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栓及其安装方法

文档序号:5752908阅读:12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锚栓及其安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在混凝土地面,墙面,天棚面等处进行安装时采用的锚栓(anchor bolt)及其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在混凝土结构完成后进行安装锚栓可分为粘合剂固定和打桩固定方式,它们各自都有很多种类。图20至图24是进行粘合剂固定的安装实例。在此安装例中,如图20所示,首先在混凝土结构9上钻锚栓孔11。然后如图21所示,用专用毛刷25清扫锚栓孔,如图22所示,用粘合剂把封囊(capsule)15埋置封住。如图23所示,采用旋转方式把锚栓18旋拧进去,破坏封囊15的同时搅拌粘合剂。然后如图24所示,硬化粘合剂以便固定混凝土结构9和锚栓18,如此便结束了锚栓的安装。还有根据粘合剂的种类,可以把旋转锚栓插入的方式改成用铁锤敲打插入锚栓的方式,从而破坏粘合剂封囊的同时搅拌粘合剂,由此固定锚栓。
按上述安装方法安装时的最大问题在于,有可能产生设计安装位置与混凝土结构内的钢筋位置相碰撞的情况,导致有时不能进行安装锚栓。具体的说,在混凝土结构内需设有预定的埋置长度,才可确保锚栓的拉拔强度。但是一般情况下钢筋布置在离混凝土结构表层约30-60mm处,因此当锚栓孔与钢筋相撞时就不能确保锚栓具有规定的埋置长度(它不能应用在规定的埋置长度比钢筋覆盖范围短的情况,这在下文说明)。
图25说明了此情况。此图表示混凝土结构9的横断面。图中的标号26说明混凝土结构9的表层。从钢筋12到混凝土结构的表层26的距离F对应于钢筋覆盖范围。在图25中,锚栓孔D与钢筋12并不发生碰撞,因此锚栓18可以确保具有规定的埋置长度L。另一方面,锚栓孔E与钢筋12相碰撞,因此锚栓18不能确保具有规定的埋置长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26所示,首先在锚栓的安装位置上,由结构表层26从垂直于结构表层26的方向开始倾斜30°的地方钻一个锚栓孔,然后把锚栓18打桩进去。如图27所示,在混凝土结构向外突出的锚栓18上施加作用力,以便在垂直于结构表层26的方向弯曲锚栓18。采用这种方法,避开钢筋12就可以对锚栓18进行安装。
但是在进行上述锚栓安装时,因锚栓在倾斜的状态下进行打桩作业,所以容易脱离安装位置,在进行弯曲作业时锚栓容易变形,所以会产生强度有所下降等很多问题。因此按照上述的锚栓安装方法进行安装时要求技术应相当熟练。
锚栓的直径在M16或以下时,能依靠人的力量对锚栓进行弯曲作业,但在M20或以上时进行弯曲作业就比较困难了。因此在螺钉直径达到M20或以上时,采用金钢石刀具对锚栓孔碰撞的钢筋进行切割,以便钻出规定长度的锚栓孔,然后进行安装锚栓。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切割了钢筋,因此避免不了混凝土结构的强度有所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锚栓,其在没有任何改变它的安装位置、甚至当安装锚栓的锚栓孔碰撞到混凝土结构内的钢筋时也能进行安装。本发明还提供其安装方法。另一目的是提供确保拉拔强度的锚栓及其安装方法。
本发明的锚栓的特征是,其包括在混凝土结构外部突出安装的固定轴部分和在混凝土结构内进行埋置安装的埋置部分(embedded portion),固定轴部分的轴与埋置部分的轴相互偏离。这种结构也可用于固定轴部分和埋置部分同共轴,以便共轴延伸,同轴埋置部分的长度比钢筋覆盖范围短。
