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注油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75566发布日期:2021-09-08 02:43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合式注油泵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供油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组合式注油泵。


背景技术:

2.齿轮油泵是一种常见的供油设备,通过电机驱动泵体内的叶片转动后对泵体所连接的储油腔内的油料进行输送。传统齿轮油泵存在如下缺点:
3.1)油料输送为直接泵送,其清洁过滤功能较弱;
4.2)齿轮泵内腔和储油腔采用直连结构,供油中出现过载时没有缓冲,压力直接释放到泵体上,容易造成设备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式注油泵,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6.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7.一种组合式注油泵,包括齿轮泵和电机,所述电机连接所述齿轮泵,其中,所述齿轮泵和所述电机之间设有一油箱,所述电机的轴从所述油箱的一侧穿入所述油箱的内腔,所述齿轮泵的轴从所述油箱的另一侧穿入所述油箱的内腔后与所述电机的轴相连;
8.所述油箱的外壁设有进油口、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所述进油口、所述第一出油口和所述第二出油口均连通所述油箱的内腔;
9.所述油箱的一侧设有一滤清器,所述滤清器的内腔中设有一滤芯,所述滤清器的内腔通过所述第一出油口连通所述油箱的内腔,所述滤清器的滤芯通过第一油管连通所述第二出油口,所述油箱上设有便于所述第一油管穿过的第一油管孔;
10.所述第二出油口通过第二油管连通所述齿轮泵的内腔。
1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齿轮泵和电机之间设置用于存储油料的油箱,实现持续供油和对油料的滤清效果,结构紧凑合理,工作效率高。
12.所述油箱的内腔中设有一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油箱的内腔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二出油口的面向油箱内腔的开口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进油口、所述第一出油口的面向所述油箱的内腔的开口均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
13.所述隔板上开设便于连接所述第一油管的第二油管孔。
14.所述齿轮泵的轴通过一联轴器连接所述电机的轴,所述联轴器位于所述油箱的内腔中。
15.所述油箱的内腔设有一联轴器罩体,所述联轴器罩体将所述联轴器包裹其中。
16.所述联轴器罩体采用一圆筒形结构的罩体,其两端面分别穿过所述油箱的对向侧壁上的开孔,穿过端的端面与所述油箱的外壁齐平,穿过端的外壁与所述油箱的对向侧壁上的开孔的内壁贴合。
17.所述联轴器罩体的外壁设有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
18.所述第一密封件位于所述油箱的外壁上开设的便于所述电机的轴穿入的开孔的
内壁和所述联轴器罩体的外壁之间;
19.所述第二密封件位于所述油箱的外壁上开设的便于所述齿轮泵的轴穿入的开孔的内壁和所述联轴器罩体的外壁之间。
20.所述第一出油口设有至少两个,且围绕所述滤芯的外周均匀设置。
21.所述第二出油口和所述齿轮泵的进油孔上均设有一连接端子,所述第二油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连接端子。
22.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油箱嵌置于电机和齿轮泵之间形成良好的缓冲结构,通过缓冲结构又实现滤清功能,不仅使油料输送过程具有高稳定性、高安全可靠性,而且还能够时刻使输送的油料清洁度保持在较好的水平,过滤结构的维护更替也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图1中的油箱处结构从右侧观察的一种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当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内容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或“具有”及其任何变形,其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组成部件或单元的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组成部件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部件组成或者组成单元。
26.参照图1、图2,一种组合式注油泵,包括电机1、齿轮泵2、油箱3,齿轮泵上设置进油孔和注油嘴202。油箱3设置于齿轮泵2和电机1之间。电机1的轴101从油箱3的一侧穿入油箱内腔,齿轮泵2的轴201从油箱3的另一侧穿入油箱内腔后与轴101相连;
