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强吸泵及其引流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783892阅读:来源:国知局
[0076]如图3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该喷射器16的内部气流通道呈锥形设置,为了节省材料、降低重量,其外壁也呈锥形设置。来自抽真空泵12的气流由大口端进入,由小口端喷出,逐渐减小过流面积,从而在喷入第二气流通道172时,增大该气流的流速,带动进入第一气流通道171的扩容水箱11内空气排出;另外,利用气流能量公式(M = PV),可知,一定气体能量M的气流,其流速V增大、气体压力P降低,如此,可降低气体的压缩量,避免其气体温度升高,进而大大降低可燃气体达到燃点而爆炸的危险。
[0077]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间隙”供由排气管13排放的空气进入第二气流通道172。为了使排放的空气能够顺利进入第二气流通道172内,该间隙至少应为1.5_,本方案中,该间隙优选设置为1.5mm。
[0078]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该接收器17的第一气流通道171为与喷射器16的插入端相匹配的锥形通道,第二气流通道172为圆柱形通道,其截面圆的直径为上述锥形通道的小端直径尺寸。第一气流通道171与喷射器16之间具有容纳来自排气管13空气的空间,且该空间远远大于上述喷出口 162端的外周壁与第二气流通道172的内周壁之间的间隙,以确保该空间的空气被泵吸入第二气流通道172。
[0079]进一步地,该接收器17还设有第三气流通道173,该气流通道的入口连通第二气流通道172的出口,且第三气流通道173的内径沿气流流动方向逐渐扩大,如此,可逐渐减小排出的空气流速,较为缓和平顺的排放气体。
[0080]在具体实施例中,该第三气流通道173也为锥形通道,其小口端与第二气流通风道的端口尺寸相同。
[0081]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以“第一、第二、第三”限定接收器不同位置的气流通道,其中第一气流通道、第二气流通道、第三气流通道依次沿气流流动方向设置,可以理解的是,采用“第一、第二、第三”限定不同位置的气流通道,仅是为了清楚说明,对本申请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构成限制。
[0082]更进一步地,该引流装置10还包括密封连接接收器17的扩压器18,该扩压器18的气流通道内径沿气路流动方向逐渐扩大,且该扩压器18与第三气流通道173的出口衔接连通。采用该扩压器18可增大气体排放量,还可进一步提升排放气体的平顺性。
[0083]在上述具体实施例中,喷射器16、接收器17及扩压器18三者依次通过相匹配的螺纹连接,工艺简单、连接便利,易于安装拆卸操作。当然,其连接形式并不局限于此,还可通过卡扣、焊接等其他连接方式。
[0084]另外,优选将三者分别加工,其加工工艺易于实现,当然,也可将三者加工成一体结构,只需具有上述各个气流通道的结构形式,以实现减小气体压力,防止爆炸现象均可。
[0085]为了进一步消除气体相互摩擦产生的静电荷,该引流装置10还设有静电荷消除器19。该静电荷消除器19可安置于喷射器16、接收器17、扩压器18任一者的外表面,从而消除引流装置10工作过程中静电荷的积累,确保该引流装置10的使用安全。
[0086]除了上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应用该引流装置10的强气泵,如图6所示,该强吸泵包括流程泵、引流装置10及控制流程泵与引流装置10的控制装置30,其中,该引流装置10采用以上所述的引流装置10。由于上述引流装置10具有以上技术效果,因此,应用该引流装置10的强吸泵也应当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本文不再赘述。
[0087]进一步地,该强吸泵的引流装置10与控制装置30均安装于同一防爆箱体40内,并且引流装置10通过连接管与主泵20的泵腔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强吸泵为引流装置10、控制装置30及主泵20呈一体设置,结构紧凑,可节省安装连接时间,为现场作业提供便利。同时,采用引流装置10与控制装置30同置于防爆箱体40内,不仅外形美观、结构紧凑,还可隔绝引流装置10、控制装置30与外接空气接触,大大消除了静电荷接触空气中易燃易爆气体而产生爆炸的现象,有效提升了强吸泵的使用安全。
[0088]与现有技术的强吸泵相比,还可进一步优化控制装置30。具体地,该控制装置30可设置检测引流装置10工作状态的巡警模块,端子排31和数显屏32。其中,引流装置10中排气口 111的电磁线圈115、抽真空泵12、重量传感器15、静电荷消除器19及液位线感应器116均连接于端子排31,并通过端子排31与巡警模块连接,巡警模块中设置巡视各个构件工作状态的周期,即以一定的时间启动检测各个构件的工作状态,再将其工作状态由数显屏32示出,以便工作人员查看,进一步提高强吸泵工作状态的可靠性、安全性。
[0089]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强吸泵及其引流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仅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例子进行了阐述,以上【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特点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强吸泵的引流装置,包括扩容水箱(11)、抽真空泵(12)、排气管(13)和引水管(14),所述排气管(13)连通所述扩容水箱(11)的排气口(111)与所述抽真空泵(12)的泵口,所述引水管(14)连通所述扩容水箱(11)的引水口(112)与所述强吸泵的主泵(20)泵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装置(10)设有改变所述抽真空泵(12)泵吸所述扩容水箱(11)内气体的气流流速的气流喷射模块(A),所述气流喷射模块(A)连通所述抽真空泵(12)泵口、排气管(13)及外界大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吸泵的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喷射模块(A)包括依次密封连接的喷射器(16)、接收器(17); 