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动力转向油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45660阅读:71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及改造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汽车动力转向油壶。



背景技术:

转向油壶是汽车液压转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通过安装支架设置于车身上。绝大多数的动力转向油壶包括上壶体、下壶体、滤芯、滤网、壶盖、油标尺、密封圈等部件,动力转向油壶的作用是储存并冷却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的工作油液,以及通过油循环对杂质进行过滤,保证驾驶员通过动力转向系统能轻松操纵方向盘转向,减轻司机疲劳,提高驾驶舒适度。但传统的汽车动力转向油壶存在回流液体在壶体内缓冲不足,无法以足够平稳的状态被吸入转向泵内,导致液压系统不稳定的问题,还存在液压油过滤清洁度不高,滤网安装不牢固、易脱落,壶体焊接不牢固,壶盖密封圈透气孔堵塞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回流液体在汽车动力转向油壶内缓冲不足,无法以足够平稳的状态被吸入转向泵内,导致液压系统不稳定的问题,其次,解决液压油过滤清洁度不高,滤网易堵塞的问题。因此,提供一种汽车动力转向油壶。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汽车动力转向油壶,包括竖形长方体状的空腔壶体、壶盖、滤芯轴、滤网单元、密封圈、进油管和出油管,所述壶体上端为开口,开口处设有所述壶盖,所述壶体与所述壶盖间设有所述密封圈,所述滤芯轴、所述滤网单元设于所述壶体内部,所述壶体内部设有两个以上的所述滤网单元,所述滤网单元之间通过头尾式纵向焊接后,通过卡座固定于所述壶体底部,所述滤芯轴设于所述壶体内部底端且贯穿于所述滤网单元,所述进油管设于所述壶体外部底端,所述出油管设于所述壶体外部侧面。

对上述汽车动力转向油壶优选,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动力转向油壶,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单元包括滤网和滤网架,所述滤网架设有四根固定加强筋,所述滤网依托所述滤网架上四根固定加强筋布置于所述滤网架内壁。

对上述汽车动力转向油壶优选,所述壶体与所述壶盖为螺纹配合的可拆卸连接。

对上述汽车动力转向油壶优选,所述滤芯轴上端朝向所述壶体开口处延伸至所述滤网架顶部所在水平面,所述滤芯轴下端与所述进油管上端在所述壶体底面螺纹旋接。

对上述汽车动力转向油壶优选,所述壶体、所述进油管和所述出油管注塑成一体。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产生积极效果是:通过将汽车动力转向油壶设计为竖形长方体的结构,在壶体内设置多级滤网,增加了滤网的纵向布置面积,增加滤网的使用面积,使得回流液体在汽车动力转向油壶内充分翻滚和旋涡,让回流液体以足够平稳的状态被吸入转向泵内,保证液压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解决了液压油过滤清洁度不高,滤网易堵塞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1中标记含义如下:1-壶体,2-壶盖,3-滤芯轴,4-滤网单元,5-密封圈,6-进油管,7-出油管,8-卡座,9-滤网,10-滤网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说明。

一种汽车动力转向油壶,如图1所示,包括竖形长方体状的空腔壶体1、壶盖2、滤芯轴3、滤网单元4、密封圈5、进油管6和出油管7,所述壶体1上端为开口,开口处设有所述壶盖2,所述壶体1与所述壶盖2间设有所述密封圈5,所述滤芯轴3、所述滤网单元4设于所述壶体1内部,所述壶体1内部设有两个以上的所述滤网单元4,所述滤网单元4之间通过头尾式纵向焊接后,通过卡座8固定于所述壶体1底部,所述滤芯轴3设于所述壶体1内部底端且贯穿于所述滤网单元4,所述进油管6设于所述壶体1外部底端,所述出油管7设于所述壶体1外部侧面。

所述滤网单元4包括滤网9和滤网架10,所述滤网架10设有四根固定加强筋,所述滤网9依托所述滤网架10上四根固定加强筋布置于所述滤网架10内壁。

所述滤网单元4包括滤网9和滤网架10,所述滤网9外设于所述滤芯轴3,所述滤网9布置于所述滤网架10内壁,所述滤网9呈环形或方形柱状。

所述壶体1与所述壶盖2为螺纹配合的可拆卸连接。

所述滤芯轴3上端朝向所述壶体开口处延伸至所述滤网架10顶部所在水平面,所述滤芯轴3下端与所述进油管6上端在所述壶体1底面螺纹旋接。

所述壶体1、所述进油管6和所述出油管7注塑成一体。

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实现过程是,将动力油液从所述壶体1上端的开口注入所述壶体1后,经第一个所述滤网单元4和第二个所述滤网单元4分别过滤,第一个所述滤网单元4的滤网目数为100,第二个所述滤网单元4的滤网目数为120,过滤后的汽油液从所述出油口7流出,汽车运行后,汽油液从进油口6回流至动力转向油壶内,再经由第二个所述滤网单元4和第一个所述滤网单元4回流翻转后,经所述出油口7流出,循环以上回流过滤过程,动力转向油壶内的汽油液可充分翻滚,使得回流液体以足够平稳的状态被吸入转向泵内,保证液压系统的稳定性;且解决了液压油过滤清洁度不高,滤网易堵塞的问题。

上述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优实施方式,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饰、修改及替代变化,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