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栓、垫圈、螺栓组件以及防跟转螺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30280阅读:516来源:国知局
螺栓、垫圈、螺栓组件以及防跟转螺栓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连接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螺栓、垫圈、螺栓组件以及防跟转螺栓装置。



背景技术:

在机械设备的装配中,不同部件之间连接的表面称为结合面,而部件之间用螺栓连接起来的结合面称为螺栓结合面,结合面的特性通常对机械设备整体的性能影响很大。螺栓结合面特性由两个部件的连接面的特性以及螺栓的螺纹连接强度等因素决定,由于螺栓结合面可能既承受法向预紧力,还要承受工作载荷,例如弯矩等,因此需要通过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来获取螺栓结合面的特性。

目前通常采用测试螺栓载荷来检测螺栓结合面是否存在弯矩,现有测试螺栓载荷的方法是通过垫片式传感器测量,在螺栓本体上安装类似垫片的压力传感器,通过测试压力传感器受的压力,得到螺栓的拉力,由于垫片式压力传感器的材质与实际垫片的材质不一致,摩擦系数不一致,导致通过力矩法给压力传感器施加的预紧力与实际预紧力存在偏差,测试不准确。采用在螺栓相应处粘贴应变片进行螺栓载荷测试的方式中,由于螺母与被连接面间的垫片的材质与实际垫片一致,可以得到螺栓的实际预紧力,而且通用性强,可以适用于各种规格螺栓的螺栓载荷测试。

当在螺栓上采用粘贴应变片的方式组成螺栓传感器进行螺栓载荷测试时,需要将应变片帖附在螺栓本体上,而应变片与应变仪连接的导线则需要沿螺栓本体向外引出。但是,在给螺栓传感器施加预紧力时,螺栓往往会跟随螺母旋转,可能导致应变片的信号线被压断,而导致载荷测试失败。

因此亟需一种新的螺栓、垫圈、螺栓组件以及防跟转螺栓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螺栓、垫圈、螺栓组件以及防跟转螺栓装置,能够在对螺栓与螺母进行锁紧操作时,阻止螺栓跟随螺母一起转动,进而避免出现沿螺栓本体布置的信号线被压断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螺栓组件,包括:螺栓、螺母和垫圈,其中,螺母旋紧在螺栓的螺纹段上;垫圈具有供螺栓穿过的开口,并且垫圈套装于螺栓上的相对螺母的内侧;其中,垫圈和螺栓相互接合,使得垫圈和螺栓之间不会发生相对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垫圈沿周向设置有限制部,螺栓设置有接收限制部的接收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限制部包括沿垫圈的侧壁开设的螺纹孔以及穿过螺纹孔向内伸出的限位螺栓;接收部包括设置在螺栓的外周面上以接收限位螺栓的凹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凹槽为沿螺栓的轴向延伸的跑道形凹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限制部为从垫圈的内壁径向向内突出的凸卡体,接收部为设置在螺栓的外表面上并沿螺栓的轴向延伸的狭槽,狭槽在螺栓的端部敞开以使凸卡体能够进入狭槽并在该狭槽中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垫圈是环状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限制部为多个并且沿垫圈的周向均匀分布,接收部设置在螺栓上与限制部相对应的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接收部设置于螺栓的螺纹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垫圈背离螺母的端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凹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垫圈背离螺母的端部表面为粗糙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螺栓沿其外周设置有限制部,垫圈设置有接收限制部的接收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螺栓为双头螺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螺栓组件,该螺栓组件包括:螺栓和垫圈,垫圈具有供螺栓穿过的开口,垫圈套装于螺栓上,并且垫圈和螺栓相互接合,使得垫圈和螺栓之间不会发生相对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螺栓,螺栓的外周面上,对应套设于螺栓外的垫圈沿侧壁贯穿设置的可供限位螺栓穿入的螺纹孔设置有凹槽,通过限位螺栓贯穿螺纹孔与凹槽配合,以使垫圈与螺栓相互接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螺栓,螺栓的外周面上沿轴向对应套设于螺栓外的垫圈沿内壁径向向内突出设置的凸卡体延伸设置有狭槽,并且狭槽在螺栓的端部敞开以使凸卡体能够进入狭槽并在该狭槽中移动,通过凸卡体与狭槽配合,以使垫圈与螺栓相互接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垫圈,垫圈沿其轴向设置有能够供螺栓穿过的开口,并且垫圈沿其侧壁对应螺栓外周面上设置的凹槽贯穿设置有可供限位螺栓穿入的螺纹孔,通过限位螺栓贯穿螺纹孔与凹槽配合,以使垫圈与螺栓相互接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又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垫圈,垫圈沿其轴向设置有能够供螺栓穿过的开口,并且垫圈沿其内壁对应贯通设置在螺栓的外表面上并沿螺栓的轴向延伸的狭槽径向向内突出设置有凸卡体,通过凸卡体与狭槽配合,以使垫圈与螺栓相互接合。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紧固被连接件的防跟转螺栓装置,在采用螺栓和螺母对被连接件进行连接紧固时,通过在螺母和被连接件之间设置能够与螺栓接合的垫圈,使垫圈和螺栓之间不会发生相对转动。从而在对螺母施加预紧力时,能够通过垫圈限制螺栓进行轴向转动,进而防止螺栓跟随螺母一起转动,避免螺栓本体上布置的信号线被压断。

