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太阳能发电板推杆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45666阅读:4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太阳能发电板推杆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太阳能发电技术领域,特别是针对一种太阳能发电板推杆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太阳能发电板能够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被人们广泛使用。在太阳能发电板的使用中,由于发电板要不断对着太阳而转动,因此需要采用推杆来推动和拉回发电板;常见的发电板推杆1如图1所示,包括有电源线,电机,齿轮箱,管夹组件11,外杆12和内杆13等,电机安装在齿轮箱内、齿轮箱安装在外杆12的一端,内杆13设置在外杆12内部,管夹组件11装夹在外杆12外侧,管夹组件11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固定的安装销孔111,内杆13的端部设置有用于连接发电板的连接销孔131;接通电源后,电机驱动将内杆13从外杆12内推出或拉回,以达到推动或拉回发电板的目的;由于发电板推杆1工作时,不但要克服发电板自身的重力影响,还要克服发电板经常受到的方向和大小都不断变化的风力等外力的作用,因此使得发电板推杆1容易劳损或折断。所以其使用可靠性非常重要,发电板推杆1在使用前一定要进行测试。在现有技术中,发电板推杆1的测试主要采用推和拉重物的方式进行,此种测试方式存在着结构复杂、体积庞大,操作繁复、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安全性差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体积小、操作方便的太阳能发电板推杆测试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太阳能发电板推杆测试装置,包括有用于安装发电板推杆的测试架,连接在所述测试架上的负载油缸和油箱,进油口均与所述油箱连通的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出油口均与所述油箱连通的第一溢流阀和第二溢流阀;所述负载油缸的缸体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出油口和所述第一溢流阀的进油口均与所述第一油口连通,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出油口和所述第二溢流阀的进油口均与所述第二油口连通,所述第一溢流阀和第二溢流阀均由自身进油口的压力控制。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还包括有串联在所述第一溢流阀和第一油口之间的第一节流阀、串联在所述第二溢流阀和第二油口之间的第二节流阀。

进一步,所述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一溢流阀和第二溢流阀均设置有调节手柄。

进一步,所述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第一溢流阀、第二溢流阀、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均设置在同一油路集成块中。

进一步,还包括有分别与所述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连通的第一油压表和第二油压表。

进一步,所述测试架上设置有第一联接耳,所述负载油缸的缸体远离活塞杆一侧的端部设置有第一销孔,所述负载油缸的缸体通过穿过所述第一销孔和第一联接耳的第一销轴安装在所述测试架上。

进一步,还包括有滑动连接在所述测试架上的联接板,所述联接板的滑动方向与所述负载油缸的伸缩方向相同,所述负载油缸的活塞杆头部连接在所述联接板上。

进一步,所述联接板临近所述负载油缸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联接耳,所述负载油缸的活塞杆头部设置有第二销孔,所述联接板通过穿过所述第二联接耳和第二销孔的第二销轴连接所述负载油缸。

进一步,所述测试架上设置有滑轨,所述联接板的下端面上连接有轴承座,所述轴承座上安装有至少两个滚动轴承,其中至少一个所述滚动轴承位于所述滑轨的上侧,至少一个所述滚动轴承位于所述滑轨的下侧。

进一步,所述滑轨共有两条,每条所述滑轨均配置有两个所述轴承座,每个所述轴承座上安装有两个滚动轴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所述负载油缸来为发电板推杆提供恒定的负载,且负载的大小可以通过调整所述第一溢流阀和第二溢流阀的设定值来进行调整,非常便于测试发电板推杆在恒定负载下的运行情况;因此与采用推、拉重物的测试方法相比,结构更加简单,占用空间更小、操作更加便捷、测试效率更高,而且无需搬运重物,减轻了测试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测试操作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发电板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液压原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负载油缸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联接板与所述滑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太阳能发电板推杆测试装置,包括有用于安装发电板推杆1的测试架2,连接在所述测试架2上的负载油缸3和油箱4,进油口均与所述油箱4连通的第一单向阀51和第二单向阀52,出油口均与所述油箱4连通的第一溢流阀53和第二溢流阀54;所述负载油缸3的缸体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油口A和第二油口B,所述第一单向阀51的出油口和所述第一溢流阀53的进油口均与所述第一油口A连通,所述第二单向阀52的出油口和所述第二溢流阀54的进油口均与所述第二油口B连通,所述第一溢流阀53和第二溢流阀54均由自身进油口的压力控制。将发电板推杆1安装在所述测试架2上时,要保证发电板推杆1的内杆13的轴线与所述负载油缸3的活塞杆轴线对齐,同时为了保证内杆13能够带动所述负载油缸3的活塞杆一起运动,内杆13与活塞杆应当直接或者间接连接在一起;测试前还要先让所述负载油缸3的活塞杆来回运动几次,以排出所述负载油缸3缸体内部的空气并使缸体内充满液压油;同时也要根据发电板推杆1推出和收回动作过程的负载大小(在本实施例中均为300KG),设置好所述第一溢流阀53和第二溢流阀54的溢流压力。

