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裂缝网络渗流规律模拟实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66703发布日期:2019-08-17 02:32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人工裂缝网络渗流规律模拟实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石油钻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人工裂缝网络渗流规律模拟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人工裂缝网络渗流规律模拟实验装置可以用于模拟储层流体在复杂的人工裂缝内的渗流。

致密油藏在大型压裂后井筒附近地层形成了复杂的人工裂缝。致密油藏具有低孔、低渗的复杂物性,自然条件下难以获得经济产量。但是当在致密油藏内形成复杂的人工裂缝后致密油藏的高效经济开发成为了现实。

但是在渗流机理方面,目前鲜有关于复杂人工裂缝的实验模拟的研究。因此现有技术中还未完全认识储层流体在复杂人工裂缝网络条件下的渗流规律。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人工裂缝网络渗流规律模拟实验装置,以能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能揭示储层流体在复杂人工裂缝内的渗流规律的人工裂缝网络渗流规律模拟实验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人工裂缝网络渗流规律模拟实验装置,包括:岩心夹持器,人造岩心,所述人造岩心设置于所述岩心夹持器内;所述人造岩心包括多个相拼接的岩心单元,且多个所述岩心单元之间形成人工裂缝;围压系统,所述围压系统与所述岩心夹持器相连通,所述围压系统用于向所述人造岩心施加围压;注入系统,所述注入系统与所述岩心夹持器相连通,所述注入系统用于向流体施加第一压力,以使所述流体能在所述第一压力下从所述人工裂缝中通过。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每个所述岩心单元为等边直角三棱柱形。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人造岩心包括相拼接的第一岩心柱和第二岩心柱,每个所述第一岩心柱和每个所述第二岩心柱均由多个所述岩心单元沿前后方向相拼接形成。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岩心柱和所述第二岩心柱均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岩心柱和多个所述第二岩心柱均沿左右方向相拼接;多个所述第二岩心柱与多个所述第一岩心柱相对应,每个所述第二岩心柱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岩心柱的一侧。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人工裂缝包括设置于相邻所述第一岩心柱之间的第一间隙、设置于每个所述第二岩心柱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岩心柱之间的第二间隙和设置于相邻所述第二岩心柱之间的第三间隙。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人造岩心包括相拼接的第一岩心块、第二岩心块和第三岩心块,每个所述第三岩心块、每个所述第一岩心块以及每个所述第二岩心块均为由两个所述岩心单元相拼接所形成的正方体。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岩心块、所述第二岩心块以及所述第三岩心块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岩心块、多个所述第二岩心块均与多个所述第三岩心块相对应,多个所述第一岩心块、多个所述第二岩心块以及多个所述第三岩心块均沿左右方向相拼接;每个所述第二岩心块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岩心块的一侧;每个所述第三岩心块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岩心块的一侧。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人工裂缝包括设置于相邻所述第一岩心块之间的第四间隙、设置于相邻所述第二岩心块之间的第五间隙、设置于相邻所述第三岩心块之间的第六间隙、设置于所述第二岩心块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岩心块之间的第七间隙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三岩心块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岩心块之间的第八间隙。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人工裂缝还包括构成所述第一岩心块的两个所述岩心单元之间所形成的第一倾斜裂缝、构成所述第二岩心块的两个所述岩心单元之间所形成的第二倾斜裂缝以及构成所述第三岩心块的两个所述岩心单元之间所形成的第三倾斜裂缝。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其包括:回压系统,所述回压系统与所述岩心夹持器背对所述注入系统的一侧相连通,所述回压系统用于向所述岩心夹持器内施加第二压力,以使所述流体能在所述第一压力与所述第二压力之差的作用下从所述人工裂缝中通过。