附图说明

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其中:

通过阅读以下参照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防跟转螺栓装置与被连接件连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示出图1中的防跟转螺栓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示出对图2所示的防跟转螺栓装置部分结构进行剖切后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防跟转螺栓装置的螺栓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是示出图3中的防跟转螺栓装置的垫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防跟转螺栓装置的螺栓与垫圈的接合状态示意图;

图7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防跟转螺栓装置的螺栓与垫圈的接合状态示意图。

其中:1-防跟转螺栓装置;10-螺栓;11-圆柱段;12-螺纹段;13-螺纹段;131-凹槽;14a-狭槽;14b-凸卡体;20-垫圈;21-凹口;22-螺纹孔;23a-凸卡体;23b-狭槽;30-限位螺栓;40-螺母;50-螺母;2a-被连接件;2b-被连接件;2c-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更好的理解。在附图和下面的描述中,至少部分的公知结构和技术没有被示出,以便避免对本实用新型造成不必要的模糊;并且,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区域和层的厚度。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此外,下文中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

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防跟转螺栓装置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防跟转螺栓装置能够作为螺栓传感器安装于被测试部件的待测试位置处,在对被测试部件进行连接紧固的同时,用于测试待测试位置是否存在弯矩。当作为螺栓传感器时,需要将应变片贴附于螺栓本体处,并且在螺栓本处体沿轴向开设引线槽,将应变片的信号线通过引线槽向外引出,与外部的应变仪连接,对螺栓传感器本身的受力情况进行实时监测,进一步监测被连接件的待测位置处是否存在弯矩。而本实用新型的防跟转螺栓装置能够防止螺栓跟随紧固的螺母一起转动,从而避免沿螺栓本体布置的应变片的信号线被压断。例如本实用新型的防跟转螺栓装置可以被安装于风力发电机的变桨轴承处,作为测试变桨轴承处是否存在弯矩的螺栓传感器。另外,防跟转螺栓装置作为螺栓传感器还可以被安装于其他的被连接件的待测试位置处,对待测试位置的受力情况进行检测。当然本实用新型的防跟转螺栓装置也可以作为普通的连接螺栓,只对被连接件进行连接紧固,防止螺栓跟随螺母一起转动,避免由于螺栓跟随螺母一起转动而导致对被连接件的紧固力失效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图1至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跟转螺栓装置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见图1示出的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防跟转螺栓装置1与被连接件2a、2b连接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防跟转螺栓装置1包括:螺栓10、垫圈20、螺母40、以及螺母50,其中,螺栓10穿过被连接件2a、2b(同上述被测试部件)的连接孔2c,通过其两端的螺纹段分别与螺母40以及螺母50配合对被连接件2a、2b进行连接紧固。垫圈20为中空结构,并被压紧在螺母40和被连接件2a的表面之间,使得垫圈20靠近被连接件2a一侧的端面贴合于被连接件2a的表面,与被连接件2a的表面之间不会出现相对移动。并且螺栓10和垫圈20通过相互接合,使得螺栓10能够被垫圈20牵制,不会与垫圈20之间发生相对转动,从而在螺母40与螺栓10的螺纹段配合锁紧的过程中,阻止螺栓10跟随螺母40一起转动。避免在对螺母40施加预紧力时,由于螺栓10跟随螺母40一起转动造成沿螺栓10本体布置的应变片的信号线被压断的问题。

