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驱动桥中桥输出端润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2042阅读:528来源:国知局
一种驱动桥中桥输出端润滑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驱动桥中桥润滑系统,尤其涉及一种驱动桥中桥输出端润滑结构,具体适用于提高轴承座的润滑性能。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中桥贯通轴轴承烧蚀的故障多有发生,经分析为润滑不良所致。从设计上讲,供中桥贯通轴轴承润滑所用润滑油,来自于驱动桥内腔从动锥齿轮高速旋转甩起的齿轮油,在正常情况下,从动锥齿轮甩起的齿轮油足以供轴承润滑使用。但是,近年来随着新产品驱动桥的设计研制,以及新的市场使用环境的不断拓展,出现了如下的状况:1、新产品驱动桥的贯通轴轴线高度大,即轴承位置较原来提高很大;2、车辆处于长时间重载低速上坡,齿轮转速低,甩油力度疲软;在以上状况下,从动锥齿轮甩起的油量小,贯通轴轴承位置又没有预先储备油,致使贯通轴轴承润滑不良,轴承烧蚀故障极易发生。

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1057467Y,授权公告日为2008年5月7日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了一种便润滑式中桥后盖总成,由后盖、轴承座、接油板和油塞座组成;所述的后盖为半球面形,上、下分别设有大、小圆孔;轴承座的内侧边缘也为球形,其球半径与后盖的球半径相等,扣置固定在后盖的大圆孔处;轴承座设有轴承孔、轴肩孔和贯通孔等大小不同的供装配轴承和贯通轴使用的圆孔;接油板设为半圆柱弧面形,其端面半径与贯通孔半径相等,固定在轴承座的贯通孔外端,与贯通孔对齐;油塞座固定于后盖的小圆孔处,内设螺纹孔用于装配加油塞。虽然该实用新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润滑轴承,但其仍存在以下缺陷:

1、该实用新型从动锥齿轮与轴承孔横向偏置,需要占用较大的布置空间,导致该实用新型的接油板面积小,导油能力较弱。

2、该实用新型无单独的回油结构,接油板将润滑油导入轴承座后,当润滑油液面高度高于接油板时,多余的油通过斜板回流至桥包,液体在轴承座内部的循环流动能力差,导致轴承座内易积累杂质且不利于油将轴承部位的热量带回桥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润滑性能差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润滑性能优的驱动桥中桥输出端润滑结构。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驱动桥中桥输出端润滑结构,包括中桥后盖及其上设置的轴承座,所述轴承座内侧设置有挡油板;

所述中桥后盖内侧近轴承座处设置有集油槽,所述集油槽的一端通过进油孔与轴承座内部相通,所述轴承座的下端设置有回油孔,所述进油孔高于回油孔设置。

所述集油槽包括底板、侧板、顶板,所述底板与侧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侧板的上端与顶板固定连接。

所述底板的顶面与进油孔的底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底板的顶面从远侧板侧到近侧板侧逐渐向下倾斜。

所述底板的顶面在整车纵向上的倾角为β,所述倾角β为0度至20度。

所述倾角β为12度。

所述底板的顶面从远轴承座侧到近轴承座侧逐渐向下倾斜。

所述底板的顶面在整车横向上的倾角为α,所述倾角α小于等于15度。

所述顶板的底面与进油孔的顶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顶板的底面从远轴承座侧到近轴承座侧逐渐向下倾斜。

所述中桥后盖为铸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一种驱动桥中桥输出端润滑结构中利用集油槽的结构收集润滑油对轴承座内的轴承进行润滑,从而保证有足够的润滑油流入轴承座,保证轴承被充分润滑,有效降低轴承温度,延长轴承的使用寿命。因此,本设计润滑充分,保证轴承的正常工作。

2、本实用新型一种驱动桥中桥输出端润滑结构中轴承座的下端设置有回油孔,回油孔和挡油板、集油槽相配合,在轴承座内形成一个完整的润滑油循环油路,利用润滑油带走轴承座内的热量及杂质,有效保护轴承的正常运转。因此,本设计轴承座内具有一个完整的润滑油路,能够实现高效润滑。

