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可拆卸尾部的螺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26594阅读:4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可拆卸尾部的螺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可拆卸尾部的螺套,该螺套可拧入在工件内成型的孔中,以在该孔的内表面上提供内螺纹。
背景技术
螺套为螺旋状零件,其用于在工件内成型的孔的内表面上形成内螺纹,所述工件 由硬度较低的材料制成,诸如塑料或铝,可参见US-A-2607259或US-A-2390514。图20-22所示为传统螺套的例子。该螺套由卷绕成螺旋形的金属丝形成,在该螺 旋形金属丝的外表面和内表面上分别形成外螺纹31和内螺纹32。该螺旋形金属丝的前端 形成具有较小直径的第一线圈部分33,以致螺套可自该第一线圈部分33的那面平稳地拧 入孔中。在第一线圈部分33的前端形成可拆卸的尾部34,尾部朝向第一线圈部分33的中 心延伸,以切割方式在金属丝的第一线圈部分33和尾部34之间形成凹口 35,该凹口易于使 尾部34分离。当使用螺套时,用一工具(图中未示)插入穿过螺套以抓住可拆卸尾部34,并用该 工具将螺套拧入工件的孔中。然后,用另一工具插入穿过该螺套去推压尾部34,使金属丝在 凹口 35处断开而将尾部34拆除。当尾部34拆掉后,就可将螺栓拧入螺套直至到该螺套的 长度以外。为了拔出拧入工件中的螺套,如图23所示,可将拆卸工具37推入到螺套的后端部 分36,使得工具37的一对刃口 39逼入螺套的内螺纹32内。然后,转动工具37以使螺套自 工件中退出。但是,上述螺套有以下缺点即,上述螺套不能拔出,除非使用带刃口的专门拆卸 工具37。此外,如果拆卸工具37的推力太弱的话,该工具37不能够形成具足够深度的凹口 38,因而不能用该工具37来转动螺套。反之,如果拆卸工具37的推力太强的话,该工具37 会扩大螺套的直径,从而增加了孔内表面受损的风险。如果孔的内表面受损,就必须重新开 孔以将新的螺套装在该孔内,如果孔的内径因重新开孔而扩大的话,则新螺套必须大于原 先的螺套。因此,拆卸工具37的操作并不容易,而且需要有专门的技巧。另外,由于凹口 35形成在图21所示的金属丝的前表面上,当以插入穿过螺套的工 具推压尾部34时,相对凹口 35的后表面35a会产生裂缝。然而,该后表面35a是平滑的,因 推压尾部34而产生的应力不会集中在金属丝的单一点上,要使金属丝拆断还需要大的负载。此外,因为螺套的后端部分36是平的,当拧松螺套时,后端部分36的边缘36a会 刮擦孔的内表面。后端边缘36a的刮擦不仅会增加螺套的转动阻力,而且会增加孔的内表 面受损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在无需特别的工具和专门的技巧的情况下易于拔出的螺套。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该螺套包括由螺旋形金属丝构成的螺旋形本体以及可拆卸 尾部。螺旋形本体具有前端部分和后端部分,可拆卸尾部与螺旋形本体的前端部分中的第 一金属丝端连接,后端部分具有一对接合凹口,该接合凹口形成在后端部分的内表面的相 对两侧上。在本实用新型的螺套中,将一普通工具诸如扁平头起子(平口螺丝刀)插入接 合凹口,就可稳固地转动拧在工件中的螺套,而且无需专门的技巧就可轻易地起出螺套。后 端部分可具有一对接合凹口,该对凹口在后端部分的内表面上间隔180度形成。所述螺旋形本体可包括在其内表面上成型的内螺纹,以及在其外表面上成型的外 螺纹。此外,可拆卸尾部可具有圆形部分,该圆形部分的外径小于螺旋形本体的外径。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在螺套被拧入工件后易于使可拆卸尾部分离。为了实 现该目的,可以在螺旋形本体的前端部分和可拆卸尾部之间形成至少一切口,可拆卸尾部 位于面向后端部分的表面以及面向螺旋形本体中心轴的表面其中的至少一表面上。具体 地说,至少一切口形成在前端部分中的第一金属丝端和可拆卸尾部之间的至少其中一表面 上,且切口面向后端部分的表面和面向螺旋形本体的中心轴的表面。或者,切口可形成在螺旋形本体的前端部分中的第一金属丝端和可拆卸尾部的圆 形部分之间。在此情况下,当向前推可拆卸尾部时,应力将集中在切口的底部,而且自切口的底 部将产生裂缝。因此可轻易切断可拆卸尾部。切口的横截面可以呈“V”形,而且可以形成 在螺旋形本体的前端部分和可拆卸尾部的环形部分之间。后端部分中的第二金属丝端在螺旋形本体的外侧处具有斜切的后端面。在此情况 下,因为当旋松螺套时后端部分不会刮擦螺套的内表面,因此可防止其中拧入螺套的孔的 内表面损坏。