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管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93572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软管夹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ー种软管夹。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配管与软管的连接中使用了软管夹。作为这种软管夹,已知ー种在下述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的形式。此处所公开的软管夹具有被弯曲加工成圆环状的主体部,并且在其两端部处立起形成有通过工具而被实施夹紧操作的夹紧片。当夹紧两个夹紧片以使之接近时,两个夹紧片以设置在一个夹紧片侧的锁止部越过以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
被设置在另ー个夹紧片侧的承受部上的方式,而进行朝向径向的相对弹性变形,并且,在越过之后进行复原变形从而完成两者的卡止。通过采用这种方式,从而软管夹被保持为扩径了的状态,并在连接作业之前,仍以扩径了的状态嵌入软管的外周。在实施对软管的夹紧时,采用了棒状的解除夹具。使解除夹具的中途部分接触到设置有承受部的一侧的夹紧片的上端,且将该处作为“杠杆”的支点,并且,使解除夹具的顶端碰到另一个夹紧片的连接根部,且作为“杠杆”的作用点,从而进行解除操作。由此,当主体部进行与上述紧固动作时的弹性位移相反的弾性变形并解除卡止时,通过主体部的弹性复原力,从而ー下子位移至缩径状态。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平8 一 939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由于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采用了在解除扩径状态时进行杠杆操作的方式,因此为了顺利地进行操作而对夹紧片的长短进行了设定。具体而言,将成为“杠杆”的支点的一侧的夹紧片(设置有承受部的ー侧)形成得较短。这是因为,在为了从缩径状态向扩径状态转变,而通过钳子这样的工具来对两个夹紧片进行了夹紧操作时,工具本身会成为向较短的夹紧片侧倾斜了的姿态,并且处于使较短侧的夹紧片略微抬高地位移的倾向。当发生这种情况时,存在卡止动作期间的承受部侧的轨道从正规轨道向上方偏离,从而无法顺利地进行卡止部与承受部之间的卡止动作的这ー不良情況。本发明是基于上述这种情况而被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ー种能够顺利地实施从缩径状态向扩径状态的转变的软管夹。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作为用于实现上述的目的的方法,技术方案I的发明为一种用于将软管连接在配管上的软管夹,其具备主体部,其通过将带状的弹簧片弯曲成圆环状并使两端部在周面上交叉而形成,并且能够在缩径状态与扩径状态之间进行弹性位移;第一夹紧片,其以使主体部的一端侧朝向主体部的径向外侧立起的方式而形成;第二夹紧片,其使主体部的另一端侧朝向主体部的径向外侧立起,并与第一夹紧片对置;锁止部,其被设置在第一夹紧片和第ニ夹紧片中的任意ー侧上,井向另ー侧延伸;锁止承受部,其被设置在另ー侧上,并在第一夹紧片和第二夹紧片沿着圆周方向而接近的过程中,在与锁止部之间朝向主体部的径向产生相对的弹性位移,并且,通过之后的复位动作,从而与锁止部卡止,并在卡止状态下将主体部保持为扩径状态;限制部,其被设置在主体部的一个端部上,该限制部被构成为,能够通过与主体部的另ー个端部的径向上的对置部位抵接,从而限制两个夹紧片向与沿着圆周方向接近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弾性位移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位移的情况。技术方案2的发明为如下的结构,S卩,在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软管夹中,在限制部上形成有引导面,所述引导面通过在两个夹紧片接近的过程中与主体部的另ー个端部的对置部位滑动接触,从而对锁止部与锁止承受部的卡止动作进行引导。