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动黄油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87746阅读:99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油泵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动黄油泵。



背景技术:

现有的黄油泵大多采用挤压出油的方式,液体状态的油自然流入黄油泵外管套底部的进油口后,外管套底部内侧设置的提料板再将油通过挤压的方式抽到外界,如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 201884914 U,“气动黄油泵”,包括配气体、气室盖组件,配气体的顶部连接气管的一端,气管的另一端连接气室盖组件;气室盖组件包括气室盖,气室盖内由内向外依次设置有配气纸垫、配气阀座、限位板,限位板内设置配气滑块;限位板的一侧设置阻尼弹簧片,通过六角一字螺钉将阻尼弹簧片及限位板、配气阀座、配气纸垫固定设置于气室盖内;阻尼弹簧片套设于配气滑块上;通过内六角螺钉将气室盖固定连接于配气体的上部,使气室盖组件与配气体固定连接,该黄油泵就是采用自然流入进油口的进油方式,该进油方式受到油的流动性影响,若是在低温状态油的流动性差的时候,油无法自然流入进油口,黄油泵上提料板就无法将油输送到上方,这样的黄油泵不能用在温度较低的环境,同时,配气滑块需要不断滑动,容易磨损导致黄油泵出故障,不能正常工作,需要较为频繁的更换配气滑块进行维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黄油泵在低温状态下工作效率低、容易出故障的弊端,提供一种气动黄油泵,该黄油泵采用注塞式的进油方式,油的流动性对其工作效率影响较小,在油流动性差的时候仍然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同时该装置的动力部分将活塞部分进行重新设计,通过堵头对排气孔开启闭合的方式来控制气缸内气体的排放,堵头几乎不发生磨损,黄油泵不易发生故障。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气动黄油泵,包括油室、动力部分和进油部分,油室上设有与外界连通的出油嘴,动力部分安装在油室上平面,进油部分通过油室下平面的一连接孔安装在油室下平面,所述动力部分包括气缸外壳、活塞杆以及设置在气缸外壳内控制活塞杆做往复运动的活塞座,气缸外壳上设有位于活塞座上方的进气口和位于活塞座下方的出气口,还包括上端与气缸外壳上端连接的行程限位杆,行程限位杆的截面为倒T形结构,行程限位杆上套接有横向压杆和控制横向压杆做上下往复运动的滑座,所述横向压杆上设有堵头,所述滑座的上下两端都设有能推动横向压杆做上下往复运动的横梁,横向压杆设置在两横梁之间,所述滑座侧面铰接有对滑座施加弹力的助力器,助力器下端与活塞座铰接,所述活塞座上设有连通活塞座的上下两端的排气孔,排气孔位于堵头正下方,所述活塞座上设有夹持横向压杆的弹簧限位片,活塞座下端与气缸外壳下端之间设有复位弹簧,所述活塞杆贯穿油室上平面一通孔与进油部分连接;所述进油部分包括由活塞杆控制的做上下往复运动的注塞管,注塞管外侧套有外管套,外管套上端与连接孔螺接,外管套下端设置有进油套,注塞管上端与动力部分的活塞杆下端连接,注塞管为底端开放顶端封闭的中空管形结构,注塞管内部设有防止液体朝向注塞管下端流出的单向阀A,注塞管的管壁上设有连通外管套与注塞管的出油孔,所述注塞管下端套接在进油套内,进油套底端为封闭结构,进油套侧面开有与进油套内部连通的进油孔,进油孔至进油套底端形成一进油腔。

作为优选,所述活塞座上设有竖直设置的导向限位杆,所述导向限位杆为T形结构,横向压杆上设有第一导向孔,横向压杆通过第一导向孔套接在导向限位杆上。

作为优选,所述行程限位杆的上端贯穿气缸外壳上端部并与气缸上端部螺接。

作为优选,所述助力器包括导柱、盘绕在导柱周围的助力弹簧以及安装在活塞座上能自转的转轴,导柱上端与滑座铰接,转轴上设有贯穿转轴两侧面的第二导向孔,导柱下端套接在第二导向孔内,导柱垂直于转轴,所述助力弹簧上端与导柱上端连接,助力弹簧下端与转轴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活塞座上外侧面设有的第一环形凹槽,第一环形凹槽内设有橡胶密封圈。

