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减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25217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转向减速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速器,尤其涉及一种可调整齿轮之间啮合程度进而消除背
隙的转向减速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减速器,请参看TW专利公告编号第568036号「电动车的减速器结构」新型 专利案,其于减速器壳体内以可自转方式穿设有一驱动齿杆,又于外壳周围设有另一延伸 方向与驱动齿杆夹角90度且相啮合的传动齿杆,借由驱动齿杆可与动力源连结传动,而传 动齿杆则与车轮连结,借由驱动齿杆与传动齿杆之间的不同齿轮比,可达到两者之间传动 时的减速效果。 以上所述为多种减速器的其中一种形式,而亦有一种减速器的形式是于外壳内穿 设一主轴,于主轴套设有一伞形齿轮,又于外壳周围穿设一内端形成伞形齿部,以伞形齿部 与主轴的伞形齿轮啮合传动的副轴。前述的减速器由于在长时间的使用后,会有齿轮磨损 而产生背隙的情况发生,长期使用下容易导致伞形齿轮损坏以及造成机械效率降低的缺 点,对于此种减速器有改进的必要,以进一步消除背隙而达到更佳的使用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减速器于长时间的使用后会 因齿轮磨损而产生背隙,产生齿轮咬合不佳而容易损坏、降低机械效率的问题,而提供一种 转向减速器,本实用新型的主轴可供电缆线穿设,以副轴与伞形齿轮之间的啮合提供传动 时减速的效果,当伞形齿轮与副轴之间磨损产生背隙时,可转动调整环退开,令斜角滚珠轴 承释放主轴而可调整伞形齿轮的位置消除背隙。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向减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其于底部设有一副轴穿孔,并于左、右两面之间穿设一主轴穿孔,其底部
与副轴穿孔相通,该外壳对应该主轴穿孔的两外端位置,于内周的壁面形成环状且直径较
大的一第一阶梯部与一第二阶梯部,于第一阶梯部与第二阶梯部的内面以及周面各形成一
肩部以及一螺纹; —主轴,其是穿插于该主轴穿孔,该主轴是直管体并且于穿出该主轴穿孔的两端 分别形成一结合盘以及一侦测管,于该侦测管的周面凹设一个以上的凹槽,对应第一阶梯 部的位置,于该主轴的周面凸设形成一凸部,并于凸部的内侧套固一伞形齿轮,又于该主轴 位于该伞形齿轮与该凸部之间的位置套设一第一斜角滚珠轴承,其包括一内环以及一外 环,并且以外环抵靠于该主轴穿孔的壁面;接邻该第二阶梯部内侧的位置,于该主轴的周面 套设一第二斜角滚珠轴承,其具有一内环以及一外环,并且以外环抵靠于该主轴穿孔的壁 面; —副轴,其以可转动形态穿置于该副轴穿孔,于该副轴的内端形成一伞形齿轮部, 以该伞形齿轮部与该伞形齿轮啮合,于该副轴的外端形成一连结部;[0009] 两调整环,其分别螺合于第一阶梯部及第二阶梯部的螺纹,对应各肩部的位置,于 各调整环的周围分别穿设有多个螺孔,于各螺孔螺设有一止挡螺柱,以各止挡螺柱的内端 抵靠于对应的肩部,于两调整环的内端面分别凸设一环状的凸缘,以两凸缘分别抵靠于第 一斜角滚珠轴承外环与第二斜角滚珠轴承外环的外面。 进一步,所述各止挡螺柱是螺设于各螺孔的内端,并且分别于内端以及外端分别 形成一头部以及一多角孔,以各头部抵靠于所述的各肩部,于各螺孔的外端螺锁一迫紧螺 柱,各迫紧螺柱的内端抵靠各止挡螺柱的外端,借此将各止挡螺柱紧迫定位,并且各调整环 于外端面的内周缘凹设形成一环状的油封阶梯部,于各油封阶梯部结合一油封环,各油封 环的内端伸抵所述主轴的周面。 较佳的,所述各止挡螺柱外端的多角孔是六角孔,所述结合盘是圆盘体,其并于外 端面以环绕的形态穿设多个螺锁孔,所述凹槽设有多个,并且以环绕的形态凹设于所述侦 测管的周面。 