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曲线液压马达壳体冲洗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13244发布日期:2019-11-12 23:42阅读:6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曲线液压马达壳体冲洗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曲线液压马达,尤其是涉及一种内曲线液压马达壳体冲洗阀,其安装于内曲线液压马达的壳体的油口端面上。



背景技术:

内曲线液压马达的结构为内曲线径向柱塞、平面配油形式,使得其可以承受高压、输出更大的扭矩、单位功率的重量更轻,由于其结构与功能上的优势,因此其在各种工况下表现出色,如在物料搬运、造纸、化工、船舶及废品回收和工程机械等方面。内曲线液压马达在高功率工作时,由于其结构特点,其壳体容易产生高温,然而高温会降低液压油的油液粘度,因此会导致内曲线液压马达磨损加大,使用寿命降低,效率降低。

为保证内曲线液压马达的正常运转,通常会从外部引入一路液压油作为冲洗油液(低压油)进入内曲线液压马达的壳体,对内曲线液压马达的壳体及内部零件进行冲洗降温,流经壳体的冲洗油液能够带走内曲线液压马达运转中所产生的热量和零件磨损产生的铁屑等垃圾,从而有效地保障了内曲线液压马达的安全性与系统的稳定性,提升了内曲线液压马达的使用寿命与市场竞争力。

但是,这种外接冲洗油路的冲洗方式存在以下问题:1)需要增加单独的冲洗油路系统使冲洗油液进入内曲线液压马达的壳体,不仅安装成本高,而且油路复杂且较长,冲洗油路系统能耗大;2)外接冲洗油路通常是在客户使用时自行增加的,使得冲洗油液的冲洗量难以控制,若冲洗量过低则达不到冲洗效果,若冲洗量过高则容易使壳体压力过高,从而会影响内曲线液压马达的正常工作;3)也有提出在外接冲洗油路上增设一个节流阀以控制冲洗油液的冲洗量,但是这就需要额外再安装一个节流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内曲线液压马达壳体冲洗阀,其无需配备单独的冲洗油路系统,且能够很好地控制冲洗油液的冲洗量。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内曲线液压马达壳体冲洗阀,其特征在于包括能够安装于内曲线液压马达的壳体的油口端面上的阀块、设置于所述的阀块内的梭阀和节流阀,所述的阀块上开设有两个主油口,两个所述的主油口的位置与所述的壳体的油口端面上设置的两个油口的位置一一对应,所述的阀块上开设有一个阀出油口,所述的壳体的油口端面上增设有一个直通所述的壳体内部摩擦副部位的冲洗口,所述的阀出油口的位置与所述的冲洗口的位置对应,两个所述的主油口分别与所述的梭阀的低压油进油口连通,所述的梭阀的低压油出油口与所述的节流阀的进油口连通,所述的节流阀的出油口与所述的阀出油口连通。

所述的阀块内开设有连通其中一个所述的主油口与所述的梭阀的低压油进油口的第一低压油进入通道、连通另一个所述的主油口与所述的梭阀的低压油进油口的第二低压油进入通道、连通所述的梭阀的低压油出油口与所述的节流阀的进油口的低压油过流通道、连通所述的节流阀的出油口与所述的阀出油口的低压油排出通道。由于两个主油口中的任一个主油口都可与内曲线液压马达的进油管或出油管连接,而进油管通入的液压油为高压油,出油管排出的液压油为低压油,因此需开设有连通其中一个主油口与梭阀的低压油进油口的第一低压油进入通道、连通另一个主油口与梭阀的低压油进油口的第二低压油进入通道,若其中一个主油口与出油管连接,则从该主油口排出的液压油作为冲洗油液从第一低压油进入通道进入梭阀内,再经过节流阀的流量控制通过阀出油口和冲洗口对壳体内柱塞与滚柱和曲线导轨进行冲洗降温。

所述的低压油过流通道呈开放式槽式结构,裸露于所述的阀块的端面上。为了有效地减小阀块的厚度和体积,将低压油过流通道设计成开放式槽式结构,即只有半圆柱,使得阀块的厚度可以达到仅为35毫米。

两个所述的主油口的周边、所述的阀出油口的周边和所述的低压油过流通道的槽口的周边均设置有密封圈,使两个所述的主油口、所述的阀出油口和所述的低压油过流通道的槽口与所述的壳体的油口端面之间密封连接。设置密封圈是为了达到密封连接的效果,避免出现漏油的现象。

