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58295发布日期:2018-12-22 08:01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送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基于2016年6月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115434号,并在此引用其记载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送风装置,该送风装置包括以包围轴流风扇的外侧的方式而配置的风扇护罩。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这样一种送风装置,包括:产生通过热交换器的气流的轴流风扇;以及将气流从热交换器引导至轴流风扇的风扇护罩。

在这种送风装置的风扇护罩中,热交换器侧的空气导入部的形状为与热交换器的外部形状对应的矩形形状,并且轴流风扇側的空气导出部的形状为包围轴流风扇的外侧的圆环形状。具有这样的形状的风扇护罩在轴流风扇的径向上,存在空气导入部与轴流风扇的外周侧部位的距离(以下,也称为导风部长度度)较长的部分和较短的部分。

在风扇护罩中的导风部长度较短的部分中,与导风部长度较长的部分相比,从热交换器侧流入轴流风扇的空气的风量容易下降。另外,在风扇护罩中的导风部长度较短的部分中,与导风部长度较长的部分相比,气流的朝向难以稳定。

因此,在风扇护罩中的导风部长度较短的部分中,由于气流大幅紊乱,导致在轴流风扇的外周侧附近产生的周期性的压力变动与其周围相比有极度变大的倾向。由此,风扇护罩中的导风部长度较短的部分容易产生伴随着轴流风扇的旋转的噪声(即,旋转噪声)。

与此相对,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内容:构成为在从风扇护罩中的导风部长度较短的部分到旋转方向上向前的位置设置朝向外突出的突出缘部,增加导风部长度较短的部分的风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42374号公报

然而,如专利文献1所述那样,当构成为设置相对于风扇护罩朝向外突出的突出缘部时,风扇护罩的外部形状变得大型化,并且送风装置的搭载性能也会恶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旋转噪声而不会使搭载性能恶化的送风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观点,送风装置包括:轴流风扇,该轴流风扇产生通过热交换器的气流;以及风扇护罩,该风扇护罩收纳轴流风扇,并且供在轴流风扇产生的气流通过。

风扇护罩构成为,包括:

空气导入部,该空气导入部具有与热交换器的外周形状对应的形状,并且通过热交换器的气流导入该空气导入部;

空气导出部,该空气导出部将从空气导入部导入的气流导出;以及

通路形成部,该通路形成部连接空气导入部以及空气导出部,并且形成空气通路,该空气通路将从空气导入部导入的空气引导至空气导出部。

在通路形成部竖立设置有至少一个肋,该肋朝向热交换器突出。并且,肋设置于狭小部位涉及的范围,在该狭小部位处,在轴流风扇的径向上空气导入部与轴流风扇的外周侧部位接近。

像这样构成为在风扇护罩中的狭小部位涉及的范围设置肋的结构,则狭小部位的周围的肋与轴流风扇的外周侧部位的距离接近狭小部位处的肋与轴流风扇的外周侧部位的距离。

由此,通过狭小部位附近的气流的紊流被抑制,因此能够抑制狭小部位处的轴流风扇的外周侧附近的压力变动与其周围相比极度变大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抑制送风装置的旋转噪声。

进一步,肋朝向热交换器突出地竖立设置于风扇护罩的通路形成部,因此风扇护罩的外部形状不会变得大型化。

因此,能够实现这样一种送风装置:能够抑制旋转噪声而不会使搭载性能恶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示意性的主视图。

图2是从箭头ii所示的方向观察到的图1的送风装置的图。

图3是图1的iii-iii的剖视图。

图4是图1的iv-iv的剖视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风扇护罩的示意性的主视图。

图6是图5的vi部的立体图。

图7是用于说明比较例的送风装置的风扇护罩的狭小部位附近的空气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8是用于说明比较例的送风装置的风扇护罩的狭小部位附近的声压的变动的说明图。

图9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风扇护罩的狭小部位附近的声压的变动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相对于比较例的送风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中的声压级别的下降量的特性图。

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风扇护罩的变形例的示意性的主视图。

图12是图11的xii部的立体图。

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示意性的主视图。

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风扇护罩的示意性的主视图。

图1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风扇护罩的变形例的示意性的主视图。

图1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风扇护罩的狭小部位附近的立体图。

图17是第四实施方式的风扇护罩的狭小部位附近的立体图。

图18是第五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示意性的主视图。

图19是第五实施方式的风扇护罩的示意性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有时对于与在先前的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事项相同或等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考符号,并且省略其说明。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在仅仅说明构成要素的一部分的情况下,关于构成要素的其他部分,能够适用在先前的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构成要素。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只要是在组合过程中不特别产生障碍的范围,即使是没有明确说明的情况,也能够将各实施方式彼此进行部分地组合。