27.油箱3的外壁设有进油口301、第一出油口3021和第二出油口3022,进油口301、第一出油口3021和第二出油口3022均连通油箱3的内腔;
28.油箱3的一侧设有滤清器,滤清器内设有滤芯501,滤芯501外设有滤清器外壳502,滤清器外壳502和滤芯501之间为滤清器内腔,滤清器内腔通过第一出油口3021连通油箱3的内腔。
29.滤芯501通过第一油管601连通第二出油口3022,油箱3上设有便于第一油管601穿过的第一油管孔;
30.第二出油口3022通过第二油管602连通齿轮泵2的内腔。
31.具体的,滤清器外壳502可贴合油箱3的下部外壁并固定其上,在该外壁区域上设有进油口301,第一出油口3021和便于第一油管601穿过的第一油管孔,第一油管601的一端伸入油箱3的内腔后连通第二出油口3022、另一端伸入滤芯501内部。
32.在一些实施例中,油箱的内腔中设有隔板8,隔板8将油箱的内腔分隔为第一腔室
3001和第二腔室3002,如图2所示,将隔板8设置于电机1和齿轮泵2的轴连接位置的下方,则第二腔室3002为与第一腔室3001的上方,电机1和齿轮泵2的轴连接位置位于第二腔室3002中。
33.第二出油口3022的面向油箱内腔的开口位于第二腔室3002内,如图2所示结构中,其位于第二腔室3002的顶部;
34.进油口301、第一出油口3021的面向油箱内腔的开口均位于第一腔室3001内;
35.隔板8上开设便于连接第一油管601的第二油管孔。第一油管601的伸入油箱内腔的一端开口可穿过隔板8后位于第二腔室3002中,也可以设置使其端面与隔板8的位于第二腔室3002中的表面齐平。
36.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隔板8分隔油箱内腔呈两个独立腔室结构后,则第一油管601可穿在隔板8上,从而使第一油管601连通第二腔室3002,通过第二腔室3002进一步连通第二出油口3022,实现第一油管601和第二出油口3022的间接连通,此时,第二腔室3002相当于第一油管601的缓冲腔,满足齿轮泵2的持续供油需求。
37.本实用新型为更好地实现电机和齿轮泵的轴连接结构,可按如下结构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齿轮泵2的轴201通过联轴器4连接电机1的轴101,联轴器4位于油箱1的内腔中。
38.为形成联轴结构在油箱内与油料间的有效隔离,可按如下结构设置:油箱3的内腔设有联轴器罩体401,联轴器罩体401将联轴器4包裹其中。
39.具体的,联轴器罩体401可采用圆筒形结构的罩体,其两端面分别穿过油箱3的对向侧壁上的开孔,穿过端的端面与油箱3的外壁齐平,穿过端的外壁与油箱3的对向侧壁上的开孔的内壁贴合。
40.本实用新型为实现联轴器罩体与油箱之间的密封效果,可按如下结构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联轴器罩体401的外壁设有第一密封件701和第二密封件;
41.第一密封件701位于油箱3的外壁上开设的便于电机1的轴101穿入的开孔的内壁和联轴器罩体401的外壁之间;
42.第二密封件位于油箱3的外壁上开设的便于齿轮泵2的轴201穿入的开孔的内壁和联轴器罩体401的外壁之间。
43.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密封件701和第二密封件的作用是起到联轴器罩体401与油箱外壁之间的密封;电机外壳盖合在油箱外壁上的一侧开孔处(图示结构中的油箱左侧开孔)、齿轮泵外壳盖合在油箱外壁上的另一侧开孔处(图示结构中的油箱右侧开孔),两个盖合处均可进一步设置密封圈或者密封垫实现密封。
44.本实用新型为加强滤清器内腔和第一腔室3001之间的油料输送效率,可按如下结构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油口3021设有至少两个,且围绕滤芯501的外周均匀设置。从而使第一腔室3001内的油料可顺利进入滤清器内腔中。配合该结构可在第一腔室3001对应的油箱外壁上开设至少两个进油口,以便协调进油和出油(导出到滤清器内腔)效率。
4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出油口3022和齿轮泵2的进油孔上均设有连接端子,包括第二出油口3022上的连接端子901和齿轮泵进油孔上的连接端子902,第二油管602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连接端子。
46.具体的,任一连接端子可设置为具有直角管结构的端子,其具有竖直管部分和水
平管部分,两者相互垂直,两个连接端子的竖直管部分向下连接第二出油口3021和齿轮泵2的进油孔,水平管部分则面对面设置后连接第二油管602的两端开口;第二油管602可穿入水平管部分的开口中,再通过锁紧螺母903将水平管部分的外壁锁紧后使其将第二油管602夹持紧,在两个连接端子的两端各设置一个锁紧螺母903。连接端子901与第二出油口3022的连接处通过密封圈702实现密封,连接端子902与齿轮泵进油孔的连接处通过密封圈703实现密封。
4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齿轮泵和电机之间设置用于存储油料的油箱,实现持续供油和对油料的滤清效果,结构紧凑合理,工作效率高。工作时,油料从进油口进入第一腔室,再经第一出油口进入滤清器内腔,通过滤芯后进入第一油管,然后被送入第二腔室后再送至第二出油口,或者直接被送入第二出油口,经过第二油管后被送入齿轮泵。整个输送环节中,油料不仅在油箱中进行缓冲,分担了齿轮泵的压力,而且经过过滤后的油料保持了清洁度,利于输送和后续设备使用,提高了输送质量和安全性。
48.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