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传输机构的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807624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动力传输机构的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传输机构,特别涉及一种于运转过程可消除齿间 背隙,使相互啮合的共轭转子能完全啮合,而可将动力同步传递的机构。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动力的产生主要靠动力源输出来达成,借由动力源的传动轴与
特定机构组件的枢接,可使得该特定机构组件进行预设的作业。例如动力源 与风扇枢接提供送风、动力源与齿轮枢接则作为动力传输的驱动转轴、动力源 与滚轮枢接提供滚动、动力源与帮浦枢接提供进、排气的动力、动力源与特定 的器具枢接提供转动的动力、动力源与变速箱等。
而与本实用新型有关与动力源枢接作为动力传输的共轭转子,是为一种正 齿轮组的设置,此种正齿轮组在动力传递具有极佳的效能。然而,实际运转时 相对旋转运动的正齿轮组,在正转与反转的切换会产生齿间背隙,而使得两齿 轮无法完全啮合。且,两齿轮的齿面在不断磨耗下,相互之间所产生的齿间背 隙愈大,除造成啮合不完全外,对于动力传递将造成不稳且效能降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动力传输机构的改良结构,其相啮合的 共轭转子,于运转过程可消除齿间背隙,使得相互啮合的共轭转子完全啮合, 而可平顺无背隙将动力同步传递。
本实用新型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传输机构的改良结构,其正转与反 转的切换不会产生齿间背隙,借以使得两相互啮合的共轭转子得以稳定的运 转。
本实用新型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传输机构的改良结构,受加工精度 影响小,结构简单可降低制造成本。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动力传输机构的改良结构,包括具传动轴 的动力源、及与动力源的传动轴枢接的第一传动件,以及与该第一传动件相啮 合具有驱动轴的第二传动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传动件与第二传动件为相互 啮合的齿轮,该齿轮包含经适当定义的正齿轮齿形轮廓曲线,及辅以定义斜 锥角度,而产生的第一齿形轮廓曲线与第二齿形轮廓曲线,且,该第一传动件 的齿轮斜锥角度与第二传动件的齿轮斜锥角度,呈相互倒置,借相互倒置的斜 锥角度使得第一传动件与第二传动件完全的啮合。
本实用新型动力传输机构的改良结构又一特征在于该第一传动件与第二 传动件上分别设有抵迫机构,该抵迫机构包含弹性件及固定件,可分别施予第 一传动件与第二传动件一轴向的力量,使得第一传动件与第二传动件相互间保 持完全的啮合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借相互倒置的斜锥角度及抵迫机构的设置,不但 于运转过程可消除齿间背隙,使得相互啮合的共轭转子完全啮合,而可平顺无 背隙将动力同步传递,且,第一传动件与第二传动件正转与反转的切换不会产 生齿间背隙,能够使得两相互啮合的共轭转子得以稳定的运转。同时,因为本 实用新型受加工精度影响小,结构简单而可降低制造成本。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实现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请 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相信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与 特点,应当可由此得到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 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详细描述,将使实用新 型的技术方案及其他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动力传输机构的改良结构的平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动力传输机构的改良结构的第一传动件的正齿轮平面 图;及
图3为现有正齿轮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说明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结构特征及其所达成的目的及功 效,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动力传输机构的改良结构的平面图,该动力传输机
构的改良结构l包括动力源2,第一传动件3、第二传动件4,及驱动轴5, 以及抵迫机构6,其中该动力源2上具有传动轴20,用于枢接第一传动件3。 该第一传动件3为齿轮,与动力源2的传动轴20枢接,该齿轮包含经适当 定义的正齿轮齿形轮廓曲线,本实施例以齿轮厚度中心为正齿轮轮廓曲线30, 及辅以定义斜锥角度U,而产生的第一齿形轮廓曲线31 (为齿轮的上齿形), 与第二齿形轮廓曲线32 (为齿轮的下齿形),该斜锥角度tl请参阅图2并与图 3比较,现有正齿轮7 (参阅图3)每一齿的齿面无本实用新型斜锥角度的设 置,因此,并不具有与本实用新型相同的第一齿形轮廓曲线31,与第二齿形 轮廓曲线32。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该第一传动件3与第二传动件4可为具 有不同硬度的材料。
本实用新型于第一传动件3与传动轴20间设置有抵迫机构6,可施予第 一传动件3—轴向的力量,该抵迫机构6包含弹性件及固定件,该弹性件为压 簧片60,设置于第一传动件3与传动轴20之间,而该固定件为固定螺纹61 及螺帽62,其中固定螺纹61设于传动轴20上,以供该螺帽62锁固。如是, 组装后借该压簧片60可提供第一传动件3 —轴向的力量。
