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夹持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02101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气动夹持部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动夹持部件,尤其是指一种结构简单的气动夹持部件。
背景技术
:气动夹持部件用于夹持各种物体,目前市场上的气动夹持部件大部分为活塞配合机械部件组成的传动机构和动作转换机构,整体体积庞大,结构复杂,安装和维修极其不方便,生产成本较高;利用空气推动活塞配合传动机构实现待夹持物件被夹持,还存在着效率低,夹持力小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气动夹持部件,以克服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针对
背景技术
所面临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藉由设置气室来配合夹臂,达到结构简单,组装容易效果的气动夹持部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气动夹持部件,用以供气体进入使得待夹持物件被夹持,其包括一夹持件具有一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的一侧设有至少二夹臂,每一所述夹臂具有一连接部和自所述连接部延伸的一夹持部,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主体部,所述夹持部用以夹持待夹持物件;至少一底座,其具有一收容腔,至少一通气口与所述收容腔贯通,至少一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位于一个所述夹臂和对应的所述收容腔的内壁之间并相互接触,所述抵接部、所述夹臂和所述收容腔的内壁共同形成一气室,所述通气口与所述气室贯通,所述通气口用以供气体进入并使得气体位于所述气室,所述夹持部位于所述气室外;至少一间隙位于两个所述连接部之间,且延伸至两个所述夹持部之间,气体未进入所述气室时,待夹持物件用以位于所述间隙,且两个所述夹持部与待夹持物件不接触,气体进入所述气室时,待夹持物件位于所述间隙,且两个所述夹持部夹持待夹持物件。进一步,所述底座具有相对设置的一上基体和一下基体,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基体与所述上基体和所述下基体共同形成所述收容腔,一前基体位于所述收容腔的前端,所述主体部和两个所述夹臂位于两个所述侧基体之间,所述抵接部接触所述侧基体远离所述前基体的一端,所述前基体、所述主体部、所述连接部、、所述抵接部和所述收容腔的内壁围成所述气室。进一步,所述通气口沿所述夹臂的延伸方向贯穿所述前基体。进一步,两个所述侧基体、所述上基体、所述下基体和所述前基体为分别单独成型,且相互组装构成所述底座。进一步,所述主体部的高度、所述连接部的高度、所述抵接部的高度与两个所述侧基体的高度相同,且均位于所述上基体和所述下基体之间,所述前基体抵接两个所述侧基体和所述主体部。进一步,所述收容腔的内壁凹设有相对的两个第一凹槽,所述主体部的两侧分别与对应所述第二凹槽形成一通气槽,每一所述通气槽、所述通气口和所述气室相贯通,气体依次通过所述通气口和所述通气槽,并进入所述气室。进一步,所述主体部的两侧对应分别设有一第二凹槽,且每一所述第一凹槽与对应地每一所述第二凹槽形成一所述通气槽。进一步,所述通气口与两个所述通气槽于沿所述夹臂的延伸方向部分错开设置。进一步,所述抵接部具有两个,两个所述抵接部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夹臂和对应的所述收容腔的内壁之间并相互接触,一个所述抵接部、一个所述夹臂和所述收容腔的内壁共同形成一个气室,另一个所述抵接部、另一个所述夹臂和所述收容腔的内壁共同形成另一个气室,气体位于两个所述气室。进一步,所述抵接部是自所述夹臂一体延伸形成。进一步,所述抵接部与所述连接部的相接处设有一第一凸部,气体未进入所述气室时,所述底座的内壁侧向抵接于所述第一凸部,所述抵接部靠近所述主体部的一端与所述底座的内壁接触,气体进入所述气室时,所述底座的内壁与所述第一凸部分离,所述抵接部靠近所述主体部的一端与所述底座的内壁接触。进一步,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抵接部的相接处设有一让位槽,所述底座的内壁部分进入所述让位槽。进一步,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底座的内壁之间设有一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分别抵接所述抵接部和所述底座的内壁。进一步,所述底座的内壁凹设一容纳槽,所述密封件位于所述容纳槽内,且所述密封件挤压所述抵接部。进一步,所述抵接部朝远离所述连接部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底座的内壁对应倾斜设置。