(第一实施方式)

将参照图1~图10对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进行说明。在各附图中,图示的箭头dr1、dr2和dr3表示将送风装置1搭载于车辆时的方向。即,箭头dr1表示车辆上下方向,箭头dr2表示车辆左右方向(即,车辆宽度方向),箭头dr3表示车辆前后方向。另外,在各附图中图示的ar表示后述的轴流风扇10的旋转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的送风装置1应用于向散热器2供给车室外空气的装置的例子进行说明,散热器2用于冷却车辆的发动机等而搭载于车辆。散热器2是通过将发动机的冷却水与车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进行冷却的热交换器。

如图2所示,图1所示的送风装置1相对于散热器2而配置于车辆后方侧。具体而言,送风装置1设置于散热器2的空气流下游侧,以向车辆后方吹出通过了散热器2的空气。

送风装置1包括轴流风扇10、风扇护罩20、和旋转驱动轴流风扇10的未图示的电动机。电动机经由未图示的电机保持部以及保持架而固定于风扇护罩20。

轴流风扇10配置于散热器2的空气流下游侧,是产生通过散热器2的气流的叶轮。轴流风扇10与未图示的电动机的旋转轴连结,并且伴随着旋转轴的旋转,轴流风扇10以作为其旋转中心的轴心sc为中心旋转。

轴流风扇10具有: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于电动机的旋转轴的轮毂部12;相对于轴流风扇10的轴心sc放射状地延伸的多个叶片14;以及设置于多个叶片14的外周侧的环部18。

多个叶片14从轮毂部12放射状地延伸。多个叶片14隔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在轮毂部12的周围。本实施方式的多个叶片14分别为后掠翼。

环部18是在轴流风扇10的周向上连接多个叶片14的外周侧的端部的部件。环部18构成为以轴流风扇10的轴心sc为中心的圆环状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环部18构成轴流风扇10的外周侧部位。

本实施方式的轴流风扇10的轮毂部12、多个叶片14以及环部18分别由聚丙烯等树脂构成。并且,轮毂部12、多个叶片14以及环部18构成为一体成形物。

风扇护罩20作为将通过散热器2后的空气引导至轴流风扇10的管道而发挥作用。在风扇护罩20收纳有轴流风扇10。风扇护罩20的内部供在轴流风扇10所产生的气流通过。本实施方式的风扇护罩20通过螺栓等的紧固部件而固定于散热器2。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风扇护罩20由聚丙烯等的树脂构成。

如图3以及图4所示,风扇护罩20构成为包括空气导入部22、空气导出部24和通路形成部26。在风扇护罩20从空气流上游侧依次配设有空气导入部22、通路形成部26和空气导出部24。

在风扇护罩20中,空气导入部22是导入通过散热器2的气流的部位。空气导入部22与散热器2相邻,并且连结于散热器2。空气导入部22的与散热器2相对的部位开口,以使通过散热器2的空气流入。

空气导入部22具有与散热器2的外周形状对应的形状。具体而言,从车辆前后方向dr3观察到的空气导入部22的形状为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dr2上延伸的长边和在车辆上下方向dr1上延伸的短边的矩形形状。

在风扇护罩20中,空气导出部24是将从空气导入部22导入的气流向车辆后方侧导出的部位。在空气导出部24的内部配置有轴流风扇10。

空气导出部24开口以使从空气导入部22导入的气流流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导出部24在风扇护罩20中的车辆宽度方向dr2的大致中央部开口。此外,空气导出部24的开口面积比空气导入部22的开口面积小。

空气导出部24具有包围轴流风扇10的外侧的形状。具体而言,从车辆前后方向dr3观察到的空气导出部24的形状与轴流风扇10的外部形状相匹配而为圆环形状。此外,空气导出部24形成为这样的大小:能在空气导出部24与轴流风扇10的环部18之间产生规定的间隙,以使轴流风扇10可在空气导出部24的内部旋转。

虽然未图示,但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导出部24安装有支承电动机保持部的保持架,电动机保持部保持电动机。此外,电动机保持部以及保持架与风扇护罩20一体形成。