请一并参见图2,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防跟转螺栓装置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螺栓10为双头螺栓,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螺栓10还可以是六角头螺栓、沉头螺栓等。如图2中所示的防跟转螺栓装置1,将其部分组件进行剖切后,可以看到螺栓10的本体包括中间的圆柱段11以及分别连接于圆柱段11两端的螺纹段12和螺纹段13。应变片(图中未示出)设置于圆柱段11处,示例性地,可以通过在圆柱段11处开设安装槽,采用粘贴的方式将应变片贴附于安装槽中,或者也可以将应变片直接贴附于圆柱段11的表面。应变片的信号线通过在圆柱段11以及螺纹段13处沿轴向开设的引线槽向外引出,并与外部的应变仪连接,从而将螺栓10的载荷测试结果进行输出。

在将防跟转螺栓装置1安装于被连接件2a、2b的待测试位置,即连接孔2c中时,螺栓10由螺纹段12一端插入连接孔2c中,使得圆柱段11以及部分的螺纹段13贯穿于被连接件2a、2b的连接孔2c中,而螺纹段12和螺纹段13分别从连接孔2c的两侧伸出。位于连接孔2c一侧的螺纹段12与螺母50配合,以将螺纹段12在连接孔2c的一侧进行固定,位于连接孔2c另一侧的螺纹段13从连接孔2c伸出后依次套装垫圈20以及螺母40,并通过螺母40将垫圈20压紧于螺母40与被连接件2a之间。从而可以将被连接件2a、2b紧固连接于螺母50和螺母40之间,使螺栓10被稳固安装于待测位置。因此,螺纹段12的长度由与其连接的螺母50的轴向长度决定,圆柱段11的长度由被连接部件2a、2b的连接孔2a的孔深决定,螺纹段13的长度由垫圈20以及螺母40的轴向长度决定。当然螺栓10还可以将螺纹段12以及螺纹段13的部分长度伸入连接孔2c中,以便为螺母40和螺母50提供更充足的螺纹配合长度。

请一并参见图3、图4和图5,其中,图3示出了对图2所示的防跟转螺栓装置1部分结构进行剖切后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防跟转螺栓装置1的螺栓10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3中的防跟转螺栓装置1的垫圈2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为使螺栓10和垫圈20实现接合作用,垫圈20沿周向设置有限制部,而螺栓10的螺纹段13外周与限制部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能够接收该限制部的接收部。在本实施例中,螺栓10的螺纹段13沿其外周均匀设置有多个接收部,该接收部为沿螺栓10轴向延伸设置的跑道形的凹槽131。对应地,限制部包括垫圈20上的螺纹孔22以及限位螺栓30。

垫圈20为中空的环形结构,其采用金属材料制成,示例性地,垫圈20可以采用与螺栓10相同的材料,并且垫圈20的壁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的强度进行设置。垫圈20的内径需要设置为大于螺栓10的直径,使得将垫圈20套装于圆柱段11以及螺纹段13处后,能够与圆柱段11以及螺纹段13的外表面之间保持预定间隙,并通过螺母40的压紧作用使垫圈20被朝向被连接件2a方向压紧并充分贴合于被连接件2a的表面,从而使固定连接后的垫圈20在被连接件2a的表面处不会发生移动。

垫圈20的侧壁处沿周向对应安装于其内部的螺栓10的凹槽131设置有多个螺纹孔22。限位螺栓30为圆柱形螺钉,其可以采用与螺栓10相同的材料制成,并且限位螺栓30的直径对应垫圈20的螺纹孔22设置。当将垫圈20套装于螺纹段13处后,多个限位螺栓30沿多个螺纹孔22穿入并沿螺栓10径向向内伸入,使得限位螺栓30伸入垫圈20的一端最终抵触并嵌卡在凹槽131中。

