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止回阀及管道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30533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一种止回阀及管道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止回阀及管道组件。



背景技术:

止回阀又称单向阀或逆止阀,其作用是防止管路中的流体倒流。通常止回阀依靠流体流动的力量自行开启或关闭启闭件,以防止流体倒流。止回阀属于自动阀类,主要用于流体单向流动的管道上,只允许流体向一个方向流动,以防止发生事故。现有技术中的回阀,连接阀瓣的安装轴位于管道中,安装轴会受到管道中流体的影响,例如流体中的杂质会卡住安装轴,导致阀瓣不能完全封闭阀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止回阀,其阀瓣的安装轴不受阀体中流体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用上述止回阀的管道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止回阀,其包括阀体、阀盖、安装轴和阀瓣;阀体的内部具有阀腔,阀盖连接至阀体,阀体和阀盖中的至少一者开设有容纳安装轴的槽,槽远离流经阀腔的流体以避免流体流入槽;阀瓣的一端连接至安装轴并且阀瓣的另一端伸入阀腔,阀瓣相对于阀体可转动,并且阀瓣在流体回流的作用下封闭阀腔。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止回阀的阀体开设有第一槽并且阀盖开设有第二槽,安装轴的一部分容纳在第一槽中并且安装轴的另一部分容纳在第二槽中。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止回阀的第一槽包括两个第一安装槽和一个第二安装槽,第二安装槽位于两个第一安装槽之间,并且第二安装槽的深度大于第一安装槽的深度。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止回阀的第二槽包括两个第三安装槽和一个第四安装槽,第四安装槽位于两个第三安装槽之间,并且第四安装槽的深度大于第三安装槽的深度。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止回阀的阀瓣包括连接至安装轴的连接部;阀体开设有容纳连接部的第一开口,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第一开口中,第一开口将第二安装槽和阀腔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止回阀的阀体具有形成第一开口的第一安装部,第一安装部的底壁具有第一斜面,第一斜面靠近第二安装槽的一端高于远离第二安装槽的一端。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止回阀的阀盖开设有容纳连接部的第二开口,连接部的一部分容纳在第一开口中并且连接部的另一部分容纳在第二开口中,第二开口与第四安装槽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止回阀的阀瓣还包括连接至连接部的止回部;止回阀还包括连接至阀体的内壁的阀座,阀座的中部具有流通口;止回部的面积大于流通口的面积,止回部在流体回流的作用下封闭流通口。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止回阀的阀座与阀体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40度至50度。

一种管道组件,其包括进液管道、出液管道以及上述任一项中的止回阀;进液管道连接至阀体的一端,出液管道连接至阀体的另一端。

本实用新型止回阀和管道组件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阀体和阀盖中的至少一者开设有槽,槽用于容纳安装轴,并且槽远离流经阀腔的流体设置,所以阀瓣的打开或封闭阀腔免受阀腔中流体的影响,避免了流体中的杂质流入槽,安装轴在槽内始终正常运转,使得阀瓣始终能封闭阀腔。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止回阀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止回阀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2中Ⅱ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止回阀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止回阀的阀盖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止回阀的阀瓣的示意图。

图标:100-止回阀;110-阀体;111-阀腔;112-进液腔;113-出液腔;114-第一槽;114a-第一安装槽;114b-第二安装槽;115-第一安装部;116-第一开口;117-第一斜面;130-阀盖;131-第二槽;131a-第三安装槽;131b-第四安装槽;133-第二安装部;135-第二开口;136-第二斜面;137-第一密封槽;150-安装轴;170-阀瓣;171-连接部;173-止回部;175-传压孔;177-第一通孔;190-阀座;191-流通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请参照图1-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止回阀100,其包括阀体110、阀盖130、安装轴150、阀瓣170以及阀座190。阀体110和阀盖130中的至少一者开设有槽,阀盖130连接至阀体110,安装轴150安装于槽中,阀瓣170连接至安装轴150,阀座190设置于阀体110的内部。