由于如果采用此种方式,则限制部除了发挥对锁止部与承受部进行卡止动作时的本来的轨道进行限制的功能之外,还发挥了对卡止动作的引导功能,因此,能够更加进ー步 地顺利实施卡止动作。技术方案3的发明为如下的结构,S卩,在技术方案I或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软管夹中,限制部在主体部的一个端部上一体地突出,且朝向另ー个端部而形成为上升坡度。如果采用此种方式,则能够在不增加部件数量的条件下,对限制部进行设定。技术方案4的发明为如下的结构,即,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软管夹中,限制部被配置在所述主体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上。如果采用此种方式,则能够在宽度方向上平衡良好地发挥对轨道的限制功能。技术方案5的发明为如下的结构,S卩,在技术方案I或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软管夹中,在主体部的一端部上,在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处且沿着长度方向而开ロ有减轻重量部,并且,通过将包含该减轻重量部的一部分在内的一端部的预定长度范围向径向外侧折弯,从而形成第一夹紧片,并通过使主体部的另一端部以沿着圆周方向与减轻重量部嵌合的方式被形成为宽度较窄,且将主体部的预定长度范围向径向外侧折弯,从而形成第二夹紧片,锁止部被形成在第一夹紧片侧,锁止承受部被形成在第二夹紧片侧,此外,限制部在第二夹紧片的连接根部上突出,井能够与锁止部抵接。如果采用此种方式,则在使两个夹紧片接近吋,限制部能够利用锁止部来实施对卡止动作的轨道的限制。技术方案6的发明为如下的结构,即,在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软管夹中,限制部通过将沿着主体部的周圆方向的两个切ロ切起而形成,并且使接近第二夹紧片的ー侧成为自由端。如果采用此种方式,由于限制部能够以朝向第二夹紧片侧缓慢突出的方式而形成,因此能够避免与锁止部之间的碰撞。技术方案7的发明为如下的结构,S卩,在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软管夹中,限制部为,在第二夹紧片的连接根部处,以从构成主体部的周面的部分跨至构成第二夹紧片的立起的部分的方式而形成的傾斜面。技术方案8的发明为如下的结构,即,在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软管夹中,限制部在第二夹紧片的连接根部处,以跨及构成主体部的周面的部分与构成第二夹紧片的立起的部分之间的方式向外表面侧突出,并被形成为倾斜了的肋状。技术方案9的发明为如下的结构,S卩,在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软管夹中,限制部为,在第二夹紧片的连接根部处,以从构成主体部的周面的部分跨至构成第二夹紧片的立起的部分的方式被形成为阶梯状的弯曲部。如果以技术方案7至技术方案9的发明的方式构成,由于能够在于主体部上不设置开ロ部的条件下形成限制部,因此,不会导致主体部的強度降低。技术方案10的发明为如下的结构,即,在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软管夹中,锁止承受部为形成在第二夹紧片上的开ロ部,锁止部使其顶端部贯穿锁止承受部的开ロ部,并在第ニ夹紧片的圆周方向外表面侧卡止,并且,第二夹紧片的顶端部向远离第一夹紧片的方向弯曲,且在锁止部卡止于锁止承受部的状态下,锁止部的顶端位置与第二夹紧片的顶端位置相比向圆周方向内侧退回。
如果采用此种方式,则当为了使主体部处于扩径状态而通过工具来使第一夹紧片以及第二夹紧片相互接近吋,锁止部在使其顶端部贯穿锁止承受部的开ロ部分的状态下卡止于锁止承受部的背面侧。此时,由于贯穿了锁止承受部的锁止部的顶端部位干与第二夹紧片的顶端相比向圆周方向内侧退回的位置,因此,工具难以与锁止部的顶端部发生干渉。所以,能够顺利地进行用于使主体部成为扩径状态的作业。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在主体部处于缩径状态的状态下,在夹紧第一和第二夹紧片并使其接近的过程中,限制部与未设置有该限制部的端部的对置部位抵接,从而能够限制锁止部与锁止承受部朝向与进行卡止时的相対的弹性变形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发生位移的情况。所以,能够顺利地进行锁止部与承受部的卡止动作。


