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吸叶轮及双吸旋流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73016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吸叶轮及双吸旋流泵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吸叶轮及双吸旋流泵,所述双吸叶轮相背对的两面的叶片相互错开了流道宽度的40-60%。所述双吸旋流泵的具有本发明所述双吸叶轮,所述双吸叶轮的叶片的占宽度为泵体内腔宽度的40%~60%,所述双吸旋流泵的泵体还具有副进水室,所述副进水室位于泵体内腔与填料室之间、且与泵体内腔相连通,所述副进水室上具有副进水口,所述副进水口为径向进口、进口方向平行于叶轮平面。本发明所述的双吸叶轮相背对的两侧的叶片的错位结构,使双吸叶轮的运转更加平稳,减小了震动。使所述双吸叶轮的叶片的占宽度为泵体内腔宽度的40%~60%,能够保证大块杂质通过泵体,又能够保证泵的效率及扬程。
【专利说明】一种双吸叶轮及双吸旋流泵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机械领域,尤其是一种双吸叶轮及包含该双吸叶轮的双吸旋流泵。
【背景技术】
[0002]旋流泵多用于抽送复杂介质或含杂质流体,如含垃圾、短纤维物质或粪便的两相流体,旋流泵与其它杂质泵相比具有无堵塞性能好,可通过大约与泵出口口径相当的固体颗粒,但对输送的物料具有一定破坏性,叶轮和泵体之间的轴向间隙对泵性能的影响不如离心泵那样敏感,无需间隙调整,旋流泵叶轮大多为开式径向叶轮,制造工艺简单,叶轮流道容易加工且叶轮容易平衡,运行平稳,泵吸入性能好,具有良好的抗汽蚀性能,可抽送含气率较高的液体,也可抽送高浓度以及高粘度的液体等很多优点,但是传统旋流泵水力损失大,效率较低,大多数旋流泵的效率低于50%,这些问题一直得不到改进,困扰着人们。

【发明内容】

[0003]针对传统旋流泵的效率低下问题,本发明是一种双吸叶轮及包含该双吸叶轮的双吸旋流泵。
[0004]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上述技术目的的。
[0005]一种双吸叶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吸叶轮相背对的两面的叶片相互错开了流道宽度的40-60%。
[0006]一种双吸旋流泵,包括所述双吸叶轮、主轴、前盖、泵体、填料室、轴承体上支架、右轴承压盖、耐磨板、填料压盖、轴承体、轴承体下支架,所述主轴装配在所述轴承体上,所述主轴的一端与电机相连,所述双吸叶轮固定在主轴的另一端上、且位于泵体的腔内,所述填料室、填料压盖装在主轴上且与泵体密封连接,所述泵体的主进水口与前盖连接,所述前盖与泵体之间设有耐磨板,填料室与填料压盖固定连接,所述泵体、填料室、轴承体均固定在轴承体下支架上,所述轴承体上支架位于轴承体的上部、且与轴承体下支架连接。
[0007]优选地,所述泵体还具有副进水室,所述副进水室位于泵体主腔与填料室之间、且与泵体主腔相连通,所述副进水室上具有副进水口,所述副进水口为径向进口、进口方向平行于叶轮平面。
[0008]优选地,连通所述副进水室与泵体主腔的孔径小于泵体的主进水口的直径。
[0009]优选地,所述双吸叶轮的叶片在泵体主腔所占宽度为泵体主腔宽度的40%?60%。
[0010]优选地,所述双吸叶轮的叶片在泵体主腔所占宽度为泵体主腔宽度的50%。
[0011]本发明所述的双吸叶轮相背对的两侧的叶片的错位结构,使双吸叶轮的运转更加平稳,减小了震动。使所述双吸叶轮的叶片的占宽度为泵体主腔宽度的40%?60%,能够保证大块杂质通过泵体,又能够保证泵的效率及扬程。
[0012]本发明所述的双吸旋流泵的工作原理为:当双吸叶轮旋转时介质受离心力的作用能量增加,进入叶片间的介质受叶片的推动与双吸叶轮一起运动,在双吸叶轮出口顶部附近的介质因离心力较大形成了贯通流,在双吸叶轮中部的介质形成了循环流,贯通流经泵腔出口流出,形成一定的扬程;介质中的固体颗粒和纤维在循环流的作用下获得能量,绝大部分不经过双吸叶轮,而在泵腔内无叶片的部分运动后经泵出口排出,从而达到输送复杂介质或含杂质流体的目的。采用双吸叶轮,相当于两个相同直径的单吸叶轮同时工作,在同样的叶轮外径下流量可增大一倍,双吸叶轮结构对称,没有轴向力,运行较平稳;所述双吸旋流泵继承了传统旋流泵的特点同时兼有双吸泵的特点,即克服了传统旋流泵的效率低下问题,又保留了旋流泵的原有特性。同时,本发明所述的双吸旋流泵不同于传统的双吸泵,其具有两个流体进口,即主进水口、副进水口,流体和杂质,甚至大块的杂质都能够从主进水口进入,副进水口能够通过小块杂质,并且所述旋流泵的扬程得到一定的提高,使该双吸旋流泵比传统旋流泵的效率提高10%?20%。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发明所述双吸叶轮的结构图。
[0014]图2为本发明所述双吸旋流泵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发明所述双吸旋流泵的局部放大图。
[0016]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17]1-叶轮螺母,2-前盖,3-双吸叶轮,4-泵体,5-副进水室,6_填料室,7_轴承体上支架,8-右轴承压盖,9-耐磨板,10-填料压盖,11-轴承体,12-轴承体下支架,13-副进水口,14-主轴,15-主进水口,16-主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0019]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的双吸叶轮3的背对的两面叶片错开流道宽度的40-60%,即L1=0.5L2,所述双吸叶轮3相背对的两侧的叶片的错位结构,能够使双吸叶轮3的运转更加平稳,减小震动。较佳的,当双吸叶轮3的背对的两面叶片错开流道宽度的50%时,双吸叶轮3运转的平稳度最好。