进一步,自所述主体部靠近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设有两个延伸部,两个延伸部分别位于两个连接部远离所述间隙的两侧。进一步,所述主体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抵接部由密封材料制成。进一步,所述连接部的宽度朝所述夹持部的方向渐缩。进一步,两个所述夹臂分别设有一第二凸部位于所述间隙。进一步,至少一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主体部藉由一固定件活动连接。进一步,一个所述夹臂朝另一个所述夹臂的方向延伸出一插接部,另一个所述夹臂对应设有一插接口,气体进入所述气室时,所述插接部位于所述插接口。进一步,所述抵接部自另一个所述夹臂远离所述间隙的一侧延伸而成,所述插接口进一步延伸至所述抵接部内。进一步,至少一第一气囊收容于所述气室,所述第一气囊具有一第一气嘴,所述第一气嘴连通所述通气口,所述通气口供气体进入所述第一气嘴并位于所述第一气囊。进一步,所述收容腔的内壁凹设有相对的两个第一凹槽,所述主体部的两侧对应分别设有一第二凹槽,且每一所述第一凹槽与对应地每一所述第二凹槽形成一通气槽,所述第一凹槽远离所述通气口处凹设一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二凹槽对应凹设有一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和所述第二凹陷部分别与所述通气槽侧向贯通,所述第一气嘴位于所述第一凹陷部和所述第二凹陷部,气体依次进入所述通气口和所述通气槽并位于所述第一气囊。进一步,至少一第二气囊,所述第二气囊位于所述间隙中,所述第二气囊具有一第二气嘴,一通孔位于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二气嘴连通所述通孔,所述通孔供气体进入第二气嘴并位于第二气囊。上述气动夹持部件中,通过设置两个所述夹臂,且所述抵接部、所述夹臂和所述收容腔的内壁共同形成所述气室,所述通气口用以供气体进入所述气室,所述间隙位于两个所述连接部之间,且延伸至两个所述夹持部之间,气体未进入所述气室时,待夹持物件用以位于所述间隙,且两个所述夹持部与待夹持物件不接触,气体进入所述气室时,待夹持物件位于所述间隙,从而实现两个所述夹持部夹持待夹持物件,整个气动夹持部件不需要机械辅助机构,结构简单且组装容易,减少了成本,且气体经所述通气口直接到达所述气室,气体流通路径短,效率得到有效提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气动夹持部件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发明气动夹持部件第一实施例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发明气动夹持部件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局部组合图;图4为本发明气动夹持部件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5为本发明气动夹持部件第一实施例松开时的a-a线剖视图;图6为本发明气动夹持部件第一实施例夹紧时的剖视图;图7为本发明气动夹持部件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8为本发明气动夹持部件第二实施例松开时的剖视图;图9为本发明气动夹持部件第二实施例夹紧时的剖视图;图10为本发明气动夹持部件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11为本发明气动夹持部件第三实施例松开时的剖视图;图12为本发明气动夹持部件第三实施例夹紧时的剖视图;图13为本发明气动夹持部件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14为本发明气动夹持部件第四实施例松开时的剖视图;图15为本发明气动夹持部件第四实施例夹紧时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气动夹持部件100夹持件1主体部11通孔111延伸部112第二凹槽113第二凹陷部114夹臂12连接部121夹持部122第二凸部123插接口124插接部125抵接部13第一凸部131让位槽132底座2收容腔21通气口22气室23前基体24上基体25下基体26侧基体27第一凹槽271第一凹陷部272容纳槽273通气槽274第一气囊3第一气嘴31第二气囊4第二气嘴41待夹持物件5密封件6固定件7间隙8【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4和图5所示,为本发明气动夹持部件100的第一实施例,气动夹持部件100包括一底座2,一夹持件1,所述夹持件1设于所述底座2,所述气动夹持部件100用以供气体进入使得待夹持物件5被夹持。如图1、图5和图6所示,所述底座2具有相对设置的一上基体25和一下基体26,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基体27与所述上基体25和所述下基体26共同形成一收容腔21,一前基体24位于所述收容腔21的前端,所述前基体24从前至后贯穿生成一通气口22,且所述通气口22与所述收容腔21贯通。