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道轴流式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64823阅读:499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道轴流式风扇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管道轴流式风扇,包括轮毂和安装在所述轮毂上的叶轮,所述叶轮上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叶片,所述叶片的工作部分具有六个等高截面,依次为P1截面、P2截面、P3截面、P4截面、P5截面、P6截面,通过改变叶片六个等高截面的控制因子,使得风扇在转速在23000rpm的情况下,风扇流量可由0.2444m3/s增大到了0.2859m3/s,风量提高16.99%,静压升高1040Pa,静压效率由32.47%提高到37.88%,有效提高风扇运转时所能引导的空气流量以及所能承受的静压力,极大的改善现有风扇在运转时所发生的失速效应,进而提高了风扇整体效能。
【专利说明】
_种管道轴流式风扇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道轴流式风扇。
【背景技术】
[0002]风扇的功能主要在于引导空气流动进而达到散热的目的,因此,为使散热效率良好,风扇对于空气的引导效能必须良好,目前,以风扇工作时空气的流动方向划分,风扇有轴流和径流式两种。轴流式风扇工作时,空气按轴向流过风扇,叶轮安装在圆形风筒内,叶轮上的叶片是扭曲的,另外有一个圆弧形进风口,为避免进气的突然收缩。当电动机带动叶轮旋转后,空气由进风口吸人,经过叶片,获得能量,再经扩散筒,这时部分动能转为静压,空气流出,送到风网,由于空气在风扇中始终是沿叶轮轴向流动的,所以称轴流式风扇。由于轴流式风扇的结构简单、制造成本较低以及输出风量较大,所以被广泛地用来作为各种空调或散热的装置,但是由于风扇转速达到一定程度时,空气会在叶片表面产生边界层分离,因此风扇转速再快也不能得到更高的空气流量,此时风扇地静压力变化也相对较小。尽管目前对流式风扇的失速问题的有一定的研究,通常是通过调整叶片的数量来改善,但是并没有有效解决失速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为克服上述难点,提供一种管道轴流式风扇,有效提高风扇运转时所能引导的空气流量以及所能承受的静压力,大大地改善现有风扇在运转时所发生的失速效应,进而提尚风扇整体效能。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管道轴流式风扇,包括轮毂和安装在所述轮毂上的叶轮,所述叶轮上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叶片,所述叶片的工作部分具有六个等高截面,依次为Pl截面、P2截面、P3截面、P4截面、P5截面、P6截面,通过对所述六个等高截面的截面长度L、前缘半径R1、前缘椭圆比例因子T、叶型截面前缘两侧曲线夹角α、叶片截面入口角β、叶片截面尾缘半径R2、叶片截面尾缘两侧曲线夹角Θ、叶片出口角γ、吸力面变形因子、压力面变形因子、叶片扭转角度、叶片截面X向移动距离、沿Y方向移动距离、沿Z方向移动距离这些因子的设计,提高了风扇整体效能。这些参数分别控制叶片的各个变化,截面长度L控制叶片截面轮廓的总长度,前缘半径Rl控制叶片截面轮廓头部的曲线变化,前缘椭圆比例因子T制叶片截面轮廓头部至中部位置的曲线变化,叶型截面前缘两侧曲线夹角α控制叶片截面轮廓头部两侧曲线的夹角变化,叶片截面入口角β控制叶片截面轮廓,中弧线前缘位置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变化,叶片截面尾缘半径R2控制叶片截面轮廓尾部的曲线变化,叶片截面尾缘两侧曲线夹角Θ,控制叶片截面轮廓尾部上下两侧曲线夹角的变化,叶片出口角Y、控制叶片截面轮廓尾部中弧线与水平方向夹角的变化,吸力面变形因子、控制叶片截面吸力面的曲线变化,压力面变形因子、控制叶片截面压力面的曲线变化,叶片扭转角度、控制叶片截面整个曲线的扭转变化,叶片截面X向移动距离控制叶片截面整个曲线向X方向的移动,沿Y方向移动距离、控制叶片截面整个曲线向Y方向的移动,沿Z方向移动距离控制叶片截面整个曲线向Z方向的移动。
