所述第一定位柱连接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一固定件;

所述第一动滑轮上设置有第一钢丝绳,所述第一钢丝绳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滑槽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二定位柱与所述导向梁相接触,所述导向梁背离所述第一定位柱的一端的两侧区域均设置有所述第二定位柱;

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滑移千斤顶,所述第二滑移千斤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定位柱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动滑轮,所述第二滑移千斤顶与所述第二定位柱连接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二固定件;

所述第二动滑轮上设置有第二钢丝绳,所述第二钢丝绳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滑槽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伸缩柱,所述伸缩柱上铰接有支撑梁,所述伸缩柱背离所述支撑梁的一端设置有底座;

所述支撑组件的个数为多个;

所述卡具与所述伸缩柱相卡接,且所述卡具与所述伸缩柱为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推动机构包括限位件和推移千斤顶,所述推移千斤顶设置于所述限位件上,所述推移千斤顶用于推动所述导向梁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所述限位件与所述第一定位柱接触,所述定位钩分别位于所述限位件的两侧,且所述定位钩通过所述链条与所述限位件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所述的综采工作面回撤扇形区支撑装置具有以下优势:

本申请所述的综采工作面回撤扇形区支撑装置中,支撑组件用于对综采工作面进行主动支护,连杆机构与支撑组件连接,升降机构可以带动连接机构沿第一方向移动,即升降机构可以带动支撑组件沿第一方向移动,升降机构设置于滑移机构上,滑移机构可以带动升降机构沿第二方向移动,即滑移机构可以带动支撑组件沿第二方向滑动。

综采工作面回撤支架时,本申请提供的综采工作面回撤扇形区支撑装置可以通过升降机构和滑移机构对支撑组件进行移动,无需人工对支撑组件进行搬运,不仅减小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还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支撑系统,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存综采工作面回撤支架时,需要人力搬运单体支柱,增加了劳动强度,且工作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支撑系统,所述支撑系统内安装有如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综采工作面回撤扇形区支撑装置。

所述支撑系统与上述综采工作面回撤扇形区支撑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综采工作面回撤扇形区支撑装置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综采工作面回撤扇形区支撑装置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综采工作面回撤扇形区支撑装置在第三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综采工作面回撤扇形区支撑装置在第四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综采工作面回撤扇形区支撑装置在第五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综采工作面回撤扇形区支撑装置在第六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组件;2-升降机构;3-导向梁;4-定位钩;5-链条;6-滑槽;7-伸缩件;8-转向臂;9-卡具;10-连杆;11-第一定位柱;12-第二定位柱;13-第一滑移千斤顶;14-第一动滑轮;15-第二滑移千斤顶;16-第二动滑轮;17-伸缩柱;18-支撑梁;19-底座;20-限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

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综采工作面回撤扇形区支撑装置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综采工作面回撤扇形区支撑装置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综采工作面回撤扇形区支撑装置在第三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综采工作面回撤扇形区支撑装置在第四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综采工作面回撤扇形区支撑装置在第五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综采工作面回撤扇形区支撑装置在第六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一:

如图1-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综采工作面回撤扇形区支撑装置,包括:支撑组件1、连杆机构、升降机构2和滑移机构。

连杆机构与支撑组件1为可拆卸连接,升降机构2用于驱动连杆机构沿第一方向移动,升降机构2设置于滑移机构,滑移机构用于驱动升降机构2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举例来说,如图3所示,图中c-d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升降机构2驱动连杆机构沿纵向进行升降运动;如图2所示,a-b的方向为第二方向,滑移机构驱动升降机构2带动连杆机构沿水平方向移动。

支撑组件1的个数可以为多个,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定。

具体实施时,优选地,如图2所示,图2中的支撑组件1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支撑组件1分为两排,两排支撑组件1之间的距离为0.75m或0.875m,每排的相邻的两个支撑组件1之间的距离为1.2m。

本实施例提供的综采工作面回撤扇形区支撑装置,支撑组件1用于对综采工作面进行主动支护,连杆机构与支撑组件1连接,升降机构2可以带动连杆机构沿第一方向移动,即升降机构2可以带动支撑组件1沿第一方向移动。如图3所示,第一方向为竖直方向,升降机构2上升时带动支撑组件1离开地面,使得支撑组件1与地面产生一定距离;反之,升降机构2下降时会带动支撑组件1向下移动,以使得支撑组件1与底面之间的距离减小。升降机构2设置于滑移机构上,滑移机构带动升降机构2沿第二方向移动,从而带动支撑组件1沿第二方向滑动。