本实用新型以主轴的结合盘以及副轴的连结部结合于传动的臂体以及动力源的 传动轴,借由伞形齿轮与副轴之间的齿轮比,在传动时达到减速的功能;并且由于主轴是管 体且内部具有空间,因此当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机械手臂时,能够以主轴内的空间提供电缆 线穿过,于侦测管周围设有的各凹槽则是能够配合另外设置的译码器来侦测主轴转动的圈 数。 当伞形齿轮部与伞形齿轮之间因磨损产生背隙时,是将两调整环上的止挡螺柱退 开对应的肩部,然后将两调整环向外转动退开,此时第一斜角滚珠轴承及第二斜角滚珠轴 承的外环会向外退开,借此释放主轴而令主轴可移动调整位置,接着将主轴连同伞形齿轮 朝向副轴的伞形齿轮部抵推而消除两者之间的背隙。 当前述的调整完毕后,重新将第一调整环及第二调整环转动向内,各以凸缘分别
推抵第一斜角滚珠轴承及第二斜角滚珠轴承的外环向内移动并扩张,使第一斜角滚珠轴承
及第二斜角滚珠轴承的外环分别向外顶撑抵靠于主轴穿孔的壁面定位,借此固定主轴的轴
向位置,最后将各止挡螺栓重新锁入抵靠对应的肩部,即完成本实用新型的调整作业。 本实用新型借由上述旋动调整环的操作,使得长时间使用后仍可以依此调整消除
因齿轮之间损耗所产生的背隙,令本实用新型除了主轴内部可提供电缆线穿设,以及侦测
管周围的凹槽可配合译码器侦测的效果以外,还可以长保零背隙而达到较佳的使用效果。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除去前半罩壳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剖面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将
图1与图2调整环向外调整退开的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将
图1与图2调整环向外调整退开的部分剖面放大图。 图中标号说明 10外壳 11底座 12副轴穿孔 13壳盖[0025]14主轴穿孔15第一阶梯部151肩部152螺纹16第二阶梯部161肩部162螺纹20主轴21结合盘211螺锁孔22凸部23伞形齿轮24第一斜角滚珠轴承25第二斜角滚珠轴承26侦测管261凹槽30副轴31轴承32伞形齿轮部33连结部40第一调整环41螺孔42止挡螺柱421头部422六角孔43凸缘44油封阶梯部45油封环46迫紧螺柱50第二调整环51螺孔52止挡螺柱521头部522六角孔53凸缘54油封阶梯部55油封环56迫紧螺柱
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转向减速器,请参看
图1至图3,其包括一外壳10、一穿设于外 壳中的主轴20、一穿设于外壳10中与主轴20啮合的副轴30,以及螺合于外壳10而用以调 整主轴20的第一调整环40及第二调整环50,其中 该外壳10包括一底座11及一结合于底座11上的壳盖13,其中底座11是方形的 板件,并且中央垂直穿设一圆孔状的副轴穿孔12,壳盖13是由两前、后对半壳体结合而成 的方形盖体,于壳盖13左、右的两侧面之间横向穿设一圆孔状的主轴穿孔14,主轴穿孔14 的底部与副轴穿孔12相通,对应主轴穿孔14两端的位置,于该壳盖13的内壁面以对称的 形态凹设形成一圆环形的第一阶梯部15及一圆环形的第二阶梯部16,于各阶梯部15、 16的 内面各形成一环状的肩部151、161,又分别于各阶梯部15、16的周面形成一螺纹152、162。 该主轴20穿插于主轴穿孔14的圆管体,其两端各由外壳10的主轴穿孔14伸出 壳盖13外,并且于该两端分别形成一结合盘21以及一侦测管26,其中结合盘21是圆盘体, 于结合盘21的外端面以环绕且等间隔的形态穿设八个螺锁孔211,又于侦测管26的周面凹 设形成多个等间隔设置的凹槽261,对应该外壳10的第一阶梯部15位置,于主轴20的周面 朝周围凸设形成一环状的凸部22 ; 于主轴20周面接近凸部22处固设一环状的伞形齿轮23,对应该伞形齿轮23与该 凸部22之间的位置,设有一结合于主轴穿孔14壁面与主轴20周面之间的第一斜角滚珠轴 承24,第一斜角滚珠轴承24具有内环以及外环,其以内环套设于主轴20,又以外环抵靠于 主轴穿孔14的壁面;对应接邻第二阶梯部16内侧的位置,设有一结合于主轴穿孔14壁面