返回图3以及图4,通路形成部26是连接空气导入部22以及空气导出部24,并且形成空气通路20a的部件,空气通路20a将从空气流上游侧的空气导入部22导入的空气引导至空气流下游侧的空气导出部24。

本实施方式的风扇护罩20的空气导入部22以及空气导出部24的形状不同。因此,在轴流风扇10的径向上,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的风扇护罩20的空气导入部22与轴流风扇10的环部18的距离根据绕轴流风扇10的轴心sc的周向的位置不同而为不同的大小。此外,轴流风扇10的径向是指相对于轴流风扇10的轴心sc正交的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的风扇护罩20中,车辆上下方向dr1的两端侧且车辆宽度方向dr2的大致中央部构成为空气导入部22和作为轴流风扇10的外周侧部位的环部18接近的狭小部位20b、20c。即,在本实施方式的风扇护罩20形成有两个狭小部位20b、20c。此外,狭小部位20b、20c能够解释为在轴流风扇10的径向上空气导入部22与环部18的距离最接近的部位。

如图1、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中,在风扇护罩20的通路形成部26中的狭小部位20b、20c涉及的范围竖立设置有朝向空气流上游侧的散热器2突出的肋28。

本实施方式的肋28设置于从通路形成部26中的狭小部位20b、20c到旋转方向ar上的狭小部位20b、20c前方的部位的范围。肋28例如设置于从狭小部位20b、20c到在旋转方向ar上与狭小部位20b、20c相比前进规定角度(例如,约5°~20°)的部位的范围。此外,肋28未设置于在轴流风扇10的径向上空气导入部22与轴流风扇10的环部18分离得最远的部位。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肋28为沿着空气导出部24的周缘部而弯曲的形状。具体而言,肋28为以轴流风扇10的轴心sc为中心的圆弧形状。由此,在狭小部位20b、20c的周围处的肋28与环部18的距离与狭小部位20b、20c处的肋28与环部18的距离大致相等。

进一步,本实施方式的肋28构成为在轴流风扇10的轴向上的高度不与散热器2接触的大小,以使风扇护罩20的外部形状不会变大。另外,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肋28的在轴流风扇10的轴向上的高度伴随着远离狭小部位20b、20c而变小。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肋28构成为周向的端部倾斜的形状。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的工作。在送风装置1中,轴流风扇10伴随着未图示的电动机的旋转轴的旋转而旋转。由此,从散热器2侧被吸入到轴流风扇10的空气沿轴流风扇10的轴心sc的延伸方向、即轴流风扇10的轴向而被吹出到车辆后方侧。

在此,图7是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比较例的送风装置ce的示意性的主视图。作为比较例的送风装置ce相对于风扇护罩fs未设置肋28这一点与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不同。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在图7中,对于比较例的送风装置ce中的与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相同的结构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比较例的送风装置ce中,通过轴流风扇10的旋转,从散热器2侧被吸入到轴流风扇10的空气沿轴流风扇10的轴向而被吹出到车辆后方侧。此时,在比较例的送风装置ce中,如图7所示,在风扇护罩fs的内部的空气流如点划线箭头af1所示,横向流占主导。

然后,在风扇护罩fs的狭小部位20b、20c附近,由于横向流动的气流发生冲撞,容易产生气流的紊流。当紊乱的气流与轴流风扇10的叶片14发生冲撞时,作为产生旋转噪声的主要原因的周期性的压力变动增大。此外,伴随着轴流风扇10的旋转而产生的旋转噪声也被称为bpf(bladepassingfrequency:叶片通过频率的缩写)噪声。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发明人的研究得知,在风扇护罩fs的狭小部位20b、20c附近产生的压力变动在从狭小部位20b、20c到旋转方向ar上的狭小部位20b、20c前方的部位的范围尤其容易产生。

就这一点进行说明的话,在狭小部位20b、20c的回転方向ar上后方的部位,如图7的粗线箭头af2所示,气流的朝向构成为沿着轴流风扇10的旋转方向ar的流。

另一方面,在狭小部位20b、20c的旋转方向ar上前方的部位,如图7的粗线箭头af3所示,气流的朝向构成为与轴流风扇10的旋转方向ar相对的流。

然后,在狭小部位20b、20c的旋转方向ar上前方的部位,与狭小部位20b、20c的旋转方向ar上后方的部位相比,气流相对于轴流风扇10的相对速度大,压力(即、声压)容易下降。