借由以上的技术方案,本申请实施方式所述的人工裂缝网络渗流规律模拟实验装置设置人造岩心,该人造岩心包括多个相拼接的岩心单元,且多个岩心单元之间形成人工裂缝。所以能通过多个岩心单元的拼接形成复杂的人工裂缝,以能模拟致密油藏在大型压裂后井筒附近地层内所形成的复杂的人工裂缝,进而能通过流体在该人造岩心内渗流,揭示储层流体在复杂人工裂缝内的渗流规律。因此,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能揭示储层流体在复杂人工裂缝内的渗流规律的人工裂缝网络渗流规律模拟实验装置。

附图说明

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申请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申请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申请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申请。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方式的人工裂缝网络渗流规律模拟实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岩心夹持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多个岩心单元拼接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一种人造岩心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另一种人造岩心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再一种人造岩心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岩心夹持器;13、人造岩心;15、人工裂缝;17、岩心单元;23、第一岩心柱;25、第二岩心柱;27、环形空间;29、第一间隙;31、第二间隙;33、第三间隙;35、第四间隙;37、第五间隙;39、第六间隙;41、第七间隙;43、第八间隙;45、第一岩心块;47、第二岩心块;49、第三岩心块;51、第一倾斜裂缝;53、第二倾斜裂缝;57、支撑剂;59、内筒;61、外筒;63、岩心堵头;65、开口;67、输入端;69、输出端;71、第一阀门;73、第二阀门;75、第一动力泵;77、第二动力泵;79、第一管线;81、中间容器;83、第三阀门;85、第四阀门;87、第二管线;89、第三管线;91、调节气瓶;93、回压阀;95、回收容器;97、第四管线;99、第五管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请参阅图1至图6,本实施方式所提供的一种人工裂缝15模拟实验装置,包括:岩心夹持器11,人造岩心13,所述人造岩心13设置于所述岩心夹持器11内;所述人造岩心13包括多个相拼接的岩心单元17,且多个所述岩心单元17之间形成人工裂缝15;围压系统,所述围压系统与所述岩心夹持器11相连通,所述围压系统用于向所述人造岩心13施加围压;注入系统,所述注入系统与所述岩心夹持器11相连通,所述注入系统用于向流体施加第一压力,以使所述流体能在所述第一压力下从所述人工裂缝15中通过。

使用时,首先通过围压系统向人造岩心13施加围压。然后通过注入系统向流体施加第一压力,以使流体在该第一压力下从人造岩心13内的人工裂缝15中通过,以模拟储层流体在复杂的人工裂缝15内的渗流。

由以上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方式所述的人工裂缝15模拟实验装置设置人造岩心13,该人造岩心13包括多个相拼接的岩心单元17,且多个岩心单元17之间形成人工裂缝15。所以能通过多个岩心单元17的拼接形成复杂的人工裂缝15,以能模拟致密油藏在大型压裂后井筒附近地层内所形成的复杂的人工裂缝15,进而能通过流体在该人造岩心13内渗流,揭示储层流体在复杂人工裂缝15内的渗流规律。