由于凹槽131为跑道形,其沿螺栓10的周向的宽度与限位螺栓30的直径大致相等,使得凹槽131与限位螺栓30嵌卡配合后,只能允许限位螺栓30在凹槽131中沿螺栓10的轴向具有一定的活动范围,而不允许限位螺栓30相对螺栓10发生周向转动。在限位螺栓30的限制作用下,垫圈20同样只能被允许沿螺栓10轴向具有一定的活动范围,而不会相对螺栓10发生周向的转动。在将螺母40配合于螺纹段13处,并对螺母40施加预紧力操作时,螺母40首先能够通过其压紧力将垫圈20沿螺栓10轴向朝向被连接件2a方向压紧,此时由于限位螺栓30沿螺栓10轴向具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因此允许垫圈20朝向被连接件2a方向移动,使垫圈20与被连接件2a的表面紧密地贴合。

垫圈20与螺栓10之间由于采用嵌卡的方式进行接合,能够使得垫圈20与螺栓10之间不会发生相对转动现象,从而使得与被连接件2a表面贴合后的垫圈20能够限制螺栓10发生沿轴向的转动。从而在对螺母40施加预紧力操作时,螺栓10不会跟随螺母40一起转动,进而增加了螺栓10对被连接件2a、2b连接的紧固力,并能够避免布置在螺栓10处的信号线被压断。对于实现普通连接作用的防跟转螺栓装置1来说能够有效提高设备结合面处的连接可靠性;而对于作为螺栓传感器的防跟转螺栓装置1来说,能够避免以往需要对应变片的信号线进行频繁更换,从而增加试验过程的可靠性,并且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使垫圈20相对于被连接件2a的表面不会发生相对移动,还可以将垫圈20与被连接件2a贴合的端面设置为粗糙表面。示例性地,垫圈20的面向被连接件2a的端面可以采用进行表面粗糙处理的方式,或者在垫圈20的面向被连接件2a的端面处铺设一层石英砂的方式来增加垫圈20与被连接件2a接触表面的粗糙程度。进而使垫圈20贴合被连接件2a表面后,垫圈20不会相对于被连接件2a表面出现移动现象。

在防跟转螺栓装置1作为螺栓传感器的示例中,为了引出粘贴于螺栓10的圆柱段11处的应变片的信号线,垫圈20上设置有多个凹口21,凹口21开设于垫圈20面向被连接件2a一侧的端部。通过设置凹口21,能够使应变片的信号线由螺栓10处的引线槽导出并经由凹口21被引至外部与应变仪连接。在便于引出应变片的信号线的同时,还可以对多个信号线的引出位置进行固定,防止信号线相互缠绕布置混乱。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凹槽131的设置深度不进行限制,只要凹槽131的设置深度能够满足螺栓10的强度需要,并且能够实现对限位螺栓30的嵌卡作用即可。另外,由于垫圈20与螺栓10之间具有空隙,不需要螺纹配合,因此接收部也可以不设置在螺纹段13处。例如接收部可以设置在圆柱段11处,或者设置在圆柱段11和螺纹段13的交接处。上述两种接收部的设置方式同样可以在垫圈20套装于螺栓10后通过限位螺栓30与凹槽131配合,实现垫圈20对螺栓10的沿轴向转动的限制作用,并进一步通过螺母40将垫圈20压紧。

在上述实施例中,垫圈20为中空的环形结构,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限于此。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垫圈20还可以是中空的方形结构、中空的椭圆形结构或者中空的其他形状的结构。同样可以在垫圈20的侧壁处开设螺纹孔22,通过限位螺栓30经由螺纹孔22穿入与凹槽131实现嵌卡配合作用。

