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差柱塞自动调压阀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1693941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调压阀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差柱塞自动调压阀。

背景技术:
调压阀,运用于各种给水系统、取暖系统、消防系统等,将流体介质的压力钳制在一定的阀值,确保压力均衡、使用安全。一般的调压阀多为节流阀,通过人工调节流道的孔径大小来实现流量的调节,从而实现压力调节,这种方式显然不能实现压力的自动调节,可靠性不高。另一种则是减压阀式调压阀,主要通过膜片来检测压力大小,压力过大时,膜片上行,带动阀芯调节阀口的大小,实现减压,始终将压力保持在一定的阀值。但是此种调压阀主要用于气体介质的流通,对应液体介质不完全适用,而且此种减压阀式调压阀,调节精度低,并且只能做到将高压流体介质进行减压,功能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的调压阀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压差柱塞自动调压阀,设置有上下两级输出端压力变化反馈响应,使得调压稳压更灵敏、快捷和稳定。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压差柱塞自动调压阀,包括阀体,位于阀体中的介质通道,以及设置在阀体中与介质通道交叉配置的柱塞体,柱塞体上部的阀体中设置有上腔室,上腔室中设置有上膜片,上膜片将上腔室分割为处于上膜片上部的第一上腔室,以及处于上膜片下部的第二上腔室,上膜片下表面与柱塞体的上端面固定连接,上膜片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弹性部件,弹性部件另一端连接有可相对转动的调压螺栓,第一上腔室与出口端的介质通道之间设置有将第一上腔室与出口端的介质通道连通的第一连接通道;第二上腔室与进口端的介质通道之间设置有将第二上腔室与进口端的介质通道连通的第二连接通道;柱塞体下部的阀体中设置有下腔室,下腔室中设置有下膜片,下膜片将下腔室分隔为处于下膜片上部的第一下腔室,以及处于下膜片下部的第二下腔室,下膜片上表面与柱塞体的下端面固定连接,第一下腔室与出口端的介质通道之间设置有将第一下腔室与出口端的介质通道连通的第三连接通道;第二下腔室与进口端的介质通道之间设置有将第二下腔室与进口端的介质通道连通的第四连接通道。优选地,阀体上部还设置有与阀体固定连接的连接盘,连接盘另一端还固定连接有阀盖,阀体、连接盘与阀盖中间形成所述的上腔室,上膜片固定连接在阀体与连接盘之间。优选地,阀盖与连接盘之间设置有四氟密封垫圈,所述的调压螺栓穿过阀盖,且在调压螺栓与阀盖之间还设置有四氟密封圈和填料压盖,四氟密封圈位于四氟密封垫圈与填料压盖之间,填料压盖与阀盖固定连接,调压螺栓与填料压盖螺纹连接。优选地,阀体下部还设置有与阀体固定连接的下盖体,阀体与下盖体中间形成所述的下腔室,下膜片固定连接在阀体与下盖体之间。优选地,所述的下盖体底部还设置有堵塞在连通第二下腔室与阀体外部的泄渣孔中的泄渣螺钉。优选地,柱塞体底部还设置限位压紧螺钉。优选地,所述的第一连接通道、第二连接通道、第三连接通道与第四连接通道均采用管道式连接,且均设置在阀体外部。优选地,所述的弹性部件与调压螺栓之间通过平面滚动轴承连接。优选地,所述的上膜片和下膜片均采用橡胶膜。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一种压差柱塞自动调压阀,柱塞体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对进口压力和出口压力的压差反馈设计,并结合柱塞体重力以及弹性部件施加的弹力,使得柱塞体始终处于受力平衡的浮动状态,出口端的压力高或者低时,都可以通过调节柱塞体的流量孔来控制出口端的压力,实现调压,控制更加迅速和准确。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压差柱塞自动调压阀剖视图。图中标记:11-调压螺栓,12-平面滚动轴承,13-阀盖,14-四氟密封垫圈,15-弹性部件,16-上膜片,17-第一连接通道,18-阀体,19-第三连接通道,20-下腔室,201-第一下腔室,202-第二下腔室,21-泄渣螺钉,22-下膜片,23-第四连接通道,24-第二连接通道,25-上腔室,251-第一上腔室,252-第二上腔室,26-连接盘,27-四氟密封圈,28-填料压盖,29-介质通道,30-柱塞体,31-限位压紧螺钉,32-下盖体。