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油气储层的流体注入和引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82346发布日期:2020-04-14 19:32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用于油气储层的流体注入和引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油气田完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油气储层的流体注入和引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石油天然气非常规页岩储藏开采以及其它常规高质密低渗透油气田的开采作业中,在完井过程中,水力压裂成为获得工业流量的关键手段。然而水力压裂费用高昂,其费用已占到整个完井费用的50%以上,而在缺水油田压裂费用更高,加之水力压裂对水资源的大量耗费和对环境污染,造成很多负面社会影响;而在一些地形复杂的油气田,大型水力压裂车位移困难,也限制了这些地区油气的开发。

油气储层爆炸压裂是最具潜力替代水力压裂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油气储层的流体注入和引爆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油气储层的流体注入和引爆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圆柱形筒体、圆柱形联接器、第二圆柱形筒体、环形密封组件、启爆组件;

所述第一圆柱形筒体通过圆柱形联接器与第二圆柱形筒体连接;

所述环形密封组件套设在圆柱形联接器、第二圆柱形筒体外;

所述第一圆柱形筒体内依次设置有启爆组件、活塞,所述第一圆柱形筒体的端部和启爆组件之间形成第一压力液仓,所述启爆组件和活塞之间形成液体炸药仓,所述活塞与圆柱形联接器之间形成第二压力液仓;

所述第二圆柱形筒体的端部与圆柱形联接器之间形成第三压力液仓;

所述第二压力液仓和第三压力液仓通过圆柱形联接器上的压力液注入通道连通;

所述活塞上设置有第一压力控制器,所述圆柱形联接器的左端设置有与第一压力控制器配合的第二压力控制器用于在满足压力条件下导通液体炸药仓和圆柱形联接器上的液体炸药注入通道。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压力控制器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压力弹簧、公接头,所述第一压力弹簧设置在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一压力弹簧靠近第一壳体的出口的一端与公接头,所述公接头贯穿第一壳体的出口用于封堵出口。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压力控制器包括第二壳体、第二压力弹簧、母接头,所述第二压力弹簧设置在第二壳体内,所述第二压力弹簧靠近第二壳体的出口的一端与母接头,所述母接头贯穿第二壳体的进口用于封堵进口;所述母接头与公接头配合设置。

上述方案中,所述圆柱形联接器的轴向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将第二压力液仓内压力液注入的第一压力液注入孔道和第二压力液注入孔道,所述第二压力液注入孔道与第三压力液仓连通。

上述方案中,所述圆柱形联接器的轴向上还设置有第一液体炸药注入孔道,所述第二压力控制设置在第一液体炸药注入孔道的进口端,所述圆柱形联接器的径向上设置有与第一液体炸药注入孔道连通的第二液体炸药注入孔道;所述第一液体炸药注入孔道与第二液体炸药注入孔道组成液体炸药注入通道。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圆柱形筒体内设置顶杆,所述顶杆的一端与圆柱形联接器通过螺纹连接,另一端贯穿第二圆柱形筒体并且与其端部中心孔配合设置。

上述方案中,所述环形密封组件靠近第一圆柱形筒体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压力液注入孔道连通的第一间隙,靠近第二圆柱形筒体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三压力液仓连通的第二间隙。

上述方案中,所述环形密封组件包括第一环形活塞、第一弹性密封圈、支撑套筒、第二弹性密封圈、第二环形活塞;所述第一环形活塞、第一弹性密封圈、支撑套筒、第二弹性密封圈、第二环形活塞从左到右依次套设在圆柱形联接器和第二圆柱形筒体外;所述支撑套筒上设置有液体炸药注入孔道。

上述方案中,所述支撑套筒为一弹性套筒,该弹性套筒的外壁表面上沿轴向设置若干个环形槽,每个环形槽内设置有直径与环形槽宽度相同的环形弹簧;所有环形槽在相同的相位点上设置有径向通孔,所述径向通孔内设置有直径与径向通孔直径相同的径向弹簧。