如图1、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岩心夹持器11用于夹持岩心。具体地,岩心夹持器11包括外筒61、穿设于外筒61内的内筒59、设置于内筒59两端的岩心堵头63。该外筒61的横截面为方形。当然,该外筒61的横截面不限于为方形,还可以是其他的形状,对此本申请不做固定。该内筒59用于放置人造岩心13。该岩心堵头63用于对岩心进行限位。该内筒59与外筒61之间形成有环形空间27。该环形空间27用于注入环压液。进一步地,该内筒59的材质为橡胶。从而当环形空间27内注入环压液后,该环压液能对内筒59内的人造岩心13施加环压。当然该内筒59的材质不限于此,还可以是其他的材料,例如树脂,对此本申请不作规定。进一步地,该外筒61上设置有与该环形空间27相连通的开口65。例如如图2所示,该开口65设置于外筒61的下侧。从而通过该开口65能向环形空间27内注入环压液。该外筒61上还设置有第一阀门71。该第一阀门71位于该开口65的相对侧。该第一阀门71用于使环形空间27与外界相连通,从而使环形空间27内的气压与大气压相等,如此保证环压液能注入环形空间27内。进一步地,该外筒61上还设置有与内筒59相连通的输入端67和输出端69。从而能通过该输入端67向内筒59内输入流体。并通过输出端69使内筒59内的流体流出。例如如图2所示,该输入端67设置于外筒61的左侧。该输出端69设置于外筒61的右侧。从而能使得流体沿从左至右的方向朝向人造岩心13内渗流,进而揭示流体在人造岩心13的人工裂缝15内的渗流规律。该岩心夹持器11还可以采用现有的构造,对此本申请不作规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人造岩心13设置于岩心夹持器11内。具体地,如图2所示,人造岩心13位于内筒59内,且人造岩心13位于内筒59两端的岩心堵头63之间。人造岩心13包括多个相拼接的岩心单元17。多个岩心单元17之间形成人工裂缝15。也即该岩心单元17为制作人造岩心13的基本单元。通过将多个岩心单元17进行拼接以能形成人造岩心13。且当多个岩心单元17拼接时能使形成的人造岩心13内具有人工裂缝15。因此,第一、通过多个岩心单元17的拼接形成复杂的人工裂缝15,以能模拟致密油藏在大型压裂后井筒附近地层内所形成的复杂的人工裂缝15。第二、通过改变多个岩心单元17的拼接方式能形成各种不同的人工裂缝15。进一步地,每个岩心单元17为等边直角三棱柱形。从而通过该等边直角三棱柱形的岩心单元17能拼接出各种不同形态的人工裂缝15,以模拟致密油藏在大型压裂后井筒附近地层内所形成的复杂的人工裂缝15。例如,如图3所示,当将两个岩心单元17位于直角相对侧的表面相拼接时,能在该两个岩心单元17之间形成倾斜延伸的人工裂缝15。且该两个岩心单元17能形成正方体。而该多个正方体相拼接时能形成竖直延伸的人工裂缝15或者左右延伸的人工裂缝1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人造岩心13包括相拼接的第一岩心柱23和第二岩心柱25。具体地,该第一岩心柱23为长方体。该第二岩心柱25为长方体。且第二岩心柱25的长度与第一岩心柱23的长度相等。每个第一岩心柱23和每个第二岩心柱25均由多个岩心单元17沿前后方向相拼接形成。例如如图4所示,首先将两个岩心单元17位于直角相对侧的表面相拼接,以形成正方体。然后将多个该正方体相前后方向相拼接即能得到一个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岩心柱23。同理,首先将两个岩心单元17位于直角相对侧的表面相拼接,以形成正方体。然后将多个该正方体相前后方向相拼接即能得到一个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岩心柱25。

进一步地,每个第一岩心柱23内的相邻岩心单元17之间可以相接触,也即每个第一岩心柱23内的相邻岩心单元17之间可以不具有间隙。所以每个第一岩心柱23内可以不具有人工裂缝15。每个第二岩心柱25内的相邻岩心单元17之间可以相接触,也即每个第二岩心柱25内的相邻岩心单元17之间可以不具有间隙。所以每个第二岩心柱25内可以不具有人工裂缝15。

进一步地,该第一岩心柱23和第二岩心柱25均为多个。也即第一岩心柱23为多个。第二岩心柱25为多个。多个第一岩心柱23和多个第二岩心柱25均沿左右方向相拼接。也即多个第一岩心柱23沿左右方向相拼接。且多个第二岩心柱25沿左右方向相拼接。进一步地,多个第二岩心柱25与多个第一岩心柱23相对应。该相对应可以是第一岩心柱23的数量与第二岩心柱25的数量相等。每个第二岩心柱25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对应的第一岩心柱23的一侧。具体地,例如如图4所示,第一岩心柱23沿左右方向排列于人造岩心13的最上部。且该第一岩心柱23为7个。该第二岩心柱25位于第一岩心柱23的下方。且第二岩心柱25为7个。