因此,如图8所示,在狭小部位20b、20c的旋转方向ar上前方的部位,存在声压的振幅am1与狭小部位20b、20c的旋转方向ar上后方的部位的声压的振幅am2相比更大的倾向。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中,在风扇护罩20中的狭小部位20b、20c涉及的范围竖立设置有肋28。因此,在风扇护罩20中,狭小部位20b、20c的周围的肋28与轴流风扇10的环部18的距离接近狭小部位20b、20c处的肋28与轴流风扇10的环部18的距离。

由此,由于从狭小部位20b、20c附近流入轴流风扇10的气流的紊流被抑制,因此能够抑制狭小部位20b、20c处的轴流风扇10的外周侧附近的压力变动与其周围相比极度变大的情况。

在此,图9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的风扇护罩20的狭小部位20b、20c附近的声压的变动的说明图。此外,在图9中,用实线a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的狭小部位20b、20c附近的声压的变动,用虚线b表示比较例的送风装置ce的狭小部位20b、20c附近的声压的变动。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中,狭小部位20b、20c附近的声压的峰值p1与比较例的送风装置ce的狭小部位20b、20c的声压的峰值p2相比小。即,根据图9所示的特性可知,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与比较例的送风装置ce相比,能够抑制作为bpf噪声产生的主要原因的压力变动。

另外,图10表示使相对于比较例的送风装置ce的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中的轴流风扇10旋转时的声压级spl(soundpressurelevel的缩写)的下降量。具体而言,图10表示o.a.(overall的缩写)的spl的下降量以及每个旋转的次数成分的spl的下降量。在图10中,将旋转的一次数成分表示为bpf1、将旋转的二次数成分表示为bpf2、将旋转的三次数成分表示为bpf3。此外,o.a.是所有频率的spl的积和。

如图10所示,可知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中,spl的o.a.与比较例的送风装置ce的spl相比小,整体上获得了降噪效果。尤其可知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中,bpf1的降噪效果大。

在上述已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中,在风扇护罩20中的狭小部位20b、20c涉及的范围竖立设置有肋28。由此,能够抑制狭小部位20b、20c处的轴流风扇10的外周侧附近的压力变动与其周围相比极度变大,因此能够抑制送风装置1的旋转噪声。

进一步,本实施方式的肋28朝向空气流上游侧的散热器2突出地竖立设置于风扇护罩20的通路形成部26,因此不会导致风扇护罩20的外部形状变得大型化。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能够抑制旋转噪声,即bpf噪声,而不会使搭载到车辆的性能恶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肋28为沿着空气导出部24的周缘部而弯曲的形状。由此,狭小部位20b、20c的周围处的肋28与轴流风扇10的环部18的距离与狭小部位20b、20c处的肋28与环部18的距离大致相等。因此,能够充分抑制狭小部位20b、20c处的轴流风扇10的外周侧附近的压力变动与其周围相比极度变大的情况。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肋28形成在风扇护罩20中的从狭小部位20b、20c到轴流风扇10的旋转方向ar上的狭小部位20b、20c前方的部位的范围。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轴流风扇10的外周侧附近的压力变动。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肋28的高度伴随着远离狭小部位20b、20c而变小。由此,能够抑制在风扇护罩20中的设置有肋28的部位与未设置肋28的部位的边界产生作为新的噪声产生的主要原因的气流的紊流。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对肋28设置在通路形成部26中的从狭小部位20b、20c到旋转方向ar上的狭小部位20b、20c前方的部位的范围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送风装置1也可以构成为,肋28设置在通路形成部26中的从旋转方向ar上的狭小部位20b、20c后方的部位到旋转方向ar上的狭小部位20b、20c前方的部位的范围。

根据这样构成的送风装置1,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能够抑制旋转噪声,即bpf噪声,而不会使搭载到车辆的性能恶化。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3、图14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风扇护罩20的空气导出部24形成为偏向车辆宽度方向的一方的例子进行说明。

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导出部24偏向风扇护罩20中的车辆宽度方向dr2的一方而开口。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导出部24以其一部分接近空气导入部22的一方的短边的方式而开口。

在本实施方式的风扇护罩20中,车辆上下方向dr1的两端侧且车辆宽度方向dr2的大致中央部以及车辆宽度方向dr2的一端侧且车辆上下方向dr1的大致中央部构成为狭小部位20b、20c、20d。即,在本实施方式的风扇护罩20形成有三个狭小部位20b、20c、20d。

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中,在风扇护罩20的通路形成部26中的狭小部位20b、20c、20d涉及的范围竖立设置有朝向空气流上游侧的散热器2突出的肋28。