另外,在混凝土外部结构突出安装的固定轴部分,和混凝土结构内埋置安装的埋置部分呈弯曲形,以形成弯曲部分,因此使固定轴部分的轴与埋置部分的轴相互偏离同时平行设置。上述弯曲部分相对固定轴部分的轴或者埋置部分的轴的弯曲角为45-60度。还可以在弯曲部分安装加固片。
把同轴埋置部分插在与钢筋相碰的锚栓孔中,因此可以把固定螺丝设置在锚栓的安装位置。这样可在不变动位置的情况下进行锚栓的安装作业。还可在钢筋相碰的锚栓孔的附近钻第二个锚栓孔,在第二个锚栓孔中插入一个偏离的埋置部分,因此可确保埋置部分的长度。这可确保锚栓的拉拔强度。
本发明锚栓具有以下特征,其包括第一锚栓,它具有埋置部分,其埋置部分的长度比钢筋覆盖范围短;第二锚栓,其具有在偏离第一锚栓轴的位置上的轴;连接元件,用于把第一锚栓和第二锚栓固定成为一体。
在这种情况下将第一锚栓的埋置部分插在与钢筋相碰撞的锚栓孔中,因此可将固定螺丝部分设置在锚栓的安装位置。这样可在没有变动任何安装位置的情况下进行锚栓安装作业。另外,还可在碰撞钢筋的锚栓孔的周围钻第二个锚栓孔,并在第二个锚栓孔中的埋置部分插入第二锚栓,因此可确保埋置部分的长度。这就可确保锚栓的拉拔强度。
第二锚栓的埋置部分的长度可以比第一锚栓的埋置部分的长度长一些。因此可提高锚栓的拉拔强度。
第二锚栓的结构也可不具备在混凝土结构侧突出安装的螺丝,而只采用在混凝土结构内埋置安装的埋置部分组成。这样的结构可以解除连接在混凝土结构表层的物体和第二锚栓之间产生干涉。
这种结构也适于用螺丝将第一锚栓旋拧在连接元件上,因此可调节第一锚栓的埋置部分的长度。另外也可在第一锚栓的外周边的整个表面上设置螺纹部分。这样可在任何混凝土结构的所有部分安装锚栓。
这种结构也适于将第一锚栓的轴与第二锚栓的轴之间的距离定为约30-150mm。在这种情况下,可避免第二锚栓与钢筋相碰撞,确保所需长度,因此确保锚栓的拉拔强度。
连接元件的横断面也可以是矩形。另外,连接元件的横断面也可以是半圆形,沿混凝土结构表面是平坦面。连接元件的横断面也可以采用圆形。
第一锚栓、第二锚栓及连接元件也可以形成一个整体。另外,在上述锚栓的外周边的整个表面也可设置螺纹部分,这可减少锚栓的制作成本。
此外,在上述第一锚栓的周围可以重复设置多个第二锚栓,从而可确保锚栓的拉拔强度。
第一锚栓和/或第二锚栓的埋置部分可以采用圆棍状或者钢筋形状。
根据本发明锚栓的安装方法的特点包括如下步骤当混凝土结构上锚栓的安装位置与钢筋相撞时,在与钢筋相撞的位置周围钻锚栓孔,偏离设置在钢筋相撞位置上的安装轴部的轴,并将连接为一体的埋置部分埋置到锚栓孔里,由此进行固定安装锚栓。第二锚栓孔也可以在上述第一锚栓孔相撞的钢筋以外的方向钻孔。当在与钢筋相撞的位置和偏离位置上形成的锚栓孔之间形成一个槽时,在固定轴部分与偏离埋置部分之间将连接元件安放在槽里。
当混凝土结构上锚栓的安装位置与钢筋相撞时,在碰撞钢筋位置上的钢筋以内钻一定深度的第一锚栓孔,在与钢筋不相撞的周边位置上钻另一个深度等于或大于钢筋覆盖范围的第二锚栓孔,把连接元件连接的第一,第二锚栓固定插入到第一和第二锚栓的埋置部分的锚栓孔中,由此安装锚栓。
按照本发明另一方面的锚栓安装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下述步骤当混凝土结构上的锚栓孔与钢筋相撞时,根据碰撞的钢筋安排方向判断辨别不相撞的位置,在不与钢筋相撞的地方钻一个深度比钢筋覆盖范围深的第二锚栓孔。在第一锚栓孔和第二锚栓孔之间形成连通槽,在第一,第二锚栓孔上进行第一锚栓与第二锚栓的埋置安装,同时把连接这些锚栓的连接元件安装在槽里,以及用第二锚栓支撑第一锚栓。
图1表示了在混凝土地面上如何布置钢筋的情况。在一般混凝土地面上,混凝土结构内钢筋12的布局如同网格。钢筋的直径大约是10-22mm,钢筋之间的节距(pitch)大约是100-250mm。在没有掌握钢筋准确位置的情况下钻锚栓孔时,有时可能会产生锚栓孔与钢筋相撞的情况。在图1中的每个黑点表示第一锚栓孔与钢筋相撞的位置。图1图示了第一锚栓孔与钢筋相撞布局,分为A,B及C三种。A表示与钢筋在南北方向相撞的情况,B表示与钢筋在东西方向相撞的情况,C为东西及南北方向钢筋交叉相撞的情况。
