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消防排烟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41734阅读:999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消防排烟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移动消防排烟机。



背景技术:

由于城市高端化、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不断加快,地铁、隧道、地下建筑、大型娱乐场合、高层建筑以及矿井、坑道的不断增多,火灾的形式亦为多样化。而大型灭火排烟设备很难抵达这些特殊场合。传统的便携式排烟设备的排烟量不足,往往不能完成这些大型场合灭火排烟的使命。目前常见的柴油机作为动力的排烟机,随着排风量的不断增大,其体积和重量也不断增加,而且在高温和靠近火源的场合易燃、易爆;水力排烟机虽能耐高温且能靠近货源,但是排风量太小而不能满足大型火场灭火排烟的需要,于是大风量便携式机动排烟机的发展迫在眉睫。同时,现有的便携式排烟设备还存在体积过大、不易存放,排风角度不能调节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消防排烟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内容:

一种移动消防排烟机,包括:机身外框架、汽油机、导风筒、风扇、网罩、提手和车轮;

所述汽油机、导风筒、风扇、网罩均设置在机身外框架内部空间;

所述导风筒为异径导风筒,其进风口筒体处的直径大于出风口筒体处的直径;所述导风筒内设置风扇,所述汽油机的输出轴与风扇相连,所述风扇的内外两侧均设有网罩;

所述机身外框架的上部设置提手,所述提手可向机身外框架折叠;所述机身外框架的下部设置车轮。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消防排烟机依靠汽油机输出轴驱动风扇,风扇高速转动在导风筒形成压力粉碎空气形成了风量,导风筒的进风口筒体的直径大于出风口筒体的直径,风扇转动在该异径导风筒的内部形成的风量与同径导风筒相比,风力更集中、风量更大、扩散距离更远。设置在机身外框架的可折叠提手在需要移动排烟机时打开以便快速拉动排烟机移动,在移动到位或收纳时又可折叠成较小体积,减小排烟机占地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提手和机身外框架可经自锁机构锁紧。优选地,所述自锁机构由设置在机身外框架上部内侧的插孔和设置在提手上的插销组成,插销和插孔配套设置。设置自锁机构能更便于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机身外框架的底部还设有若干脚垫。脚垫起到减震的作用,可以将整体排烟机固定在地面而不动摇,同时保证在汽油机的加速中稳定缓冲不倾斜。

进一步地,所述机身外框架的材质为钢质。优选地,机身外框架全方位焊接,能有效延长移动消防排烟机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机身外框架由左侧框架、右侧框架、第一横向杆、第二横向杆、第三横向杆组成,所述左侧框架、右侧框架的前侧底部经第一横向杆相连,所述左侧框架、右侧框架的后侧底部经第二横向杆相连,所述左侧框架、右侧框架的后侧中上部经第三横向杆相连;所述提手设置成可折叠在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之间。提手折叠后相当于隐形在机身外框架内,不会占用额外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消防排烟机还设有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固定座、第四横向杆、支撑板、竖向支架、和弹簧;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的底部杆上分别设置固定座,两侧的固定座之间设置第四横向杆;所述第四横向杆上设置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汽油机固定相连;所述竖向支架设置在第二横向杆上靠近支撑板处;所述支撑板的一侧固定设置在第四横向杆上,另一侧的一端可转动设置在第四横向杆上,另一端与竖向支架可转动连接;所述竖向支架上设有若干凸起,所述弹簧的一端与第四横向杆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凸起连接。通过将弹簧与竖向支架上不同位置的凸起相连配合支撑板与第四横向杆、竖向支架的可转动连接,可以调节支撑板的角度。也就是说,定位机构的设置使得该排烟机可以依照需要调节排烟风向的不同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机构还包括脚踏板,用来控制弹簧,十分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导风筒的材质为不锈钢。导风筒由不锈钢整板一次旋压成形。

进一步地,所述导风筒的进风口筒体处和出风口筒体处的边缘卷成圆圈形状。圆圈形状的边缘使得筒体光滑、无毛刺。同时这种设计也便于后期导风筒的固定,不会滑脱。

进一步地,所述网罩为八刀面式结构。

在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移动消防排烟机的导风筒的进风口筒体的直径大于出风口筒体的直径,风扇转动在该异径导风筒的内部形成的风量与同径导风筒相比,风力更集中、风量更大、扩散距离更远。