综采工作面回撤支架时,本实施例提供的综采工作面回撤扇形区支撑装置可以通过升降机构2与滑移机构对支撑组件1进行移动,无需人工对支撑组件1进行搬运,不仅减小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还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实施例提供的综采工作面回撤扇形区支撑装置还包括导向梁3和推动机构,推动机构用于推动导向梁3沿第二方向移动,滑移机构与导向梁3滑动连接。

将两排支撑组件1分别称第一排支撑组件1和第二排支撑组件1,如图2所示,导向梁3位于第一排支撑组件1与第二排支撑组件1之间。滑移机构可以带动支撑组件1沿导向梁3的长度方向移动。

具体地,如图2所示,当滑移机构带动支撑组件1沿导向梁3的长度方向,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后,滑移机构停止带动支撑组件1沿导向梁3长度方向移动,此时,推动机构推动导向梁3向右移动同样的距离(即支撑组件1向右移动的距离),使得滑移机构带动支撑组件1可以始终保持在导向梁3上移动。也就是说,滑移机构与导向梁3滑动连接,当推动机构推动导向梁3向右移动时,导向梁3相对滑移机构向右滑动(此时滑移机构并不随着导向梁3一起向右移动),进而滑移机构带动支撑组件1始终保持在导向梁3上移动。

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连杆机构包括伸缩件7、转向臂8和连杆10。转向臂8铰接于升降机构2,转向臂8可以绕升降机构2转动,转向臂8背离升降机构2的一端设置有卡具9,转向臂8为多个,每个转向臂8上均铰接有连杆10,即每个转向臂8与相对应的连杆10转动连接,进而每个转向臂8上的连杆10均可以相对转向臂8转动,相邻的连杆10之间相铰接。

伸缩件7与升降机构2连接,伸缩件7背离升降机构2的一端与相邻的连杆10的连接处连接,伸缩件7的伸缩带动连杆10转动,进而带动支撑组件1靠近或者远离导向梁3。伸缩件7的伸缩方向与导向梁3的长度方向相同。

如图2所示,升降组件上铰接有4个转向臂8,每个转向臂8均可以绕升降组件的轴线转动。每个转向臂8的一端均设置有卡具9,即每个转向臂8通过卡具9与相对应的支撑组件1连接,且卡具9与支撑组件1为可拆卸连接。在图2中,升降组件上铰接4个转向臂8,4个转向臂8最多可以与4个支撑组件1相连接。即升降组件可以同时带动4个支撑组件1上升或下降。每个转向臂8上均铰接有连杆10,每两个相邻的连杆10之间均为铰接。伸缩件7与升降机构2连接,伸缩件7背离升降机构2的一端与图2中左侧相邻的两个连杆10的连接处相连接,当伸缩件7工作时,伸缩件7的伸缩端伸出,图2中左侧相邻的两个连杆10的连接处与右侧相邻的两个连杆10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增加,使得每个转向臂8均向靠近导向梁3的方向摆动,每个转向臂8摆动从而带动相对应的支撑组件1向靠近导向梁3的方向移动。

具体地,如图2所示,沿导向梁3长度的方向上相邻的连杆10的连接处的个数为2个,分别称为第一连杆连接处和第二连杆连接处。当伸缩件7的伸缩端向左伸出时,伸缩件7会向左推动第一连杆连接处,此时,第一连杆连接处与第二连杆连接处之间的距离增大,且此时各连杆10带动相对应的转向臂8向导向梁3侧摆动,转向臂8与支撑组件1通过卡具9相卡接,即伸缩件7可以带动支撑组件1向导向梁3侧靠拢。当伸缩件7的伸缩端向右回缩时,第一连杆连接处与第二连杆连接处之间的距离减小,各连杆10带动相对应的转向臂8向远离导向梁3的一侧摆动,即伸缩件7可以带动支撑组件1向远离导向梁3侧移动。

为了方便描述,图2中,上面一排的支撑组件1从左至右依次为:第一支撑组件、第二支撑组件、第三支撑组件、第四支撑组件、第五支撑组件、第六支撑组件和第七支撑组件;下面一排的支撑组件1从左至右依次为:第八支撑组件、第九支撑组件、第十支撑组件、第十一支撑组件、第十二支撑组件、第十三支撑组件和第十四支撑组件。

具体地,图2中,当伸缩件7的伸缩端伸长时,即图2中,伸缩件7的伸缩端向左伸出,第一支撑组件、第二支撑组件、第八支撑组件和第九支撑组件均向靠近导向梁3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一支撑组件与第八支撑组件之间的距离、第二支撑组件与第九支撑组件之间的距离均减小,第一支撑组件与第二支撑组件之间的距离、第八支撑组件与第九支撑组件之间的距离均增大。