图I为表示实施方式I的软管夹的缩径状态的立体图。图2为表示相同的扩径状态下的软管夹的立体图。图3为表示解除扩径状态时的作业状况的剖视图。图4为表示解除扩径状态时的作业状况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图5为解除夹具的俯视图。图6为以局部剖视的方式表示从缩径状态向扩径状态转变时的作业中途的状况的侧视图。图7为以局部剖视的方式表示该作业完成了的时间点处的状况的侧视图。图8为表示实施方式2的锁止部和承受部的立体图。图9为表示实施方式3的锁止部和承受部的立体图。图10为表示实施方式4的锁止部和承受部的立体图。图11为表示实施方式5的锁止部和承受部的立体图。图12为表示实施方式6的锁止部和承受部的立体图。图13为表示实施方式7的锁止部和承受部的立体图。图14为表示实施方式8的锁止部和承受部的立体图。
图15为表示实施方式9的限制部的剖视图。图16为表示实施方式10的限制部的剖视图。图17为表示实施方式11的限制部的剖视图。图18为以局部剖视的方式表示实施方式12的软管夹的侧视图。图19为以局部剖视的方式表示实施 方式13的软管夹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I至图7图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本实施方式I的软管夹HC由金属制的板簧材料形成。软管夹HC在展开状态下呈长片状,并在长度方向的中央部贯穿有ー对三角窗I。软管夹HC被弯曲加工成环状并形成有主体部2。在主体部2的ー侧、且从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到端部的区域中,贯通形成有减轻重量部3。该减轻重量部3以宽度随着朝向三角窗I侧的端部而逐渐缩窄的方式形成。在主体部2的另ー侧的端部附近的区域中,切除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缘从而形成宽度缩窄部4。主体部2以宽度缩窄部4与减轻重量部3成为同一周面的方式而被弯曲,并且在宽度缩窄部4和减轻重量部3的开ロ边缘之间保留有间隙。另外,在宽度缩窄部4的端部处以伸出的方式形成有宽度增大部5。在主体部2中,在形成有减轻重量部3的一侧的端部处,以包含该减轻重量部3的一部分并朝向径向外侧立起的方式而形成第一夹紧片6。在形成有上述的宽度增大部5的一侧的端部处,以包含宽度缩窄部4的一部分并朝向径向外侧立起的方式形成第二夹紧片
7。如图3以及图6、图7等所示,第二夹紧片7在高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开ロ有后文所述的避让孔13的高度区域)处向外侧弯曲。而且,虽然两个夹紧片6、7本身被形成为具有大致相同的长度,但是,由于第二夹紧片7在中途被弯曲,因此其上端与第一夹紧片6的上端相比,在软管夹HC的径向上处于较低的位置。另外,第二夹紧片7的上端部的弯曲余量以如下方式被设定,即,在软管夹HC被保持为扩径状态(图2、图7等所示的状态)时,使后文所述的臂部9的顶端的位置成为,与第二夹紧片7的顶端相比在图示的水平方向上向后方退回预定距离D的位置。由此,在通过工具T而使两个夹紧片6、7接近吋,工具T不会与臂部9的顶端抵接,从而能够事先避免对接近动作造成障碍的情況。在第一夹紧片6的上端部处开ロ有冲孔8,且该冲孔8被形成为在宽度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形状。在该冲孔8的下缘部且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处突出有锁止部LI。锁止部LI的根部随着趋向于下方而宽度逐渐缩窄,并且从该处起以弧状而朝向第二夹紧片7侧弯曲,之后形成以与主体部2的切线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式而延伸的臂部9。臂部9的顶端朝向宽度方向两侧以大致直角外伸而形成卡爪部10。卡爪部10的外周面从顶端到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圆弧面11。另外,卡爪部10形成有以从臂部9起略微上弯的方式倾斜的引导面12。在第二夹紧片7上开ロ有与锁止部LI的卡爪部10卡止的承受部Al。