在此通过观察第一锚栓孔的底部,可以掌握与钢筋12相撞的方向。换言之,即在A,B或者C布局中可辨别那个可能与钢筋相撞。在不与钢筋相撞的其他方向钻第一锚栓孔,与第一锚栓孔隔一定距离X钻第二锚栓孔,此时第二锚栓孔不可能与钢筋相撞。所谓不与钢筋相撞的方向是指A布局中的东西方向,B布局中的南北方向,C布局中的北东,北西,南东或者南西方向。此外,上述的距离X可以是任意值,只要其等于或小于钢筋的节距即可。
在以这样规律的位置钻第二锚栓孔时,可钻出所需深度的第二锚栓孔,确保锚栓的拉拔强度。


图1是表示实施例的锚栓安装方法的说明图;图2是实施例的锚栓的平面图;图3是沿图2中箭头A所作的横断面图;图4是沿图2中箭头B所作的横断面图;图5是沿图2中的C-C线的横断面图;
图6是实施例的锚栓的变形例子中第一锚栓的侧面横断面图;图7是实施例的锚栓的第一变形例子中,连接元件及第二锚栓的侧面横断面图;图8是实施例的锚栓安装方法的第一说明图;图9是实施例的锚栓安装方法的第二说明图;图10是实施例的锚栓安装方法的第三说明图;图11是实施例的锚栓安装方法的第四说明图;图12是在混凝土地面进行安装时锚栓的使用例的侧面横断面图;图13是在混凝土墙面进行安装时锚栓的使用例的侧面横断面图;图14是第二实例中对锚栓进行安装的横断面图;图15是第二实例中锚栓的分解透视图;图16是表示第二实例中锚栓另一变型例的透视图;图17是第三实例中锚栓侧面的横断面图;图18是第四实例中锚栓侧面的横断面图;图19是第五实例中锚栓侧面的横断面图;图20是现有技术中粘合剂锚栓的安装方法的第一说明图;图21是现有技术中粘合剂锚栓的安装方法的第二说明图;图22是现有技术中粘合剂锚栓的安装方法的第三说明图;图23是现有技术中粘合剂锚栓的安装方法的第四说明图;图24是现有技术中粘合剂锚栓的安装方法的第五说明图;图25是现有技术中锚栓安装方法存在问题的说明图;图26是现有技术中锚栓的安装方法的第一说明图;图27是现有技术中锚栓的安装方法的第二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按照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对锚栓及其安装方法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应认识到以下记载是本发明中的一个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只限于此例。
图2至图5是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锚栓的说明图。图2是平面图,图3是沿图2中的箭头A所作的横断面图,图4是沿图2中的箭头B所作的图,图5是沿图2中的C-C线的横断面图。本实施例中的锚栓1具有以下结构比钢筋覆盖范围短的埋置部分的第一锚栓2,在从第一锚栓2的轴偏转的位置处具有一个轴的第二锚栓7,以及整体固定第一锚栓2和第二锚栓7的连接元件5。
第一锚栓2及第二锚栓7是采用如SS400,不锈钢,铝,铸铁,SCS等材料形成。
第一锚栓2是由在混凝土结构G外突出安装的固定螺丝4部分,和混凝土结构9内进行埋置安装的埋置部分3组成。固定螺丝部分4及埋置部分3以同轴布局,作为封住材料也可以形成一体。固定螺丝部分4的外周边形成外螺旋,埋置部分3形成圆棍状或钢筋形状。当埋置部分3的外周边表面是外螺旋等形成凹凸纹时。可提高第一锚栓2的拉拔强度。第一锚栓2的埋置部分3的长度比钢筋覆盖范围要短。所谓钢筋覆盖范围是指从钢筋到混凝土结构9表层的距离。在混凝土结构9上钻锚栓孔时,由于与钢筋相撞有可能不能确保规定深度,把第一锚栓2的埋置部分3插入到锚栓孔中,对实施例的锚栓1进行安装。根据这种情况可在锚栓的安装位置上设置第一锚栓2的固定螺丝部分4。