进一步地,人工裂缝15包括设置于相邻第一岩心柱23之间的第一间隙29、设置于每个第二岩心柱25与对应的第一岩心柱23之间的第二间隙31和设置于相邻第二岩心柱25之间的第三间隙33。也即相邻的第一岩心柱23之间相间隔,从而形成第一间隙29。相邻的第二岩心柱25之间相间隔,从而形成第三间隙33。每个第二岩心柱25与对应的第一岩心柱23之间相间隔,从而形成第二间隙31。例如如图4所示,该第一间隙29沿上下方向延伸。该第三间隙33沿上下方向延伸。该第二间隙31沿左右方向延伸。从而当流体沿左右方向驱替时,也即当流体沿左右方向从该人造岩心13内流过时,第一间隙29的延伸方向与流体的驱替方向相垂直。第三间隙33的延伸方向与流体的驱替方向相垂直。第二间隙31的延伸方向与流体的驱替方向相平行。从而通过第一间隙29、第二间隙31以及第三间隙33能使得人工裂缝15既具有与驱替方向相平行的裂缝形态,又具有与驱替方向相垂直的裂缝形态。如此提高人工裂缝15的复杂度,以能获取不同裂缝形态对渗流规律的影响。

进一步地,人工裂缝15内设置有用于调整人工裂缝15宽度的支撑剂57。如图4所示,支撑剂57布置于第一间隙29、第二间隙31以及第三间隙33内。从而能通过调整第一间隙29内支撑剂57的数量调整第一间隙29的宽度。以得到不同裂缝宽度的第一间隙29。且能通过调整第二间隙31内支撑剂57的数量调整第二间隙31的宽度。以得到不同裂缝宽度的第二间隙31。且能通过调整第三间隙33内支撑剂57的数量调整第三间隙33的宽度。以得到不同裂缝宽度的第三间隙33。如此能通过将具有不同宽度的人工裂缝15的人造岩心13分别放置于岩心夹持器11内进行渗流实验,以能获取渗流宽度对渗流规律的影响。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人造岩心13包括相拼接的第一岩心块45、第二岩心块47和第三岩心块49。每个第三岩心块49、每个第一岩心块45以及每个第二岩心块47均为由两个岩心单元17相拼接所形成的正方体。具体地,两个岩心单元17位于直角相对侧的表面相接触以形成第一岩心块45、或者第二岩心块47、或者第三岩心块49。

进一步地,形成每个第一岩心块45的两个岩心单元17之间可以不具有间隙,从而每个第一岩心块45内不具有人工裂缝15。形成每个第二岩心块47的两个岩心单元17之间可以不具有间隙,从而每个第二岩心块47内不具有人工裂缝15。形成每个第三岩心块49的两个岩心单元17之间可以不具有间隙,从而每个第三岩心块49内不具有人工裂缝15。当然形成每个第一岩心块45的两个岩心单元17之间也可以具有间隙,从而每个第一岩心块45内具有人工裂缝15。形成每个第二岩心块47的两个岩心单元17之间也可以具有间隙,从而每个第二岩心块47内具有人工裂缝15。形成每个第三岩心块49的两个岩心单元17之间也可以具有间隙,从而每个第三岩心块49内具有人工裂缝15。

