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速器传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38506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变速器传动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变速器传动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挡位传动结构的实现方式,主要的动力来源从发动机输入,再通过齿轮的啮合传出达到变速箱减速的目的,如果要增加挡位,就只有通过加长轴和增加齿轮的方式来实现,这种改动量较大,成本较高,改动后的稳定性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增加挡位且不增加轴系长度的变速器传动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变速器传动结构,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输入轴、第二输入轴、输出轴和倒挡轴,所述第一输入轴上从输入端到输出端依次固设有联动齿、第一倒挡齿、七挡齿、第一同步器、五挡齿、第二同步器、三挡齿、一挡同步器和行星排,所述行星排包括太阳轮以及环绕太阳轮设置的至少两个行星轮,至少两个所述行星轮的外侧设有齿圈,所述齿圈包络在至少两个所述行星轮上;

所述第二输入轴上从输入端到输出端依次固设有第一常啮合齿、六挡齿、第三同步器、四挡齿、第四同步器和二挡齿;所述输出轴上从输入端到输出端依次固设有第二常啮合齿、第一输出齿、第二输出齿和第三输出齿,所述第一输入轴和第二输入轴上的齿轮与输出轴上对应位置的齿轮一一对应;

所述倒挡轴上从输入端到输出端依次固设有第三常啮合齿、第二倒挡齿和倒挡同步器,所述第一倒挡齿与第二倒挡齿啮合连接,所述第三常啮合齿与第二常啮合齿啮合连接。

采用以上结构,在原有传动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在第一输入轴上增加一个行星排,并利用行星排里的太阳轮、行星轮和齿圈之间的齿数比达到调整输出动力的目的,并由此将行星排整体作为一挡的挡位齿,在不增加挡位齿的前提下以达到增加挡位的目的,既节约了成本,又保证结构的可靠性,改动量较小。

当汽车起步时,发动机传动第一输入轴转动,由于汽车起步是挂的一挡,一挡同步器挂靠行星排上的齿圈,同时,第一输入轴带动太阳轮转动,利用太阳轮、至少两个行星轮以及齿圈之间的齿数比,调整输出动力,并由三挡齿传递给第三输出齿,最终由第二常啮合齿把动力输出到一挡,此时,两个输入轴上其余挡位对应的齿轮以及对应的输出轴上的齿轮均为空转状态,同理,汽车转换到其他某一挡位时,未转换的其余挡位所对应的齿轮均空转。

当汽车匀速前进时,需要转换到高速挡位,此时,两个输入轴上的几个换挡同步器直接挂向对应挡位,并由对应的挡位齿传动给输出轴上对应的输出齿,再由常啮合齿把动力传送到差速器,完成动力输出,此时,未转换的其余挡位所对应的挡位齿均为空转状态,当从高速挡位转换到倒挡时,对汽车实施制动操作,当汽车停止时,从高速挡位直接转换到倒挡,此时,第三常啮合齿转动,倒挡同步器挂向第二倒挡齿轮,带动第二倒挡齿转动,第一倒挡齿与第二倒挡齿啮合,第二同步器挂向三挡齿,并啮合连接第三输出齿,由第二常啮合齿输出动力,实现倒挡动力的传递输出,其余齿轮空转,传动控制简捷,结构简单,输入轴上设置的行星排作为一挡位使用,在不增加挡位齿的前提下,不仅实现了增加挡位的目的,还节省了变速器占用的空间,降低了成本,结构轻量化。

为了合理分配输入齿的换挡强度,同时便于挡位之间的切换,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输出齿位于七挡齿和六挡齿之间,所述第二输出齿位于五挡齿和四挡齿之间,所述第三输出齿位于三挡齿和二挡齿之间。