所述的阀块内相向开设有两个安装孔,所述的梭阀安装于其中一个所述的安装孔内,且所述的梭阀的低压油进油口和低压油出油口位于其中一个所述的安装孔内,所述的节流阀安装于另一个所述的安装孔内,且所述的节流阀的进油口和出油口位于另一个所述的安装孔内。在阀块内开设两个安装孔,是为了分别安装梭阀和节流阀,而将两个安装孔相向设置,则可减少阀块的厚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在阀块内安装有一个梭阀,并使阀块上开设有两个主油口分别与梭阀的低压油进油口连通,这样当任一个主油口与内曲线液压马达的出油管连接排出低压油时,利用该主油口内的低压油通过梭阀和节流阀后实现对壳体内的柱塞与滚柱和曲线导轨的工作面上进行冲洗降温,无需增加单独的冲洗油路。

2)在阀块内集成有一个节流阀,能够很好地控制冲洗油液的冲洗量,使得进入内曲线液压马达的壳体内的冲洗油液的流量稳定可调,从而确保了内曲线液压马达的正常工作。

3)利用螺钉可直接将该冲洗阀串联连接于油管安装法兰和内曲线液压马达的壳体的油口端面之间,安装极为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曲线液压马达壳体冲洗阀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3为内曲线液压马达的壳体的油口端面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内曲线液压马达壳体冲洗阀,如图所示,其包括能够安装于内曲线液压马达的壳体的油口端面9上的阀块1、设置于阀块1内的梭阀2和节流阀3,阀块1内相向开设有两个安装孔11、12,梭阀2安装于其中一个安装孔11内,且梭阀2的低压油进油口和低压油出油口位于其中一个安装孔11内,节流阀3安装于另一个安装孔12内,且节流阀3的进油口和出油口位于另一个安装孔12内,在阀块1内开设两个安装孔11、12,是为了分别安装梭阀2和节流阀3,而将两个安装孔11、12相向设置,则可减少阀块1的厚度,阀块1上开设有两个主油口13、14,两个主油口13、14的位置与壳体的油口端面9上设置的两个油口91、92的位置一一对应,阀块1上开设有一个阀出油口15,壳体的油口端面9上增设有一个直通壳体内部摩擦副部位的冲洗口93,阀出油口15的位置与冲洗口93的位置对应,阀块1内开设有连通其中一个主油口13与梭阀2的低压油进油口的第一低压油进入通道(图中未示出)、连通另一个主油口14与梭阀2的低压油进油口的第二低压油进入通道(图中未示出)、连通梭阀2的低压油出油口与节流阀3的进油口的低压油过流通道16、连通节流阀3的出油口与阀出油口15的低压油排出通道17。由于两个主油口13、14中的任一个主油口都可与内曲线液压马达的进油管或出油管连接,而进油管通入的液压油为高压油,出油管排出的液压油为低压油,因此需开设有连通其中一个主油口13与梭阀2的低压油进油口的第一低压油进入通道、连通另一个主油口14与梭阀2的低压油进油口的第二低压油进入通道,若其中一个主油口13与出油管连接,则从该主油口13排出的液压油作为冲洗油液从第一低压油进入通道进入梭阀2内,再经过节流阀3的流量控制通过阀出油口15和冲洗口93对壳体内柱塞与滚柱和曲线导轨进行冲洗降温。

在本实施例中,低压油过流通道16呈开放式槽式结构,裸露于阀块1的端面上。为了有效地减小阀块1的厚度和体积,将低压油过流通道16设计成开放式槽式结构,即只有半圆柱,使得阀块1的厚度可以达到仅为35毫米。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主油口13、14的周边、阀出油口15的周边和低压油过流通道16的槽口的周边均设置有密封圈18,使两个主油口13、14、阀出油口15和低压油过流通道16的槽口与壳体的油口端面9之间密封连接。设置密封圈18是为了达到密封连接的效果,避免出现漏油的现象。

该内曲线液压马达壳体冲洗阀安装时,直接将阀块1中开设的螺孔19与内曲线液压马达的壳体的油口端面9上的螺孔94对准,使用M14螺钉拧紧即可,此时其中一个主油口13与壳体的油口端面9上的一个油口91对准,另一个主油口14与壳体的油口端面9上的另一个油口92对准,阀出油口15与冲洗口93对准,再将内曲线液压马达的进油管和出油管分别连接于两个主油口13、14上,至此实现了将该冲洗阀串联连接于油管安装法兰和内曲线液压马达的壳体的油口端面之间。

设定与其中一个主油口13连接的为进油管,另一个主油口14连接的为出油管,内曲线液压马达工作时,进油管通入的液压油(高压油)经过其中一个主油口13和其中一个油口91进入壳体内,使内曲线液压马达工作,内曲线液压马达排出的液压油(低压油)经过另一个油口92和另一个主油口14一部分进入出油管中,而一部分液压油(低压油)作为冲洗油液经过第二低压油进入通道、梭阀2、低压油过流通道16、节流阀3、低压油排出通道17、阀出油口15、冲洗口93进入壳体内进行冲洗降温。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