该第二传动件4与该第一传动件3相啮合,该第二传动件4上同样为具有 第一齿形轮廓曲线30与第二齿形轮廓曲线31的齿轮,其与驱动轴5相枢接, 可借以传输动力。然而,其与第一传动件3不同处,在于该齿轮的斜锥角度
tr(tm,)与第一传动件3呈相互倒置,如是,借相互倒置的斜锥角度ti,tr(参

图1)可使得两齿轮完全的啮合(即第一传动件3与第二传动件4完全的啮 合)。另,于第二传动件4与驱动轴5之间同样设置有该抵迫机构6',可施予 第二传动件4 一轴向的力量,该抵迫机构6'同样包含压簧片60,的弹性件及固 定螺纹61'及螺帽62'的固定件,其中该压簧片60'设置于第二传动件4与驱动 轴5之间,而该固定螺纹61'设于驱动轴5上,以供该螺帽62,锁固。如是, 借前述压簧片60,60'可分别施予第一传动件3与第二传动件4 一轴向且方向相 对的力量,使得第一传动件3与第二传动件4相互间保持完全的啮合状态。进
言之,第一传动件3与第二传动件4的齿面在不断磨耗下,相互之间所产生的 齿间背隙,可由压簧片60,60'所施予第一传动件3与第二传动件4的轴向力量 吸收,而保持第一传动件3与第二传动件4相互完全的啮合状态。
因而,本实用新型借相互倒置的斜锥角度tl,tl,及抵迫机构6,6'的设置, 不但于运转过程可消除齿间背隙,使得相互啮合的共轭转子完全啮合,而可平 顺无背隙将动力同步传递,且,第一传动件3与第二传动件4正转与反转的切 换不会产生齿间背隙,能够使得两相互啮合的共轭转子得以稳定的运转。同时, 因为本实用新型受加工精度影响小,结构简单可降低制造成本。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动力传输机构的改良结构确已符合新型专利的要 件,依法提出专利申请。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是依据本 实用新型所做的各种修饰与变化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动力传输机构的改良结构,包括动力源,具传动轴;第一传动件,与动力源的传动轴枢接;以及第二传动件,与该第一传动件相啮合,具有驱动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传动件与第二传动件为齿轮,该齿轮包含经适当定义的正齿轮齿形轮廓曲线,及辅以定义斜锥角度而产生的第一齿形轮廓曲线与第二齿形轮廓曲线,且,该第一传动件的齿轮斜锥角度与第二传动件的齿轮斜锥角度,呈相互倒置,借相互倒置的斜锥角度使得第一传动件与第二传动件完全的啮合。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输机构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正齿轮 齿形轮廓曲线定义位置,可取齿轮厚度中心处。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传输机构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以齿轮 厚度中心定义的正齿轮齿形轮廓曲线,并搭配斜锥角度而形成的第一齿形轮廓 曲线为齿轮的上齿形,而第二齿形轮廓曲线为齿轮的下齿形。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动力传输机构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 设有抵迫机构,可施予第一传动件一轴向的力量,该抵迫机构包含弹性件及固 定件。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传输机构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 传动件上也设有抵迫机构,可施予第二传动件一轴向的力量。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传输机构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 件及固定件,分别设置于第一传动件与传动轴之间,及第二传动件与驱动轴之 间。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传输机构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 件为压簧片,分别设置于第一传动件与传动轴之间,及第二传动件与驱动轴之 间,而该固定件为固定螺纹及螺帽,分别设于传动轴及驱动轴上设置固定螺纹, 以供该螺帽锁固。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输机构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 传动件与第二传动件为具有不同硬度的材料。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传输机构的改良结构,包括具传动轴的马达、及与马达的传动轴枢接的第一传动件,以及与该第一传动件相啮合具有驱动轴的第二传动件;该第一传动件与第二传动件为相互啮合的齿轮,该齿轮包含经适当定义的正齿轮齿形轮廓曲线,及辅以定义斜锥角度,而产生的第一齿形轮廓曲线与第二齿形轮廓曲线,且,该第一传动件的齿轮斜锥角度与第二传动件的齿轮斜锥角度,呈相互倒置,借相互倒置的斜锥角度使得第一传动件与第二传动件完全的啮合。本实用新型的动力传输机构的改良结构于运转过程可消除齿间背隙,使得相互啮合的共轭转子完全啮合,而可平顺无背隙将动力同步传递,且,受加工精度影响小,结构简单。
文档编号F16H1/06GK201184393SQ20082010782
公开日2009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21日 优先权日2008年3月21日
发明者林恒毅, 蔡曜仲, 许苍林 申请人:良峰塑胶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