同时,从偏离第一锚栓2的轴位置形成具有轴的第二锚栓7。第二锚栓7只具有埋置安装在混凝土结构9内的埋置部分8,而不具有在混凝土结构9外部凸出安装的固定螺丝部分。如图13所示,这就能使安装在混凝土结构9表层的支撑角17与第二锚栓7互不产生干涉。第二锚栓7的埋置部分8也形成为圆棍状或者钢筋形状。在埋置部分8的外周边表面由螺旋等形成凹凸纹时,可以提高第二锚栓7的拉拔强度。第二锚栓7的安排使其轴与第一锚栓2的轴偏离和平行。
但是锚栓的拉拔强度与锚栓、混凝土结构的粘合强度形成比例。主要根据粘合部分锚栓的表层面积×单位面积的粘合强度推算出来的。这意味着粘合部分的长度越长其粘合强度越强。上述第一锚栓2中,由于埋置部分3比钢筋覆盖范围短而粘合在锚栓孔上,其粘合部分表层面积变小,因此确保规定的粘合强度非常困难。但是第二锚栓7的埋置部分8形成有充分的长度,其粘合部分面积加大,因此可确保规定的粘合强度。据此可以确保本发明中锚栓1的拉拔强度。第二锚栓7的埋置部分8的长度比钢筋覆盖范围长,提高了本发明中锚栓1的拉拔强度。
同时,采用连接元件5连接第一锚栓2和第二锚栓7而形成一体。连接元件5采用金属材料等并形成棍状。如图5所示,连接元件5的横断面是半圆形,其平表面沿混凝土结构9是平面形。除了半圆形之外还可形成矩形或者圆形等形状。然后按照连接元件5的纵向方向在连接元件5的两端分别固定第一锚栓2和第二锚栓7。这导致第一锚栓2的轴与第二锚栓7的轴偏离设置。注意第一锚栓2的轴与第二锚栓7的轴距离X,其按照下述的方法确定。
在连接元件5的部分形成固定第一锚栓2的内螺旋,与第一锚栓2上的固定螺丝部分4相结合。在此情况下可以自由调节在第一锚栓2中的固定螺旋部分4与埋置部分3之间长度的比例。从第一锚栓2中的固定螺旋部分4开始到埋置部分3全部表面形成螺旋,与连接元件5中的螺旋相结合。如图6所示,第一锚栓2的外周边全部形成外螺旋4。同时如图7所示,在连接元件5的端部形成与第一锚栓2的螺旋相结合的内螺旋6。图6所示的第一锚栓2旋拧到图7所示的连接元件5上,从而形成本发明的锚栓1,可自由调节在第一锚栓2中固定螺旋部分4与埋置部分3的比例。事先把第二锚栓7(只形成埋置部分)固定连接在连接元件5上,第一锚栓2旋拧到连接元件5,由此能提供在现场非常容易进行调节的优点。当然可以随意选择两种结构。先把第一锚栓2与连接元件5进行整合后,再整合第二锚栓7的结构,或者也可以先把第一,第二锚栓2,7与连接元件5进行分别形成,然后再形成整体的组合结构。
下面对本发明中锚栓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图8至图11是图示锚栓的安装程序。以图1为例,锚栓是在以后安装到混凝土地面上进行说明。
首先在规定的锚栓安装位置钻第一锚栓孔10。在第一锚栓孔10与钢筋12不相撞的情况下一般可以对照锚栓18(参考图12)进行安装。另一方面第一锚栓孔10与钢筋12相撞时,观察第一锚栓孔10的底部,可掌握相撞的钢筋12的方向。即识别(A)是否与南北方向布置的钢筋12相撞,或者(B)是否与东西方向布置的钢筋12相撞,或者(C)是否按东西及南北方向交叉布置的钢筋相撞。(参考图1)然后为了防止与钢筋12相撞,决定第二锚栓孔11的钻孔位置。首先,确定从第一锚栓孔10的那个方向开始钻第二锚栓孔11。确定并选择这个方向时要除去上述所发现的钢筋的方向。即在A布局中应选择东西方向,B布局中应选择南北方向,C布局中应分别选择北东,北西,南东或者南西方向。然后在决定是否在按照离第一锚栓孔10所给定的距离之内钻第二锚栓孔11。给定的X距离可以是任一距离,只要与布置的钢筋12的节距相等或较小就可以。钢筋12之间的节距大约100-250mm时,X距离大约为30-150mm。用此方式确定第二锚栓孔11的安装位置,就不会发生第二锚栓孔11与钢筋12相撞的情况。因此能钻第二锚栓孔11达到规定深度,可确保锚栓的拉拔强度。