本实施方式的肋28设置于通路形成部26中的从狭小部位20b、20c、20d到旋转方向ar上的狭小部位20b、20c、20d前方的部位的范围。此外,肋28未设置于在轴流风扇10的径向上空气导入部22与轴流风扇10的环部18分离得最远的部位。

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是相同的。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获得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共同的结构中实现的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与风扇护罩20中的三个狭小部位20b、20c、20d分别对应而设置肋2。由此,能够抑制多个狭小部位20b、20c、20d处的轴流风扇10的外周侧附近的压力变动,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送风装置1的旋转噪声。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对肋28设置在通路形成部26中的从狭小部位20b、20c、20d到旋转方向ar上的狭小部位20b、20c、20d前方的部位的范围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

如本变形例这样,如图15所示,送风装置1也可以构成为,肋28设置在从在旋转方向ar上的狭小部位20b、20c、20d后方的部位到旋转方向ar上的狭小部位20b、20c、20d前方的部位的范围。

根据这样构成的送风装置1,与第二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相同,能够抑制旋转噪声,即bpf噪声,而不会使搭载到车辆的性能恶化。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6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6是本实施方式的风扇护罩20的狭小部位20b附近的立体图。此外,图16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5对应的图。

如图1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肋28构成为在轴流风扇10的轴向上的高度在周向上为均匀的大小。即,本实施方式的肋28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为周向的端部不倾斜的形状。

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是相同的。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获得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共同的结构中实现的作用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7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7是本实施方式的风扇护罩20的狭小部位20b附近的立体图。此外,图17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5对应的图。

如图1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风扇护罩20中,在通路形成部26中的从狭小部位20b、20c到旋转方向ar上的狭小部位20b、20c前方的部位的范围设置有两个肋28a、28b。

第一肋28a设置在通路形成部26中的从狭小部位20b、20c到旋转方向ar上的狭小部位20b、20c前方的部位的范围。并且,第一肋28a为沿着空气导出部24的周缘部而弯曲的形状。

另一方面,第二肋28b相对于第一肋28a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具体而言,第二肋28b设置于比第一肋28a在旋转方向ar上更向前的位置。

并且,第二肋28b为沿着空气导出部24的周缘部而弯曲的形状。此外,第二肋28b构成为虽然在风扇护罩20中的设置位置与第一肋28a不同,但是形状等与第一肋28a相同。

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是相同的。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获得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共同的结构中实现的作用效果。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风扇护罩20竖立设置了多个肋28a、28a,因此能够抑制从狭小部位20b、20c附近流入轴流风扇10的气流的紊流。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通路形成部26中的从狭小部位20b、20c到旋转方向ar上的狭小部位20b、20c前方的部位的范围设置两个肋28a、28b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送风装置1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通路形成部26中的狭小部位20b、20c附近设置三个以上的肋28。

(第五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8、图19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肋28伴随着远离狭小部位20b、20c而在轴流风扇10的径向上与空气导出部24的距离变大。换言之,狭小部位20b、20c周围的肋28与环部18的距离比狭小部位20b、20c处的肋28与环部18的距离大。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肋28为沿着空气导出部24的周缘部而弯曲的形状。并且,本实施方式的肋28比空气导出部24的周缘部的曲率小。

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是相同的。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获得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共同的结构中实现的作用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的肋28随着远离狭小部位20b、20c而在轴流风扇10的径向上与空气导出部24的距离变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中,能够抑制在风扇护罩20中的设置有肋28的部位与未设置肋28的部位的边界产生作为新的噪声产生的主要原因的气流的紊流。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有代表性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能够进行如下各种变形。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的送风装置1应用于将空气吹送到散热器2的装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送风装置1能够应用于将空气吹送到除散热器2之外的其他热交换器的装置。另外,送风装置1能够应用于将空气吹送到配设在家庭、厂房的热交换器的装置,而不限于搭载于车辆的热交换器。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轴流风扇10的叶片14构成为后掠翼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轴流风扇10的叶片14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前掠翼或者直线翼。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轴流风扇10,举例说明了叶片14的外周侧与环部18连结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轴流风扇10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叶片14的外周侧未与环部18连结。

如上述各实施方式那样,最好分别在风扇护罩20的多个狭小部位20b、20c、20d设置肋28,但并不限定于此。风扇护罩20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多个狭小部位20b、20c、20d中的一部分的狭小部位设置有肋28。