在上述实施例中,接收部为跑道形的凹槽131,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不限于此。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接收部还可以是长条形凹槽或者圆形凹槽,当接收部为长方形凹槽时,其作用原理与跑道形的凹槽131的作用原理相同。但是当接收部为圆形凹槽时,接收部此时既不允许限位螺栓30相对垫圈20发生轴向转动,也不允许限位螺栓30相对垫圈20发生沿轴向的移动,通过垫圈20直接将螺栓10进行固定。并且,凹槽131还可以不采用均匀设置的形式,仅是沿螺纹段13外周设置多个凹槽131,并且垫圈20对应地设置能够与凹槽131配合的多个螺纹孔22以及限位螺栓30即可。当然限制部和接收部的数量还可以为一个,只是需要使限制部和接收部沿螺栓10的周向具有足够的宽度即可。

当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跟转螺栓装置1中的防止螺栓10跟随螺母40转动时采取的螺栓10与垫圈20之间的接合方式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接合方式。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防跟转螺栓装置1的螺栓10与垫圈20的接合状态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防跟转螺栓装置1中的螺栓10和垫圈20之间采取另一种接合方式,防止螺栓10跟随螺母40a转动。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为使螺栓10和垫圈20实现接合作用,依然采取在垫圈20沿周向设置限制部,而螺栓10的螺纹段(未示出)外周对应限制部设置能够接收该限制部的接收部的方式。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限制部为由垫圈20的内壁径向向内突出的凸卡体23a,接收部为设置在螺栓10的外表面上并沿螺栓10的轴向延伸的狭槽14a,狭槽14a在螺栓10的端部敞开以使凸卡体23a能够进入狭槽14a并在该狭槽14a中移动。使得20能够在螺母40(未示出)的压紧作用下紧密贴合于被连接件2a的表面,并且凸卡体23a能够与狭槽14a配合嵌卡,使螺栓10和垫圈20之间不会出现相对转动。当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于凸卡体23a在垫圈20内壁设置的轴向延伸长度不进行限制,可以使凸卡体23a与垫圈20等长或者小于垫圈20的长度。同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于凸卡体23a在垫圈20内壁的径向延伸长度也不进行限制,凸卡体23a的径向延伸长度由垫圈20与螺栓10之间的预留空隙决定,只要使得凸卡体23a能够与狭槽14a实现嵌卡配合即可。另外本实施例中对于凸卡体23a以及狭槽14a的设置数量以及形状也不进行限制,图中只示例性地示出了垫圈20具有两个凸卡体23a,对应地螺栓10具有两个狭槽14a的情况,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更多个凸卡体23a和狭槽14a,只要通过凸卡体23a与狭槽14a的嵌卡配合能够使得螺栓10和垫圈20之间不会发生相对转动即可。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防跟转螺栓装置1的螺栓10与垫圈20的接合状态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防跟转螺栓装置1中的螺栓10和垫圈20之间采取另一种接合方式,防止螺栓10跟随螺母40转动。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为使螺栓10和垫圈20实现接合作用,螺栓10沿外周设置有限制部,而垫圈20对应螺栓10的限制部设置有能够接收该限制部的接收部。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限制部为一体地由螺栓10径向向外凸出的凸卡体14b,接收部为设置在垫圈20的内壁上并沿垫圈20的轴向延伸的狭槽23b。狭槽23b在垫圈20面向被连接件2a一侧的端部敞开以使所述凸卡体14b能够进入狭槽23b并在该狭槽23b中移动,使得在将垫圈20套装于螺栓10后,凸卡体14b能够嵌卡于狭槽23b中,使螺栓10和垫圈20之间不会出现相对转动。并且凸卡体14b沿螺栓10轴向的延伸长度由垫圈20的狭槽23b的轴向延伸长度决定,可以将凸卡体14b的长度设置为与狭槽23b的轴向延伸长度相等或者小于狭槽23b的轴向延伸长度。而垫圈20的狭槽23b沿轴向的长度可以被设置为与垫圈20的轴向长度相等或者小于垫圈20的轴向长度。