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氧造流水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92412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增氧造流水泵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造流水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增氧造流水泵,其包括电机、设置于电机上的电机外罩、分别设置于电机两侧的叶轮以及叶轮外罩,叶轮外罩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出水口与进水口,电机外罩上还设置有空气入口,叶轮外罩未与电机连接的一端内设有陶瓷轴固定座,陶瓷轴固定座内穿设有陶瓷轴,所述水泵上还设置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一端与所述空气入口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叶轮内侧壁形成的空腔连通。通过在水泵上设置通气孔,通气孔与叶轮内侧壁形成的腔室连通,能够使氧气进入到叶轮内侧壁形成的腔室中,进而能够使通入的氧气更多的溶于水中。因此该种增氧造流泵能够提高水中溶氧量,提高了水的溶氧量。
【专利说明】
増氧造流水泵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造流水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增氧造流水栗。【背景技术】
[0002]为了使氧气能够充入水中,现有技术中将造流水栗又增加了增氧的功能。一般是在叶轮外罩的侧壁上设置空气(氧气)入口,使叶轮外侧能够有空气,叶轮转动过程中再将氧气与水混合,使氧气溶于水中,水中氧气浓度增大后能够给为水族生物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由于叶轮外罩侧壁上设置空气入口,因此空气与水混合是在叶轮外侧进行的,由于叶轮外罩上还设置有进水口以及出水口,空气在叶轮转动过程中很容易随水从出水口散出, 因此该种方式下水与空气的混合效率低,尤其是空气入口通入的气体中氧气浓度较大时, 氧气利用率相应的会更低。
[0003]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增氧造流水栗,以保证通入的氧气大部分能够与水混合以提高水中氧气的浓度,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增氧造流水栗,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充入的氧气溶于水的量较少的问题。
[0005]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提供一种增氧造流水栗,包括电机、设置于电机上的电机外罩、分别设置于电机两侧的叶轮以及叶轮外罩,所述叶轮外罩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出水口与进水口,所述电机外罩上还设置有电源线入口以及空气入口,所述叶轮外罩未与所述电机连接的一端内设有陶瓷轴固定座,所述陶瓷轴固定座内穿设有陶瓷轴,所述水栗上还设置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一端与所述空气入口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叶轮内侧壁形成的空腔连通。
[0007]作为优选,所述通气孔设置于所述电机的电机转轴上,且所述通气孔沿所述电机转轴轴向方向开设,所述通气孔一端与所述空气入口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叶轮内侧壁形成的空腔连通。
[0008]作为优选,所述通气孔设置于所述陶瓷轴上,且所述通气孔沿所述陶瓷轴轴向方向开设。
[0009]作为优选,所述通气孔设置于所述叶轮外罩远离所述电机的一端。
[0010]作为优选,所述陶瓷轴固定座与叶轮外罩之间设置有橡胶垫,所述橡胶垫远离叶轮的一端设置有通气孔,且所述通气孔周向均布于所述橡胶垫上,通气孔中轴线与所述叶轮外罩的中轴线平行。
[0011]作为优选,所述空气入口与所述通气孔之间通过通气管连接,所述电机外罩内还设置有空气通道,所述空气通道一端连接空气入口,另一端连接通气管。
[0012]作为优选,所述电机转轴上套设有电机轴套,所述电机轴套上设置有第一导气孔, 所述第一导气孔与电机转轴轴向开设的通气孔连通。
[0013]作为优选,所述电机转轴径向方向设置有第二导气孔,所述第二导气孔分别与所述第一导气孔、通气孔连通。
[0014]作为优选,还包括太阳能板以及蓄电池,所述蓄电池分别与太阳能板、电机连接。