上述方案中,所述圆柱形联接器的外壁上沿轴向还设置有流液槽,所述流液槽用于连通第二液体炸药注入孔道和支撑套筒的径向通孔,所有环形槽上的径向通孔在轴向形成一排与流液槽正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在液体炸药高压注入地层过程中,以液体炸药为压裂液,对地层进行预压裂造缝,同时将液体炸药注入地层裂缝之中,完成注入并在保持高压注入的工况条件下(此时地层裂缝未复合)自动启爆,完成对地层的爆炸压裂;本实用新型能够安全、可控、可靠实现这一系列过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油气储层的流体注入和引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油气储层的流体注入和引爆装置中支撑套筒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油气储层的流体注入和引爆装置中支撑套筒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油气储层的流体注入和引爆装置中启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用于油气储层的流体注入和引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第一圆柱形筒体、2-圆柱形联接器、3-第二圆柱形筒体、4-环形密封组件、5-启爆组件、6-引向头、11-第四活塞、12-第一压力液仓、13-液体炸药仓、14-第二压力液仓、15-上接头、16-缸筒、21-第二液体炸药注入孔道、22-第一压力液注入孔道、23-第二压力液注入孔道、26-中间接头、27-第一空心钢柱、28-第二空心钢柱、29-流液槽、34-第三空心钢柱、31-第三压力液仓、311-第二间隙、33-顶杆、41-第一环形活塞、42-第一弹性密封圈、43-支撑套筒、44-第二弹性密封圈、45-第二环形活塞、51-外壳、52-雷管、53-导向钢柱、54-射孔弹、55-隔板、61-压紧螺栓、221-第一间隙、222-泄压阀、271-第三压力液注入孔道、281-第四压力液注入孔道、431-环形槽、432-径向通孔、511-定位销、521-保护套、531-剪切销、532-撞针、4311-环形弹簧、4321-径向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以下实施方式中所提及的“左”、“右”均以各图所示的方向为基准,这些用来限制方向的词语仅仅是为了便于说明,并不代表对本实用新型具体技术方案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油气套管井的液体炸药注入和层内爆炸压裂装置,如图1-6所示,该装置包括第一圆柱形筒体1、圆柱形联接器2、第二圆柱形筒体3、环形密封组件4、启爆组件5;

所述第一圆柱形筒体1通过圆柱形联接器2与第二圆柱形筒体3连接;

所述环形密封组件4套设在圆柱形联接器2、第二圆柱形筒体3外;所述启爆组件5设置在圆柱形联接器2内;

所述第一圆柱形筒体1内依次设置有启爆组件5、活塞11,所述第一圆柱形筒体1的端部和启爆组件5之间形成第一压力液仓12,所述启爆组件5和活塞11之间形成液体炸药仓13,所述活塞11与圆柱形联接器2的左端之间形成第二压力液仓14;

所述第二圆柱形筒体3的端部与圆柱形联接器2的右端之间形成第三压力液仓31;

所述第二压力液仓14和第三压力液仓31通过圆柱形联接器2上的压力液注入通道连通;

所述活塞11上设置有第一压力控制器111,所述圆柱形联接器2的左端设置有与第一压力控制器111配合的第二压力控制器21用于在满足压力条件下导通液体炸药仓13和圆柱形联接器2上的液体炸药注入通道。

通过对所述第一压力液仓12内不断高压注入压力液,产生驱动压力,驱动启爆组件5向右位移;通过所述液体炸药仓13内存储的液体炸药,传递驱动压力,推动活塞11向右位移;同时,驱动压力通过所述第二压力液仓14内存储的压力液,驱动环形密封组件4位移。

所述第一压力控制器111包括第一壳体1111、第一压力弹簧1112、公接头1113,所述第一压力弹簧1112设置在第一壳体1111内,所述第一压力弹簧1112靠近第一壳体1111的出口的一端与公接头1113,所述公接头1113贯穿第一壳体1111的出口用于封堵出口。

所述第二压力控制器21包括第二壳体211、第二压力弹簧212、母接头213,所述第二压力弹簧212设置在第二壳体211内,所述第二压力弹簧212靠近第二壳体211的出口的一端与母接头213,所述母接头213贯穿第二壳体211的进口用于封堵进口;所述母接头213与公接头1113配合设置。

当所述公接头1113与母接头213插接时,所述第一压力控制器111和第二压力控制器21被导通,所述液体炸药仓13内的液体炸药通过活塞3的中心孔注入到圆柱形联接器2的液体炸药注入通道。