承受部Al由形成于上部侧的宽度较宽的避让孔13、和在下部侧以与避让孔13连通的方式而形成的宽度狭窄的卡止孔14构成。避让孔13以锁止部LI的卡爪部10能够抽出插入的大小而开ロ,卡止孔14以能够使臂部9从径向嵌入但无法使卡爪部10向圆周方向通过的宽度尺寸而形成。卡爪部10在卡止于卡止孔14中的状态下被保持为扩径状态,并且,此时的主体部2的内径被设定为,大于成为连接对象的软管H的外周直径。相反,在卡爪部10与卡止孔14之间的卡止被解除且锁止部LI从承受部Al中抽出时,主体部2通过自身的弹性复原力而成为缩径状态(图I等所示的状态)。此时的主体部2的内径被设定为,充分小于软管H的外周直径。在主体部2的周面上、且第二夹紧片7的连接根部处设置有限制部R1。在使软管夹HC从缩径状态向扩径状态转变吋,限制部Rl能够发挥对第二夹紧片7侧的抬起进行抑制的作用。限制部Rl是通过如下的切开立起而形成,即,在主体部2的周面上以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沿着圆周方向切开两个切ロ,并使接近第二夹紧片7的一侧的端部作为自由端而立起。限制部Rl的上表面形成了用于将锁止部LI向承受部Al诱导的引导面15。引导面15以缓和的圆弧面从限制部Rl的根连接部立起、且之后沿着主体部2的周面延伸至自由端的方式而形成。关于限制部R1,以在两个夹紧片6、7被夹紧操作从而相互接近的过程中,引导面15与锁止部LI的下表面滑动接触的方式,而对限制部Rl的突出高度进行设定。 此外,关于该限制部Rl的突出高度,被设定为如下的尺寸,即,当锁止部LI在与限制部Rl抵接了的状态下到达第二夹紧片7的对置面时,卡爪部10的顶端的下表面侧能够诱导至承受部Al中的避让孔13的下缘部这样的尺寸。通过采用这种方式,从而能够通过使锁止部LI与限制部Rl抵接,来限制第二夹紧片7侧从主体部2的周面朝向外侧突出的这种变形。相反地,允许第一夹紧片6侧向径向外侧抬起,而第二夹紧片7侧向径向内侧下降的这种弹性位移。接下来,对使用软管夹HC来连接配管PI和软管H的作业进行说明。在连接作业之前,使处于扩径状态下的软管夹HC从软管H的端部松弛地套入。在该状态下,将软管H与配管连接,并使软管夹向软管H与配管PI的连接部位移动。之后,使用图5所示的这种解除夹具J,来实施对扩径状态的解除。解除夹具J具有握持部Jl和由平板材料形成的解除操作用的解除部J2。在解除部J2的顶端侧,向两侧伸出有ー对止动片J3。当对软管夹HC的扩径状态进行解除吋,使解除部J2以通过第二夹紧片7的上方的方式向第一夹紧片6侧进入。而且,使解除部J2的顶端部贯穿冲孔8,并使两个止动片J3触碰到第一夹紧片6的壁面中的、在宽度方向上夹着冲孔8的部位(图4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对解除夹具J进行沿着图3的P箭头方向的推入操作。于是,软管夹在软管H的周围进行角位移。该角位移的结果为,在第二夹紧片7的上端与解除部J2的中途的部位抵接的时间点处(图3的状态),软管夹HC的转动被制止。由于当在这种状态下进一歩进行对解除夹具J的推入时,会通过解除夹具J而使第二夹紧片7侧承受下压カ,且相反地使第一夹紧片6承受抬起力,因此,锁止部LI的卡爪部10将从承受部Al的卡止孔14中被拔出。这样,锁止部LI与承受部Al之间的卡止被解除。在此瞬间,主体部2通过自身的弹性复原力,而瞬时向缩径方向移动并对软管H与配管的连接部位进行紧固,从而完成软管H的连接作业。另外,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夹紧片7侧与第一夹紧片6侧相比上端位置较低,因此,能够容易地将解除部J2的顶端向冲孔8插入,并且,由于能够使对第二夹紧片7的上端的推入力处于大致沿着径向的方向,因此,能够使解除カ有效地发挥作用。当使软管夹HC再次回到扩径状态时,如图6、图7所示,使用如钳子这样的工具T来对第一夹紧片6以及第二夹紧片7进行夹紧操作,以使两个夹紧片6、7接近。于是,由于锁止部LI的下表面与限制部Rl的引导面15滑动接触,因此卡爪部10的顶端部被诱导至与承受部Al中的避让孔13的下缘部面对的位置处。当从该状态进ー步进行夹紧操作吋,由于卡爪部10以略微上弯的方式而形成,因此在卡爪部10的下表面与避让孔13的下缘部滑动接触的过程中,相对而言第一夹紧片6侧将向径向外侧弹性位移,而第二夹紧片7侧将向径向内侧弹性位移。这样,卡爪部10在缓慢地越过避让孔13的下缘部的同时、较深地进入到避让孔13内。而且,当卡爪部10整体贯穿承受部Al时,通过主体部2的弹性复原力,而使两个夹紧片6、7产生与上述相反的相对位移,其结果为,臂部9进入卡止孔14并且卡爪部10卡止于卡止孔14的两侧的壁面上。