当移动支撑组件1时,连杆机构将第一支撑组件、第二支撑组件、第八支撑组件和第九支撑组件收拢,升降机构2带动第一支撑组件、第二支撑组件、第八支撑组件和第九支撑组件上升,滑移机构可以带动第一支撑组件、第二支撑组件、第八支撑组件和第九支撑组件沿导向梁3的长度方向,在两排支撑组件1之间向右移动,移动到第七支撑组件与第十四支撑组件之间时停止移动。推动机构推动导向梁3向右移动,导向梁3与推动机构相抵的一端移动到第三支撑组件与第十支撑组件之间时停止移动,导向梁3背离推动机构的一端位于第七支撑组件的右侧(第一支撑组件背离第六支撑组件的一侧)。滑移机构带动第一支撑组件、第二支撑组件、第八支撑组件和第九支撑组件继续沿导向梁3的长度方向向右移动,当第一支撑组件移动至第七支撑组件的右侧,第八支撑组件移动至第十四支撑组件的右侧时,滑移机构停止移动。

优选地,当第一支撑组件移动至第七支撑组件的右侧,且距第七支撑组件1.2m,第八支撑组件移动至第十四支撑组件的右侧,且距第十四支撑组件1.2m时,滑移机构停止移动。

本实施例中,推动机构的两侧均设置有定位钩4,定位钩4与推动机构通过链条5连接。

为便于描述,将推动机构两侧的定位钩4分别称为第一定位钩和第二定位钩,具体实施时,第一定位钩钩连于第三支撑组件上,第二定位钩钩连于第十支撑组件上,第一定位钩与第二定位钩均通过链条5与推动机构连接。如此设置,当推动机构推动导向梁3移动时,推动机构可以更好地给导向梁3施加推力。

当滑移机构将第一支撑组件、第二支撑组件、第八支撑组件和第九支撑组件移动至第七支撑组件的右侧,且推动机构推动导向梁3向右移动,导向梁3与推动机构相对的一端移动到第三支撑组件与第十支撑组件之间后,工作人员将推动机构向右搬移以靠近导向梁3,进而可以继续推动导向梁3向右移动,同时工作人员再将第一定位钩钩设于第五支撑组件上,将第二定位钩钩设于第十二支撑组件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综采工作面回撤扇形区支撑装置中,滑移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和滑槽6;第一驱动组件与第二驱动组件分别设置于导向梁3的两侧,滑槽6一侧与第一驱动组件相连,另一侧与第二驱动组件相连;滑槽6扣设于导向梁3上,且能够沿导向梁3的长度方向滑动,升降机构2设置于滑槽6上,升降机构2通过滑槽6与导向梁3滑动配合。

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一驱动组件位于导向梁3的一侧,且与滑槽6连接,第一驱动组件可以带动滑槽6沿导向梁3的长度方向向右移动,即第一驱动组件可以带动支撑组件1沿导向梁3的长度方向向右移动。滑槽6扣设于导向梁3上,滑槽6与导向梁3的接触面为光滑面,以减小滑槽6与导向梁3之间的摩擦力。第二驱动组件位于导向梁3的另一侧,且与滑槽6连接,第二驱动组件可以带动滑槽6沿导向梁3的长度方向向左移动。

在移动支撑组件1的过程中,当第一驱动组件将第一支撑组件、第二支撑组件、第八支撑组件和第九支撑组件移动至第七支撑组件的右侧后,升降机构2下降,使得第一支撑组件、第二支撑组件、第八支撑组件和第九支撑组件下落至地面上,将第一支撑组件、第二支撑组件、第八支撑组件和第九支撑组件从卡具9上拆卸下来,第二驱动组件驱动滑槽6以带动升降机构2和连杆机构沿导向梁3的长度方向向左移动,继续将第三支撑组件、第四支撑组件、第十支撑组件和第十一支撑组件移动至第二支撑组件的右侧,依次循环工作。

本实施例提供的综采工作面回撤扇形区支撑装置还包括第一定位柱11,第一定位柱11与导向梁3相接触,如图5所示,第一定位柱11的数量为2个,导向梁3与推动机构相对的一端的两侧区域分别设置有第一定位柱11。

第一定位柱11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定。在图5中,第一定位柱11为长方体。

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滑移千斤顶13,第一滑移千斤顶13的一端与第一定位柱11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动滑轮14,第一滑移千斤顶13与第一定位柱11连接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一固定件;第一动滑轮14上绕设有第一钢丝绳,第一钢丝绳的一端与第一固定件连接,另一端与滑槽6连接。