进一步地,第一岩心块45、第二岩心块47以及第三岩心块49均为多个。也即第一岩心块45为多个。第二岩心块47为多个。第三岩心块49为多个。多个第一岩心块45、多个第二岩心块47均与多个第三岩心块49相对应。该相对应可以是第一岩心块45的数量、第二岩心块47的数量与第三岩心块49的数量均相等。每个第二岩心块47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对应的第一岩心块45的一侧。每个第三岩心块49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对应的第一岩心块45的一侧。例如如图5所示,第一岩心块45沿上下方向排列于人造岩心13的最上部。且该第一岩心块45为7个。该第二岩心块47位于第一岩心块45的下侧。且第二岩心块47为7个。该第三岩心块49位于第一岩心块45的后侧。且第三岩心块49为7个。多个第一岩心块45、多个第二岩心块47以及多个第三岩心块49均沿左右方向相拼接。即为多个第一岩心块45沿左右方向相拼接。多个第二岩心块47沿左右方向相拼接。多个第三岩心块49沿左右方向相拼接。具体地,例如如图5所示,七个第一岩心块45沿左右方向相拼接。七个第二岩心块47沿左右方向相拼接。七个第三岩心块49沿左右方向相拼接。

进一步地,人工裂缝15包括设置于相邻第一岩心块45之间的第四间隙35、设置于相邻第二岩心块47之间的第五间隙37、设置于相邻第三岩心块49之间的第六间隙39、设置于第二岩心块47与对应的第一岩心块45之间的第七间隙41以及设置于第三岩心块49与对应的第一岩心块45之间的第八间隙43。也即相邻的第一岩心块45之间相间隔,从而形成第四间隙35。相邻的第二岩心块47之间相间隔,从而形成第五间隙37。相邻的第三岩心块49之间相间隔,从而形成第六间隙39。每个第二岩心块47与对应的第一岩心块45之间相间隔,从而形成第七间隙41。例如如图5所示,该第四间隙35沿上下方向延伸。该第五间隙37沿上下方向延伸。该第六间隙39沿上下方向延伸。该第七间隙41沿左右方向延伸。该第八间隙43沿左右方向延伸。从而当流体沿左右方向驱替时,也即当流体沿左右方向从该人造岩心13内流过时,第七间隙41的延伸方向与流体的驱替方向相一致。第四间隙35的延伸方向、第五间隙37的延伸方向、第六间隙39的延伸方向均与流体的驱替方向相垂直。从而通过第四间隙35、第五间隙37、第六间隙39以及第七间隙41、第八间隙43能使得人工裂缝15既具有与驱替方向相平行的裂缝形态,又具有与驱替方向相垂直的裂缝形态。如此提高人工裂缝15的复杂度,以能获取不同裂缝形态对渗流规律的影响。

进一步地,人工裂缝15内设置有用于调整人工裂缝15宽度的支撑剂57。如图5所示,支撑剂57布置于第四间隙35、第五间隙37、第六间隙39、第七间隙41以及第八间隙43内。从而能通过分别调整第四间隙35、第五间隙37、第六间隙39、第七间隙41以及第八间隙43内支撑剂57的数量分别调整第四间隙35、第五间隙37、第六间隙39、第七间隙41以及第八间隙43的宽度。以得到不同裂缝宽度的第四间隙35、第五间隙37、第六间隙39、第七间隙41以及第八间隙43。如此能通过将具有不同宽度的人工裂缝15的人造岩心13分别放置于岩心夹持器11内进行渗流实验,以能获取裂缝宽度对渗流规律的影响。

进一步地,由于第一岩心块45、第二岩心块47以及第三岩心块49的体积均小于与第一岩心柱23的体积,所以通过第一岩心块45、第二岩心块47以及第三岩心块49相拼接所形成的人造岩心13的裂缝密度比通过第一岩心柱23和第二岩心柱25相拼接所形成的人造岩心13的裂缝密度大。如此能通过将具有不同裂缝密度的人工裂缝15的人造岩心13分别放置于岩心夹持器11内进行渗流实验,以能获取裂缝密度对渗流规律的影响。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人工裂缝15还包括构成第一岩心块45的两个岩心单元17之间所形成的第一倾斜裂缝51、构成第二岩心块47的两个岩心单元17之间所形成的第二倾斜裂缝53以及构成第三岩心块49的两个岩心单元17之间所形成的第三倾斜裂缝。也即,构成第一岩心块45的两个岩心单元17位于直角相对侧的表面不相接触,从而形成第一倾斜裂缝51。构成第二岩心块47的两个岩心单元17位于直角相对侧的表面不相接触,从而形成第二倾斜裂缝53。构成第三岩心块49的两个岩心单元17位于直角相对侧的表面不相接触,从而形成第三倾斜裂缝。从而通过第一倾斜裂缝51、第二倾斜裂缝53以及第三倾斜裂缝使得人工裂缝15具有与驱替方向成45°夹角的裂缝形态。如此提高人工裂缝15的复杂度,以能获取不同裂缝形态对渗流规律的影响。