两个所述侧基体27相对的两侧分别凹设有相对的两个第一凹槽271,两个所述侧基体27远离所述前基体24的一端各凹设一容纳槽273。两个所述侧基体27、所述上基体25、所述下基体26和所述前基体24为分别单独成型,且配合多个螺钉相互组装构成所述底座2,所述底座2结构简单,维修方便,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为,所述底座2为一体成型的情况,当所述底座2为一体成型时,所述底座2组装容易,所述侧基体27、所述上基体25、所述下基体26和所述前基体24之间的配合精度高。如图5所示,所述夹持件1具有一主体部11,自所述主体部11的一侧设有二夹臂12,每一所述夹臂12具有一连接部121和自所述连接部121延伸的一夹持部122,所述连接部121连接所述主体部11,所述夹持部122用以夹持待夹持物件5,所述夹持部122的轮廓可以根据待夹持物件5的轮廓做出相应调整,以求保持夹持力的最大化。一间隙8位于两个所述连接部121之间,且延伸至两个所述夹持部122之间,待夹持物件5用以位于所述间隙8,所述间隙8减少了所述夹臂12之间过幅移动导致的撞击,也保持了所述夹臂12的弹性,更容易实现夹持待夹持物件5。如图5所示,每个所述夹臂12一体延伸形成一抵接部13,所述抵接部13与所述连接部121的相接处设有一第一凸部131,自所述主体部11靠近所述连接部121的一端设有两个延伸部112,两个延伸部112分别位于两个连接部121远离所述间隙8的两侧,所述延伸部112用来限制所述夹臂12的侧向移动,避免移动幅度过大导致所述夹臂12与所述侧基体27的撞击。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为,所述抵接部13与所述底座2一体成型,或者所述抵接部13独立成型的情况。如图5所示,两个所述抵接部13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夹臂12和对应的所述收容腔21的内壁之间并相互接触,一个所述抵接部13、一个所述夹臂12和所述收容腔21的内壁共同形成一个气室23,另一个所述抵接部13、另一个所述夹臂12和所述收容腔21的内壁共同形成另一个所述气室23,气体位于两个所述气室23,所述连接部121的宽度朝所述夹持部122的方向渐缩,当气体进入所述气室23时,所述连接部121起到引导气体流向的作用。如图5所示,气体未进入所述气室23时,所述底座2的内壁侧向抵接于所述第一凸部131,所述抵接部13靠近所述主体部11的一端与所述底座2的内壁接触,气体进入所述气室23时,所述底座2的内壁与所述第一凸部131分离,所述抵接部13靠近所述主体部11的一端与所述底座2的内壁接触,所述第一凸部131起到防止所述夹持件1移动幅度过大撞击到所述侧基体27而导致所述夹臂12撞坏的作用,所述第一凸部131与所述抵接部13的相接处设有一让位槽132,所述底座2的内壁部分进入所述让位槽132,减少所述侧基体27和所述第一凸部131的接触面,减小撞击力。所述抵接部13朝远离所述连接部121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底座2的内壁对应倾斜设置,实现所述夹臂12的侧向移动。如图5所示,所述通气口22沿所述夹臂12的延伸方向贯穿所述前基体24,所述主体部11和两个所述夹臂12位于两个所述侧基体27之间,所述抵接部13接触所述侧基体27远离所述前基体24的一端,所述前基体24、所述主体部11、所述连接部121、所述抵接部13和所述收容腔21的内壁围成所述气室23,所述气室23用以存储气体。所述主体部11的高度、所述连接部121的高度、所述抵接部13的高度与两个所述侧基体27的高度相同,且均位于所述上基体25和所述下基体26之间,所述前基体24抵接两个所述侧基体27和所述主体部11,使得所述气室23能够达到密闭效果。如图5所示,所述通气口22与所述收容腔21、所述气室23贯通,所述通气口22用以供气体进入并使得气体位于所述气室23,所述夹持部122位于所述气室23外,当气体未进入所述气室23时,待夹持物件5用以位于所述间隙8,且两个所述夹持部122与待夹持物件5不接触,当气体进入所述气室23时,待夹持物件5位于所述间隙8,且两个所述夹持部122夹持待夹持物件5,所述夹持部122位于所述气室23外使得所述夹持部122能够完成自由夹紧或松开待夹持物件5。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主体部11的两侧分别与对应所述第一凹槽271形成一通气槽274,每一所述通气槽274、所述通气口22和所述气室23相贯通,气体依次通过所述通气口22和所述通气槽274,并进入所述气室23。所述通气口22与两个所述通气槽274于沿所述夹臂12的延伸方向部分错开设置,气体实现分流且能够分别进入两个所述气室23,所述气动夹持部件100藉由两个所述气室23来配合两个所述夹臂12完成夹紧或松开待夹持物件5的动作,同样的原理,还存在所述气动夹持部件100藉由一个所述通气槽274贯通一个所述气室23来配合对应的一个所述夹臂12实现侧向移动,另一个所述夹臂12保持静止,两个所述夹臂12共同完成夹紧或松开待夹持物件5的情况,随着气体进入所述气室23,一个所述夹臂12开始沿另一所述夹臂12的方向移动,另一所述夹臂12始终静止,所述待夹持物件5位于所述间隙8,两个所述夹臂12相互配合实现对待夹持物件5的夹持。