其结果为,软管夹HC被再次保持为扩径状态。但是,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夹紧片7被形成为,短于第一夹紧片6,因此,在使两个夹紧片6、7接近时,处于如下的倾向,即,工具T易于向第二夹紧片7侧倾斜并使第ニ夹紧片7侧被抬起操作。然而,在使两个夹紧片6、7接近吋,由于通过锁止部LI与限制部Rl抵接,从而限制了第二夹紧片7侧的抬起,因此,两个夹紧片6、7能够确保实施锁止部LI与承受部Al的卡止动作时的正规的轨道。因此,能够顺利地实施从缩径状态向扩径状态的转变作业。 另外,即使在软管夹HC的扩径状态被解除且向缩径状态转变时,也会由于锁止部LI与限制部Rl接触,从而能够有助于向缩径状态的顺利转变。此外,由于在实施方式I中,使限制部Rl的自由端朝向第二夹紧片7侧,S卩,由于限制部Rl的自由端在锁止部LI接近的方向上不面向锁止部LI,因此,在两个夹紧片6、7的接近动作时能够避免锁止部LI与限制部Rl之间的干渉。而且,由于限制部Rl被配置在主体部2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上,因此,也能够在宽度方向上平衡良好地实施相对于两个夹紧片6、7的轨道限制和对卡止动作的引导。而且,由于臂部9的顶端位于与第二夹紧片7的弯曲了的顶端的位置相比而在水平方向上向后方退回的位置处,因此,即使在如图7所示那样通过工具T而使两个夹紧片6、7接近并到达扩径状态的时间点,也会因为在向扩径状态的转变作业中避免了工具T与臂部9之间的干渉,而能够顺利地进行作业。<实施方式2>图8图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本实施方式中的锁止部L2以从根部到顶端为止具有均匀的宽度的方式形成,并且在靠近顶端部的位置处且在宽度方向的单侧切ロ形成有卡止凹部16。另ー方面,承受部A2的下缘部且与卡止凹部16对置的单侧的一半高出一段,从而形成了卡止高低差17。当两个夹紧片6、7接近吋,锁止部L2的顶端部分接受通过限制部R2的引导面15而实施的引导动作,而向承受部A2中的卡止高低差17的上方空间插入,并且卡止高低差17通过主体部2的弹性复原カ而嵌入卡止凹部16内,从而使锁止部L2的顶端部分被卡止。由此,能够将软管夹HC保持为扩径状态。与实施方式I相同,通过解除夹具J的推入操作,来实施对扩径状态进行解除的操作。由于其它的结构与实施方式I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实施方式3>图9图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本实施方式中的锁止部L3也以均匀的宽度而形成,并且在靠近顶端部的位置处且在宽度方向中央部处,以方形形状而开ロ有锁止孔18。另ー方面,在承受部A3的下缘部且宽度方向中央部处,突出形成有卡止突起19。当两个夹紧片6、7接近时,锁止部L3接受通过限制部R3的引导面15而实施的引导动作,而向承受部A3内的卡止突起19的上方空间插入,当卡止突起19与锁止孔18匹配吋,卡止突起19通过主体部2的弹性复原カ而嵌入到锁止孔18内。由此,能够将软管夹HC保持为扩径状态。扩径状态的解除操作通过与各个实施方式相同的操作而被完成。其它的结构与实施方式I以及实施方式2相同。<实施方式4>
图10图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在本实施方式的锁止部L4中,臂部9的顶端部向宽度方向两侧伸出并形成伸出部20,并且使其两侧缘部向下突出而形成钓接边缘21。两个钓接边缘21的下缘被设定为,形成有朝向顶端侧成为上升坡度的倾斜面22,从而使锁止部L4与承受部A4之间的卡止动作能够顺利地实施。另ー方面,在承受部A4的下缘部且其外表面侧(与锁止部L4的对置面的背面侧),凹陷形成有ー对卡止槽23。当两个夹紧片6、7接近时,锁止部L4接受通过限制部R4的引导面15而实施的引导动作,而使伸出部20插入到承受部A4内,并且,在整体通过了承受部A4的时间点处,两个钓接边缘21通过主体部2的弹性复原カ而嵌入并卡止于相对应的卡止槽23中。由此,由于锁止部L4和承受部A4可在不产生向宽度方向的位置偏移的条件下卡止,因此,能够稳定地进行对软管夹HC的扩径状态的保持。扩径状态的解除操作通过与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相同的操作而被完成。其它的结 构与各个实施方式相同。