另外,后端部分的金属丝后端表面还具有垂直于述螺旋形本体的外表面的平 表面,而且该平表面的整个周缘可以是斜切面。此外,接合凹口可具有工具接触表面,该表面与螺旋形本体的内表面大致上以直 角或锐角相交,而且还面朝顺时针方向。在此情况下,施加到拆卸工具上的转力可有效地传 递到接合凹口。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螺套的后视图。图2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螺套的侧视图。图3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螺套的前视图。图4为沿图3中B-B线的剖视图。图5为形成第一实施例的螺套的金属丝的后端的放大图。图6为第一实施例的螺套在旋松时的后视图。图7和图8分别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螺套的前视图和侧视图。图9为沿图7中C-C线的剖视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形成接合凹口的方法的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形成接合凹口的方法的示意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形成接合凹口的方法的示意图。[0029]图13至图17为切口的多个变型的剖视图。图18和19为金属丝端部的斜切面变型的后视图。图20为传统螺套例子的后视图。图21为传统螺套例子的侧视图。图22为传统螺套例子的前视图。图23为传统螺套例子在旋松时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6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有可拆卸尾部的螺套。该螺套包括 具有前端部分3和后端部分6的螺旋形本体,以及连接到螺旋形本体的前端部分3的可拆 卸尾部4。可拆卸尾部4用于在螺套被拧入工件时对螺套施加转力。在螺旋形本体的内表 面上形成内螺纹2,在螺旋形本体的外表面上形成外螺纹1。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金属丝 形成螺旋形状来制成螺旋形螺套,且该金属丝的横截面呈菱形。制成该金属丝的金属的硬 度比使用螺套的工件的硬度高。一对接合凹口 10在螺旋形本体的后端部分6的内表面上间隔180度形成。如图 1所示,每一接合凹口 10都具有与螺旋形本体的内表面以钝角相交的凹表面10a,以及大致 上垂直于螺旋形本体内表面的工具接触表面10b。工具接触表面IOb可以这样形成,以致 与螺旋形本体的内表面以锐角相交。当从后面看螺套时,接触表面IOb面向顺时钟方向,而 在用工具13(例如平口螺丝刀)拧出螺套时,接触表面IOb与工具13的两侧端接合,如图 6所示。如图3所示,可拆卸尾部4由外径比螺旋形本体的外径小的半圆形部分3a和自半 圆形部分3a的前端朝向螺旋形本体的中心轴延伸的直部分组成。在半圆形部分3a和螺旋 形本体的前端部分3之间,用于分离可拆卸尾部4的切口 11形成在面向后的表面上。换句 话说,该切口 11位于金属丝的曲率半径的变形点处,且该切口 11面向后。如图3和4所示,切口 11为“V”形截面槽,其具有第一表面Ila和第二表面11b, 正交线Ilc形成在第一表面Ila和第二表面lib之间,以便大体上垂直于螺旋形本体的内 表面延伸。在将金属丝形成为螺旋形之前冲压或冲切直金属丝,可以同时形成切口 11和接 合凹口 10。在此情况下,可以提高制造螺套的生产率,而且无须使用可能对环境有害的机械 油。当然,切口 11和接合凹口 10可在金属丝形成螺旋形之后或之前以切削或磨削加工方 式形成。图5所示为形成螺套的金属丝的后端部分。如图5和图1所示,中心平表面20和 围绕该平表面的斜切表面15,16,17及18形成在金属丝的后端部分上。在拧出螺套时,斜 切表面15-18可防止螺套后端部分6刮擦工件的孔的内表面,因此,可减小螺套的转动阻力 以及减小孔内表面受损的风险。平表面20与金属丝的纵向垂直,而且平表面20还避免在 金属丝后端部分的中心位形成尖端。斜切表面15-18和平表面20可以如同形成凹口 10和 11那样用上述的冲压或冲切加工方式同时形成。当然,这些表面15-20也可以在金属丝形 成螺旋形状之后或之前以切削或磨削加工方式形成。在此实施例中,尽管可拆卸尾部4的 前端部分也具有类似于后端部分6的后端的斜切面形状,但可拆卸尾部4的前端部分还可 以具有其它形状。[0040]为了将螺套装入工件(图中未示)的螺孔内,将一工具(图中未示)从后端部分 6插入通过螺套,并用该工具夹住可拆卸尾部4。然后转动该工具,以自攻方式将螺套拧入 工件的孔内。当螺套拧到预定深度时,从螺套中拔出工具。