阀体110的内部具有阀腔111,阀腔111包括进液腔112和出液腔113,进液腔112和出液腔113之间相互连通,流体由进液腔112流向出液腔113。图5显示了阀盖130和阀体110的连接。阀盖130以及阀体110顶部设置有相互配合的螺孔。阀盖130通过螺孔栓接于阀体110的顶部。应当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阀盖130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设置于阀体110的顶部,如自压密封等方式。

阀体110和阀盖130中的至少一者开设有槽。在本实施例中,阀体110和阀盖130都开设有槽,即阀体110开设有第一槽114并且阀盖130开设有第二槽131,安装轴150的一部分安装于第一槽114,另一部分容纳于第二槽131。

应当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止回阀100可以不包括设置于阀盖130的第二槽131,此种情况下,安装轴150完全安装于第一槽114中;或者,可以不包括设置于阀体110的顶部的第一槽114,此种情况下,安装轴150完全安装于阀盖130内壁的第二槽131中。

第一槽114开设于阀体110,第一槽114包括两个第一安装槽114a和一个第二安装槽114b。第二安装槽114b位于两个第一安装槽114a之间,并且第二安装槽114b与两个第一安装槽114a之间相互连通。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槽114b的深度大于第一安装槽114a的深度。阀体110还设置有第一安装部115,第一安装部115开设有第一开口116,第一开口116将第二安装槽114b与阀腔111连通。第一安装部115的底壁设置有第一斜面117,第一斜面117靠近第二安装槽114b的一端高于远离第二安装槽114b的一端。

第二槽131开设于阀盖130的内壁,第二槽131包括两个第三安装槽131a和一个第四安装槽131b。第四安装槽131b位于两个第三安装槽131a之间,并且第四安装槽131b与两个第三安装槽131a之间相互连通。第四安装槽131b的深度大于第三安装槽131a的深度。阀盖130的内部还设置有第二安装部133,第二安装部133开设有第二开口135,第二开口135与第四安装槽131b连通。第二安装部133的底壁设置有第二斜面136,第二斜面136的设置增大第四安装槽131b的容积。应当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三安装槽131a的深度可和第四安装槽131b的深度相同或者不包括第二斜面136。

阀盖130的内壁设置有第一密封槽137,第一密封槽137的大小和位置与阀体110顶部的开口相对应。第一密封槽137中安装有密封垫片(图未示),密封垫片选用不锈钢石墨缠绕垫片或者金属环垫片。第一密封槽137与密封垫片配合增强了阀盖130与阀体110之间的密封效果。

本实施例中,阀盖130和阀体110采用铸造工艺成型。第一槽114形成于阀体110的顶部;第二槽131形成于阀盖130的内壁。

请参照图6,阀瓣170包括连接部171和止回部173。连接部171为矩形,止回部173为类圆形。应当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连接部171可以和指挥部形状相同,均为矩形或者其它满足条件的形状。止回部173连接至连接部171的一端,连接部171的另一端连接至安装轴150,即连接部171与与安装轴150连接的一端的一部分安装至第一槽114中,并且连接部171通过第一开口116。连接部171的与安装轴150连接的另一部分安装至第二槽131中,并且连接部171通过第二开口135。止回部173伸进出液腔113。

阀瓣170采用韧性材料,如橡胶制成。具体地,阀瓣170采用丁腈橡胶与钢板经高温压制而成,耐冲刷,密封性能好。应当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阀瓣170也可以根据需要由其它材料,如金属制成。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止回阀100的止回部173远离连接部171的一端还可以设置有传压孔175,传压孔175的面积占止回部173的面积的3%-5%。该传压孔175能有效的消除水锤,特别适用于泵站压力输水管。

