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暖两用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46565发布日期:2020-06-26 21:06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暖两用风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暖两用风扇。



背景技术:

风扇一般是在夏季使用,当天气凉爽时便被闲置起来,而风扇闲置时的存储收纳会占用空间,且浪费自身资源;取暖器是指用于取暖的设备,取暖器有多种,最常见的电取暖器是以电为能源进行加热供暖的取暖设备,实现降温与取暖时分别需要风扇与取暖器,这就给用户带来了闲置时的收纳问题;针对此应运而生可以冷暖两用的风扇,但是现有技术中冷暖两用的风扇一般将发热体设置在出风口或进风口,使得送冷风时噪音大、风速小且送风距离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暖两用风扇,兼具了风扇散热与电暖器取暖的双重作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冷暖两用风扇因发热体的放置而引起的噪音大、风速小、送风距离短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暖两用风扇,包括:壳体、叶轮组件、供热组件以及控制单元;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进风栅口和出风栅口;所述叶轮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供热组件设置在所述叶轮组件与所述出风栅口之间,所述供热组件包括发热体、第一导热件和对侧导热件,所述第一导热件与所述对侧导热件相对设置形成风道,所述叶轮组件位于所述风道的入风口处,所述第一导热件和所述对侧导热件形成的风道出风口一端延伸至所述出风栅口处,所述第一导热件和所述对侧导热件上均连接所述发热体;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叶轮组件、所述发热体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热件的入风口一端绕所述叶轮组件设置,且所述第一导热件的该端避让所述进风栅口。

进一步地,所述发热体设置在所述风道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发热体的周侧包裹有第二导热件,所述第二导热件与所述第一导热件、所述对侧导热件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供热组件与所述壳体之间设置有隔热层。

进一步地,所述冷暖两用风扇还包括固持组件,所述固持组件用于固定所述供热组件和所述隔热层。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底部连接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底部设置有防滑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第一导热件和对侧导热件相对设置形成风道,风道的出风口一端延伸至出风栅口处,叶轮组件则设置在风道的进风口处,通过在第一导热件和对侧导热件上连接发热体以对风道进行加热,且控制单元分别独立控制叶轮组件和发热体,当发热体工作时,叶轮组件带动空气流动,并与风道进行接触换热,实现出风栅口出热风的效果;当发热体停止工作时,叶轮组件继续带动空气流动,实现出风栅口出冷风的效果。本技术方案中的冷暖两用风扇一方面通过加热发热体并使风道与空气热交换实现冷暖两用风扇出热风的效果,使冷暖风扇兼具散热与取暖的双重作用,解决了风扇或取暖器不用时的闲置收纳问题;另一方面将发热体与第一导热件、对侧导热件结合,减小风阻,降低噪音,使得送风效果良好,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效果。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冷暖两用风扇的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冷暖两用风扇的工作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冷暖两用风扇的工作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1、壳体;111、进风栅口;112、出风栅口;12、固定座;121、防滑件;20、叶轮组件;31、发热体;32、第一导热件;33、第二导热件;34、对侧导热件;40、风道;50、隔热层;60、固持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现在,将参照附图1-图2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一种冷暖两用风扇,包括:壳体11、叶轮组件20、供热组件以及控制单元;壳体11上开设有进风栅口111和出风栅口112;叶轮组件20设置在壳体11内,供热组件设置在叶轮组件20与出风栅口112之间,供热组件包括发热体31、第一导热件32和对侧导热件34,第一导热件32与对侧导热件34相对设置形成风道40,叶轮组件20位于风道40的入风口处,第一导热件32和对侧导热件34形成的风道40出风口一端延伸至出风栅口112处,第一导热件32和对侧导热件32上均连接发热体31;控制单元分别与叶轮组件20、发热体31电连接。

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一导热件32和对侧导热件34相对设置形成风道40,风道40的出风口一端延伸至出风栅口112处,叶轮组件20为贯流式扇叶,叶轮组件20设置在风道40的进风口处,通过在第一导热件32和对侧导热件34上连接发热体31以对风道40进行加热,且控制单元分别独立控制叶轮组件20和发热体31,当发热体31工作时,叶轮组件20带动空气流动,并与风道40进行接触换热,实现出风栅口112出热风的效果;当发热体31停止工作时,叶轮组件20继续带动空气流动,实现出风栅口112出冷风的效果。本技术方案中的冷暖两用风扇一方面通过加热发热体31并使风道40与空气热交换实现冷暖两用风扇出热风的效果,使冷暖风扇兼具散热与取暖的双重作用,解决了风扇或取暖器不用时的闲置收纳问题;另一方面将发热体31与第一导热件32、对侧导热件34结合,减小风阻,降低噪音,使得送风效果良好,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效果。

如图2所示,第一导热件32的入风口一端绕叶轮组件20设置,且第一导热件32的该端避让进风栅口112,第一导热件32和对侧导热件34采用导热性能好的金属材料制成,如铝合金、铜等材料;将经叶轮组件20带动流动到壳体11内的流动空气限定于风道40中,并通过第一导热件32和对侧导热件34进行热交换;如图4所示,发热体31工作后,第一导热件32和对侧导热件34将热量传递到风道40内,与气流接触换热,从而实现出风栅口112出热风的效果;如图3所示,当通过控制单元使发热体31停止工作时,即可实现叶轮组件20带动空气流动使出风栅口112出冷风的效果。

优选地,发热体31设置在风道40的外侧,可以避免发热体31的置放会阻碍气流运动而造成风速减小的问题;在本实用新型中,发热体31的数量和位置不限于附图所示,多个发热体31可以根据实际效果调整其在第一导热件32和对侧导热件34的分布位置,即通过加热风道40实现取暖的方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发热体31的周侧包裹有第二导热件33,第二导热件33与第一导热件32、对侧导热件34一体成型。将通过第二导热件33将发热体31周侧包裹,进一步加大发热体31对风道40的热量传递。

参见图2,供热组件与壳体11之间设置有隔热层50,且隔热组件可以根据效果进行多层设计,隔热层50使用防火耐温材料,可以将发热体31热量往风道40外部扩散的路径隔离,使得发热体31的热量集中流动于风道40中,在有效利用电能以保证了冷暖电风扇出热风效果的同时,还可以防止壳体11表面温度过高,对人身安全造成影响。

进一步地,冷暖两用风扇还包括固持组件60,固持组件60用于固定供热组件和隔热层50,壳体11的底部连接有固定座12,固定座12的底部设置有防滑件。

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导热件32和对侧导热件34形成设置在叶轮组件20与出风栅口112之间的风道40,并将发热体31与第一导热件32和对侧导热件34连接,且发热体31位于风道40外侧;当发热体31工作时,热量传递到风道40中,叶轮组件20带动空气流经风道40并与第一导热件32和对侧导热件34接触完成热交换,从而温度升高,实现出风栅口112出热风效果;当发热体31停止工作,则出冷风。本技术方案实现了风扇冷暖两用的效果,解决了用户风扇和电暖器不用时的收纳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