当活塞3向右位移,并且直至活塞3右端面与圆柱形联接器2的左端面接触时,所述公接头1113插接到母插头213内,在压力的作用下,所述公接头1113和母插头213同步分别向左、右位移,所述公接头1113向左至第一壳体1111的出口被打开,所述母插头213向右位移至第二壳体211的进口被打开,此时,所述第一压力控制器111和第二压力控制器21被导通,所述液体炸药仓13内的液体炸药通过活塞3的中心孔注入到圆柱形联接器2的液体炸药注入通道。

在所述启爆组件5向右位移的过程中,对液体炸药仓13内的液体炸药施加压力,液体炸药向活塞11传递压力,推动活塞11向右位移。

所述圆柱形联接器2的轴向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将第二压力液仓14内压力液注入的第一压力液注入孔道22和第二压力液注入孔道24,所述第二压力液注入孔道24与第三压力液仓31连通。

在所述活塞11向右位移的过程中,对第二压力液仓14内的压力液施加压力,压力液一部分通过第一压力液注入孔道22注入对环形密封组件4的左端施加压力,一部分通过第二压力液注入孔道24注入到第三压力液仓31内,并且在持续压力作用下,所述第三压力液仓31内的压力液对环形密封组件4的右端施加压力。

井外设备向第一压力液仓12内注入压力液,并且施加驱动压力,从而推动启爆组件5向右位移,所述启爆组件5向右位移的过程中,对液体炸药仓13内的液体炸药施加压力,这时,液体炸药推动活塞11向右位移,对位于第二压力液仓14内的压力液施加压力,所述第二压力液仓14内的压力液一部分从第一压力液注入孔道22注入,并且推动环形密封组件4向右位移,还有一部分压力液通过第二压力液注入孔道24、第三压力液仓31注入,并且推动环形密封组件4向左位移。

所述环形密封组件4靠近第一圆柱形筒体1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压力液注入孔道22连通的第一间隙221,靠近第二圆柱形筒体3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三压力液仓31连通的第二间隙311。

所述第一压力液注入孔道22内的压力液注入到第一间隙221对环形密封组件4的左端施加压力,所述第三压力液仓31内的压力液注入到第二间隙311对环形密封组件4的右端施加压力。

所述环形密封组件4包括第一环形活塞41、第一弹性密封圈42、支撑套筒43、第二弹性密封圈44、第二环形活塞45;所述第一环形活塞41、第一弹性密封圈42、支撑套筒43、第二弹性密封圈44、第二环形活塞45从左到右依次套设在圆柱形联接器2和第二圆柱形筒体3外;所述支撑套筒43上设置有液体炸药注入孔道。

所述第一环形活塞41在压力液的压力下向右位移,对第一弹性密封圈42传递向右的压力,所述第二环形活塞45在压力液的压力下向左位移,对第二弹性密封圈44传递向左的压力,由于支撑套筒43位于第一弹性密封圈42和第二弹性密封圈44中间,所以所述第一弹性密封圈42和第二弹性密封圈44受到压力后产生轴向压缩和径向膨胀,最终,实现对射孔段的密封。

所述支撑套筒43为一弹性套筒,该弹性套筒的圆周上沿轴向设置若个环形槽431,每个环形槽431内设置有环形弹簧4311;所述每个环形槽431内沿圆周方向设置若干个径向通孔432,每个径向通孔432内设置有径向弹簧4321。

所述弹性套筒上设置的环形槽431和径向通孔432就是液体炸药注入孔道,将液体炸药注入到油气储层。

所述弹性套筒的两端在受到来自第一弹性密封圈42和第二弹性密封圈44的压力后,产生轴向压缩和径向膨胀,弹性套筒的外壁径向膨胀后,抵接井筒套管的内壁。

所述弹性套筒的两端设置有限位环,阻止弹性套筒被无限轴向挤压。

所述圆柱形联接器2上还设置有用于连通第二液体炸药注入孔道21和支撑套筒43的径向通孔432的流液槽29。

在第一压力控制器111和第二压力控制器21导通后,液体炸药通过第一液体炸药注入孔道23、第二液体炸药注入孔道25注入到流液槽29内,最后通过弹性套筒上的径向通孔432、环形槽431注入到油气储层。