如图5所示,每一所述抵接部13与所述底座2的内壁之间设有一密封件6,所述密封件6分别抵接所述抵接部13和所述底座2的内壁,所述密封件6位于所述容纳槽273内,且所述密封件6挤压所述抵接部13,所述密封件6实现对气室23的密封作用。参见图7、图8和图9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两个所述夹臂12分别设有一第二凸部123位于所述间隙8,两个所述第二凸部123相对设置,用以限制所述夹持部122侧向移动,避免空夹时两个所述夹持部122之间的撞击,所述主体部11的两侧对应分别设有一第二凹槽113,且每一所述第一凹槽271与对应地每一所述第二凹槽113形成一所述通气槽274,且所述主体部11、所述连接部121和所述抵接部13由密封材料制成时,所述气室23可以实现在无需配合所述密封件6的情况下密封存储气体。参见图10、图11和图12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两个第一气囊3收容于所述气室23,所述第一气囊3具有一第一气嘴31,所述第一气嘴31连通所述通气口22,所述通气口22供气体进入所述第一气嘴31并位于所述第一气囊3,所述收容腔21的内壁凹设有相对的两个第一凹槽271,所述主体部11的两侧对应分别设有一第二凹槽113,且每一所述第一凹槽271与对应地每一所述第二凹槽113形成一通气槽274,所述第一凹槽271远离所述通气口22处凹设一第一凹陷部272,所述第二凹槽113对应凹设有一第二凹陷部114,所述第一凹陷部272和所述第二凹陷部114分别与所述通气槽274侧向贯通,所述第一气嘴31位于所述第一凹陷部272和所述第二凹陷部114,气体依次进入所述通气口22和所述通气槽274并位于所述第一气囊3,所述第一气囊3在无需所述密封件6的情况下能够密封气体,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为,所述气动夹持部件100只由一个所述第一气囊3配合相应的一个所述夹臂12实现侧向移动,而另一个所述夹臂12保持静止的情况。参见图13、图14和图15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一第二气囊4,所述第二气囊4位于所述间隙8中,所述第二气囊4具有一第二气嘴41,一通孔111位于所述主体部11,所述第二气嘴41连通所述通孔111,所述通孔111供气体进入第二气嘴41并位于第二气囊4,所述通气口22供气体进入所述第一气囊3时,所述第一气囊3位于所述夹臂12和所述侧基体27之间,所述夹臂12沿远离所述侧基体27方向移动,待夹持物件5位于所述间隙8,且两个所述夹持部122夹持待夹持物件5,所述通孔111放出所述第二气囊4的气体,气体由所述通孔111进入所述第二气囊4时,所述第二气囊4位于两个所述夹臂12之间,两个所述夹臂12分别侧向移动,所述第一气囊3由所述通气口22放出气体,所述第一气囊3和所述第二气囊4为弹性材料制成,因此,所述第一气囊3和所述第二气囊4能够实现因气体而产生的体积变化,气体进入所述第一气囊3或所述第二气囊4时,所述第一气囊3或所述第二气囊4体积变大,气体逸出所述第一气囊3或所述第二气囊4时,所述第一气囊3或所述第二气囊4体积变小,所述第一气囊3或所述第二气囊4的体积变化配合所述夹臂12实现待夹持物件5的夹紧或松开。如图14所示,所述连接部121与所述主体部11藉由一固定件7活动连接,所述固定件7设有一销钉,所述销钉贯穿所述连接部121,使得所述连接部121连接所述主体部11,实现所述夹臂12的侧向自由移动。此外,一个所述夹臂12朝另一个所述夹臂12的方向延伸出一插接部125,所述抵接部13自另一个所述夹臂12远离所述间隙8的一侧延伸而成,另一个所述夹臂12对应设有一插接口124,所述插接口124进一步延伸至所述抵接部13内,气体进入所述气室23时,所述插接部125位于所述插接口124,所述插接口124起到限位的作用,防止所述夹臂12移动幅度过大。综上所述,本发明气动夹持部件100有下列有益效果:(1)所述气动夹持部件100通过设置两个所述夹臂12,且所述抵接部13、所述夹臂12和所述收容腔21的内壁共同形成所述气室23,所述通气口22用以供气体进入所述气室23,气体经所述通气口22直接到达所述气室23,气体流通路径短,效率得到有效提高。(2)所述间隙8位于两个所述连接部121之间,且延伸至两个所述夹持部122之间,气体未进入所述气室23时,待夹持物件5用以位于所述间隙8,且两个所述夹持部122与待夹持物件5不接触,气体进入所述气室23时,待夹持物件5位于所述间隙8,从而实现两个所述夹持部122夹持待夹持物件5,所述气动夹持部件100与利用空气推动活塞配合传动机构的传统气动夹持部件100相比,整个气动夹持部件100不需要机械辅助机构,结构简单且组装容易,减少了成本。(3)所述上基体25、所述下基体26、所述侧基体27和所述前基体24共同围成所述收容腔21,所述主体部11和两个所述夹臂12位于两个所述侧基体27之间,所述夹持部122位于所述气室23外,整个所述气动夹持部件100完整小巧,占用空间小,拆卸维修简单方便,所述间隙8位于两个所述连接部121之间,且延伸至两个所述夹持部122之间,减少所述夹臂12之间过幅移动导致的撞击,也保持了所述夹臂12的弹性,更容易实现夹持待夹持物件5。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