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空泵隔音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06741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一种真空泵隔音盖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真空泵隔音盖。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资源日趋减少,排放法规日益严格,节能减排已成为汽车设计考虑的关键因素。传统机械式真空泵功率消耗大,噪音响,且在发动机运转过程中持续工作能力差,已经不能满足目前车辆能耗需求,同时,纯电动车辆的发展,需要一种不依赖于发动机动力,且能适时提供制动所需真空的装置,例如电动真空泵,而电动真空泵的独特结构设计,需要一种新的隔音盖来配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体积小,噪音小,适于电动车辆电动真空泵使用的真空泵隔音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真空泵隔音盖,隔音盖固定在真空泵底座上,隔音盖为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筒形盖,隔音盖与真空泵底座之间依次设有消音套、排气盘、定子、吸气盘、密封圈,所述的隔音盖封闭端内侧设有同圆心的第一环形凸台、第二环形凸台,所述的消音套分别与第一环形凸台顶面、第二环形凸台顶面、隔音盖内侧面、排气盘端面紧贴,所述的第一环形凸台、隔音盖封闭端内侧面与消音套形成第一缓冲室,所述的第二环形凸台、隔音盖封闭端内侧面与消音套形成第二缓冲室,所述的第二环形凸台、隔音盖封闭端内侧面、隔音盖内侧面与消音套形成排气腔,所述第一环形凸台上设有两个通气凹槽,所述第二环形凸台上设有多个通气凹孔。本方案中,隔音盖在整个电动真空泵中承担气体中转的作用,基座是电动真空泵的进气和排气处,气体从基座进气口进入并输送到由吸气盘、定子、排气盘围成的电动真空泵的工作腔中,然后在工作腔中被排出并通过排气盘和消音套进入隔音盖第一缓冲室缓冲,然后由通气凹槽进入第二缓冲室缓冲,再由通气凹孔进入排气腔,排气腔与基座排气口连通,气体从排气口排出,实现气体的单向运动,这样,在与真空泵进气口连通的载体(车辆)部位可形成真空。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缓冲室内设有8条以隔音盖封闭端圆心为圆心呈辐射形均匀排列的辐射条。本方案的8条辐射条将第一缓冲室分隔成8个小缓冲腔,气体进入第一缓冲室后经过8个小缓冲腔的缓冲,可以大大减小气体快速流动所产生的噪音,降低整个真空泵工作时的噪声。

作为优选,所述的隔音盖开口端设有向外延伸的翻边,所述的翻边上设有固定孔。隔音盖开口端与端面通过密封圈与真空泵底座贴紧并固定,采用螺栓连接,通过固定孔将隔音盖固定在真空泵底座上,可牢固固定并保持密封。

作为优选,所述的隔音盖内侧面上设有多个消音柱。气体在排气腔内流动时,通过设置在隔音盖内侧面上的消音柱可减缓气体速度,降低噪音,消音柱从隔音盖开口端面向隔音盖封闭端内侧面直线延伸。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是:1)减轻了泵体运转过程中的冲击负荷和噪音;2)本方案体积小,安装及维护更为简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隔音盖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由开口端向内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隔音盖在真空泵中的安装示意图。

图中:1、隔音盖 2、真空泵底座 3、消音套 4、排气盘

5、定子 6、吸气盘 7、密封圈 8、第一环形凸台

9、第二环形凸台 10、第一缓冲室 11、第二缓冲室

12、排气腔 13、通气凹槽 14、通气凹孔 15、辐射条

16、固定孔 17、消音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解释说明: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真空泵隔音盖,隔音盖1固定在真空泵底座2上,隔音盖1为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筒形盖,隔音盖1与真空泵底座2之间依次设有消音套3、排气盘4、定子5、吸气盘6、密封圈7,隔音盖1封闭端内侧设有同圆心的第一环形凸台8、第二环形凸台9,消音套3分别与第一环形凸台8顶面、第二环形凸台9顶面、隔音盖1内侧面、排气盘4端面紧贴,第一环形凸台8、隔音盖1封闭端内侧面与消音套3形成第一缓冲室10,第二环形凸台9、隔音盖1封闭端内侧面与消音套3形成第二缓冲室11,第二环形凸台9、隔音盖1封闭端内侧面、隔音盖1内侧面与消音套3形成排气腔12,第一环形凸台8上设有两个通气凹槽13,第二环形凸台9上设有多个通气凹孔14;第一缓冲室10内设有8条以隔音盖1封闭端圆心为圆心呈辐射形均匀排列的辐射条15;隔音盖1开口端设有向外延伸的翻边,翻边上设有固定孔16;隔音盖1内侧面上设有多个消音柱17。

具体实施方式:电动真空泵安装时,待内部元件安装好后,将真空泵隔音盖1与真空泵底座2固定在一起;电动真空泵工作时,真空泵隔音盖1承担气体中转及消音降噪的作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