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震动吸收器杆的引导和密封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51718阅读:50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震动吸收器(shock absorber)的杆(rod)的引导和密封单元,特别是单管式震动吸收器的杆的引导和密封单元。



背景技术:

广泛用于马达制造和其它产业的液压震动吸收器(例如单管式液压震动吸收器)在相对高的液压压力(平均20bar左右、峰值可多达100bar)下工作。由于这些高的工作压力,因此借助于引导和密封单元来提供对震动吸收器杆的引导和对(在使用期间对抗活塞在主体内的往复运动的、包含在震动吸收器主体内的)压力流体(通常是油)的密封,该引导和密封单元包括:

-衬套,衬套与穿过衬套的杆接合,然后衬套被以流体密封的方式嵌合在震动吸收器主体内,和

-密封组件,密封组件被衬套承载。

公开号为DE8201327U的德国实用新型中说明了这种类型的引导和密封单元的示例。

该现有技术的引导和密封单元包括多个要被单独嵌合的元件,因此相对庞杂且难以装配,同时其性能无法完全令人满意;鉴于要减小给定工作冲程的震动吸收器的总体尺寸和重量的期望,上述缺点是特别严重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震动吸收器杆的引导和密封单元,该引导和密封单元没有现有技术的缺点,并且该引导和密封单元特别适合在单管式震动吸收器中使用,同时具有小的总体尺寸,特别是在轴向上(也就是说,在震动吸收器杆的往复运动的方向上)具有小的总体尺寸,该引导和密封单元易于生产且生产是经济的、允许简单且可靠的组装并且在动态方面(也就是说,相对于震动吸收器杆)和静态方面(也就是说,相对于震动吸收器主体)均具有高的密封效率。

因此,基于本发明,提供了如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特别是震动吸收器杆的引导和密封单元。

附图说明

现将参照附图的单个图来说明本发明,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非限制性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以立视图和径向截面图表示出了震动吸收器(特别是单管式震动吸收器)的一个端部,该震动吸收器具有被压入配合(push-fitted)到震动吸收器主体内的、如本发明所述的震动吸收器杆的引导和密封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的单个图,数字1表示震动吸收器3的杆2的引导和密封单元的整体,在图示的非限制性示例中,震动吸收器为单管式的并且出于简洁目的仅部分地显示,震动吸收器的其余部分是已知的。

特别地,震动吸收器3包括震动吸收器主体4,在使用时震动吸收器主体4填充有加压油(pressurised oil)或其它流体并且供活塞(未示出)穿过,并且震动吸收器主体4由内侧壁5界定。引导和密封单元1被以流体密封(fluid-tight)的方式靠抵壁5作用(driven),因而封闭了震动吸收器主体4的一个端部6,引导和密封单元1具有与杆2的对称和轴向滑动/平移的轴线一致的对称轴线A,出于简洁目的示出了该对称轴线被在轴向上切断。

引导和密封单元1包括:环状的杆引导衬套7,在使用时,杆2以贯通的方式与该环状的杆引导衬套7接合;和密封组件8,密封组件8与环状衬套7可操作地联接并且密封组件8进而包括由弹性体材料制成的密封环12和一体地支撑密封环12的环状遮蔽件(shield)14。

密封环12至少具有第一环状密封唇口13,该第一环状密封唇口13朝向对称轴线A在径向上和在轴向上突出,并且该第一环状密封唇口13被设计成在使用时与杆2滑动配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环状遮蔽件14由金属套筒15构成,该金属套筒15具有第一轴向端部16和第二轴向端部18。

金属套筒15一体地支撑密封环12和环状衬套7。特别地,密封环12被第一端部16一体地承载,使得第一环状密封唇口13在金属套筒15内部按悬臂形式延伸;另一方面,环状衬套7容纳在第二端部18内部、与第二端部18一体联接。

另外,构成环状遮蔽件14的金属套筒15被以如下方式设计:金属套筒15被适配成在使用时以流体密封的方式靠抵震动吸收器3的主体4的侧壁5作用,以使得金属套筒15的径向内侧被震动吸收器3的杆2穿过,杆2与唇口13直接配合。

构成环状遮蔽件14的金属套筒15由环状侧壁20界定,在径向截面中环状侧壁20具有弯曲部21,弯曲部的径向截面大致为打开的L(open L)的形状(也就是说,在L的两个臂或翼之间具有大于90°角的形状)并且弯曲部被配置在第一轴向端部16与第二轴向端部18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弯曲部21在金属套筒15的内部且朝向第二轴向端部18在径向上形成环状肩部22;另外,环状衬套7被配置成抵靠由弯曲部21限定的环状肩部22,并且借助于第二轴向端部18的环状端缘23在轴向上锁紧(lock against)环状肩部22,所述端缘23以“L”形弯曲,靠抵环状衬套7的(面向与第一轴向端部16相反一侧的)第一正面24。