由于发电板推杆1推出和拉回的测试原理基本相同,下面以拉回过程为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测试原理:发电板推杆1拉回的过程中,内杆13带动所述负载油缸3的活塞杆进行拉出运动,逐渐使得缸体内活塞杆一侧的第一油腔M内的液压油压力变大,而另一侧第二油腔N内的油压力变小;当第一油腔M内的液压油压力达到所述第一溢流阀53的设定压力之前,所述第一溢流阀53与第一单向阀51均处于截止状态;而第二油腔N内的液压油压力逐渐变小,使其产生负压,所述第二单向阀52打开,液压油就从油箱4经过所述第二单向阀52流向第二油腔N内,此时,所述第二溢流阀54不工作。由于内杆13继续进行拉回动作,第一油腔M内的液压油油压持续增大并达到设定值,然后所述第一溢流阀53开始进行溢流,并把液压油经回油管流到油箱4,此时第一油腔M内的液压油压力稳定在所述第一溢流阀53的设定值,因此所述负载油缸3可以给内杆13提供恒定的负载阻力;然后让内杆13继续移动一段设定的距离,并记录下经过这段距离所需的时间、以及发电板推杆1的电源电压和电流的数值,就可以测试出内杆13在设定负载下进行拉回动作的速度,并了解发电板推杆1内电机的运行情况。

因此,本实用新型是通过所述负载油缸3来为发电板推杆1提供恒定的负载,且负载的大小可以通过调整所述第一溢流阀53和第二溢流阀54的设定值来进行调整,非常便于测试发电板推杆1在恒定负载下的运行情况;因此与采用推、拉重物的测试方法相比,结构更加简单,占用空间更小、操作更加便捷、测试效率更高,而且无需搬运重物,减轻了测试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测试操作的安全性。

为了在液压油路上实现对速度的控制,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有串联在所述第一溢流阀53和第一油口A之间的第一节流阀55、串联在所述第二溢流阀54和第二油口B之间的第二节流阀56。为了便于随时手动改变所述负载油缸3的负载大小以及运行速度,所述第一节流阀55、第二节流阀56、第一溢流阀53和第二溢流阀54均设置有调节手柄。为了方便安装和节省空间,所述第一单向阀51、第二单向阀52、第一溢流阀53、第二溢流阀54、第一节流阀55和第二节流阀56均设置在同一油路集成块5中。同时,为了便于了解和计算所述负载油缸3实际提供的负载大小,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有分别与所述第一油口A和第二油口B连通的第一油压表6和第二油压表7。

参照图2,图4,为了方便将所述负载油缸3安装在所述测试架2上,所述测试架2上设置有第一联接耳21,所述负载油缸3的缸体远离活塞杆一侧的端部设置有第一销孔31,所述负载油缸3的缸体通过穿过所述第一销孔31和第一联接耳21的第一销轴安装在所述测试架2上。

参照图2,为了实现发电板推杆1的内杆13与所述负载油缸3的活塞杆的连接,使内杆13能带动所述负载油缸3的活塞杆一起运动,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有滑动连接在所述测试架2上的联接板8,所述联接板8的滑动方向与所述负载油缸3的伸缩方向相同,所述负载油缸3的活塞杆头部连接在所述联接板8上,内杆13的远离外杆12一侧的末端也连接在所述联接板8上。为了实现所述联接板8与内杆13和所述负载油缸3的连接,所述联接板8临近所述负载油缸3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联接耳81,所述负载油缸3的活塞杆头部设置有第二销孔32,所述联接板8通过穿过所述第二联接耳81和第二销孔32的第二销轴连接所述负载油缸3;所述联接板8远离所述负载油缸3的一端设置有第三联接耳82,内杆13通过穿过所述第三联接耳82和内杆13端部连接销孔131的第三销轴连接在所述联接板8上。同时为了将发电板推杆1安装在所述测试架2上,所述测试架2上设置有第四联接耳22,所述发电板推杆1通过穿过安装销孔111和所述第四连接耳的第四销轴安装在测试架2上。

参照图2、图5,所述测试架2上设置有滑轨23,所述联接板8的下端面上连接有轴承座83,所述轴承座83上安装有至少两个滚动轴承84,其中至少一个所述滚动轴承84位于所述滑轨23的上侧,至少一个所述滚动轴承84位于所述滑轨23的下侧。上述结构可以使所述联接板8仅在所述测试架2上滑动,防止其出现上下运动等其他类型的运动;同时,为了提升所述联接板8受力的均衡性和运动的平稳性,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所述滑轨23共有两条,每条所述滑轨23均配置有两个所述轴承座83,每个所述轴承座83上安装有两个滚动轴承84。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其以任何相同或相似手段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