所述圆柱形联接器2上还设置有与第一压力液注入孔道22连通的泄压阀222,在环形密封组件4达到设定压力后,多余的压力液经过泄压阀221泄出,维持设定压力。

所述第二圆柱形筒体3内设置顶杆33,所述顶杆33的一端与圆柱形联接器2通过螺纹连接,另一端贯穿第二圆柱形筒体3并且与其端部中心孔配合设置。

当本实用新型将液体炸药注入并且起爆后,所述顶杆33受到液体炸药的爆炸冲力后,与圆柱形联接器2的连接断开,并且从第二圆柱形筒体3的端部滑出,这样,本实用新型内部处于完全泄压状态。

所述启爆组件5包括包括外壳51、雷管52、导向钢柱53、射孔弹54、隔板55,所述外壳51的一端通过剪切销531与导向钢柱53连接,另一端与隔板55连接,所述外壳51的腔体内设置雷管52,并且通过定位销511固定;所述导向钢柱53面向雷管52的一侧设置有撞针532,所述雷管52与射孔弹54连接。

所述雷管52的外部套设有保护套521。

所述射孔弹54一端与隔板55抵接。

所述隔板55与射孔弹54抵接的侧面设置有弧形凹陷;所述凹陷能够减少隔板55的局部厚度,提高射孔弹54的炸高,增加了射孔弹54的射流穿透效果。

所述启爆组件5相当于一个活塞能够在第一圆柱形筒体1内随着压力位移。

所述第一压力控制器111和第二压力控制器21插接导通,并且所述启爆机构4持续向右位移直至液体炸药仓13内的液体炸药全部被压出后,即所述启爆组件5的外壳51右端面与活塞11的左端面接触,在所述第一压力液仓12内的压力液持续作用下,在压力超过剪切销531的承载压力时,所述剪切销531断开,所述导向钢柱53向右位移,当所述导向钢柱53上的撞针532撞击到雷管52后,所述雷管52起爆,并且引爆射孔弹54,所述射孔弹52起爆后产生高速高温射流射穿隔板55、射穿第一压力控制器111和第二压力控制器21,引爆液体炸药注入通道内存留的液体炸药,并通过弹性套筒的径向通孔432、环形槽431内存留的液体炸药传爆至地层,从而引爆地层裂缝中的液体炸药。

所述启爆组件5启爆后,将第一液体炸药注入孔道23、第二液体炸药注入孔道25、已经注入到油气储层的液体炸药。

在本实用新型的应用过程中,所述第一圆柱形筒体1、圆柱形联接器2、第二圆柱形筒体3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常规选择的套筒、缸筒、空心钢柱、中心钢柱等等同的部件使用。

以所述第一圆柱形筒体1采用缸筒,所述圆柱形联接器2和第二圆柱形筒体3采用空心钢柱为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用于油气套管井的液体炸药注入和层内爆炸压裂装置,如图7所示,该装置包括第一圆柱形筒体1、圆柱形联接器2、第二圆柱形筒体3、环形密封组件4、启爆组件5;

所述第一圆柱形筒体1为缸筒16;所述圆柱形联接器2包括中间接头26、第一空心钢柱27、第二空心钢柱28,所述第二圆柱形筒体3为第三空心钢柱34;

所述缸筒16、第一空心钢柱27、第二空心钢柱28、第三空心钢柱34从左到右依次连接,所述中间接头26设置在缸筒16和第一空心钢柱27的连接处。

所述环形密封组件4套设在第一空心钢柱27、第二空心钢柱28、第三空心钢柱34外;

所述缸筒16内依次设置有上接头15、启爆组件5、活塞11,所述上接头15、和启爆组件5之间形成第一压力液仓12,所述启爆组件5和活塞11之间形成液体炸药仓13,所述活塞11与第二空心钢柱28之间形成第二压力液仓14;

所述第三空心钢柱34的端部连接引向头6,所述引向头6与圆柱形联接器2之间形成第三压力液仓31;

所述第二压力液仓13和第三压力液仓31通过第一空心钢柱27和第二空心钢柱28上的压力液注入通道连通;

所述活塞11上设置有第一压力控制器111,所述第一空心钢柱27的左端设置有与第一压力控制器111配合的第二压力控制器21用于在满足压力条件下导通液体炸药仓13和第一空心钢柱27上的液体炸药注入通道。