如图8所示,使用震动钻机13钻第二锚栓孔11。此时混凝土结构9的表层添加如下标线会更方便。即以第一锚栓孔10的安装位置P为基准,在向第二锚栓孔11的钻孔位置添加直线。并相对安装位置P添加半径为X的圆。用这种方法根据直线和圆两者的交点可以确定第二锚栓孔11的钻孔位置。
如图9所示,在第一锚栓孔10和第二锚栓孔11之间形成可配入连接元件5的槽14。具体采用设有切削钻石刀片的砂轮及震动钻机13,切削混凝土结构9表层形成槽14。然后使用毛刷等清扫第一锚栓孔10、第二锚栓孔11及槽14表层残留的混凝土的粉末。
如图10所示,在第一锚栓孔10及第二锚栓孔11处插入粘合剂封囊15。本发明中的锚栓1呈现非对称状态,由于在每个锚栓孔10,11中旋拧锚栓1可破坏封囊而搅拌粘合剂。因此采用锤子敲打锚栓1,破坏封囊并搅拌粘合剂的方式,把装有适合锤子敲打方式的粘合剂的封囊(如商品名称MU)15分别插入锚栓孔10,11处。这种方式也适于用注射枪将粘合剂注入到锚栓孔10,11中。
如图11所示,把本实施例的锚栓1分别插入到锚栓孔10,11。具体说明如下。把第一锚栓2的埋置部分3插入到第一锚栓孔10,把第二锚栓7插入到第二锚栓孔11,把连接元件5插入到槽14里。第一锚栓2中埋置部分3的长度比第一锚栓孔10与钢筋12相撞时的长度长时,切削埋置部分3的前端以便调整其长度。第一锚栓2与连接元件5上的螺丝结合时,可根据第一锚栓孔的深度调节埋置部分3的长度。把连接元件5和槽14之间的缝隙填堵,养护硬化粘合剂,锚栓1的安装就结束了。
图12是在混凝土地面19上已结束安装的锚栓1的使用实例。混凝土地面19上除了通常安装的锚栓18以外,还具有本实施例的锚栓1。在安装例子中,为了在混凝土地面19安装H型钢20b,支撑部分20a采用锚栓进行支撑。因此在支撑部分20a及H钢20b上都各自形成了与锚栓1,8的安装位置相对应的贯通孔。然后通过贯通孔各自插入锚栓1,18,这样就把支撑部分20a和H钢20b安装在混凝土地面19上了。将螺母旋紧到锚栓1,18上,连接支撑部分20a及H钢20b。用这种方法把H钢20b固定在混凝土的地面19上。
图13是在混凝土墙面上已结束安装的锚栓1的使用实例。如图13所示,把支撑角17设置在混凝土墙面16上以安装各个锚栓1,18。然后把没有图示的构造元件安装在支撑部分17上,用此方法固定在混凝土墙面16上。
如上详述,本实施例中的锚栓1具有如下组成。其包括第一锚栓2,其具有的埋置部分的长度比钢筋覆盖范围短,第二锚栓7,其在偏离上述第一锚栓2的轴的位置上具有轴心,连接元件5,其将第一锚栓2及第二锚栓7固定成为一体。在这种情况下,将第一锚栓2的埋置部分3插在与钢筋12相对应的锚栓孔10中,以将固定螺丝部分4设置在锚栓的安装位置。这样可在不用任何变动安装位置的情况下进行安装螺钉1。另外还可在碰撞钢筋12的锚栓孔10周围钻第二锚栓孔11,在第二锚栓孔11中插入第二锚栓7的埋置部分8,因此可确保埋置部分的长度。接着可确保锚栓1的拉拔强度。
此外,本实施例的锚栓的安装方法如下构成。在锚栓1的安装位置钻第一锚栓孔,第一锚栓孔10与钢筋12碰撞时,在与钢筋12相撞方向以外的地方钻第二锚栓孔11,从而安装本实施例锚栓1。据此可避免产生第二锚栓孔11与钢筋相撞的情况。结果,第二锚栓孔11可钻到确保锚栓1的拉拔强度时的规定深度。
如上所述,上述结构消除了惯用的对锚栓进行倾斜打桩或者修理支撑台的工作,因而即使不是熟练的技术人员也可很容易安装锚栓,并提高了安装质量。
图14图示了第二安装例子中的锚栓1A的安装例子。该锚栓1A是弯曲一个螺钉轴形成的,其构成是在混凝土结构9的外侧进行凸出安装的固定轴部分4A(第一锚栓2A),和在混凝土结构9的内侧进行埋置安装的埋置部分8A(第二锚栓7A),因此固定轴部分4A的轴与埋置部分8A的轴相互偏离X距离并平行。对应于上述连接元件5的弯曲部分5A的弯曲角,相对于固定轴部分4A的轴或者埋置部分7A的轴最好是45-60度。此外,在此实施例中还在弯曲部分5A处安装了加固片55,以确保各部分的强度。如图15所示,加固片55是与锚栓分离制作的一个直角三角体元件,并在其斜边部分形成配合弯曲部分5A的槽。加固片55整体焊接在弯曲锚栓轴形成的锚栓1A上的弯曲部分5A上。从而提高弯曲部分8A的耐负荷强度。