[0005]所述六个等高截面设计因子的几何数据为:所述Pl截面的截面长度L为16.7mm,前缘半径Rl为2mm,前缘椭圆比例因子T为10,叶型截面前缘两侧曲线夹角α为35.41°,叶片截面入口角β为16°,叶片截面尾缘半径R2为0.2mm,叶片截面尾缘两侧曲线夹角Θ为12°,叶片出口角γ为12°,吸力面变形因子为0.37,压力面变形因子为0.35,叶片扭转角度为-1.75°,叶片截面X向移动距离为63.58mm,沿Y方向移动距离为_0.28mm,沿Z方向移动距离为Omm ;所述P2截面的截面长度L为16.1mm,前缘半径Rl为1.9mm,前缘椭圆比例因子T为11,叶型截面前缘两侧曲线夹角α为35.38°,叶片截面入口角β为16°,叶片截面尾缘半径R2为0.18mm,叶片截面尾缘两侧曲线夹角Θ为12.68°,叶片出口角γ为12°,吸力面变形因子为0.34,压力面变形因子为0.32,叶片扭转角度为-17.47°,叶片截面X向移动距离为63.36mm,沿Y方向移动距离为-0.28mm,沿Z方向移动距离为6.1mm;所述P3截面的截面长度L为15.97mm,前缘半径Rl为1.8mm,前缘椭圆比例因子T为12,叶型截面前缘两侧曲线夹角α为35.95°,叶片截面入口角β为16°,叶片截面尾缘半径R2为0.16mm,叶片截面尾缘两侧曲线夹角Θ为11.87°,叶片出口角γ为12°,吸力面变形因子为0.31,压力面变形因子为0.38,叶片扭转角度为-31.98°,叶片截面X向移动距离为62.45mm,沿Y方向移动距离为-0.28mm,沿Z方向移动距离为12.2mm;所述P4截面的截面长度L为15.9mm,前缘半径Rl为1.7mm,前缘椭圆比例因子T为13,叶型截面前缘两侧曲线夹角α为38.82°,叶片截面入口角β为16°,叶片截面尾缘半径R2为0.14_,叶片截面尾缘两侧曲线夹角Θ为10.89°,叶片出口角γ为12°,吸力面变形因子为0.28,压力面变形因子为0.46,叶片扭转角度为-43.03°,叶片截面X向移动距离为61.11mm,沿Y方向移动距离为-0.28mm,沿Z方向移动距离为18.3mm;所述P5截面的截面长度L为15.77mm,前缘半径Rl为1.6mm,前缘椭圆比例因子T为14,叶型截面前缘两侧曲线夹角α为40.72°,叶片截面入口角β为16°,叶片截面尾缘半径R2为0.12mm,叶片截面尾缘两侧曲线夹角Θ为10.28°,叶片出口角γ为12°,吸力面变形因子为0.24,压力面变形因子为0.52,叶片扭转角度为-50.58°,叶片截面X向移动距离为60.41mm,沿Y方向移动距离为-0.28mm,沿Z方向移动距离为24.4mm;所述P6截面的截面长度L为15.1mm,前缘半径Rl为1.5mm,前缘椭圆比例因子T为15,叶型截面前缘两侧曲线夹角α为40.5°,叶片截面入口角β为16°,叶片截面尾缘半径R2为0.1mm,叶片截面尾缘两侧曲线夹角Θ为10.1°,叶片出口角γ为12°,吸力面变形因子为0.2,压力面变形因子为0.5,叶片扭转角度为-56.07°,叶片截面X向移动距离为60.76mm,沿Y方向移动距离为-0.28mm,沿Z方向移动距离为30.5mm。
[0006]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轮毂半径为18mm,所述轮毂外径定36mm,所述叶轮外径为91.2mm。
[0007]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叶轮上等距设置有11片叶片。
[0008]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叶片为PA66叶片。
[0009]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提供的一种管道轴流式风扇,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对所述六个等高截面的截面长度L、前缘半径R1、前缘椭圆比例因子T、叶型截面前缘两侧曲线夹角α、叶片截面入口角β、叶片截面尾缘半径R2、叶片截面尾缘两侧曲线夹角Θ、叶片出口角γ、吸力面变形因子、压力面变形因子、叶片扭转角度、叶片截面X向移动距离、沿Y方向移动距离、沿Z方向移动距离这些因子的设计,使得风扇在在转速为23000rpm的情况下,改进后的风扇的流量由0.2444m3/s增大到了0.2859m3/s,风量提高了 16.99%,静压升高了 1040Pa,静压效率由32.47%提高到了 37.88%,有效提高风扇运转时所能引导的空气流量以及所能承受的静压力,极大的改善现有风扇在运转时所发生的失速效应,进而提高了风扇整体效能。
【附图说明】
[0010]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本实用新型截面示意图。
[0012]图3、图2中A部局部放大图。
[0013]图4、图2中B部局部放大图。
[0014]图5、图2中C部局部放大图。