3、本实用新型一种驱动桥中桥输出端润滑结构中底板的顶面从远侧板侧到近侧板侧逐渐向下倾斜,这样的设计能够加强集油槽的集油效果,使轴承座在上坡或下坡工矿时依然能够实现充分润滑,有效防止轴承烧蚀。因此,本设计的轴承在上坡或下坡工矿时依然能够实现充分润滑。

4、本实用新型一种驱动桥中桥输出端润滑结构中底板的顶面从远轴承座侧到近轴承座侧逐渐向下倾斜,这样的设计能够对集油槽内的润滑油起到导流作用,使润滑油向进油孔方向流动,确保轴承座内的润滑油供给充分。因此,本设计的集油槽底板具有导流作用,轴承座内的润滑油供给充分。

5、本实用新型一种驱动桥中桥输出端润滑结构中顶板的底面从远轴承座侧到近轴承座侧逐渐向下倾斜,这样的设计进一步加强了集油槽的导流作用,使润滑油向进油孔方向流动,确保轴承座内的润滑油供给充分。因此,本设计的集油槽顶板具有导流作用,轴承座内的润滑油供给充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轴承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A向剖视图。

图4是图2的B–B向剖视图。

图5是图2的C–C向剖视图。

图中:中桥后盖1、轴承座2、挡油板3、集油槽4、底板41、侧板42、顶板43、进油孔5、回油孔6。

底板41的顶面在整车横向上的倾角为α;底板41的顶面在整车纵向上的倾角为β。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至图5,一种驱动桥中桥输出端润滑结构,包括中桥后盖1及其上设置的轴承座2,所述轴承座2内侧设置有挡油板3;

所述中桥后盖1内侧近轴承座2处设置有集油槽4,所述集油槽4的一端通过进油孔5与轴承座2内部相通,所述轴承座2的下端设置有回油孔6,所述进油孔5高于回油孔6设置。

所述集油槽4包括底板41、侧板42、顶板43,所述底板41与侧板42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侧板42的上端与顶板43固定连接。

所述底板41的顶面与进油孔5的底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底板41的顶面从远侧板42侧到近侧板42侧逐渐向下倾斜。

所述底板41的顶面在整车纵向上的倾角为β,所述倾角β为0度至20度。

所述倾角β为12度。

所述底板41的顶面从远轴承座2侧到近轴承座2侧逐渐向下倾斜。

所述底板41的顶面在整车横向上的倾角为α,所述倾角α小于等于15度。

所述顶板43的底面与进油孔5的顶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顶板43的底面从远轴承座2侧到近轴承座2侧逐渐向下倾斜。

所述中桥后盖1为铸件。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说明如下:

润滑油路1:桥包——动锥齿轮——集油槽4——进油孔5——回油孔6——桥包。

润滑油路2:桥包——动锥齿轮——挡油板3——回油孔6——桥包。

汽车在上坡和下坡工矿时中桥处于倾斜状态,而上、下坡的坡度大多数情况下是小于等于12度的,故将倾角β设为12度,能够保证在绝大部分工况下中桥输出端轴承能够得到充分的润滑。

另外,由于中桥后盖1为铸件,为了方便集油槽4的铸造,顶板43的底面从远侧板42侧到近侧板42侧应逐渐向下倾斜。

实施例1:

一种驱动桥中桥输出端润滑结构,包括中桥后盖1及其上设置的轴承座2,所述轴承座2内侧设置有挡油板3;所述中桥后盖1内侧近轴承座2处设置有集油槽4,所述集油槽4的一端通过进油孔5与轴承座2内部相通,所述轴承座2的下端设置有回油孔6,所述进油孔5高于回油孔6设置;所述集油槽4包括底板41、侧板42、顶板43,所述底板41与侧板42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侧板42的上端与顶板43固定连接;所述中桥后盖1为铸件。

实施例2:

实施例2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底板41的顶面与进油孔5的底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底板41的顶面从远侧板42侧到近侧板42侧逐渐向下倾斜;所述底板41的顶面在整车纵向上的倾角为β,所述倾角β为12度。

实施例3:

实施例3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底板41的顶面从远轴承座2侧到近轴承座2侧逐渐向下倾斜。所述底板41的顶面在整车横向上的倾角为α,所述倾角α为8度。

实施例4:

实施例4与实施例3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顶板43的底面与进油孔5的顶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顶板43的底面从远轴承座2侧到近轴承座2侧逐渐向下倾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