〈实施方式5>图11图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本实施方式中的锁止部L5以具有均匀宽度的方式而形成,并且在顶端部上形成朝向斜下方的折回片24。当两个夹紧片6、7接近时,折回片24与限制部R5的引导面15滑动接触,从而使相对于承受部A5的卡止动作受到引导。在折回片24的整体通过了承受部A5的时间点处,折回片24通过主体部2的弹性复原カ而卡止于承受部A5的下缘部,并将软管夹HC保持为扩径状态。扩径状态的解除操作与上文所述的各种实施方式相同,并且其它的结构也与各种实施方式相同。<实施方式6>图12图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本实施方式中的锁止部L6的顶端部以宽度增大的方式形成,并且顶端部以上翘的方式而形成。另ー方面,在从该宽度増大部分的后缘起朝向顶端侧直到中途为止,分别切入切ロ之后,朝向斜下方弯曲,从而形成一对卡止爪25。当两个夹紧片6、7接近吋,宽度增大部分与限制部R6的引导面15滑动接触,从而使相对于承受部A6的卡止动作受到引导。两个卡止爪25在通过了承受部A6的时间点处,通过主体部2的弹性复原力而卡止于承受部A6的下缘部,并将软管夹HC保持为扩径状态。扩径状态的解除操作与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相同,并且其它的结构也与各个实施方式相同。<实施方式7>图13图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本实施方式中的锁止部L7以具有均匀宽度的方式形成,并且靠近顶端部向下突出有钓接爪26。该钓接爪26以从顶端侧朝向斜后方延伸的方式,通过切开并立起而形成。当两个夹紧片6、7接近吋,钓接爪26与限制部R7的引导面15滑动接触,从而使相对于承受部A7的卡止动作受到引导。钓接爪26在通过了承受部A7的时间点处,通过主体部2的弹性复原力而卡止于承受部A7的下缘部,并将软管夹HC保持为扩径状态。扩径状态的解除操作与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相同,并且其它的结构也与各个实施方式相同。<实施方式8>图14图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本实施方式的锁止部L8以如下方式形成,SP,以将冲孔8与减轻重量部3之间隔开的片的一端侧作为自由端,井向第二夹紧片7侧弯曲成大致直角。在锁止部L8的顶端部上形成有卡爪片27,卡爪片27的下表面上形成有,成为朝向顶端的上升坡度的倾斜面28。限制部R8以在两个夹紧片6、7接近时位于卡爪片27所描绘的轨道的大致正下方的方式,被设置在第二夹紧片7的根部的宽度方向的单侧。另一方面,承受部AS以从上端起到预定高度的范围内,对第二夹紧片7的顶端部的单侧进行·切ロ的方式而形成。当两个夹紧片6、7接近时,锁止部L8的卡爪片27的倾斜面28与限制部R8的引导面15滑动接触,从而使相对于承受部AS的卡止动作受到引导。锁止部L8在卡爪片27通过了承受部A8的时间点处,通过主体部2的弹性复原力而卡止于承受部A8,并将软管夹HC保持为扩径状态。扩径状态的解除操作与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相同,并且其它的结构也与各个实施方式相同。<实施方式9>图15至图17图示了与限制部相关的各种方式。其中,图15图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虽然已叙述的实施方式的限制部均通过从主体部被切开并立起的方式而形成,但是,本实施方式的限制部R9在第二夹紧片7的连接根部处,以如下方式形成,即,将跨及构成主体部2的周面的部分与构成第二夹紧片7的立起部分之间的整个宽度部分弯曲成倾斜状。该倾斜面形成引导面15,并且使上端缘位于承受部A9的下缘部附近。其它的结构与各个实施方式相同。<实施方式10>图16图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虽然在实施方式9中,以跨及第ニ夹紧片7的连接根部的整个宽度的方式而形成了限制部R9,但是,本实施方式的限制部RlO为,通过冲压加工,以跨及预定宽度的方式而将宽度方向中央部敲打为倾斜的肋状的构件。其它的结构与实施方式9相同。〈实施方式11>图17图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虽然实施方式9中的限制部R9形成为,从构成主体部2的周面的部分到构成第二夹紧片7的部分的倾斜面,但是,本实施方式的限制部11被形成为阶梯状。<实施方式12>图18图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I相同。不同点在于,在实施方式I中,使第二夹紧片7从高度方向的中途向外侧较大程度地弯曲,但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夹紧片7与第一夹紧片6相同,只不过仅使顶端部向外侧略微弯曲。