[0015]图6、图2中D部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参见图1至图6,一种管道轴流式风扇,包括轮毂和安装在所述轮毂上的叶轮2,所述叶轮2上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叶片I,所述叶片I的工作部分具有六个等高截面,依次为Pl截面3、P2截面4、P3截面5、P4截面6、P5截面7、P6截面8,所述六个等高截面设计因子的几何数据为:所述Pl截面3的截面长度L为16.7mm,前缘半径Rl为2_,前缘椭圆比例因子T为10,叶型截面前缘两侧曲线夹角α为35.41°,叶片截面入口角β为16°,叶片截面尾缘半径R2为0.2mm,叶片截面尾缘两侧曲线夹角Θ为12°,叶片出口角γ为12°,吸力面变形因子为0.37,压力面变形因子为0.35,叶片扭转角度为-1.75°,叶片截面X向移动距离为63.58mm,沿Y方向移动距离为-0.28mm,沿Z方向移动距离为Omm;所述P2截面4的截面长度L为16.1mm,前缘半径Rl为1.9mm,前缘椭圆比例因子T为11,叶型截面前缘两侧曲线夹角α为35.38°,叶片截面入口角β为16°,叶片截面尾缘半径R2为0.18mm,叶片截面尾缘两侧曲线夹角Θ为12.68°,叶片出口角γ为12°,吸力面变形因子为0.34,压力面变形因子为0.32,叶片扭转角度为-17.47°,叶片截面X向移动距离为63.36mm,沿Y方向移动距离为_0.28mm,沿Z方向移动距离为6.1mm;所述P3截面的截面长度L为15.97_,前缘半径Rl为1.8_,前缘椭圆比例因子T为12,叶型截面前缘两侧曲线夹角α为35.95°,叶片截面入口角β为16°,叶片截面尾缘半径R2为0.16mm,叶片截面尾缘两侧曲线夹角Θ为11.87°,叶片出口角γ为12°,吸力面变形因子为0.31,压力面变形因子为0.38,叶片扭转角度为-31.98°,叶片截面X向移动距离为62.45mm,沿Y方向移动距离为-0.28mm,沿Z方向移动距离为12.2mm;所述P4截面的截面长度L为15.9mm,前缘半径Rl为1.7mm,前缘椭圆比例因子T为13,叶型截面前缘两侧曲线夹角α为38.82°,叶片截面入口角β为16°,叶片截面尾缘半径R2为0.14mm,叶片截面尾缘两侧曲线夹角Θ为10.89°,叶片出口角γ为12°,吸力面变形因子为0.28,压力面变形因子为0.46,叶片扭转角度为-43.03°,叶片截面X向移动距离为61.11mm,沿Y方向移动距离为-0.28mm,沿Z方向移动距离为18.3mm;所述Ρ5截面的截面长度L为15.77mm,前缘半径Rl为1.6mm,前缘椭圆比例因子T为14,叶型截面前缘两侧曲线夹角α为40.72°,叶片截面入口角β为16°,叶片截面尾缘半径R2为0.12mm,叶片截面尾缘两侧曲线夹角Θ为10.28°,叶片出口角γ为12°,吸力面变形因子为0.24,压力面变形因子为0.52,叶片扭转角度为-50.58°,叶片截面X向移动距离为60.41mm,沿Y方向移动距离为-0.28mm,沿Z方向移动距离为24.4mm;所述P6截面的截面长度L为15.1mm,前缘半径Rl为1.5mm,前缘椭圆比例因子T为15,叶型截面前缘两侧曲线夹角α为40.5°,叶片截面入口角β为16°,叶片截面尾缘半径R2为0.1mm,叶片截面尾缘两侧曲线夹角Θ为10.1°,叶片出口角γ为12°,吸力面变形因子为0.2,压力面变形因子为0.5,叶片扭转角度为-56.07°,叶片截面X向移动距离为60.76mm,沿Y方向移动距离为-0.28mm,沿Z方向移动距离为30.5mm。
[0017]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轮毂半径为18mm,所述轮毂外径为36mm,所述叶轮2的外径为91.2mm。
[0018]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所述叶轮2上等距设置有11片叶片I。
[0019]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所述叶片I为PA66叶片。
[0020]通过对所述六个等高截面的截面长度L、前缘半径R1、前缘椭圆比例因子T、叶型截面前缘两侧曲线夹角α、叶片截面入口角β、叶片截面尾缘半径R2、叶片截面尾缘两侧曲线夹角Θ、叶片出口角γ、吸力面变形因子、压力面变形因子、叶片扭转角度、叶片截面X向移动距离、沿Y方向移动距离、沿Z方向移动距离这些因子的设计,使得风扇在在转速为23000rpm的情况下,改进后的风扇的流量由0.2444m3/s增大到了0.2859m3/s,风量提高了 16.99%,静压升高了 1040Pa,静压效率由32.47%提高到了 37.88%,有效提高风扇运转时所能引导的空气流量以及所能承受的静压力,极大的改善现有风扇在运转时所发生的失速效应,进而提高了风扇整体效能。
[0021]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任何对本技术做出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替换、变形、改进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管道轴流式风扇,包括轮毂和安装在所述轮毂上的叶轮(2),所述叶轮(2)上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叶片(I),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I)的工作部分具有六个等高截面,依次为Pl截面(3)、P2截面(4)、P3截面(5)、P4截面(6)、P5截面(7)、P6截面(8),所述六个等高截面设计因子的几何数据为:所述Pl截面(3)的截面长度L为16.7mm,前缘半径Rl为2mm,前缘椭圆比例因子T为10,叶型截面前缘两侧曲线夹角α为35.41°,叶片(I)截面入口角β为16°,叶片(I)截面尾缘半径R2为0.2mm,叶片(I)截面尾缘两侧曲线夹角Θ为12°,叶片(I)出口角γ为12°,吸力面变形因子为0.37,压力面变形因子为0.35,叶片(I)扭转角度为-1.75°,叶片(I)截面X向移动距离为63.58mm,沿Y方向移动距离为_0.28mm,沿Z方向移动距离为Omm ;所述P2截面(4)的截面长度L为16.1_,前缘半径Rl为1.9_,前缘椭圆比例因子T为11,叶型截面前缘两侧曲线夹角α为35.38°,叶片(I)截面入口角β为16°,叶片(I)截面尾缘半径R2为0.18mm,叶片(I)截面尾缘两侧曲线夹角Θ为12.68°,叶片(I)出口角γ为12°,吸力面变形因子为0.34,压力面变形因子为0.32,叶片(I)扭转角度为-17.47°,叶片(I)截面X向移动距离为63.36mm,沿Y方向移动距离为-0.28mm,沿Z方向移动距离为6.1mm;所述P3截面(5)的截面长度L为15.97_,前缘半径Rl为1.8_,前缘椭圆比例因子T为12,叶型截面前缘两侧曲线夹角α为35.95°,叶片(I)截面入口角β为16°,叶片(I)截面尾缘半径R2为0.16mm,叶片(I)截面尾缘两侧曲线夹角Θ为11.87°,叶片(I)出口角γ为12°,吸力面变形因子为0.31,压力面变形因子为0.38,叶片扭转角度为-31.98°,叶片(I)截面X向移动距离为62.45mm,沿Y方向移动距离为-0.28mm,沿Z方向移动距离为12.2mm;所述P4截面(6)的截面长度L为15.9mm,前缘半径Rl为1.7mm,前缘椭圆比例因子T为13,叶型截面前缘两侧曲线夹角α为38.82°,叶片(I)截面入口角β为16°,叶片(I)截面尾缘半径R2为0.14mm,叶片(I)截面尾缘两侧曲线夹角Θ为10.89°,叶片(I)出口角γ为12°,吸力面变形因子为0.28,压力面变形因子为0.46,叶片(I)扭转角度为-43.03°,叶片(I)截面X向移动距离为61.11mm,沿Y方向移动距离为-0.28mm,沿Z方向移动距离为18.3mm;所述P5截面(7)的截面长度L为15.77mm,前缘半径Rl为1.6mm,前缘椭圆比例因子T为14,叶型截面前缘两侧曲线夹角α为40.72°,叶片(I)截面入口角β为16°,叶片(I)截面尾缘半径R2为0.12mm,叶片(I)截面尾缘两侧曲线夹角Θ为10.28°,叶片(I)出口角γ为12°,吸力面变形因子为0.24,压力面变形因子为0.52,叶片(I)扭转角度为-50.58°,叶片(I)截面X向移动距离为60.41mm,沿Y方向移动距离为_0.28mm,沿Z方向移动距离为24.4mm;所述P6截面(8)的截面长度L为15.Imm,前缘半径Rl为I.5mm,前缘椭圆比例因子T为15,叶型截面前缘两侧曲线夹角α为40.5°,叶片(I)截面入口角β为16°,叶片(I)截面尾缘半径R2为0.1mm,叶片(I)截面尾缘两侧曲线夹角Θ为10.1°,叶片(I)出口角γ为12°,吸力面变形因子为0.2,压力面变形因子为0.5,叶片(I)扭转角度为-56.07°,叶片(I)截面X向移动距离为60.76mm,沿Y方向移动距离为-0.28mm,沿Z方向移动距离为30.5mm。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道轴流式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毂半径为18mm,所述轮毂外径为36mm,所述叶轮(2)外径为91.2m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道轴流式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2)上等距设置有11片叶片(I)。4.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管道轴流式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I)为PA66叶片。
【文档编号】F04D29/38GK205654596SQ201620498560
【公开日】2016年10月19日
【申请日】2016年5月30日 公开号201620498560.9, CN 201620498560, CN 205654596 U, CN 205654596U, CN-U-205654596, CN201620498560, CN201620498560.9, CN205654596 U, CN205654596U
【发明人】张明, 厉海涛, 崔树鑫
【申请人】宁波至高点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