[0020]如图2所示,本发明所述的双吸旋流泵,包括主轴14、前盖2、泵体4、填料室6、轴承体上支架7、右轴承压盖8、耐磨板9、填料压盖10、轴承体11、轴承体下支架12,所述主轴14装配在所述轴承体11上,所述主轴14的一端与电机相连,所述双吸叶轮3通过叶轮螺母I固定在主轴14的另一端上、且位于泵体4的腔内,所述填料室6、填料压盖10装在主轴14上且与泵体4密封连接,所述泵体4的主进水口 15与前盖2连接,所述前盖2与泵体4之间设有耐磨板9,填料室6与填料压盖10固定连接,所述泵体4、填料室6、轴承体11均固定在轴承体下支架12上,所述轴承体上支架7位于轴承体11的上部、且与轴承体下支架12连接。所述泵体4还具有副进水室5,所述副进水室5位于泵体4主腔16与填料室6之间、且与泵体4的主腔16相连通,所述副进水室5上具有副进水口 13,所述副进水口 13为径向进口、进口方向平行于叶轮平面。连通所述副进水室5与泵体4的主腔16的孔径小于泵体4的主进水口 15的直径。
[0021]所述双吸叶轮3的叶片在泵体4的主腔16所占宽度为泵体4主腔16宽度的40%?60%。既可以保证泵的效率,也可以调节叶片在泵体4的主腔16所占比例以适应某些特殊情况例:流体中有大量体积较大物块。较佳地,双吸叶轮3的叶片在泵体4的主腔16所占宽度为泵体4的主腔16宽度的一半,即b2=2bi,如图3所示,即可保证大块杂质通过泵体4,又可保证泵的效率及扬程。
[0022]所述双吸旋流泵的电机通过主轴14带动双吸叶轮3高速旋转,从主进水口 15、副进水口 13进入的介质受离心力的作用,能量增加,进入叶片间的介质受叶片的推动与双吸叶轮3 —起运动,在双吸叶轮3出口顶部附近的介质因离心力较大形成了贯通流,在双吸叶轮3中部的介质形成了循环流,贯通流经泵腔出口流出,形成一定的扬程,介质中的杂质在循环流的作用下获得能量,绝大部分不经过双吸叶轮3,在泵体4腔内无叶轮部分运动后经泵出口排出。
[0023]所述实施例为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实质内容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做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双吸叶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吸叶轮(3)相背对的两面的叶片相互错开了流道宽度的40-60%。
2.一种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双吸叶轮(3)的双吸旋流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主轴(14)、前盖(2)、泵体(4)、填料室(6)、轴承体上支架(7)、右轴承压盖(8)、耐磨板(9)、填料压盖(10)、轴承体(11)、轴承体下支架(12),所述主轴(14)装配在所述轴承体(11)上,所述主轴(14)的一端与电机相连,所述双吸叶轮(3)固定在轴的另一端上、且位于泵体(4)的腔内,所述填料室(6)、填料压盖(10)装在主轴(14)上且与泵体(4)密封连接,所述泵体(4)的主进水口( 15 )与前盖(2 )连接,所述前盖(2 )与泵体(4 )之间设有耐磨板(9 ),填料室(6 )与填料压盖(10)固定连接,所述泵体(4)、填料室(6)、轴承体(11)均固定在轴承体下支架(12)上,所述轴承体上支架(7)位于轴承体(11)的上部、且与轴承体下支架(12)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吸旋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4)还具有副进水室(5),所述副进水室(5)位于泵体(4)的主腔(16)与填料室(6)之间、且与泵体(4)的主腔(16)相连通,所述副进水室(5)上具有副进水口( 13),所述副进水口(13)为径向进口、进口方向平行于叶轮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吸旋流泵,其特征在于,连通所述副进水室(5)与泵体(4)主腔(16)的孔直径小于泵体(4)的主进水口(15)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吸旋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吸叶轮(3)的叶片在泵体(4)主腔(16)所占宽度为泵体(4)的主腔(16)宽度的40%?60%。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吸旋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吸叶轮(3)的叶片在泵体(4)的主腔(16)所占宽度为泵体(4)的主腔(16)宽度的50%。
【文档编号】F04D7/04GK103994097SQ201410178035
【公开日】2014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29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29日
【发明者】王秀礼, 卢永刚, 付强, 王洪亮 申请人:江苏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