作为优选,所述进油套外侧面设有第二环形凹槽,进油孔设置在第二环形凹槽底部,第二环形凹槽内设有滤网。

作为优选,所述进油套上端设有对注塞管起导向作用的定位套。

作为优选,所述注塞管内还设有防止液体朝向注塞管下端流动的单向阀B,单向阀B位于单向阀A上方。

作为优选,所述弹簧限位片为U形结构,U形结构的弹簧限位片的两侧壁向内侧倾斜,弹簧限位片的两侧壁的顶部设有向外侧倾斜的托片,托片与弹簧限位片为整体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气缸外壳上端内侧面还设有防止气缸外壳受到滑座撞击的防撞块。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动力部分中的排气过程是由堵头与活塞座上的排气孔的配合来控制的,整个过程中堵头只是不断以贴合的方式堵住排气孔,堵头与活塞座之间不存在滑动摩擦,所以堵头不易发生磨损,有效提升堵头的使用寿命,无需频繁更换堵头,所以黄油泵不易发生故障,避免频繁维修,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出油部分通过外管套、注塞管、单向阀A以及进油套的配合,实现注塞式的抽油方式,抽油时油受到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会压入进油套,油的流动性对该黄油泵的工作效率影响及其小,在低温环境、油流动性差的时候该黄油泵比现有黄油泵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能适用于温度较低的环境。同时设置了单向阀B,能对注塞管起到双重密闭效果,防止油倒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寿命长、不易发生故障的优点,油的流动性对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效率影响及其小,能在低温环境下有较高的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右视图;

图3为图1中A-A处截面图;

图4为图2中B-B处截面图;

图5为图3的使用状态图;

图6为图4的使用状态图;

图7为弹簧限位片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3中C处放大图;

附图标记:1、油室,2、动力部分,3、进油部分,4、出油嘴,5、连接孔,6、通孔,7、密封环,201、气缸外壳,202、活塞杆,203、活塞座,204、进气口,205、出气口,206、行程限位杆,207、横向压杆,208、滑座,209、堵头,210、横梁,211、助力器,212、排气孔,213、弹簧限位片,214、复位弹簧,215、导向限位杆,216、第一导向孔,217、导柱,218、助力弹簧,219、转轴,220、第二导向孔,221、第一环形凹槽,222、橡胶密封圈,223、托片,224、防撞块,301、注塞管,302、外管套,303、进油套,304、单向阀A,305、出油孔,306、进油孔,307、进油腔,308、第二环形凹槽,309、滤网,310、定位套,311、单向阀B,401、套体、402堵头螺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8所表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8所示,一种气动黄油泵,包括油室1、动力部分2和进油部分3,油室1上设有与外界连通的出油嘴4,动力部分2安装在油室1上平面,进油部分3通过油室1下平面的一连接孔5安装在油室1下平面。

所述动力部分2包括气缸外壳201、活塞杆202以及设置在气缸外壳201内控制活塞杆202做往复运动的活塞座203,气缸外壳1上设有位于活塞座203上方的进气口204和位于活塞座203下方的出气口205,还包括上端与气缸外壳上端螺接的行程限位杆206,行程限位杆206的上端贯穿气缸外壳201上端部,行程限位杆206的截面为倒T形结构,行程限位杆206上套接有横向压杆207和控制横向压杆207做上下往复运动的滑座208,所述横向压杆207两端设有堵头209,堵头209为橡胶材料制成,所述滑座208为“回”字形结构,横向压杆207与滑座208垂直,所述滑座208的上下两端都设有能推动横向压杆207做上下往复运动的横梁210,横向压杆207设置在两横梁210之间,所述滑座208两侧铰接有对滑座208施加弹力的助力器211,所述助力器211包括导柱217、盘绕在导柱217周围的助力弹簧218以及安装在活塞座203上能自转的转轴219,导柱217上端与滑座208铰接,转轴219上设有贯穿转轴219两侧面的第二导向孔220,导柱217下端套接在第二导向孔220内,导柱217垂直于转轴219,所述助力弹簧218上端与导柱217上端连接,助力弹簧218下端与转轴219连接,助力弹簧218对导柱217有指向滑座208的弹力。所述活塞座203上设有竖直设置的T形结构的导向限位杆215,横向压杆207上设有第一导向孔216,横向压杆207通过第一导向孔216套接在导向限位杆215上。所述活塞座203上还设有连通活塞座203的上下两端的排气孔212,排气孔212位于堵头209正下方,所述活塞座203上设有夹持横向压杆207的弹簧限位片213,所述弹簧限位片213为U形结构,U形结构的弹簧限位片213的两侧壁向内侧倾斜,弹簧限位片213的两侧壁的顶部设有向外侧倾斜的托片223,托片223与弹簧限位片213为整体结构。所述活塞座203的外侧面设有的第一环形凹槽221,第一环形凹槽221内设有橡胶密封圈222。所述气缸外壳201上端内侧面还固定连接有防止气缸外壳201受到滑座208撞击的防撞块224,防撞块224为螺接在行程限位杆206上端的螺帽。活塞座203下端与气缸外壳201下端之间设有复位弹簧214,所述活塞杆202贯穿油室1上平面一通孔6与进油部分3连接,活塞杆202与通孔6之间设有密封环7。