接着,将第二工具诸如销子插入 通过螺套,用该第二工具撞击可拆卸尾部4,使得可拆卸尾部4在切口 11处折断。当用第二工具推撞可拆卸尾部4时,由于切口 11面向后端部分6形成,推力影响 切口 11,使得切口 11扩大,并可自切口 11底部的正交线IlC轻易产生裂缝。因此,尾部4 可轻易拆除。当尾部4脱离后将其移除,并进行量规检查以确定前端部分3没有变形妨碍螺栓 拧入。如果螺套没有变形,该螺套的装配操作就完成了。接下来,为了从工件移除螺套,如图6所示,可将第三工具13向前插入两接合凹口 10。该第三工具可以是,例如平口螺丝刀,其顶端的宽度大于螺套的内径而小于两接合凹口 10之间的最大距离。然后,在第三工具13与接合凹口 10的接触表面IOb接合的同时,以逆 时针方向转动第三工具13,旋松螺套,然后将螺套从工件的孔中退出。根据本实施例的螺套,因接合凹口 10预先在后端部分6中成型,以致于可用普通 工具诸如平口螺丝刀就可以稳当地转动拧紧的螺套,从而使螺套轻易地拧出。此外,不需 要使工具的边缘逼入螺套的内表面,而且也不会有使螺套扩大而导致孔的内表面受损的风 险。另外,因切口 11是面向后形成,当向前推撞可拆卸尾部时,应力将集中在切口 11 的底部,因此将会自切口 11的底部产生裂缝。此外,由于切口 11具有“V”形截面,所述裂 缝易于从底部的V形槽的正交线Ilc上产生。因此,可轻易地切断可拆卸尾部4。在本实施例中,与传统螺套的情况相比,可轻易除掉可拆卸尾部4,尾部4的圆形 部分3a可以延长,但不会降低尾部4的易切断性。因此,可以缩小圆形部分3a的前端部分 的外径,而且可改善螺套插入工件的孔的平滑性。该效果很重要,尤其是对螺套直径较大的 情况。此外,由于形成螺套的金属丝的后端部分为斜切面,如斜切表面15-18,当螺套被 工具拧出时,金属丝的后端部分不会刮擦工件的螺孔的内表面。因此,可以减小螺套的转动 阻力以及螺孔内表面受损的风险。尽管在该实施例中形成有四个斜切表面15-18,但也可以 在螺旋形本体的外侧只形成一个斜切表面。另外,因为平表面20形成在金属丝的后端部上以避免产生尖端,从而防止出现金 属丝的后端部伤害或刺破操作者的皮肤或衣物的风险。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每个接合凹口 10都具有与螺旋形本体的内表面以钝角 相交的凹表面IOa以及与螺旋形本体的内表面以锐角或直角相交的工具接触表面10b,操 作者可易于注意到他是否向螺套的拧入方向转动工具。因此,可以防止因过度拧入螺套而 使螺孔的内表面受损。此外,在工具接触表面IOb与螺旋形本体的内表面成锐角相交的情 况下,通过将第二工具插入后端部分6并以逆时针方向转动该工具,工具的两侧缘可与接 合凹口 10的锐边稳固地接合,而且转力可有效地传递到螺套。图7-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该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切口 11形成在螺 旋形本体的内表面上(即,在内螺纹2上)。切口 11的截面呈“V”形,其深度大约为螺旋形 本体厚度的一半。但是,本实用新型中切口的深度并不限于此,该深度可以按需要变更。[0051]在此实施例中,当用第二工具向前推撞可拆卸尾部4时,应力会集中在正交线11c 与金属丝的后表面相交的点lie上,而且裂缝容易从该点lie产生。因此,可轻易地以减小 的推力使尾部4分离。图10-12分别示出接合凹口 10的多个变型。在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具有正方形截面的一对凹口 10在图10(a)所示的直金 属丝内成型,将该金属丝弄弯成如图10(b)所示的螺旋形状,使得两凹口 10间隔180度地 设置在螺旋形本体的内表面上。在此情况下,由于每一接合凹口 10都具有一对与螺旋形本 体的内表面大致上垂直的表面,因此使用像平口螺丝刀这样的工具向拧入和拧出的方向就 可轻易转动螺套。在如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具有弧形截面的一对凹口 10在图11(a)所示的直金 属丝内成型,将该金属丝弄弯成如图11(b)所示的螺旋形状,使得凹口 10的截面在螺旋形 本体的内表面上呈半圆形。此外,在如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具有梯形截面的一对凹口 10在图12(a)所示的 直金属丝内成型,将该金属丝弄弯成如图12(b)所示的螺旋形状,使得凹口 10设置在螺旋 形本体的内表面上。接合凹口 10的一侧面与螺旋形本体的内表面以锐角相交,而其另一侧 面则与螺旋形本体的内表面以钝角相交。在此情况下,可获得如第一实施例中那样的相同 效果。此外,由于接合凹口 10的底表面与金属丝的纵向平行,接合凹口 10的开口宽度较大, 因此,可使第二工具易于插入。接合凹口的形状并不限于这些形状,它可以修改为任何形状,只要接合凹口可与 普通工具诸如平口螺丝刀接合。而且,接合凹口 10的数目可以是一个或三个或者以上。例 如,较佳的是提供四个以90度间隔开的接合凹口,因为在此情况下,可视情形选择两工具 插入位置的其中一个。图13-17分别示出切口 11的几个变型。如图13所示,可形成切口 11的深度比第 一实施例中的切口更深。如图14-17所示,如必要的话,切口 11面朝的方向可以变化。此外,金属丝的后端部分的斜切面可以修改,只要可以防止刮擦工件孔的内表面。 例如,如图18所示,可以只斜切端面的外缘,或如图19所示,可以斜切端面的外缘和内缘。