所述第二空心钢柱28与左右两端设置的第一空心钢柱27、第三空心钢柱34之间设置压力液通道间隙。

所述第一压力控制器111包括第一壳体1111、第一压力弹簧1112、公接头1113,所述第一压力弹簧1112设置在第一壳体1111内,所述第一压力弹簧1112靠近第一壳体1111的出口的一端与公接头1113,所述公接头1113贯穿第一壳体1111的出口用于封堵出口。

所述第二压力控制器21包括第二壳体211、第二压力弹簧212、母接头213,所述第二压力弹簧212设置在第二壳体211内,所述第二压力弹簧212靠近第二壳体211的出口的一端与母接头213,所述母接头213贯穿第二壳体211的进口用于封堵进口;所述母接头213与公接头1113配合设置。

所述中间接头26的轴向上设置有用于将第二压力液仓14内压力液注入的第一压力液注入孔道22,所述第一空心钢柱27的轴向上设置第三压力液注入孔道271,所述第二空心钢柱28的轴向上设置第四压力液注入孔道281,所述第三压力液注入孔道271和第四压力液注入孔道281与第三压力液仓31连通。

所述环形密封组件4靠近中间接头26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三压力液注入孔道271连通的第一间隙221,靠近引向头6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三压力液仓31连通的第二间隙311。

所述第三压力液注入孔道271内的压力液注入到第一间隙221对环形密封组件4的左端施加压力,所述第三压力液仓31内的压力液注入到第二间隙311对环形密封组件4的右端施加压力。

所述环形密封组件4包括第一环形活塞41、第一弹性密封圈42、支撑套筒43、第二弹性密封圈44、第二环形活塞45;所述第一环形活塞41、第一弹性密封圈42、支撑套筒43、第二弹性密封圈44、第二环形活塞45从左到右依次套设在第一空心钢柱27、第二空心钢柱28、第三空心钢柱34外;所述支撑套筒43上设置有液体炸药注入孔道。

所述支撑套筒43为一弹性套筒,该弹性套筒的圆周上沿轴向设置若个环形槽431,每个环形槽431内设置有环形弹簧4311;所述每个环形槽431内沿圆周方向设置若干个径向通孔432,每个径向通孔432内设置有径向弹簧4321。

所述弹性套筒上设置的环形槽431和径向通孔432就是液体炸药注入孔道,将液体炸药注入到油气储层。

所述第二空心钢柱28上还设置有用于连通第二液体炸药注入孔道21和支撑套筒43的液体炸药注入孔道的流液槽。

该弹性套筒在第一弹性密封圈42和第二弹性密封圈44的压力下产生轴向压缩和径向膨胀,由于在环形弹簧4211和径向弹簧4221的支撑作用下,保持了所述若干个环形槽421和径向通孔422依然存在,液体炸药通过第二空心钢柱28上的液体炸药孔道注入到流液槽,通过对应的若干个径向通孔422高压注入到油气储层。

在第一压力控制器111和第二压力控制器21导通后,液体炸药通过第一液体炸药注入孔道23、第二液体炸药注入孔道25注入到流液槽29内,再通过弹性套筒上的径向通孔432、环形槽431注入到油气储层。

所述中间接头26上还设置有与第一压力液注入孔道22连通的泄压阀222,在环形密封组件4达到设定压力后,多余的压力液经过泄压阀221泄出,维持设定压力。

所述第二圆柱形筒体3内设置顶杆33,所述顶杆33的一端与圆柱形联接器2通过螺纹连接,另一端贯穿引向头6上的压紧螺栓61并且与其端部中心孔配合设置。

当本实用新型将液体炸药注入并且起爆后,所述顶杆33受到液体炸药的爆炸冲力后,与第二空心钢柱28的连接断开,并且从第三空心钢柱34的端部滑出,这样,本实用新型内部处于完全泄压状态。

所述启爆组件5包括包括外壳51、雷管52、导向钢柱53、射孔弹54、隔板55,所述外壳51的一端通过剪切销531与导向钢柱53连接,另一端与隔板55连接,所述外壳51的腔体内设置雷管52,并且通过定位销511固定;所述导向钢柱53面向雷管52的一侧设置有撞针532,所述雷管52与射孔弹54连接。