5与主轴20外壁之间的第二斜角滚珠轴承25,第二斜角滚珠轴承25具有内环以及外环,其以 内环套设于主轴20,又以外环抵靠于主轴穿孔14的壁面。 该副轴30穿设于副轴穿孔12,于副轴30的周面与副轴穿孔12壁面之间设有一轴 承31,于副轴30内端形成一伞形齿轮部32,以伞形齿轮部32与伞形齿轮23啮合,而副轴 30外端形成一用以夹制连结传动轴的连结部33。 该第一调整环40是圆环体并且以外周面螺合于第一阶梯部15的螺纹152,第一调 整环40对应肩部151于周围穿设多个螺孔41,于各螺孔41由内向外各螺锁一止挡螺柱42 以及一迫紧螺柱46,各止挡螺柱42的内端与外观分别形成一头部421以及一六角孔422, 借由各头部421抵靠于肩部151,而各迫紧螺柱46的内端抵靠于各止挡螺柱42的外端,借 此将各止挡螺柱42紧迫定位; 第一调整环40于内端面伸设有一环状的凸缘43,以凸缘43抵靠于第一斜角滚珠 轴承23的外环,令第一斜角滚珠轴承23的外环朝周围扩张并紧迫主轴穿孔14的壁面,第 一调整环40于外端面的内周缘凹设形成一圆环形的油封阶梯部44,于油封阶梯部44结合 一内端伸抵主轴20周面的油封环45。 该第二调整环50是圆环体并且以外周面螺合于第二阶梯部16的螺纹162,第二调 整环对应肩部161于周缘穿设多个螺孔51,于各螺孔51由内向外各螺设一止挡螺柱52以 及一迫紧螺柱56,各止挡螺柱52的内端与外端分别形成一头部521以及一六角孔522,借 由各头部521抵靠于肩部161,而各迫紧螺柱56的内端抵靠于各止挡螺柱52的外端,将各 止挡螺柱52紧迫定位; 第二调整环50于内端面伸设一环状的凸缘53,以凸缘53抵靠于第二斜角滚珠轴 承25的外环,令第二调整环50的外环朝周围扩张并紧迫主轴穿孔14的壁面,第二调整环 50于外端面的内周缘形成有一圆环形的油封阶梯部54,于油封阶梯部54结合一内端伸抵 主轴20周面的油封环55。 本实用新型各螺柱42、52除于外端面设有六角孔外,亦可为他种多角孔的设置, 结合盘21的螺锁孔211数量可为其它多个的数量,且侦测管26周围的凹槽261可仅设有 一个或者两个的数量,前述构造数量的变化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加以限制。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是以主轴20的结合盘21结合输出端的臂体,又以副轴30的 连结部33夹制结合动力源的传动轴,借由垂直设置且相互啮合的伞形齿轮23与伞形齿轮 部32的齿轮比,可使本实用新型达到传动方向转向以及输出动力减速的功效,而由于本实 用新型的主轴20是管体,因此当本实用新型运用于机械手臂的领域时,以主轴20内的空间 能够提供电缆线穿过,而侦测管26周围各凹槽261的设置,则是能配合译码器等额外安装 的侦测装置用以计算主轴20转动的圈数,如此方便使用者运用。 当本实用新型长时间的使用而使伞形齿轮23或伞形齿轮部32产生磨损,进而使 两者之间产生背隙时,请参看图4、图5,是以工具退开各迫紧螺柱46、56,再以工具插入第 一调整环40及第二调整环50上各止挡螺柱42、52的六角孔422、522转动,将各止挡螺柱 42、52的头部421、521由肩部151、 161退开,接着将第一调整环40及第二调整环50向外 转动,让凸缘43、53释放第一斜角滚珠轴承24及第二斜角滚珠轴承25的外环,此时第一斜 角滚珠轴承24及第二斜角滚珠轴承25的外环会向外退开,不抵靠夹制于主轴穿孔14的壁 面,此时主轴20被释放而可调整位置移动,将主轴20连同伞形齿轮23朝向副轴30的伞形齿轮部32方向抵推定位,借此消除伞形齿轮23与伞形齿轮部32之间的背隙。 