[0015]作为优选,还包括用于连接电机与所述叶轮的卡组件;所述卡组件分别设于所述叶轮的两端;所述卡组件包括卡头,所述卡头包括至少两沿叶轮轴向对称设置的卡片,所述电机的电机转轴还套设有卡座,通过所述卡片与所述卡座卡接,实现所述电机的电机转轴输出端与所述叶轮连接;
[0016]所述陶瓷轴固定座内穿设有陶瓷轴,所述陶瓷轴伸入所述卡头内,且所述卡头内还设置有与所述叶轮同轴的轴承,所述轴承套设在所述陶瓷轴上。
[0017]作为优选,所述卡座外周沿其轴向开设插接槽,所述卡片插接于所述插接槽内。
[0018]作为优选,所述卡片端部沿叶轮径向向内延伸设有卡钩,用以防止所述卡片与所述卡座脱离。
[0019]作为优选,所述电机电机转轴伸出所述卡座,于所述电机电机转轴的端部设置有卡环,以防止所述电机的电机转轴与所述卡座脱离。
[0020]作为优选,所述电机电机转轴的端部开设有限位槽,所述卡环设置于所述限位槽内。
[0021]作为优选,所述叶轮外罩上设置有外罩卡头,所述外罩卡头与所述电机外罩螺纹连接,实现所述叶轮外罩与所述电机连接。
[002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23]通过在水栗上开设通气孔,通气孔与叶轮内侧壁形成的腔室连通,能够使空气(氧气)进入到叶轮内侧壁形成的腔室中,使氧气与水在叶轮内侧腔室中混合,虽然氧气会随着水散到叶轮外侧,但是部分氧气已经与水在叶轮内侧壁形成的腔室中混合,散到叶轮外侧的氧气随叶轮转动并且与水混合,进而能够使通入的氧气更多的溶于水中。因此该种增氧造流栗能够提尚水中溶氧量,提尚了水的溶氧量。该种结构能够使增氧的气泡更为细小均匀,气泡更多,增氧效果更好。【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增氧造流水栗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0025]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增氧造流水栗的剖视图;
[0026]图3是图1中的第一 /第二叶轮的结构放大图;
[0027]图4是图1中的卡座的结构放大图;[0〇28]图5是图2中电机转子的结构不意图;
[0029]图6是图5电机转子的局部剖视图。
[0030]图中:
[0031]1、电机;1-1、电机转轴;1-2、第二导气孔;2、电机外罩;2-1、电源线入口; 2-2、空气入口; 2-3、空气通道;3、叶轮;3-1、第一叶轮;3-2、第二叶轮;3-3、连接盘;3-4、第一转盘;3-5、第二转盘;4、叶轮外罩;4-1、外罩卡头;5、通气管;6、卡头;6-1、卡片;6-2、卡钩;7、卡座; 7-1、插接槽;8、陶瓷轴固定座;9、陶瓷轴;10、轴承;11、卡环;12、限位槽;13、基座;14、橡胶垫;15、通气孔;16、电机轴套;16-1、第一导气孔;17、转子。【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003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增氧造流水栗,如图1、2、3所示,包括:电机1、设置于电机1上的电机外罩2、分别设置于电机两侧的叶轮3以及叶轮外罩4,其中叶轮外罩4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多个出水口与多个进水口;电机外罩2上还设置有电源线入口 2-1以及空气入口 2-2,其中电源线入口 2-1主要是用于将电源线穿入,防止电源线与水接触时发生漏电。叶轮外罩4 未与电机1连接的一端内设有陶瓷轴固定座8,陶瓷轴固定座8内穿设有陶瓷轴9。水栗上还设置有通气孔15,通气孔15—端与空气入口 2-2相连,另一端与叶轮3内侧壁形成的空腔连通。通气孔15具体位置可设置在电机转轴1-1或陶瓷轴9或叶轮外罩4任一个或几个上。其中电机转轴1-1与电机1的转子17为一体式结构,电机转子1-1分别设置在转子的两端。
[0034]该种结构使空气(氧气)从通气孔进入到叶轮3内侧壁形成的空腔内,能够使叶轮3 在转动过程中空气与水更好的混合,有效的防止空气从叶轮外侧边扩散而来不及与水混合就从水中溢出;该种结构能够提尚空气与水的混合率,有效的提尚水中氧气含量。
[0035]空气入口 2-2与通气孔15之间通过通气管5连接,电机外罩2内还设置有空气通道 2-3,空气通道2-3—端连接空气入口 2-2,另一端连接通气管5。当空气入口 2-2与陶瓷轴9、 叶轮外罩4、橡胶垫14之间通过通气管5连通时,通气管5部分位于叶轮外罩4内,且位于叶轮外罩4的最底端,与陶瓷轴9连通的一端伸出叶轮外罩4内部。
[0036]其他实施例中通气管5位于叶轮外罩4内的部分还可以设置有多个出气口,出气口位于通气管5的侧壁上,该种结构能够使叶轮内外侧均有空气,进一步提高空气与水的混合效率;进而使更多的氧气溶于水中,增加水的溶氧量。
[0037]如图5、图6所示,电机转轴1-1上套设有电机轴套16,电机轴套16上设置有第一导气孔16-1,第一导气孔16-1与电机转轴1-1轴向开设的通气孔15连通。更为具体地,电机转轴1-1径向方向设置有第二导气孔1-2,第二导气孔1-2分别与第一导气孔16-1、通气孔15连通。其中第一导气孔16-1与第二导气孔1-2形成一 “L”形空气通道,该“L”形空气通道与通气孔连通。
