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流截止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15839发布日期:2018-09-25 18:06阅读:63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阀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带节流功能的截止阀结构。



背景技术:

在空调系统中,主要包括压缩机、室内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节流装置、截止阀等部件,其中,截止阀主要用于连接室内机和室外机,并起到控制冷媒流路通断的作用;节流装置则主要用于控制冷媒的流量。

请参考图1,图1为现有一种典型截止阀的结构示意图。

该截止阀包括阀体1′和阀杆2′;其中,阀体1′的左端开设有第一通道11′,下端开设有第二通道12′;阀杆2′设于阀体1′的内腔中,阀杆2′上设置有外螺纹,阀体1′的内腔壁面上设有与阀杆2′的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从而阀杆2′转动时,在螺纹副的作用下在阀体1′内腔中上下运动,以便关闭或连通第一通道11′和第二通道12′。

空调机安装前,转动阀杆2′下移,以使第一通道11′和第二通道12′处于关闭状态,即将冷媒等流体通路断开,空调机安装后,再转动阀杆2′上移,以使第一通道11′和第二通道12′处于连通状态,即将冷媒等流体通路连通。

以图1所示,第二通道12′为室外系统侧通道,第一通道11′为室内系统侧通道,其外端设有与室内机连接用的接管螺母3′。

此外,该截止阀还在阀体右端设置有充注结构,以便于向空调机内填充冷媒。具体地,该充注结构包括与阀体1′内腔连通的第三通道13′,该第三通道13′内安装有气门芯4′,以便通过其向空调机内填充冷媒。当然,也可以不在截止阀阀体上设置充注结构,而将充注结构另行设置。

在现有技术中,节流装置通常由毛细管与单向阀组合构成,达到控制流量的目的。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提出了一种将节流装置与截止阀组合起来的技术方案,从而取消了毛细管结构,使产品整体更加紧凑。

然而目前的带节流装置的截止阀,一个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节流装置的具体设置位置以及设置方式,使得节流装置能够便于加工、便于和现有的截止阀结构相结合,而无需对现有的通用截止阀结构作过多的改动,以提高产品加工的适配性。另外,节流装置是否能够在截止阀阀体内顺利运动以起到节流作用,并且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节流功能的截止阀,可以直接依靠阀杆对阀芯进行定位,从而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为此,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节流截止阀,包括阀体,以及设置在所述阀体上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之间由阀口连通;

阀杆,可上下移动以开启或关闭所述阀口;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上形成有节流腔体,所述节流腔体内设置有阀芯。

所述节流腔体呈圆筒形,使得当所述阀芯上移至极限位置时,能直接与所述阀杆相抵接。

所述节流腔体下方的阀体上加工有第一节流通道,并形成节流阀口。

所述节流腔体与所述第一节流通道一次加工成型。

所述阀体内设置有小阀座,所述小阀座上加工有节流阀口和第一节流通道。

所述阀体的下端部设置有阀体台阶,所述小阀座通过压配的方式抵接在所述阀体台阶上。

所述阀芯沿自身的中心轴线设置有上下贯穿的第二节流通道。

所述阀芯的外周壁上设置有欠缺部,使得流体可以沿着所述阀芯的外周轴向地自由流通。

所述欠缺部为若干缺口部,使得所述阀芯的外周形成若干滑动部,所述滑动部可沿着所述节流腔体自由滑动。

在节流截止阀的内部,在所述阀芯与所述第一节流通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过滤部件以及第二过滤部件。

本发明提供的节流截止阀,直接依靠阀杆对阀芯进行定位,而无需在阀体内部再设置专用的结构来对阀芯的向上移动进行限制,不仅结构设计简单紧凑,而且减少了不必要的焊点,质量更加可靠。同时产品的铜材使用也可以得到减少,因而能进一步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一种典型截止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节流截止阀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提供节流截止阀第一实施例另一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提供节流截止阀阀芯部件横截面图;

图5为本发明所提供节流截止阀阀芯部件立体视图;

图6为本发明所提供节流截止阀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2,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节流截止阀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节流截止阀包括阀体10和阀杆20;其中,阀体10具有第一通道11和第二通道12,两者通过阀口13连通;阀杆20设于阀体10的内腔,可上下移动以开启或关闭所述阀口13,以便使第一通道11和第二通道12连通或者切断。