如上述各实施方式那样,最好肋28为沿着空气导出部24的周缘部而弯曲的形状,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肋28的一部分也可以为沿空气导出部24的周缘部的切线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形状。

如上述各实施方式那样,最好将肋28设置在从狭小部位20b、20c到轴流风扇10的旋转方向ar上的狭小部位20b、20c前方的部位的范围,但并不限定于此。送风装置1例如也可以构成为肋28设置在从狭小部位20b、20c到轴流风扇10的旋转方向ar上狭小部位20b、20c后方的部位。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送风装置1的轴流风扇10配置在散热器2的空气流下游侧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构成为设置于风扇护罩20的肋28配置在狭小部位20b、20c、20d附近,且朝向散热器2突出,送风装置1也可以构成为轴流风扇10配置在散热器2的空气流上游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能将来自轴流风扇10的气流容易地导入到散热器2,空气导出部24最好为与散热器2的外周形状对应的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理所当然的是,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明确表示为必需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显是必需的情况外,并不一定是必需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提及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的数值的情况下,除了明确表示为必需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显是必需的情况外,并不一定限于该特定的数。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提及构成要素等的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明确表示的情况以及原理上限定于特定的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外,并不限定于该形状、位置关系等。

(总结)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所示的第一种观点,在送风装置中,在风扇护罩的通路形成部竖立设置有朝向热交换器突出的肋。并且,肋设置于在轴流风扇的径向上空气导入部与轴流风扇的外周侧部位最接近的狭小部位涉及的范围。

另外,根据第二种观点,在送风装置中,肋为沿着空气导出部的周缘部而弯曲的形状。由此,狭小部位的周围的肋与轴流风扇的外周侧部位的距离与狭小部位处的肋与轴流风扇的外周侧部位的距离大致相等。因此,能够充分抑制狭小部位处的轴流风扇的外周侧附近的压力变动与其周围相比极度变大的情况。

另外,根据第三种观点,在送风装置中,肋至少设置于从狭小部位到轴流风扇的旋转方向上的狭小部位前方的部位的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发明人的判断可知,轴流风扇的外周侧的压力变动相比于从风扇护罩的狭小部位到轴流风扇的旋转方向上后方的位置,在从狭小部位到轴流风扇的旋转方向上前方的位置容易变大。

因此,通过在风扇护罩中的至少从狭小部位到轴流风扇的旋转方向上的狭小部位前方的部位的范围形成肋,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轴流风扇的外周侧附近的压力变动。

另外,根据第四种观点,在送风装置中,肋的至少一部分在轴流风扇的轴向上的高度伴随着远离狭小部位而变小。由此,能够抑制在风扇护罩中的设置有肋的部位与未设置肋的部位的边界产生作为新的噪声产生的主要原因的气流的紊流。

另外,根据第五种观点,在送风装置中,肋伴随着远离狭小部位而在轴流风扇的径向上与空气导入部的周缘部的距离变大。由此,能够抑制在风扇护罩中的设置有肋的部位与未设置肋的部位的边界产生作为新的噪声产生的主要原因的气流的紊流。

另外,根据第六种观点,在送风装置中,肋设置于包括狭小部位的部分,而未设置于在轴流风扇的径向上空气导出部与轴流风扇的外周侧部位分离得最远的部位。

这样一来,如果构成为在风扇护罩中的包括狭小部位的一部分设置肋的话,则能够抑制在远离狭小部位的部位产生意想不到的压力变动。

另外,根据第七种观点,在送风装置中,肋设置于从轴流风扇的旋转方向上的狭小部位后方的部位到轴流风扇的旋转方向上的狭小部位前方的部位的范围。由此,能够抑制旋转噪声,即bpf噪声,而不会使搭载到车辆的性能恶化。

另外,根据第八种观点,在送风装置中,相对于通路形成部,在从狭小部位到轴流风扇的旋转方向上的狭小部位前方的部位的范围竖立设置有朝向热交换器突出的第一肋和第二肋。并且,第二肋相对于第一肋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且设置于轴流风扇的旋转方向上的第一肋前方的位置。由此,在风扇护罩竖立设置了多个肋,因此能够充分抑制在狭小部位附近的气流的紊流。

另外,根据第九种观点,在送风装置中,轴流风扇配置于热交换器的空气流下游侧。并且空气导出部具有包围轴流风扇的外侧的形状。由此,轴流风扇不会成为流入热交换器的气流的通风阻力,因此能够充分确保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流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