所述雷管52的外部套设有保护套521。

所述射孔弹54一端与隔板55抵接。

所述射孔弹54一端与隔板55侧面的凹陷匹配。

所述启爆组件5相当于一个活塞能够在缸筒16内随着压力位移。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各个单元自动启动先后顺序的工作过程如下:

(1)驱动压力的产生:

井上设备通过上接头6向第一压力液仓12注入压力液,推动启爆组件5向右位移,产生驱动压力f,对液体炸药仓13内的液体炸药产生压力;

所述液体炸药仓13内的液体炸药对活塞11传递压力,位于第二压力液仓14内的压力液一方面通过第一压力液注入孔道22注入第一间隙24,对第一环形活塞41传递压力,使得第一环形活塞41向右位移;另一方面通过第三压力液注入孔道271、压力液通道间隙、第四压力液注入孔道281、压力液通道间隙、第三压力液仓31注入第二间隙311内,对第二环形活塞45传递压力,使得第二环形活塞45向左位移,此时,本实用新型开启工作。

(2)射孔段的密封过程启动:

本实用新型驱动压力产生后,所述液体炸药注入孔道未导通,在此工况下,用于密封目标射孔段两侧的环形密封组件4优先自动启动。

随着所述第一环形活塞41向右位移,将压力传递给第一弹性密封圈42,所述第二环形活塞45向左位移,将压力传递给第二弹性密封圈44;由于支撑套筒43位于第一弹性密封圈42和第二弹性密封圈44中间,在驱动压力f的持续作用下,所述第一弹性密封圈42和第二弹性密封圈44的轴向宽度变小,第一弹性密封圈42和第二弹性密封圈44向径向膨胀,直到紧密挤压到井筒套管内壁,实现对射孔段两端的耐高压密封,而且当第一弹性密封圈42和第二弹性密封圈44的轴向压缩变形达到设计要求的变形量时,也即保证了设计要求的密封耐压水平;

所述支撑套筒43的两端在受到来自第一弹性密封圈42和第二弹性密封圈44的压力后,产生轴向压缩和径向膨胀,支撑套筒43的外壁径向膨胀后,抵接井筒套管的内壁。

所述支撑套筒43的两端设置有限位环,阻止弹性套筒被无限轴向挤压。

所述活塞11向右位移,并且直至所述活塞11的右端面与第一空心钢柱27的左端面接触,此时,射孔段密封完成。

(3)液体炸药注入油气储层过程的自动启动:

射孔段密封完成后,当所述活塞11向右位移,并且直至活塞11右端面与第一空心钢柱27的左端面接触时,所述公接头1113插接到母插头21内,在压力的作用下,所述公接头1113和母插头213同步分别向左、右位移,所述公接头1113向左至第一壳体1111的出口被打开,所述母插头213向右位移至第二壳体211的进口被打开,此时,所述第一压力控制器111和第二压力控制器21被导通,所述液体炸药仓13内的液体炸药通过活塞11的中心孔注入到第一空心钢柱27的第一液体炸药注入孔道23,进而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流体注入通道与射孔孔眼和油气储层的连通,在驱动压力f的作用下,所述启爆组件5继续向右位移,液体炸药仓13内的液体炸药开始注入油气储层。

(4)即时压力启爆、传爆、爆炸压裂过程的自动启动:

所述第一压力控制器111和第二压力控制器21插接导通,并且所述启爆机构4持续向右位移直至液体炸药仓13内的液体炸药全部被压出后,即所述启爆组件5的外壳51右端面与活塞11的左端面接触,在所述第一压力液仓12内的压力液持续作用下,在压力超过剪切销531的承载压力时,所述剪切销531断开,所述导向钢柱53向右位移,当所述导向钢柱53上的撞针532撞击到雷管52后,所述雷管52起爆,并且引爆射孔弹54,所述射孔弹52起爆后产生高速高温射流,高速高温射流射入第一压力控制器111和第二压力控制器21插接导通的通道,引爆通道内存留的液体炸药,并通过弹性套筒的径向通孔432、环形槽431内存留的液体炸药传爆至地层,从而引爆地层裂缝中的液体炸药。

如表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初步试验表明层内爆炸压裂明显好于水力压裂,层内爆炸压裂可以大幅度提高油气储层的泄流面积,显著提升油气储层与井筒之间的沟通水平,并大幅提升油气储层的采收率和单井产量。

表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