图16中,图示的加固片55不需单独制作。大约形成直角三角体的加固片55A整体焊接在组成螺丝轴的固定轴部分4A和埋置部分8A。该结构不需要弯曲形成螺丝轴,因而简化了生产过程。
顺便提出,本发明的锚栓的形状不只限于上述形状。如图17所示,第一锚栓,第二锚栓及连接元件可形成一体,此外也可在外周边部分的整个表面形成外螺旋21。锚栓也可以这样方式,即弯曲一种棒材,其具有在其外周边的整个表面上形成的外螺旋21。如图18所示,两个锚栓23可整体形成,混凝土结构外部凸出的固定螺丝部分22,与从固定螺丝部分22相隔X距离的每个锚栓23连成一体。该锚栓以这样方式形成,即把具有在其外周边形成外螺旋的多个棒材焊接在一起。
上述是对第一锚栓及第二锚栓采用粘合剂固定方式进行固定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采用打桩锚定。图19表示对第二锚栓采用打桩锚定的侧面横断面图。此第二锚栓24在插入到第二锚栓孔后,其前端部分形成楔状分开,即可以固定在混凝土墙面16上。在这种情况下,在安装位置没有任何变更时可安装锚栓,并且也可确保锚栓的拉拔强度。
权利要求
1.一种锚栓,包括在混凝土结构外侧突出安装的固定轴部分;和埋置安装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埋置部分;其中,所述固定轴部分的轴和所述埋置部分的轴相互偏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栓,其中所述固定轴部分具有延伸共轴形成的同轴埋置部分,同时埋置部分的长度比钢筋覆盖范围短。
3.一种锚栓,包括在混凝土结构外侧突出安装的固定轴部分;和埋置安装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埋置部分;其中所述固定轴部分和所述埋置部分呈弯曲形状,以形成弯曲部分,因此使所述固定轴部分的轴与埋置部分的轴相互偏离同时相互平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锚栓,其中所述弯曲部分的弯曲角相对所述固定轴部分的轴为45-60度。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锚栓,其中在所述弯曲部分安装了加固片。
6.一种锚栓,包括第一锚栓,具有在偏离所述第一锚栓轴位置上的轴的第二锚栓,和连接元件,将所述第一锚栓及第二锚栓连接起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锚栓,其中所述第二锚栓的埋置部分的长度比所述第一锚栓的埋置部分的长度长。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锚栓,其中所述第二锚栓只由在混凝土结构内埋置安装的埋置部分组成。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锚栓,其中用螺丝将所述第一锚栓旋拧在所述的连接元件上,以调节所述第一锚栓的埋置部分的长度。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锚栓,其中所述第一锚栓的整个外周边表面形成螺旋部分。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锚栓,其中所述第一锚栓的轴与所述第二锚栓的轴之间距离约为30-150mm。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锚栓,其中所述连接元件的横断面呈矩形。