在本实施方式中,围压系统用于向人造岩心13施加围压。围压系统与岩心夹持器11相连通。具体地,围压系统与外筒61上的开口65相连通。从而能通过该开口65向外筒61与内筒59之间的环形空间27内施加环压液。具体地,围压系统包括第一动力泵75、第二阀门73。该第一动力泵75通过第一管线79与该开口65相连通。该第二阀门73设置于该第一管线79上。施加围压时,首先需要打开第一阀门71,以使得环形空间27内的气压与大气压相等。然后打开第二阀门73,以使得环压液能通过第一管线79注入环形空间27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注入系统用于向流体施加第一压力,以使流体能在第一压力下从人工裂缝15中通过。注入系统与岩心夹持器11相连通。具体地,注入系统与外筒61的输入端67相连通。从而能通过该输入端67向内筒59内注入流体,从而使流体能在人造岩心13的人工裂缝15中渗流,并最终从输出端69流出。具体地,该注入系统包括第二动力泵77、中间容器81、第三阀门83以及第四阀门85。该中间容器81上部填充流体。该流体用于在人造岩心13的人工裂缝15中渗流。该中间容器81的下部为水。该中间容器81的上部通过第二管线87与输入端67相连通。该第三阀门83设置于第二管线87上。该中间容器81的下部通过第三管线89与第二动力泵77相连通。该第四阀门85设置于该第三管线89上。该第二动力泵77用于向中间容器81下部的水施加第一压力,以使中间容器81上部的流体能在该第一压力下流入输入端67内。实验时,当在环形空间27内注满环压液后,打开第三阀门83和第四阀门85,以使得中间容器81上部的流体能在下部的水的压力下注入输入端67中。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实施方式的人工裂缝15模拟实验装置还包括:回压系统。该回压系统用于向岩心夹持器11内施加第二压力,以使流体能在第一压力与第二压力之差的作用下从人工裂缝15中通过。该回压系统与岩心夹持器11背对注入系统的一侧相连通。具体地,该回压系统与输出端69相连通。从而该回压系统能向该输出端69内施加第二压力,以使得中间容器81上部的流体能在该第一压力和第二压力之差的作用下从人造岩心13的人工裂缝15中通过。具体地,该回压系统包括调节气瓶91、回压阀93、回收容器95。该调节气瓶91通过第四管线97与输出端69相连通。该回压阀93设置于该第四管线97上。该回收容器95通过第五管线99与第四管线97相连通。实验时,当在环形空间27内注满环压液后,首先打开回压阀93,然后打开第三阀门83和第四阀门85,以使得中间容器81上部的流体能在第一压力和第二压力的压力差的作用下在人造岩心13的人工裂缝15内渗流。且从输出端69流出的流体能流入回收容器95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和区别类似的对象,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先后顺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应该理解,以上描述是为了进行图示说明而不是为了进行限制。通过阅读上述描述,在所提供的示例之外的许多实施方式和许多应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教导的范围不应该参照上述描述来确定,而是应该参照前述权利要求以及这些权利要求所拥有的等价物的全部范围来确定。出于全面之目的,所有文章和参考包括专利申请和公告的公开都通过参考结合在本文中。在前述权利要求中省略这里公开的主题的任何方面并不是为了放弃该主体内容,也不应该认为申请人没有将该主题考虑为所公开的申请主题的一部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