由于采用这种结构,在利用工具T来对两个夹紧片6、7进行夹紧操作时,也只要通过工具T的顶端部而稍微夹紧第二夹紧片7,就能够避免锁止部LI与工具T发生干渉的情况,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这种软管夹的结构也能够充分地使用。〈实施方式13>图19图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在本实施方式中,仍利用实施方式12的软管夹HC,而且在主体部2的外周部安装了弾力增强用的辅助环29。辅助环29通过与本体部22相同的材质、且大致相同宽度的板材,以加工成一部分被切离的圆环状的方式而形成。另夕卜,辅助环29在沿着除了两个夹紧片6、7之外的区域的大致整个圆周与主体部2的外周面紧贴的状态下被嵌装。在主体部2于扩径状态与缩径状态之间发生了弹性变形的期间内,该紧贴状态被始終保持。 另外,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为,在夹紧片6、7的接近动作时,夹紧片7的单侧偏离正规轨道并抬起的现象。这种现象被认为易于在将较细的软管H作为连接对象的情况下产生。也就是说,认为在不得不由小直径且刚性较低的薄板材料而制造的软管夹HC中易于产生上述现象。本实施方式在如下方面是有意义的,即,能够实现对这种弹カ较低的软管夹HC的增强,并且能够在两个夹紧片6、7的接近时描绘正规轨道等。〈其它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根据上述记述以及附图而进行了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以下这样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I)虽然在任ー实施方式中,均使限制部一体地形成在软管夹上,但是也可以分体形成并安装在软管夹上。(2)锁止部也可以不形成在第一夹紧片侧,而是形成在第二夹紧片侧。(3)虽然任ー实施方式的限制部都具有,在被扩径操作时与锁止部滑动接触从而对锁止部的卡止动作进行引导的功能,但是,对于本发明而言,引导功能并不是必需的功能,其只需具有对朝向径向的位移进行限制的功能即可。符号说明2 主体部;6 第一夹紧片;7 第二夹紧片;10 卡爪部;15 弓丨导面;29 辅助环;Al All 承受部;LI Lll 锁止部;Rl Rll 限制部;H 软管;HO软管夹。
权利要求
1.ー种软管夹,其用于将软管连接于配管上,其特征在于,具备 主体部,其通过将带状的弹簧片弯曲成圆环状并使两端部在周面上交叉而形成,并且能够在缩径状态与扩径状态之间进行弹性位移; 第一夹紧片,其以使主体部的一端侧朝向所述主体部的径向外侧立起的方式而形成; 第二夹紧片,其使所述主体部的另一端侧朝向所述主体部的径向外侧立起,并与所述第一夹紧片对置; 锁止部,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夹紧片和所述第二夹紧片中的任意ー侧上,并朝向另ー侧延伸; 锁止承受部,其被设置在所述另ー侧上,并在所述第一夹紧片和所述第二夹紧片沿着圆周方向而接近的过程中,在与所述锁止部之间朝向所述主体部的径向产生相対的弾性位移,并且,通过之后的复位动作,从而与所述锁止部卡止,并在卡止状态下,将所述主体部保持为所述扩径状态; 限制部,其被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一个端部上, 该限制部能够通过与所述主体部的另ー个端部中的、径向上的对置部位抵接,从而限制所述两个夹紧片向与沿着圆周方向接近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所述弹性位移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位移的情况。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软管夹,其特征在干, 在所述限制部上形成有引导面,所述引导面通过在所述两个夹紧片接近的过程中与所述主体部的另ー个端部的对置部位滑动接触,从而对所述锁止部与所述锁止承受部的卡止动作进行引导。
