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核电站设备冷却泵用轴承体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41789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一种核电站设备冷却泵用轴承体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核电工程领域的核电站设备冷却泵用轴承体组件。



背景技术:

核电站设备需进行常态化的冷却,以保证核电站设施的安全运行,设备冷却泵是冷却系统中的重要设备之一。冷却泵必须能够适应多地域全天候环境、还必须能够实现无人值守、远程控制,因此用户对冷却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冷却泵的轴承体在使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下列问题:因此冷却泵在运行过程中轴承体因摩擦产生大量热量,影响轴承体的性能和寿命;轴承体运行的机械强度不高,支撑结构不稳定;这些都影响了冷却泵整体的稳定运行和使用寿命,从而推高了冷却泵的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核电站设备冷却泵用轴承体组件,它易于实现,装配在冷却泵转子的两侧,能够有效提升冷却泵转子在冷却泵运行中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冷却泵整体的运行性能。

实现上述目的的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核电站设备冷却泵用轴承体组件,包括驱动端轴承体和自由端轴承体,

所述驱动端轴承体的两侧分别设有驱动端轴承密封筋板;所述驱动端轴承密封筋板通过螺钉与所述驱动端轴承体连接;所述驱动端轴承体的下部设有一个驱动端轴承体箱体,所述驱动端轴承体箱体内插接有驱动端轴承体散热片;在所述驱动端轴承体箱体内设有一条驱动端加强筋,沿着所述驱动端加强筋开设有一个驱动端轴承体连接通孔;

所述自由端轴承体的两侧分别设有自由端轴承密封筋板;所述自由端轴承密封筋板通过螺钉与所述自由端轴承体连接;所述自由端轴承体的下部设有一个自由端轴承体箱体,所述自由端轴承体箱体内插接有自由端轴承体散热片;在所述自由端轴承体箱体的箱体壁上开设有一个自由端轴承体连接孔。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端轴承体为圆柱滚子轴承体。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端轴承体的顶面上设有一个驱动端轴承体吊环。

进一步的,所述自由端轴承体为角接触球轴承体。

进一步的,所述自由端轴承体的顶面上设有一个自由端轴承体吊环。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核电站设备冷却泵用轴承体组件,通过筋板对轴承体组件进行加强密封,并且在轴承体内安装了散热片,使得轴承体能够在运行过程中有效散热;同时附属的箱体结构可与冷却泵支架的配合,实现对于轴承体,以及转子结构的支撑效果;轴承体组件还可通过箱体结构上开设的连接孔,与冷却泵泵体上加装的支撑臂连接,使轴承体与泵体结合共同运动,提高了轴承体运行时的稳定性,并减小了噪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核电站设备冷却泵用轴承体组件的驱动端轴承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核电站设备冷却泵用轴承体组件的自由端轴承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更好地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理解,下面通过具体地实施例并结合附图进行详细地说明:

一种核电站设备冷却泵用轴承体组件,包括驱动端轴承体1和自由端轴承体2。

请参阅图1,驱动端轴承体1为圆柱滚子轴承体。驱动端轴承体1的两侧分别设有驱动端轴承密封筋板11;驱动端轴承密封筋板11通过螺钉与驱动端轴承体1连接,能够保证驱动端轴承体1的密封性能和机械强度。驱动端轴承体1的下部设有一个驱动端轴承体箱体12,驱动端轴承体箱体12内插接有驱动端轴承体散热片13,驱动端轴承体散热片13能够帮助驱动端轴承体1在和冷却泵转子摩擦中进行散热。在驱动端轴承体箱体13内设有一条驱动端加强筋14。驱动端加强筋14能够进一步提升驱动端轴承体1的机械强度,以适应冷却泵转子在运行过程中对于驱动端轴承体1长时间的冲击和摩擦。沿着驱动端加强筋14开设有一个驱动端轴承体连接通孔15,一根螺钉穿过驱动端轴承体连接通孔15可以使驱动端轴承体1与泵体下方安装的支撑臂连接,从而使驱动端轴承体1和冷却泵泵体形成一个整体,共同运动,提升驱动端轴承体1以及冷却泵整体的稳定性,同时分担冷却泵转子转动轴所承受的径向力矩,提升转动轴的稳定性,提高其使用寿命。

请参阅图2,自由端轴承体2为角接触球轴承体,以承受冷却泵转动轴的残余轴向力。自由端轴承体2的两侧分别设有自由端轴承密封筋板21;自由端轴承密封筋板21通过螺钉与自由端轴承体连接。自由端轴承体2的下部设有一个自由端轴承体箱体22,自由端轴承体箱体内插接有自由端轴承体散热片23。在自由端轴承体箱体的朝向驱动轴一侧的箱体臂上开设有一个自由端轴承体连接孔25。

驱动端轴承体1和自由端轴承体2的顶面上分别设有一个驱动端轴承体吊环16和自由端轴承体吊环26。由于冷却泵转子转动轴的两端设有可拆卸的轴套,当轴套到达其使用寿命后需要进行更换,轴承体组件上的吊环使轴承体组件方便的进行拆卸、吊装作业,提高了检修效率。

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