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泵工作液循环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51735发布日期:2019-07-13 08:33阅读:582来源:国知局
真空泵工作液循环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真空泵工作液循环利用系统,属于真空泵循环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丙烯腈或乙酸的冷却过程中,如图1所示,一般需要真空泵1对冷却罐体2进行抽真空处理,真空泵采用水进行对冷却罐体2进行抽真空,然而丙烯腈或乙酸的残留与水混合后产生的污水直接排出,污染空气、环境等不符合国家倡导绿色环保的要求,而且不能拆卸,使用十分不便。

综上可知,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存在不便与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真空泵工作液循环利用系统,可以大大节约空间,采用丙烯腈或乙酸替代水作为工作液,不仅能够达到真空泵所需的真空度,还避免了有毒有害液体的排放,绿色环保;各个结构之间可拆卸设置,便于维修和护理,使用方便,操作简单。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真空泵工作液循环利用系统,包括真空泵,所述真空泵上设置有工作液进口和工作液出口,所述工作液出口连通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连通有储存罐,所述储存罐连通真空泵,形成工作液循环系统;所述换热器设置在储存罐上方,所述换热器和储存罐均水平放置;本循环系统中工作液为丙烯腈或乙酸;

所述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所述换热器本体内设置有两个换热器封头,两个换热器封头分别位于换热器本体的两端,所述换热器封头可拆卸的安装在换热器本体上,所述换热器封头上设置有管道通孔,两侧的换热器封头之间通过管道相连通;

所述换热器本体还内设置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换热器本体侧壁与第一隔板之间形成第一换热腔,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之间形成第二换热腔,第二隔板与第三隔板之间形成第三换热腔,第三隔板与换热器本体侧壁之间形成第四换热腔,第一换热腔、第二换热腔、第三换热腔、第四换热腔相连通使冷却液形呈S型流动路线,所述换热器封头上的管道通孔的孔径由位于底部的第一换热腔、第二换热腔、第三换热腔、第四换热腔依次减小。所述换热器封头上相邻的管道通孔的中轴线间距相同。

一种优化方案,所述储存罐包括储存罐本体,所述储存罐本体的一端连接有储存罐进口腔端盖,所述储存罐本体的另一端连接有储存罐出口腔端盖;

所述储存罐进口腔端盖上设置有储存罐进口,所述储存罐出口腔端盖上设置有储存罐出口,所述储存罐进口、储存罐出口位于储存罐本体的中轴线上。

进一步地,所述储存罐本体上还设置有介质回收利用口和排气口。

所述介质回收利用口位于储存罐本体上储存罐出口所在的一侧;

所述排气口位于储存罐本体上储存罐进口所在的一侧;所述储存罐本体内还设置有两个储存罐封头,两个储存罐封头分别位于储存罐本体的两端。所述储存罐封头可拆卸的安装在储存罐本体上,所述储存罐封头上设置有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储存罐本体上设置有透视窗。

进一步地,所述储存罐出口腔端盖上还设置有第二出口,第二出口连通真空泵1。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本体的一端连接有工作液进口腔端盖,所述换热器本体的另一端连接有工作液出口腔端盖;

所述工作液进口腔端盖上设置有工作液进口,所述工作液进口位于换热器本体的中轴线上;

所述工作液出口腔端盖上设置有工作液出口,所述工作液出口位于换热器本体的中轴线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本体上还设置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所述冷却液进口位于换热器本体上工作液出口所在的一侧;所述冷却液出口位于换热器本体上工作液进口所在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本体与工作液进口腔端盖、工作液出口腔端盖可拆卸设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可以大大节约空间,采用丙烯腈或乙酸替代水作为工作液,不仅能够达到真空泵所需的真空度,还避免了有毒有害液体的排放,绿色环保;各个结构之间可拆卸设置,便于维修和护理,使用方便,操作简单。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背景技术中水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工作液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中换热器封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2中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的横向剖视图;

图5是实施例2中换热器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2中换热器封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真空泵,2-冷却罐体,3-换热器,4-储存罐,5-工作液进口,6-工作液出口,7-换热器封头,8-冷却液进口,9-冷却液出口,10-储存罐出口,11-储存罐进口,12-储存罐封头,13-介质回收利用口,14-排气口,15-透视窗,16-管道,17-第一隔板,18-第二隔板,19-第三隔板,20-第一换热腔,21-第二换热腔,22-第三换热腔,23-第四换热腔,24-工作液进口腔端盖,25-工作液出口腔端盖,26-第二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真空泵工作液循环利用系统