2、本实用新型的移动消防排烟机依靠设置在机身外框架上部的可折叠提手和设置在机身外框架下部的车轮可以实现方便移动,在无需移动时又可折叠成较小体积,可以放置在小型汽车、面包车的后备箱,保证第一时间到达现场驱散浓烟排出,保证后援的消防队员到达现场后能迅速查找到着火点和危险位置,快速疏散被困人员,顺利扑灭火灾。

3、本实用新型的移动消防排烟机整体美观,便于移动,方便实用。在意外情况下,假如本实用新型的移动消防排烟机倒地,受外框钢架的保护,汽油机、导风筒、风扇等均不接地,十分安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移动消防排烟机的后视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移动消防排烟机的前视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移动消防排烟机的侧视立体图。

图4是导风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移动消防排烟机的提手打开后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

如图1-5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移动消防排烟机的结构示意图。该移动消防排烟机包括:机身外框架、汽油机6、导风筒11、风扇12、网罩13、提手、车轮14和定位机构;

机身外框架由左侧框架2、右侧框架1、第一横向杆3、第二横向杆4、第三横向杆5组成。左侧框架2、右侧框架1的前侧底部经第一横向杆3相连,后侧底部经第二横向杆4相连,后侧中上部经第三横向杆5相连。汽油机6、导风筒11、风扇12、网罩13、定位机构均设置在机身外框架形成的内部空间。机身外框架下部设置车轮14。机身外框架的底部设有若干脚垫23。

导风筒11为异径导风筒,其进风口筒体处112的直径大于出风口筒体处111的直径,优选内径相差4cm。如图4所示,整个导风筒11为类似喇叭口结构,进风口筒体处12向外具有一定卷度约120-125°,其边缘卷成圆圈形状。出风口筒体处111的边缘也卷成圆圈形状。导风筒11内设置风扇12,汽油机6的输出轴与风扇12相连,风扇12的内外两侧均设有网罩13,网罩13为八刀面式结构。汽油机6为现有技术,在此对其具体结构组成和使用原理不再详述。

左侧框架2、右侧框架1的上部杆的内侧均设有挡板24。提手包括前横杆7、后横杆8和两者之间的两侧连接杆,两侧连接杆与左侧框架2、右侧框架1的上部杆为可转动连接。一侧连接杆在其靠近末端处设置有插销9。在左侧框架2的上部内侧设有插孔板10,插孔10上设有与插销9相匹配的插孔,插销9与插孔配合为自锁结构。折叠时,将两侧连接杆分别放置在左侧框架2、右侧框架1的上部杆的内侧的挡板24上,将插销9插入插孔内。需要移动时,将插销9从插孔中拔出,提起前横杆7,提手绕机身外框架转动,之后拉动前横杆7即可拉动排烟机(如图5所示)。

定位机构包括:固定座18、第四横向杆16、支撑板15、竖向支架20、弹簧22和脚踏板17;左侧框架2和右侧框架1的底部杆上分别设置有一个固定座18,两侧的固定座18之间设置第四横向杆16;第四横向杆16上设置支撑板15,支撑板15与汽油机6固定相连。竖向支架20设置在第二横向杆4上靠近支撑板15处。支撑板15的一侧固定设置在第四横向杆16上,另一侧的一端可转动设置在第四横向杆16上,另一端与竖向支架20可转动连接。竖向支架20上设有若干凸起。弹簧22的一端与第四横向杆16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凸起连接。脚踏板17用来控制弹簧22,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详述。通过将弹簧22与竖向支架20上不同位置的凸起相连配合支撑板15与第四横向杆16、竖向支架20的可转动连接,可以调节支撑板15的角度。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消防排烟机可以适用于在大型封闭场所、商业楼层、地下室、仓库、商场、办公场所等处火灾中排烟疏散被困人员。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移动消防排烟机时,应注意:不得将排烟机放置在浓烟区排烟或者在浓烟区启动排烟机;不得将排烟机放置易燃、易爆等危险区域发动;不得将排烟机放置在烟雾下风口。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