[0038]上述结构能够使叶轮两端同时进入空气,进一步的提高了空气与水的混合效率, 提尚了水中的含氧量。
[0039]本实施例中陶瓷轴固定座8与叶轮外罩4之间设置有橡胶垫14,橡胶垫14远离叶轮 3的一端设置有通气孔15,通气孔15周向均布于橡胶垫14上,且气体通孔中轴线与叶轮外罩 4的中轴线平行。
[0040]其他实施例中,需要注意的是,叶轮外罩设置进气孔15时,电机转轴1-1和/或陶瓷轴9轴向方向可开设有通气孔15,电机转轴1-1和/或陶瓷轴9轴向方向也可以不开设通气孔 15。
[0041]本实施例中电机1可通过市电提供电源也可以通过太阳能板提供电源,当电源为市电时,水栗的插头直接插入插座中即可;当电源为太阳能板时,电机1与太阳能板之间通过蓄电池连接,太阳能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畜电池存储太阳能电池转化的电能。
[0042]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将电机1与叶轮连接的卡组件,其中卡组件包括卡头6,如图3所示,卡头6包括至少两沿叶轮3轴向对称设置的卡片6-1,其中电机1的电机转轴1-1上还套设有卡座7,通过卡片6-1与卡座7卡接,实现电机1的电机转轴1-1输出端与所述叶轮3连接;避免了电机1电机转轴1-1与叶轮3直接连接,从而减小了接触磨损,可有效保证叶轮3的转动稳定性,从而保证造流效果;采用卡组件连接电机1与叶轮3,也可方便拆装,克服了传统技术中的电机转轴与叶轮粘接导致拆装不便的缺陷。[0〇43] 本实施例中,两卡片6-1卡在卡座4的外周,以实现卡头6与卡座7卡接。于其他实施例中,两卡片6-1也可卡在卡座7的内孔内,同样可实现卡头6与卡座7的卡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卡片6-1的数量包括但不限于两个,也可以为三个或三个以上。当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卡片时,所述的卡片6-1沿着叶轮3的轴向环形均布于叶轮3的端部。如图4 所示,卡座7外周沿其轴向开设插接槽7-1,卡片6-1插接于插接槽7-1内。设置插接槽7-1的好处在于可以防止叶轮3转动过程中径向偏移,提高叶轮3转动的稳定性。与其对应的,卡片 6-1端部沿叶轮3径向向内延伸设有与插接槽7-1相配合的卡钩6-2,卡钩6-2用以防止卡片 6-1与卡座7脱离。通过所述设计,可防止叶轮3转动过程中轴向偏移,进一步提高叶轮3转动稳定性。
[0044]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叶轮3包括第一叶轮3-1和第二叶轮3-2,第一叶轮3-1 与第二叶轮3-2通过连接盘3-3连接一体,其中,第一叶轮3-1包括第一转盘3-4和设置于第一转盘3-4与连接盘3-3之间的叶片,第二叶轮3-2包括第二转盘3-5和设置于第二转盘3-5 与连接盘3-3之间的叶片。其中卡组件分别设置于第一转盘3-4和第二转盘3-5未连接叶片的一端其中第一叶轮3-1与第二叶轮3-2形状相同,大小也相同。[〇〇45]通过将叶轮3设置成上述形状,能够在叶轮模具开发的时候只使用一套模具就能完成所需叶轮的前期准备工作;生产过程中能够减少备料的库存。同时,在安装的过程中, 用户不用区分第一叶轮与第二叶轮,使安装更为方便。
[0046]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叶轮外罩4与所述电机1连接一端相对的另一端内设有陶瓷轴固定座8,陶瓷轴固定座8内穿设有陶瓷轴9,其中陶瓷轴9伸入卡头6内,且卡头6内还设置有与叶轮3同轴的轴承10,轴承10套设在陶瓷轴9上。叶轮3转动时,轴承10的外圈固定不动,内圈随叶轮3转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通过将轴承10固定于叶轮3上,轴承10内设置陶瓷轴10,叶轮3转动时,轴承10及陶瓷轴9一并转动,能有效减少对陶瓷轴9的磨损;另夕卜,装配时可先将陶瓷轴9与轴承10预装,然后整体装于叶轮外罩4内,为装配提供了便利。
[0047]具体地,陶瓷轴固定座8与叶轮外罩4之间设置有橡胶垫14。通过所述设计,能有效的减少叶轮3转动对叶轮外罩4的影响,同时保证了叶轮3的平衡,有效地降低噪音。
[0048]电机1的电机转轴1-1伸出卡座7,于电机1的电机转轴1-1的端部设置有卡环11,以防止电机1的电机转轴1 -1与所述卡座7脱离。该结构不仅能够保证电机1的电机转轴1 -1与卡座7的连接较为可靠,同时方便用户拆装。更为具体地,电机1的电机转轴1-1的端部开设有限位槽12,卡环11设置于限位槽12内。
[0049]叶轮外罩4上设置有外罩卡头4-1,同时,叶轮外罩4位于电机1外侧两端,外罩卡头 4-1与所述电机外罩2螺纹连接,实现所述叶轮外罩4与所述电机1连接。通过所述设计,可以便于用户的拆装,同时,电机1外设置电机外罩4,也可以调节造流栗出水方向。
[0050]还包括基座13,所述基座13位于所述电机外罩2底部,所述基座13为磁性吸盘。
[0051]本实施例中,轴承10装于第一转盘3-4内。优选地,于第一转盘3-4向内设置倒角,可进一步便于装配。