所述喷射器(16)的喷入口(161)密连所述抽真空泵(12)的泵口,所述喷射器(16)的喷出口(162)密连所述接收器(17)的入口,所述喷射器(16)的通道内径由所述喷入口(161)向喷出口(162)逐渐扩大; 所述接收器(17)的侧壁开设导流口(174),所述导流口(174)连通所述排气管(13)与所述接收器(17)的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强吸泵的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器(17)沿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设有第一气流通道(171)、第二气流通道(172),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71)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72)的内径,所述导流口(174)开设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71)的侧壁; 所述喷射器(16)的喷出口(162)靠近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71)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72)的衔接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强吸泵的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出口(162)平齐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71)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72)的衔接断面,所述喷出口(162)端的外周壁与所述衔接断面的端口内径具有一定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强吸泵的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器(17)还设有第三气流通道(173),所述第三气流通道(173)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72)的出口,且所述第三气流通道(173)的内径沿气流流动方向逐渐扩大。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强吸泵的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装置(10)还包括密封连接所述接收器(17)的扩压器(18),所述扩压器(18)的气流通道内径沿气流流动方向逐渐扩大。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强吸泵的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装置(10)设有静电荷消除器(19),所述静电荷消除器(19)安置于所述气流喷射模块(A)的外表面。
8.—种强吸泵,包括主泵(20)、引流装置(10)及控制所述主泵(20)与所述引流装置(10)的控制装置(30),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装置(10)为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引流装置(1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强吸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装置(10)与所述控制装置(30)均安置于同一防爆箱体(40)内,且所述引流装置(10)通过连接管与所述主泵(20)的泵腔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强吸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30)包括检测所述引流装置(10)工作状态的巡警模块、端子排(31)和数显屏(32),所述巡警模块通过所述端子排 (31)连接所述引流装置(10),所述数显屏(32)显示所述巡警模块检测的信号。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强吸泵及其引流装置,该引流装置包括扩容水箱、抽真空泵、排气管和引水管,所述排气管连通所述扩容水箱顶壁板的排气口与所述抽真空泵的泵口,所述引水管连通所述扩容水箱侧壁板底端的引水口与所述强吸泵的主泵泵腔;所述引流装置设有改变所述抽真空泵泵吸所述扩容水箱内气体的气流流速的气流喷射模块,所述气流喷射模块连通所述抽真空泵泵口、排气管及外界大气。通过对该引流装置的设计,优化引流装置的气流的排放速度,确保可靠、稳定及安全的工作状态。
【IPC分类】F04D9-06, F04D15-00
【公开号】CN204493205
【申请号】CN201520136585
【发明人】刘先峰, 李水平
【申请人】刘先峰, 李水平
【公开日】2015年7月22日
【申请日】2015年3月10日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