权利要求一种螺套,其包括由螺旋形金属丝构成的螺旋形本体以及可拆卸尾部(4),所述螺旋形本体具有前端部分(3)和后端部分(6),所述可拆卸尾部(4)与所述螺旋形本体的前端部分(3)中的第一金属丝端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部分(6)具有一对接合凹口(10),所述接合凹口形成在所述后端部分(6)的内表面的相对两侧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套,其特征在于,内螺纹(2)形成在所述螺旋形本体的内表面 上,外螺纹(1)形成在所述螺旋形本体的外表面上,以及所述可拆卸尾部(4)具有圆形部分 (3a),所述圆形部分(3a)的外径比所述螺旋形本体的外径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套,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切口(11)形成在所述前端部分(3) 中的所述第一金属丝端和所述可拆卸尾部(4)之间的至少其中一表面上,且所述切口面向 所述后端部分(6)的表面和面向所述螺旋形本体的中心轴的表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部分(6)中的第二金属丝端在所述 螺旋形本体的外侧处具有斜切的后端面(15-18)。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螺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部分(6)的金属丝后端表面还具有 垂直于所述螺旋形本体的外表面的平表面(20)。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螺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11)的截面呈“V”形。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11)形成在所述螺旋形本体的所 述前端部分(3)中的所述第一金属丝端和所述可拆卸尾部(4)的所述圆形部分(3a)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端部分(6)的内表面上形成的所述 一对接合凹口 (10)间隔180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凹口(10)具有工具接触表面,所述 工具接触表面大体上垂直于所述螺旋形本体的内表面,而且当从后观看时所述工具接触表 面面向顺时针方向。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凹口(10)具有工具接触表面,所 述工具接触表面与所述螺旋形本体的内表面以锐角相交,而且当从后观看时,所述工具接 触表面面向顺时针方向。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螺套包括具有前端部分(3)和后端部分(6)的螺旋形本体,以及与螺旋形本体的前端部分(3)连接的可拆卸尾部(4),以及形成在后端部分(6)上的一对接合凹口(10)。内螺纹(2)形成在螺旋形本体的内表面上,外螺纹(1)形成在螺旋形本体的外表面上。可拆卸尾部(4)具有外径比螺旋形本体的外径小的圆形部分(3a)。切口(11)形成在前端部分(3)和圆形部分(3a)之间的面向后的表面以及面向螺旋形本体的内表面的其中至少一表面上。
文档编号F16B37/12GK201621167SQ20092024963
公开日2010年11月3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20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20日
发明者佐藤隆 申请人:迈进精密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