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一种压差柱塞自动调压阀,包括阀体18,位于阀体18中的介质通道29,以及设置在阀体18中与介质通道29交叉配置的柱塞体30,柱塞体30上部的阀体18中设置有上腔室25,上腔室25中设置有上膜片16,上膜片16将上腔室25分割为处于上膜片16上部的第一上腔室251,以及处于上膜片16下部的第二上腔室252,上膜片16下表面与柱塞体30的上端面固定连接,上膜片1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弹性部件15,弹性部件15优选为弹簧,弹性部件15另一端连接有可相对转动的调压螺栓11,第一上腔室251与出口端的介质通道29之间设置有将第一上腔室251与出口端的介质通道29连通的第一连接通道17;第二上腔室252与进口端的介质通道29之间设置有将第二上腔室252与进口端的介质通道29连通的第二连接通道24。柱塞体30下部的阀体18中设置有下腔室20,下腔室20中设置有下膜片22,下膜片22将下腔室20分隔为处于下膜片22上部的第一下腔室201,以及处于下膜片22下部的第二下腔室202,下膜片22上表面与柱塞体30的下端面固定连接,第一下腔室201与出口端的介质通道29之间设置有将第一下腔室201与出口端的介质通道29连通的第三连接通道19;第二下腔室202与进口端的介质通道29之间设置有将第二下腔室202与进口端的介质通道29连通的第四连接通道23。阀体18上部还设置有与阀体18固定连接的连接盘26,连接盘26另一端还固定连接有阀盖13,阀体18、连接盘26与阀盖13中间形成所述的上腔室25,上膜片16固定连接在阀体18与连接盘26之间,使得上膜片16更换更加方便。确保调压螺栓11的安装部位具有更好的密封性,阀盖13与连接盘26之间设置有四氟密封垫圈14,所述的调压螺栓11穿过阀盖13,且在调压螺栓11与阀盖13之间还设置有四氟密封圈27和填料压盖28,四氟密封圈27位于四氟密封垫圈14与填料压盖28之间,填料压盖28与阀盖13固定连接,调压螺栓11与填料压盖28螺纹连接。为了使下膜片22更换更加方便,阀体18下部还设置有与阀体18固定连接的下盖体32,阀体18与下盖体32中间形成所述的下腔室20,下膜片22固定连接在阀体18与下盖体32之间。下盖体32底部还设置有堵塞在连通第二下腔室202与阀体18外部的泄渣孔中的泄渣螺钉21,当取下泄渣螺钉21后,即可通过泄渣孔将第二下腔室202中的渣滓或废液排出。柱塞体30底部还设置限位压紧螺钉31,柱塞体30通过底部的限位螺钉,防止柱塞体30与第二下腔室202底部完全接触,如果柱塞体30的底部与第二下腔室202的底部完全接触,容易形成吸附,形成吸附,两则就很难分开,通过安装有限位压紧螺钉31,能够保持柱塞体30的底部与第二下腔室202的底部存在一定的间隙。第一连接通道17、第二连接通道24、第三连接通道19与第四连接通道23均采用管道式连接,且均设置在阀体18外部,便于更换。弹性部件15与调压螺栓11之间通过平面滚动轴承12连接,当选择调压螺栓11时,可通过调压螺栓11来挤压或放开弹性部件15,而弹性部件15不会随着调压螺栓11的旋转而跟着旋转。上膜片16和下膜片22均采用橡胶膜,灵敏度高。当介质在介质通道29流通时,第一上腔室251与介质通道29的出口端连通,第二上腔室252与介质通道29的进口端连通,这样上膜片16的上表面则受到向下的推力P2×S2,其中P2为出口端介质压力,S2为上膜片16上表面与流体介质的接触面积;上膜片16的下表面则受到向上的推力P1×S1,其中P1为进口端介质压力,S1为上膜片16下表面与流体介质的接触面积,由于柱塞体30上部连接弹性部件15,则柱塞体30受到向下的弹簧力F。第一下腔室201与介质通道29的出口端连通,第二下腔室202与介质通道29的进口端连通,这样下膜片22的上表面则受到向下的推力P2×S3,其中S3为下膜片22上表面与流体介质的接触面积;下膜片22的下表面则受到向上的推力P1×S4,其中S4为下膜片22下表面与流体介质的接触面积。由于上膜片16和下膜片22均分别和柱塞体30固定连接,则上膜片16和下膜片22的受力分别转移至柱塞体30的两端。柱塞体30自身重力设定为G,则柱塞体30受到向下的合力为P2×S2+P2×S3+F+G,受到向上的合力为P1×S1+P1×S4,当向上的合力与向下的合力相等,则柱塞体30保持在平衡悬浮状态。当出口端压力P2相对设定压力增大时,则柱塞体30受到向下的合力增大,使得柱塞体30向下移动,柱塞体30的流量孔能通过的流体介质减少,则出口端的压力P2则减少,使得柱塞体30重新处在一个平衡悬浮状态。当出口端压力P2相对设定压力减小时,同理,柱塞体30向上移动,增大柱塞体30的流量孔能通过的流体介质,则出口端的压力P2则增大,使得柱塞体30重新处于一个平衡悬浮状态。同时,通过调节调压螺栓11,即可调节弹性部件15的弹簧力F,从而调节柱塞体30的位置,进而设定出口端压力P2大小。通过将柱塞体30的受力细化,并且与出口端压力形成反馈响应式连接,从而能够精确的调节柱塞体30的位置,最终实现精确控制出口端压力的目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