阀瓣170相对于阀体110可转动以打开或封闭阀腔111,以实现流体流通或者防止流体倒流的功能。具体地,阀瓣170的连接部171的宽度方向设置有第一通孔177,第一通孔177的直径大于安装轴150的直径,安装轴150穿过第一通孔177,并且安装轴150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于两个第一安装槽114a的侧壁上。应当理解,在包括阀座190的实施例中,阀瓣170用于封闭阀座190。

应当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阀瓣170相对于阀体110顶部的转动还可以通过其它结构实现。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阀瓣170的连接部171固定连接于安装轴150,安装轴150转动连接至阀体110。具体地,两个第一安装槽114a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二通孔(图未示),并且第二通孔的直径大于安装轴150的直径,安装轴150的两端分别伸进第二通孔。

请继续参照图2和图4,阀体110的内部还设置有阀座190,阀座190将阀体110的内部分为进液腔112和出液腔113。阀座190与阀瓣170之间靠设。阀座190为连接阀体110内部顶部和底壁的隔板,起支撑阀瓣170的作用。阀座190的中部设置有流通口191,允许流动流体通过。流通口191的面积小于阀瓣170的面积,以便于在流体回流时,阀瓣170能关闭流通口191,阻止流体回流。

阀座190倾斜设置于阀体110的内部,这种倾斜设置有利于流体的倒流对阀瓣170的止回作用的辅助。阀座190与阀体110的顶部之间的夹角α的度数为40度-50度,此时,流体回流的回弹力辅助阀瓣170对流通口191的密封。尤其当阀座190与阀体110的顶部之间的夹角α的度数为42度时,阀瓣170对流通口191的密封可以借助阀瓣170自身的重量以及流体回流的回弹力,在管道处于低压状态时,这种密封尤其适用。

阀座190与阀瓣170靠接的一侧的壁上设置有第二密封槽(图未示),第二密封槽呈环形,并且第二密封槽围绕流通口191设置。第二密封槽中设置有密封圈(图未示),密封圈可采用塑性材料如聚四氟乙烯、尼龙,也可以采用合成橡胶如丁腈橡胶等材料制成。密封圈增强了流体倒流时阀瓣170与与阀座190之间的密封性能,不仅如此,密封垫圈还配合韧性材料制成的阀瓣170起到缓冲阀瓣170与阀座190之间的撞击的作用,延长阀瓣170的使用寿命。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管道组件。该管道组件包括上述的止回阀100、进液管道以及出液管道。进液管道连接至止回阀100的进液腔112,出液管道连接至止回阀100的出液腔113。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止回阀100的防止流体倒流的原理如下:

当阀体110内部没有流体进入时,阀瓣170依靠于阀座190,阀瓣170的止回部173关闭阀座190的流通口191。当流体进入进液腔112,通过阀座190的流通口191,在流体压力作用下,阀瓣170相对于阀体110的顶部向流体的流动方向转动,阀瓣170的止回部173离开阀座190,打开阀座190的流通口191,流体通过流通口191进入出液腔113,随后流出阀体110。在异常状况下,流体出现倒流,此时,在倒流的流体压力以及阀瓣170自身重量的辅助下,阀瓣170相对于阀体110的顶部向流体倒流的方向转动,阀瓣170的止回部173回靠于阀座190,关闭阀座190的流通口191,流体不能通过流通口191回流进入进液腔112,以此实现防止流体的倒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止回阀100包括阀体110,阀体110内部开设有阀腔111,连接至阀体110的阀盖130、容纳于开设于阀体110和/或阀盖130的槽中的安装轴150以及一端连接至安装轴150另一端伸进阀腔111的阀瓣170,其中阀瓣170可通过安装轴150相对于阀体110转动以打开或封闭阀腔111,实现流体的正常流通或防止流体倒流。由于安装轴150设置于开设于阀体110和/或阀盖130的槽中,槽远离流经阀腔111的流体设置,所以阀瓣170的打开或封闭阀腔111可免受流经阀腔111的流体中的杂质的影响,更利于阀瓣170对阀腔111的密封,实现防止流体倒流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