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下高温泵冷循环轴承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2601阅读:533来源:国知局
液下高温泵冷循环轴承体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温泵,特别涉及一种液下高温泵冷循环轴承体。



背景技术:

目前,在输送高温液体或者熔融状态介质时不能采用一般的液下泵,原因是上述液下泵在液下不能够很好的润滑,不能直接采用轴承支撑转子部件,否则极易造成轴承及转子部件的烧损。

现在较好的办法是采用高温悬臂式液下泵,而采用高温悬臂式液下泵其为关键的部件就是支撑泵轴的轴承体,因为该轴承体不但要具有润滑功能,而且还要实现热阻隔的作用,避免热量通过泵轴进行传递,从而烧损轴承体上的密封部件、轴承及位于轴承体上方的电机等等。截止目前,实现热阻隔的方式是在轴承体外侧单独的设立一套冷却系统,不但结构复杂,而且热阻隔效果不佳,未能更好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进而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并且能够实现冷却润滑效果的液下高温泵冷循环轴承体。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液下高温泵冷循环轴承体,其包括依次密封装配的上端盖、壳体及下端盖;所述上端盖设有轴承腔,以及围绕该轴承腔外围开设有流道,所述流道上设有至少两个冷却水接口;所述壳体内封装有润滑油,以及两端分别与流道接通的冷却盘管,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轴承腔;所述下端盖封装在壳体的底部;泵轴通过设置在轴承腔内的轴承贯穿于壳体内。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后,通过冷却水接口经流道和冷却盘管进出的冷却水,能够及时的将轴承腔内部、壳体内部及高温介质通过泵轴传递的热量导出,从而实现了自身冷却循环的目的,达到了热阻隔的效果,也为壳体内部的润滑油创造了良好的润滑环境,从而保障了液下高温泵在高温条件下长时间的正常运转。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适于输送80℃以上、450℃以下的高温液体或者熔融状态的流体,并且还具有效率高、工作平稳、振动小、噪音低、寿命长及维护成本低等有益效果。

为了更好的提高壳体内的散热效果,本技术方案在靠近壳体内底部的泵轴的外周设有循环套,所述循环套延伸至壳体底部的轴承腔内。工作时,泵轴高速旋转,泵轴上的螺纹将壳体内的润滑油从循环套与泵轴之间的间隙进行自下而上的强制搅动,从而使得润滑油与冷却盘管进行充分的热交换,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最终为液下高温泵在高温环境下进行长时间的工作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

为了便于观测壳体内润滑油的使用情况,本技术方案在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有润滑油的油位观测口。

为了及时排解壳体内因高温而产生的气压,本技术方案在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有排气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端盖;2.壳体;3.下端盖;4.泵轴;5.轴承腔;6.流道;7.冷却水接口;8.润滑油;9.冷却盘管;10.循环套;11.油位观测口;12.排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液下高温泵冷循环轴承体,包括:其一,上端盖1,该上端盖1上设有轴承腔5,以及围绕该轴承腔5外围开设有流道6,所述流道6上设有至少两个冷却水接口7。其二,壳体2,该壳体2内封装有润滑油8,以及两端分别与流道6接通的冷却盘管9,并且在壳体2的底部还设有轴承腔5。其三,下端盖3,该下端盖3封装在壳体2的底部。上端盖1、壳体2和下端盖3依次密封装配在一起,泵轴4通过设置在轴承腔5内的轴承贯穿于壳体2内,从而使壳体2内部形成一密闭的腔室。本实用新型通过冷却水接口7经流道6和冷却盘管9进出的冷却水,能够及时的将轴承腔5内部、壳体2内部及高温介质通过泵轴4传递的热量导出,从而实现了自身冷却循环的目的,达到了热阻隔的效果,也为壳体2内部的润滑油8创造了良好的润滑环境,从而保障了液下高温泵在高温条件下长时间的正常运转;尤其适于输送80℃以上、450℃以下的高温液体或者熔融状态的流体。

为了更好的提高壳体2内的散热效果,还可以在靠近壳体2内底部的泵轴4的外周设有循环套10,所述循环套10延伸至壳体2底部的轴承腔5内。工作时,泵轴4高速旋转,泵轴4上的螺纹将壳体内的润滑油从循环套10与泵轴4之间的间隙进行自下而上的强制搅动,从而使得润滑油8与冷却盘管9进行充分的热交换,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最终为液下高温泵在高温环境下进行长时间的工作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

为了便于观测壳体2内润滑油8的使用情况,还可以在所述壳体2的侧壁上设有润滑油8的油位观测口11。甚至,为了及时排解壳体2内因高温而产生的气压,更可以在壳体2的侧壁上设有排气口12。

上述实施方式在不存在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任意组合实施,并无局限。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