另外本实施例中对于凸卡体14b以及狭槽23b的设置数量以及形状也不进行限制,图中只示例性地示出了螺栓10具有两个凸卡体14b,对应地垫圈20具有两个狭槽23b的情况,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更多个凸卡体14b和狭槽23b,只要通过凸卡体14b与狭槽23b的嵌卡作用,能够使得螺栓10和垫圈20之间不会发生相对转动即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螺栓组件,该螺栓组件包括上述的螺栓10和垫圈20,垫圈20具有供螺栓10穿过的开口,以使垫圈20套装于螺栓10外,并且垫圈20和螺栓10相互接合,使得垫圈20和螺栓10之间不会发生相对转动。防止在使用螺栓10进行紧固操作时,螺栓10跟随与其配合的螺母一同转动而造成沿螺栓本体上布置的信号线容易被压断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螺栓10,螺栓10的外周面上,对应套设于螺栓10外的垫圈20沿侧壁贯穿设置的可供限位螺栓30穿入的螺纹孔22设置有凹槽131,通过限位螺栓30贯穿螺纹孔22与凹槽131配合,以使垫圈20与螺栓10相互接合。由此,限位螺栓30作为限制部,而由螺栓10上设置的凹槽131作为能够接收限制部的接收部。通过在螺栓10上设置凹槽131,采用限位螺栓30来与具有螺纹孔22的垫圈20接合,防止在使用螺栓10进行紧固操作时,螺栓10跟随与其配合的螺母一同转动而造成紧固力不足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螺栓10,螺栓10的外周面上沿轴向对应套设于螺栓10外的垫圈20沿内壁径向向内突出设置的凸卡体23a延伸设置有狭槽14a,并且狭槽14a在螺栓10的端部敞开以使凸卡体23a能够进入狭槽14a并在该狭槽14a中移动,通过凸卡体23a与狭槽14a配合,以使垫圈20与螺栓10相互接合。由此,垫圈20的凸卡体23a作为限制部,而由螺栓10上设置的狭槽14a作为能够接收限制部的接收部。通过在螺栓10上设置狭槽14a,采用凸卡体23a来与狭槽14a配合使螺栓10和垫圈20接合,能够防止在使用螺栓10进行紧固操作时,螺栓10跟随与其配合的螺母一同转动而造成紧固力不足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垫圈20,垫圈20沿其轴向设置有能够供螺栓10穿过的开口,并且垫圈20沿其侧壁对应螺栓10外周面上设置的凹槽131贯穿设置有可供限位螺栓30穿入的螺纹孔22,通过限位螺栓30贯穿螺纹孔22与凹槽131配合,以使垫圈20与螺栓10相互接合。由此,限位螺栓30作为限制部,而由螺栓10上设置的凹槽131作为能够接收限制部的接收部。通过在垫圈20上贯穿设置螺纹孔22,采用限位螺栓30穿过螺纹孔22与螺栓10接合,防止在使用垫圈20辅助螺栓10进行紧固操作时,螺栓10跟随与其配合的螺母一同转动而造成紧固力不足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垫圈20,垫圈20沿其轴向设置有能够供螺栓10穿过的开口,并且垫圈20沿其内壁对应贯通设置在螺栓10的外表面上并沿螺栓10的轴向延伸的狭槽14a径向向内突出设置有凸卡体23a,通过凸卡体23a与狭槽14a配合,以使垫圈20与螺栓10相互接合。由此,垫圈20的凸卡体23a作为限制部,而由螺栓10上设置的狭槽14a作为能够接收限制部的接收部。通过在垫圈20上设置凸卡体23a,采用狭槽14a来与凸卡体23a配合使螺栓10和垫圈20接合,能够防止在使用垫圈20辅助螺栓10进行紧固操作时,螺栓10跟随与其配合的螺母一同转动而造成沿螺栓本体上布置的信号线容易被压断的问题。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紧固被连接件的防跟转螺栓装置,在采用螺栓和螺母对被连接件进行连接紧固时,通过在螺母和被连接件之间设置能够与螺栓接合的垫圈,使垫圈和螺栓之间不会发生相对转动。从而在对螺母施加预紧力时,能够通过垫圈限制螺栓进行轴向转动,进而防止螺栓跟随螺母一起转动,避免螺栓本体上布置的信号线被压断。

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而不脱离其精神和本质特征。因此,当前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都被看作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定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非上述描述定义,并且,落入权利要求的含义和等同物的范围内的全部改变从而都被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中。并且,在不同实施例中出现的不同技术特征可以进行组合,以取得有益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研究附图、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的基础上,应能理解并实现所揭示的实施例的其他变化的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