[0052]优选地,电机1的电机转轴1 -1与陶瓷轴9材料均选用陶瓷。[〇〇53] 注意,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上述实施方式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的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主权项】
1.一种增氧造流水栗,包括电机(1)、设置于电机(1)上的电机外罩(2)、分别设置于电 机(1)两侧的叶轮(3)以及叶轮外罩(4),所述叶轮外罩(4)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出水口与进水 口,所述电机外罩(2)上还设置有电源线入口(2-1)以及空气入口(2-2),所述叶轮外罩(4) 未与所述电机(1)连接的一端内设有陶瓷轴固定座(8),所述陶瓷轴固定座(8)内穿设有陶 瓷轴(9),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通气孔(15),所述通气孔(15)—端与所述空气入口(2-2)相 连,另一端与所述叶轮(3)内侧壁形成的空腔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氧造流水栗,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15)设置于所述电机 (1)的电机转轴(1-1)上,且所述通气孔(15)沿所述电机转轴(1-1)轴向方向开设,所述通气 孔(15)—端与所述空气入口(2-2)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叶轮(3)内侧壁形成的空腔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增氧造流水栗,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15)设置于所述 陶瓷轴(9)上,且所述通气孔(15)沿所述陶瓷轴(9)轴向方向开设。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增氧造流水栗,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15)设置于所述叶轮 外罩(4)远离所述电机(1)的一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增氧造流水栗,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入口(2-2)与所述通气 孔(15)之间通过通气管(5)连接,所述电机外罩(2)内还设置有空气通道(2-3),所述空气通 道(2-3)—端连接空气入口(2-2),另一端连接通气管(5)。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氧造流水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转轴(1-1)上套设有电 机轴套(16),所述电机轴套(16)上设置有第一导气孔(16-1),所述第一导气孔(16-1)与电 机转轴(1-1)轴向开设的通气孔(15)连通。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增氧造流水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转轴(1-1)径向方向设 置有第二导气孔(1-2),所述第二导气孔(1-2)分别与所述第一导气孔(16-1)、通气孔(15)连通。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增氧造流水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太阳能板以及蓄电池,所 述蓄电池分别与太阳能板、电机(1)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增氧造流水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连接电机(1)与所述 叶轮(3)的卡组件;所述卡组件分别设于所述叶轮(3)的两端;所述卡组件包括卡头(6),所 述卡头(6)包括至少两沿叶轮(3)轴向对称设置的卡片(6-1),所述电机(1)的电机转轴(1-1)还套设有卡座(7),通过所述卡片(6-1)与所述卡座(7)卡接,实现所述电机(1)的电机转 轴输出端与所述叶轮(3)连接;所述陶瓷轴(9)伸入所述卡头(6)内,且所述卡头(6)内还设置有与所述叶轮(3)同轴的 轴承(10),所述轴承(10)套设在所述陶瓷轴(9)上。
【文档编号】F04D29/00GK205578288SQ201620408887
【公开日】2016年9月14日
【申请日】2016年5月6日
【发明人】余炳炎, 余建勤, 张海欧
【申请人】广东博宇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