当第一滑移千斤顶13的推动端沿导向梁3的长度方向向右移动时,此时第一动滑轮14向右移动,且第一动滑轮14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以拉动滑槽6沿导向梁3的长度方向向右移动。

本实施例提供的综采工作面回撤扇形区支撑装置还包括第二定位柱12,第二定位柱12与导向梁3相接触,如图6所示,第二定位柱12的数量为2个,导向梁3背离第一定位柱11的一端的两侧区域分别设置有第二定位柱12。

第二定位柱12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定。在图6中,第二定位柱12为长方体。

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滑移千斤顶15,第二滑移千斤顶15的一端与第二定位柱12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动滑轮16,第二滑移千斤顶15与第二定位柱12连接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二固定件;第二动滑轮16上设置有第二钢丝绳,第二钢丝绳的一端与第二固定件连接,另一端与滑槽6连接。

当第二滑移千斤顶15的推动端沿导向梁3的长度方向向左移动时,此时第二动滑轮16向左移动,且第二动滑轮16沿逆时针方向转动,以拉动滑槽6沿导向梁3的长度方向向左移动。

具体地,导向梁3位于两个第一定位柱11之间,且导向梁3也位于两个第二定位柱12之间,两个第一定位柱11与两个第二定位柱12对导向梁3均具有导向的作用,可避免导向梁3移动时发生偏移。

当第一滑移千斤顶13拉动滑槽6向右移动时,此时第一滑移千斤顶13的推动端为伸出状态,第二滑移千斤顶15的推动端为回缩状态。当第二滑移千斤顶15拉动滑槽6向左移动时,此时第二滑移千斤顶15的推动端为伸缩状态,第一滑移千斤顶13的推动端为回缩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定位柱11与第二定位柱12均是固定不动的,第一滑移千斤顶13的其中一端与第一定位柱11连接,第二滑移千斤顶15的其中一端与第二定位柱12连接,即当推动机构推动导向梁3向右移动时,导向梁3相对滑槽6向右移动,滑移机构不随导向梁3一起向右移动。

当推动机构将导向梁3向右推出一段距离后,工作人员可以将第一定位柱11与第二定位柱12均向右移动,且移动的距离与导向梁3向右移动的距离相同,使得第一定位柱11与第二定位柱12分别位于导向梁3的两端。

本实施例中,支撑组件1包括伸缩柱17、支撑梁18和底座19,伸缩柱17与支撑梁18铰接,且支撑梁18可以绕伸缩柱17的轴线旋转,支撑梁18与综采工作面相抵,支撑梁18可以增加各伸缩柱17与综采工作面的接触面积,以增强支撑效果。底座19设置于伸缩柱17背离支撑梁18的一端,伸缩柱17通过底座19坐落于地面上;卡具9与伸缩柱17相卡接,且卡具9与伸缩柱17为可拆卸连接。

具体地,一个支撑组件1包括一个伸缩柱17,由于支撑组件1的数量为多个,即伸缩柱17的数量为多个,各伸缩柱17上均铰接有支撑梁18,各伸缩柱17背离相对应的支撑梁18的一端均设置有底座19。

当需要搬移支撑组件1时,先将伸缩柱17的高度降低,旋转支撑梁18,使得支撑梁18的长度方向与支撑组件1移动的方向相一致,进而方便搬移支撑组件1。

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推动机构包括限位件20和推移千斤顶,推移千斤顶设置于限位件20上,推移千斤顶用于推动导向梁3沿第二方向移动,限位件20与第一定位柱11接触,定位钩4分别位于限位件20的两侧,且定位钩4通过链条5与限位件20连接。

优选地,限位件20的长度大于两个第一定位柱11的最外侧面之间的距离,使得限位件20与定位钩4通过链条5更加方便的连接,即部分链条5不会被第一定位柱11挡住,限位件20与定位钩4之间的整根链条5为伸直状态。推移千斤顶的推动端与导向梁3相抵。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支撑系统,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一提供的综采工作面回撤扇形区支撑装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采工作面回撤扇形区支撑装置连接。

具体地,综采工作面回撤扇形区支撑装置中的伸缩件7、升降机构2、第一滑移千斤顶13、第二滑移千斤顶15和推移千斤顶分别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可以分别控制第一滑移千斤顶13、第二滑移千斤顶15以及推移千斤顶的开启或关闭。

所述支撑系统与上述综采工作面回撤扇形区支撑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