相对于构成环状遮蔽件14的金属套筒15的环状侧壁20的实质上恒定的径向厚度,环状端缘23的径向厚度有所减小(也就是说,变得较薄),因此除了在端缘23处以外,第一轴向端部16和第二轴向端部18两者均具有相同的径向厚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第一轴向端部16以“L”形朝向径向内侧弯曲,使得在与第二轴向端部18相反一侧形成环状凸缘部25,环状凸缘部25嵌入于由弹性体材料制成的密封环12内以便构成密封环12的加强骨架(armour)。

第一环状密封唇口13从环状凸缘部25的径向内周缘26朝向环状衬套7按悬臂形式在径向上和轴向上延伸;另外,密封环12还具有第二环状密封唇口27,第二环状密封唇口27在与环状衬套7相反一侧从环状凸缘部25的径向内周缘26按悬臂形式在径向上和轴向上延伸,使得与第一环状唇口13一起形成(在径向截面上看的)V形,该V形的顶点配置在环状凸缘部25的径向内周缘26处且该V形的端部延展分别由第一环状唇口13和第二环状唇口27的对应自由端28、29构成。

自由端28、29面向对称轴线A并且在使用时以具有径向过盈的滑动方式与杆2配合,并且图中显示了自由端28、29的未变形的构造(其未按比例地示出了在设计阶段计划的过盈);在使用时,唇口13和唇口27在径向上弹性变形,结果通过弹性作用在杆2上施加密封压力。

第二环状唇口27按悬臂形式延伸比第一环状唇口13大的长度,使得由第一环状唇口13和第二环状唇口27形成的V形是非对称的。

第一轴向端部16所具有的径向外侧横向尺寸和径向内侧横向尺寸,其低于(借助弯曲部21连续过渡到的)第二轴向端部18的径向外侧横向尺寸和径向内侧横向尺寸,使得第二轴向端部18在第一轴向端部16的外部在径向上界定了环状凹部30,该环状凹部30容纳密封环12的径向外侧环状部31。

密封环12的径向外侧环状部31(在构成环状遮蔽件14的金属套筒15外部)在径向上延伸,并且密封环12的径向外侧环状部31被设计成限定了密封组件8的径向外侧静态密封32,径向外侧静态密封32被适配成在使用时与震动吸收器3的主体4的侧壁5以流体密封的方式配合。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环状衬套7由合成塑料材料制成。

另外,环状衬套7被以如下状态朝向第一环状唇口13设置:环状浅凹部33设置于环状衬套7的(与面24相反且面向金属套筒15的第一轴向端部16的)第二正面34。

第一环状唇口13在环状浅凹部33的径向大部分内及紧邻其附近区域按悬臂形式延伸,使得在使用时(如果有必要的话)第一环状唇口13能够在浅凹部33内弹性变形。

如以上说明的,并且如在附图的图中清楚显示的,在环状衬套7、第一环状唇口13和第一轴向端部16之间,在金属套筒15内且在第一环状唇口13的径向外侧界定了环状室35,在使用时该环状室35要通过存在于杆2与环状衬套7之间的径向间隙(该间隙小并且出于简洁目的从示图中省略)来填充加压流体,并且被设计成使得在使用时环状衬套7的径向内侧壁36形成震动吸收器3的杆2的引导面。

由于上述构造,引导和密封单元1极其易于生产和装配(fit),并且引导和密封单元1仅由两个单独的元件(包括密封组件8和衬套7)构成,这是因为密封环12和相应的唇口13和27被制成一体,并且遮蔽件14已经与套筒15共同成型并在固化(根据已知工序)过程中通过结合(bonding)被物理地和化学地固定于凸缘部25。

通过压紧震动吸收器主体4内的侧壁5,上述结构被压入配合,使得静态密封32密封住开口端6,然后将开口端6的一个缘部37弯曲和/或倒角成靠抵密封环12的环状部31。

此外由于所说明的结构,唇口13随着震动吸收器主体4内部的压力增大而更强力地压靠杆2,因而提供了有效的、可靠的动态密封,同时唇口27用作防尘密封和刮油器。另外,唇口13、27的V形形状和两个唇口在没有来自缘部26处的共用根部的任何金属支撑的情况下按悬臂形式延伸的事实允许唇口13、27摆动,因而补偿了在使用时杆2任何未对准(misalignment)轴线A的情况。此外单元1是极其紧凑的,尤其在轴向上是极其紧凑的。

因此实现了本发明的所有目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