1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锚栓,其中所述连接元件的横断面呈半圆形,其平表面沿混凝土结构表层。
14.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锚栓,其中所述连接元件的横断面呈圆形。
15.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锚栓,其中所述第一锚栓,所述第二锚栓及所述连接元件形成为单一元件。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锚栓,其中所述锚栓的外周边的整个表面形成了螺旋部分。
1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锚栓,其中在邻近所述第一锚栓设置了多个所述第二锚栓。
1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锚栓,其中所述第一锚栓和/或所述第二锚栓具有埋置部分,其呈棍状或者钢筋形状。
19.一种锚栓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当混凝土结构上锚栓的安装位置与钢筋相撞时,在与钢筋相撞位置的周边位置钻锚栓孔,将偏离设置在所述钢筋相撞位置上的固定轴部分的轴、以及一体连接到固定轴部分的埋置部分,埋置到所述锚栓孔里,由此固定安装锚栓。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锚栓的安装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在所述钢筋相撞的位置与所述偏离位置之间形成一个槽,以及在所述槽里在固定轴部分与偏离埋置部分之间安放连接元件。
21.一种锚栓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当在混凝土结构上锚栓的安装位置与钢筋相撞时,在碰撞钢筋的位置上,钻一个具有在钢筋覆盖范围内的深度的第一锚栓孔,在与钢筋不相撞的周边位置,钻另一个深度等于或大于钢筋覆盖范围的第二锚栓孔,把连接元件整体形成的第一,第二锚栓固定插入到埋置部分的锚栓孔中,从而安装锚栓。
22.一种锚栓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当在混凝土结构上钻的锚栓孔与钢筋相撞时,根据碰撞的钢筋安排方向判断辨别不相撞的位置,在不与钢筋相撞的地方钻一个深度比钢筋覆盖范围深的第二锚栓孔,在第一锚栓孔和第二锚栓孔之间形成连通槽,在所述第一和第二锚栓孔上进行第一锚栓与第二锚栓的埋置安装,同时把连接这些锚栓的连接元件安装在所述槽里,用第二锚栓支撑第一锚栓。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锚栓在混凝土结构内的钢筋与锚栓孔产生碰撞时,也可对锚栓进行安装,并确保锚栓的拉拔强度。本发明的锚栓包括第一锚栓,其具有的埋置部分的长度比钢筋覆盖范围短;第二锚栓,其在偏离第一锚栓轴位置上具有轴,采用连接元件把所述第一锚栓及第二锚栓固定成为一体。此外,本发明的锚栓的安装工方法包括当混凝土结构上锚栓的位置与钢筋相撞时,在与钢筋相撞以外的方向的位置钻第二个锚栓孔,因此完成本发明锚栓的安装。
文档编号F16B13/00GK1515803SQ0310092
公开日2004年7月28日 申请日期2003年1月7日 优先权日2003年1月7日
发明者末广盛男 申请人:末广系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