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进油口后置齿轮泵的消音泵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77053阅读:493来源:国知局
一种进油口后置齿轮泵的消音泵体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齿轮泵,尤其涉及一种进油口后置齿轮泵的消音泵体。



背景技术:

齿轮泵是依靠泵缸与啮合齿轮间所形成的工作容积变化和移动来输送液体或使之增压的回转泵。由两个齿轮、泵体与前后盖组成两个封闭空间,当齿轮转动时,齿轮脱开侧的空间的体积从小变大,形成真空,将液体吸入,齿轮啮合侧的空间的体积从大变小,而将液体挤入管路中去。吸入腔与排出腔是靠两个齿轮的啮合线来隔开的。齿轮泵的排出口的压力完全取决于泵出口处阻力的大小。

一般小流量的齿轮泵本体采用铝合金比较多,叶片泵、柱塞泵大部分都是铸铁壳体,不论哪一种齿轮泵泵体,目前市场上泵体的各端面外壁均为平面,这样会增加泵体的重量;此外进油口设置在泵体出油口相对的端面上,泵体本身壳体就比较薄,进油口和出油口与内腔联通且内径较大,影响泵体本身的结构强度。

齿轮泵在工作过程中泵体内腔在啮合齿轮的两侧分别为低压油和高压油,也就是从进油端至出油端,在出油端高压油会撞击到出油通道与泵体内腔上产生巨大的噪音,影响泵的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进油口后置齿轮泵的消音泵体,提高了泵体的结构强度,外形美观,降低了泵体重量,同时具有消音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进油口后置齿轮泵的消音泵体,包括铸造成型的壳体,壳体内设有安装啮合齿轮的腔体,腔体左侧设有进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与后端盖的安装面上设有进油通道,进油通道两端分别与进油槽及泵体后端盖上进油口相连通;

所述腔体右侧设有消音油槽,消音油槽内壁上对称设置有两个安装槽,安装槽内安装有消音棉;所述壳体的左右端面截面为波浪形,其中波峰位置与进油槽、消音油槽位置相对应,壳体左右端面上还设置有与波峰位置相垂直的竖向加强筋,壳体右端面中部横向设置设有与消音油槽相连通的出油通道。

所述的进油口后置齿轮泵的消音泵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油槽和消音油槽横向中心线与啮合齿轮的啮合线在同一高度上,进油槽与消音油槽均为截面均为半圆形。

所述的进油口后置齿轮泵的消音泵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的前后端面分别设置有与齿轮泵前后端盖相配合的安装孔,安装孔分布在靠近端面的四个拐角处。

所述的进油口后置齿轮泵的消音泵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油通道进口位于两个安装槽之间,出油通道出口位于波峰位置与竖向加强筋的交叉线中心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新颖,左右端面呈波浪形配合竖向加强筋,整体呈十字型,提高机械强度的同时使得泵体外形美观,降低了泵体重量;

2、本实用新型仅仅在泵体的右端面上设置出油通道,进油槽与泵体后端盖进油口通过进油通道相连通,进一步提高了泵体的结构强度;

3、本实用新型在高压油出口端设计消音油槽,可以降低噪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

进油口后置齿轮泵的消音泵体,包括铸造成型的壳体1,壳体1内设有安装啮合齿轮的腔体2,腔体上半部为主动齿轮安装腔,下半部为从动齿轮安装腔,腔体2左侧设有进油槽3,壳体1与后端盖的安装面上设有进油通道4,进油通道4两端分别与进油槽3及泵体后端盖上进油口相连通;

腔体2右侧设有消音油槽5,消音油槽5内壁上对称设置有两个安装槽,安装槽内安装有消音棉6;壳体1的左右端面截面为波浪形,其中波峰位置7与进油槽3、消音油槽5位置相对应,壳体1左右端面上还设置有与波峰位置相垂直的竖向加强筋8,壳体1右端面中部横向设置设有与消音油槽5相连通的出油通道9。

进油槽3和消音油槽5横向中心线与啮合齿轮的啮合线在同一高度上,进油槽3 与消音油槽5均为截面均为半圆形。

壳体1的前后端面分别设置有与齿轮泵前后端盖相配合的安装孔10,安装孔 10分布在靠近端面的四个拐角处。

出油通道9进口位于两个安装槽之间,出油通9道出口位于波峰位置7与竖向加强筋8的交叉线中心位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