为了使汽车在换挡时提速以及保持速度,利用高功率、低转速的原理以及低功率、高转速的原理,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输出齿的齿数大于七挡齿和六挡齿的齿数,所述第二输出齿的齿数大于五挡齿的齿数且小于四挡齿的齿数,所述第三输出齿的齿数小于三挡齿和二挡齿的齿数。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输入轴上增设了行星排,在不增加挡位齿的前提下,不仅实现了增加挡位的目的,还节省了变速器占用的空间,降低了成本,结构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行星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由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由相互平行的第一输入轴1、第二输入轴2、输出轴3和倒挡轴4等组成,所述第一输入轴1上从输入端到输出端依次固设有联动齿11、第一倒挡齿12、七挡齿13、第一同步器14、五挡齿15、第二同步器16、三挡齿17、一挡同步器18和行星排19,所述行星排19包括太阳轮191以及环绕太阳轮191设置的四个行星轮192,四个所述行星轮192的外侧设有齿圈193,所述齿圈193包络在四个行星轮192上。

所述第二输入轴2上从输入端到输出端依次固设有第一常啮合齿21、六挡齿22、第三同步器23、四挡齿24、第四同步器25和二挡齿26;所述输出轴3上从输入端到输出端依次固设有第二常啮合齿31、第一输出齿32、第二输出齿33和第三输出齿34。

所述第一输出齿32位于七挡齿13和六挡齿22之间,所述第一输出齿32的齿数大于七挡齿13和六挡齿22的齿数;所述第二输出齿33位于五挡齿15和四挡齿24之间,所述第二输出齿33的齿数大于五挡齿15的齿数且小于四挡齿24的齿数;所述第三输出齿34位于三挡齿17和二挡齿26之间,所述第三输出齿34的齿数小于三挡齿17和二挡齿26的齿数。

所述倒挡轴4上从输入端到输出端依次固设有第三常啮合齿41、第二倒挡齿42和倒挡同步器43,所述第一倒挡齿12与第二倒挡齿42啮合连接,所述第三常啮合齿41与第二常啮合齿31啮合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当汽车起步时,发动机传动第一输入轴1转动,由于汽车起步是挂的一挡,一挡同步器18挂靠行星排19上的齿圈193,同时,第一输入轴1带动太阳轮191转动,利用太阳轮191、四个行星轮192以及齿圈193之间的齿数比,调整输出动力,并由三挡齿34传递给第三输出齿34,最终由第二常啮合齿31把动力输出到一挡,此时,两个输入轴上其余挡位对应的齿轮以及对应的输出轴3上的齿轮均为空转状态,同理,汽车转换到其他某一挡位时,未转换的其余挡位所对应的齿轮均空转。

同理,切换二挡时,联动齿11带动第三常啮合齿41,第三常啮合齿41与第二输入轴2上的第一常啮合齿21啮合,第四同步器25挂向二挡齿26,二挡齿26与输出轴上的第三输出齿34啮合,第二常啮合齿31与差速器(未标示)常啮合,完成动力输出。

切换三挡时,第二同步器16挂向三挡齿17,三挡齿17与第三输出齿34啮合,第二常啮合齿轮31与差速器常啮合,完成动力传递输出。

切换四挡时,联动齿11带动第三常啮合齿41,第三常啮合齿41与第二输入轴2上的第一常啮合齿21啮合,第四同步器25挂向四挡,四挡齿24与第二输出齿33啮合,第二常啮合齿轮31与差速器齿轮常啮合,完成动力传递输出。

切换五挡时,第二同步器16挂向五挡齿15,五挡齿15与第二输出齿33啮合,第二常啮合齿轮31与差速器常啮合,完成动力传递输出。

切换六挡时,联动齿11带动第三常啮合齿41,第三常啮合齿41与第二输入轴2上的第一常啮合齿21啮合,第三同步器23挂向六挡,六挡齿22与输出轴1上的第一输出齿32啮合,第二常啮合齿31与差速器常啮合,完成动力传递输出。

切换七挡时,第一同步器14挂向七挡,七挡齿13与输出轴3上的第一输出齿32啮合,第二常啮合齿31与差速器常啮合,完成动力传递输出。

当汽车从高速挡位转换到倒挡时,从高速挡位直接转换到倒挡,此时,第三常啮合齿41转动,倒挡同步器43挂向第二倒挡齿轮42,带动第二倒挡齿42转动,第一倒挡齿12与第二倒挡齿42啮合,第二同步器16挂向三挡齿15,并啮合连接第三输出齿34,由第二常啮合齿31输出动力,实现倒挡动力的传递输出,其余齿轮空转,

本实用新型未描述部分与现有技术一致,在此不作赘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