3.如权利要求I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管夹,其特征在干, 所述限制部在所述主体部的一个端部上一体地突出,且朝向另ー个端部而形成为上升坡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管夹,其特征在干, 所述限制部被配置在所述主体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上。
5.如权利要求I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管夹,其特征在干, 在所述主体部的一个端部上,在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处且沿着长度方向而开ロ有减轻重量部,并且,通过将包含该减轻重量部的一部分在内的所述ー个端部的预定长度范围向径向外侧折弯,从而形成所述第一夹紧片,并通过使所述主体部的另一端部以沿着圆周方向与所述减轻重量部嵌合的方式被形成为宽度较窄,且将所述主体部的预定长度范围向径向外侧折弯,从而形成所述第二夹紧片, 所述锁止部被形成在所述第一夹紧片侧,所述锁止承受部被形成在所述第二夹紧片侦U, 此外,所述限制部在所述第二夹紧片的连接根部上突出,并能够与所述锁止部抵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软管夹,其特征在干, 所述限制部通过使沿着所述主体部的周圆方向的两个切ロ立起而被形成,并且接近所述第二夹紧片的一侧成为自由端。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软管夹,其特征在干, 所述限制部为,在所述第二夹紧片的连接根部处,以从构成所述主体部的周面的部分跨至构成所述第二夹紧片的立起的部分的方式而形成的傾斜面。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软管夹,其特征在干, 所述限制部在所述第二夹紧片的连接根部处,以跨及构成主体部的周面的部分与构成第二夹紧片的立起的部分之间的方式向外表面侧突出,并被形成为倾斜了的肋状。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软管夹,其特征在干, 所述限制部为,在所述第二夹紧片的连接根部处,从构成所述主体部的周面的部分起至构成所述第二夹紧片的立起的部分为止被形成为阶梯状的弯曲部。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软管夹,其特征在干, 所述锁止承受部为,被形成在所述第二夹紧片上的开ロ部,所述锁止部使其顶端部贯穿所述锁止承受部的开ロ部并在所述第二夹紧片的圆周方向外表面侧卡止,并且,所述第ニ夹紧片的顶端部向远离所述第一夹紧片的方向弯曲,且在所述锁止部卡止于所述锁止承受部的状态下,所述锁止部的顶端位置与所述第二夹紧片的顶端位置相比,向圆周方向内侧退回。
全文摘要
一种软管夹,在主体部(2)的一个端部上设置有第一夹紧片(6),而在另一个端部上设置有第二夹紧片(7)。从第一夹紧片(6)侧朝向第二夹紧片(7)形成有锁止部(L1),并且在第二夹紧片(7)的连接根部处突出设置有限制部(R1)。当为了使主体部(2)从被缩径了的状态向扩径状态转变而对两个夹紧片(6、7)进行接近操作时,由于锁止部(L1)将与限制部(R1)的上表面抵接,因此,限制了随着接近操作而第二夹紧片(7)向抬起方向位移的情况。由于在该期间内,通过锁止部(L1)与形成在限制部(R1)的上表面上的引导面(15)滑动接触,从而使锁止部(L1)向第二夹紧片(7)的承受部(A1)被诱导,因此,能够使锁止部(L1)与承受部(A1)的卡止动作受到引导。
文档编号F16L33/02GK102770701SQ20108006361
公开日2012年11月7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12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12日
发明者中村裕司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乡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