当调整完毕后,重新将第一调整环40及第二调整环50转动向内,各以凸缘43、53 分别推抵第一斜角滚珠轴承24与第二斜角滚珠轴承25的外环朝内移动并向外扩张,顶撑 抵靠于主轴穿孔14的壁面而定位,借此固定主轴20的轴向位置,最后利用工具将各止挡螺 栓42、52转动,使其头部421、521再次抵靠对应的肩部151、161,使得第一调整环40及第二 调整环50的位置定位不松动,最后再以各迫紧螺柱46、56螺锁入各螺孔41、51定位各止挡 螺栓42、52的位置。借由上述的调整操作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消除背隙的功效,在长时间 的使用后仍可调整达到零背隙的效果,进而达到更佳的使用效果。
权利要求一种转向减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外壳,其于底部设有一副轴穿孔,并于左、右两面之间穿设一主轴穿孔,其底部与副轴穿孔相通,该外壳对应该主轴穿孔的两外端位置,于内周的壁面形成环状且直径较大的一第一阶梯部与一第二阶梯部,于第一阶梯部与第二阶梯部的内面以及周面各形成一肩部以及一螺纹;一主轴,其是穿插于该主轴穿孔,该主轴是直管体并且于穿出该主轴穿孔的两端分别形成一结合盘以及一侦测管,于该侦测管的周面凹设一个以上的凹槽,对应第一阶梯部的位置,于该主轴的周面凸设形成一凸部,并于凸部的内侧套固一伞形齿轮,又于该主轴位于该伞形齿轮与该凸部之间的位置套设一第一斜角滚珠轴承,其包括一内环以及一外环,并且以外环抵靠于该主轴穿孔的壁面;接邻该第二阶梯部内侧的位置,于该主轴的周面套设一第二斜角滚珠轴承,其具有一内环以及一外环,并且以外环抵靠于该主轴穿孔的壁面;一副轴,其以转动形态穿置于该副轴穿孔,于该副轴的内端形成一伞形齿轮部,以该伞形齿轮部与该伞形齿轮啮合,于该副轴的外端形成一连结部;两调整环,其分别螺合于第一阶梯部及第二阶梯部的螺纹,对应各肩部的位置,于各调整环的周围分别穿设有多个螺孔,于各螺孔螺设有一止挡螺柱,以各止挡螺柱的内端抵靠于对应的肩部,于两调整环的内端面分别凸设一环状的凸缘,以两凸缘分别抵靠于第一斜角滚珠轴承外环与第二斜角滚珠轴承外环的外面。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止挡螺柱螺设于所述各螺孔的内端,各止挡螺柱分别于内端与外端分别形成一头部以及一多角孔,以各头部抵靠于所述的各肩部,于各螺孔的外端螺锁一迫紧螺柱,各迫紧螺柱的内端抵靠于各止挡螺柱的外端。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调整环于外端面的内周缘凹设形成一环状的油封阶梯部,于各油封阶梯部结合一油封环,各油封环的内端伸抵所述主轴的周面。
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转向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止挡螺柱外端的多角孔是六角孔,所述结合盘是圆盘的形状,于该结合盘外端面以环绕的形态穿设多个螺锁孔,所述凹槽设有多个,并且以环绕且等间隔的形态凹设于所述侦测管的周面。
专利摘要一种转向减速器,其于外壳穿设一管状的主轴,于主轴两侧与外壳之间设有两斜角滚珠轴承,于主轴中间套固一伞形齿轮,又于外壳周围穿设与伞形齿轮啮合的副轴,对应主轴两端穿出处,于外壳各螺合抵靠各斜角滚珠轴承外环的调整环;本实用新型的主轴可供电缆线穿设,以副轴与伞形齿轮之间的啮合提供传动时减速的效果,当伞形齿轮与副轴之间磨损产生背隙时,可转动调整环退开,令斜角滚珠轴承释放主轴而可调整伞形齿轮的位置消除背隙。
文档编号F16H1/14GK201539534SQ20092021837
公开日2010年8月4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15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15日
发明者王恩德 申请人:鼎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