通常,阀杆20与阀体10的内腔通过螺纹副配合,转动阀杆20时,利用螺纹副实现阀杆20的上下移动以远离或接触阀口13。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通道12中还设置有节流阀口121,使得,第二通道12中,在阀口13与节流阀口121之间形成节流腔体122。节流腔体122可以通过切削加工成型,其上部具有相同的内径,使得节流腔体122大体呈圆筒形。节流腔体122的下方的阀体上,加工有第一节流通道124,从而形成节流阀口121。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节流通道124一体地成型于阀体10的内部,具体地,可以通过钻削加工的方式成型。这种设置方式,节流阀口121直接成形在阀体10上,使得节流腔体122与第一节流通道121能一次加工成型,从而使下文所述的阀芯123能与节流阀口121保持良好的同轴度。

在节流腔体122中,设置有阀芯123,阀芯123具有与第二通道12的内径相适配的外径,从而使得阀芯123可以在第二通道12内可沿着中心轴线无偏转地上下移动。当阀芯123向上移动至极限位置时,其顶部1231与阀杆20相抵接而被阻挡。

阀芯123沿着自身的中心轴线设置有上下贯穿的第二节流通道125,当阀芯123向下移动至极限位置,与节流阀口121相接触时,冷媒可以从第二节流通道125的顶部流入,经第二节流通道125节流之后,流经节流阀口121,并流出第二通道12。

阀芯123的外周壁上设置有欠缺部,使得节流腔体122内,流体可以沿着阀芯123的外周自由地上下流通。本发明并不对阀芯外周部的欠缺部的具体设置方式作出限定,只需要满足流体可自由流经阀芯123的外周壁即可。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方式中给出了其中一种具体的阀芯结构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此设计思路的启示下,可以对阀芯作出各种等同的变换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阀芯123的外周采用设置若干缺口部126的方式,如图4、图5所示。图4是阀芯部件的横截面视图,图5为立体视图。由于若干缺口部126的设置,使得阀芯123的外周形成了若干滑动部127,滑动部127可以沿着节流腔体122自由地滑动,而冷媒则可以自由地沿着若干缺口部126流动。

请参照图2,当冷媒从第一通道11流入截止阀时,当需要节流时,操作阀杆20,使阀杆20上升,从而将阀口13打开,使第一通道11与第二通道12相连通。此时,在压力差的作用下,阀芯123向下移动,与节流阀口121相抵接,冷媒无法从缺口部126绕开阀芯123直接流入节流阀口121,而只能从第二节流通道125流入,并流经节流阀口121、第一节流通道124后流出第二通道12,从而达到节流的目的。

请参照图3,图3为本发明所提供节流截止阀第一实施例另一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当冷媒流体从第二通道12流入,即图3所示方位中的下方向上流入,此时,由于压力差的作用,将阀芯123向上推至极限位置,与阀杆20相抵接。冷媒从第一节流通道124流入,流经节流阀口121后,从阀芯外周设置的缺口部126流过,并流向第一通道11。在该工作状态下,节流阀口121起到节流作用。

由于第一节流通道124和第二节流通道125的孔径较小,为了防止制冷系统中的杂质堵塞节流通道,还可以在本实施方式提供的节流截止阀中设置过滤装置,即在阀芯123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过滤部件128以及第二过滤部件129,第一过滤部件128和第二过滤部件129均可以采用常用的固定方式进行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在第二过滤部件129上设置折边1291,然后将接管4装配入阀体10,将折边1291抵压在阀体内的台阶上,然后通过焊接进行固定。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过滤部件的固定并不限于以上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过滤部件128以及第二过滤部件129的具体设置部位并不进行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只需满足过滤部件设置在节流截止阀内部,并位于阀芯123和第一节流通道124的两侧即可。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节流截止阀,在装配时,可以将阀芯123从截止阀的上端往下装入,再后再装入阀杆20,即,完全可以采用现有普通截止阀的装配方式,产品的通用性更强。

请参照图6,图6是本发明所提供节流截止阀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以下仅对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具有相同结构且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采用同一附图标记。

在第二实施例中,在阀体10的内部单独设置有小阀座15,并将节流阀口121和第一节流通道124都加工在小阀座15上。具体而言,在阀体10的下端部设置阀体台阶101,将小阀座15压配入阀体,通过比如焊接等方式进行固定。其余部件的结构以及另一种工作状态均可参照第一实施例进行理解,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节流截止阀,阀芯123既可以从阀体10的上端装入,也可以选择从阀体10的下端往上装入,从而降低了对安装条件的需求,可以灵活选择现有的生产线及工装设计,从而降低制造成本。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节流截止阀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