如图2-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真空泵工作液循环利用系统,包括真空泵1,所述真空泵1上设置有工作液进口和工作液出口,所述工作液出口连通有换热器3,所述换热器3连通有储存罐4,所述储存罐4连通真空泵1,形成工作液循环系统。

所述换热器3设置在储存罐4上方,可以节省空间。

所述换热器3和储存罐4均水平放置。

本循环系统中工作液为丙烯腈或乙酸。

所述换热器3包括换热器本体,所述换热器本体的一端连接有工作液进口腔端盖24,所述换热器本体的另一端连接有工作液出口腔端盖25;

所述工作液进口腔端盖24上设置有工作液进口5,所述工作液进口5位于换热器本体的中轴线上;

所述工作液出口腔端盖25上设置有工作液出口6,所述工作液出口6位于换热器本体的中轴线上方;

所述换热器本体上还设置有冷却液进口8和冷却液出口9。

所述冷却液进口8位于换热器本体上工作液出口6所在的一侧;

所述冷却液出口9位于换热器本体上工作液进口5所在的一侧;

所述换热器本体与工作液进口腔端盖24、工作液出口腔端盖25可拆卸设置。

所述换热器本体内还设置有两个换热器封头7,两个换热器封头7分别位于换热器本体的两端。所述换热器封头7可拆卸的安装在换热器本体上。所述换热器封头7上设置有管道通孔,所述管道通孔15均匀的设置在换热器封头7。两侧的换热器封头7之间通过管道16相连通。

所述储存罐4包括储存罐本体,所述储存罐本体的一端连接有储存罐进口腔端盖,所述储存罐本体的另一端连接有储存罐出口腔端盖。

所述储存罐进口腔端盖上设置有储存罐进口11,所述储存罐出口腔端盖上设置有储存罐出口10,所述储存罐进口11、储存罐出口10位于储存罐本体的中轴线上;

储存罐进口11连通工作液出口6,储存罐出口10连通真空泵1。

所述储存罐本体上还设置有介质回收利用口13和排气口14。

所述介质回收利用口13位于储存罐本体上储存罐出口10所在的一侧;

所述排气口14位于储存罐本体上储存罐进口11所在的一侧;

所述储存罐出口腔端盖上还设置有第二出口26,第二出口26连通真空泵1。

所述储存罐本体上设置有透视窗15,便于观察储存罐4内的工作液情况。

所述储存罐本体与储存罐进口腔端盖、储存罐出口腔端盖可拆卸设置。

所述储存罐本体内还设置有两个储存罐封头12,两个储存罐封头12分别位于储存罐本体的两端。所述储存罐封头12可拆卸的安装在储存罐本体上。所述储存罐封头12上设置有通孔。

实施例2真空泵工作液循环利用系统

如图4-6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真空泵工作液循环利用系统,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换热器本体内设置有第一隔板17、第二隔板18、第三隔板19。

换热器本体侧壁与第一隔板17之间形成第一换热腔20,

第一隔板17与第二隔板18之间形成第二换热腔21,

第二隔板18与第三隔板19之间形成第三换热腔22,

第三隔板19与换热器本体侧壁之间形成第四换热腔23,

第一换热腔20、第二换热腔21、第三换热腔22、第四换热腔23相连通使冷却液形呈S型流动路线。

冷却液从冷却液进口8进入首先到达第一换热腔20,冷却液呈S型流动路线再依次进入第二换热腔21、第三换热腔22、第四换热腔23,最后经冷却液出口9排出。工作液从工作液进口5进入,工作液在换热器内的管道16中也是彼此流通的,工作液先进入位于换热器底部的管道16中,先进行冷却换热,冷却换热后的工作液再进入位于换热器上部的管道16,合理利用换热能量,使换热效果更佳。

所述换热器封头7上的管道通孔的孔径由位于底部的第一换热腔20、第二换热腔21、第三换热腔22、第四换热腔23依次减小。所述换热器封头7上相邻的管道通孔的中轴线间距相同,使换热更佳合理。冷却液温度越低,真空泵抽真空效果越好。

本实用新型可以大大节约空间,采用丙烯腈或乙酸替代水作为工作液,不仅能够达到真空泵所需的真空度,还避免了有毒有害液体的排放,绿色环保;各个结构之间可拆卸设置,便于维修和护理,使用方便,操作简单。

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方式的举例,其中未详细述及的部分均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启示而进行的等效变换,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