所述进油部分3包括由活塞杆202控制的做上下往复运动的注塞管301,注塞管301外侧套有外管套302,外管套302上端与连接孔5螺接,外管套302下端螺接有进油套303,注塞管301上端与动力部分2的活塞杆202下端螺接,注塞管301为底端开放顶端封闭的中空管形结构,注塞管301内部设有防止液体朝向注塞管301下端流出的单向阀A304和单向阀B311,所述的单向阀A304和单向阀B311为气体、液体都能使用的单向阀,单向阀B311位于单向阀A304上方,注塞管301的管壁上设有连通外管套302与注塞管301的出油孔,所述注塞管301下端套接在进油套303内,进油套303底端为封闭结构,进油套303侧面开有与进油套303内部连通的进油孔306,进油孔306至进油套303底端形成一进油腔307。

所述进油套303由套体401和堵头螺帽402组成,套体401下端与堵头螺帽402螺接。所述进油套303的套体401上端与外管套302下端螺接,所述进油套303的套体401上端设有对注塞管301起导向作用的定位套310,所述注塞管301下端穿过定位套310套接在进油套303内,进油套303的套体401下端用堵头螺帽402封闭,所述进油孔306设置在进油套303的套体401侧面,所述进油孔306外设有滤网309,所述进油套303的套体401外侧面设有第二环形凹槽308,进油孔306设置在第二环形凹槽308底部,滤网309安装在第二环形凹槽308内。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需要在进气口204位置连接一个进气装置,在本实用新型的初始状态,活塞座203位于气缸外壳201内部上端,堵头209将排气孔212堵住,此时活塞座203将气缸外壳201的上下两端完全隔断,进气装置通过进气口204向气缸外壳201内充气时,气缸外壳201上端的气压增大,当气缸外壳201上端的气压大于复位弹簧214的弹力时,活塞座203受到气缸外壳201上端的气压压力作用向下移动,因滑座208通过助力器211与活塞座203连接,所以滑座208会与活塞座203一起往下移动,当滑座208下端碰触到行程限位杆206底部时,因行程限位杆206为倒T形结构,所以行程限位杆206下端会阻止滑座208继续下移,当滑座208受到行程限位杆206下端阻挡时,活塞座203和横向压杆207继续下滑,助力器211上端不动,下端与活塞座203继续下移,当横向压杆207碰触到滑座208底部的横梁210时,横梁210会推动横向压杆207向上移动,使堵头脱离排气孔212,此时助力器211对滑座208的产生向上推力会使横向压杆207瞬间上移一小段距离,同时堵头209瞬间上移一小段距离,使排气孔212打开,活塞座203上部的气体通过排气孔212进入活塞座203下方并从出气孔212排出气缸外壳201外,活塞座203上部的气压下降,当活塞座203上部的气压对活塞座203的推力小于复位弹簧214的弹力,活塞座203就会向上移动,在此过程中,弹簧限位片213夹住横向压杆207防止横向压杆207受到自身重力下落,防止堵头209自行封堵住排气孔212,当滑座208上端碰撞到防撞块224时,活塞座203和横向压杆207继续上移,当横向压杆207碰到滑座208上端的横梁210时横梁210会压迫横向压杆207向下移动,此时助力器211对滑座208的产生向下推力会使横向压杆207瞬间向下移一小段距离,同时堵头209瞬间下移一小段距离,堵住排气孔212,气缸外壳201上端的气压可以继续增大,又会使活塞座203下滑,进行下一次往复运动,在整个过程中,活塞杆202是随着活塞座203一起运动的,而进油部分3的注塞管301是与活塞杆202连接且一起运动的,当动力部分2的活塞杆202控制注塞管301往下移动时,注塞管301下端经过进油孔306后继续向下运动,此时进油套303内位于进油孔306下方的油只能通过注塞管301进入外管套302,当油充满外管套302和油室1后就会通过出油嘴4输送到外界,此时为抽油状态;当一次抽油完成时,动力部分2的活塞杆202控制注塞管301往上运动时,因为单向阀A304和单向阀B311的设置,注塞管301内的油不会返回进油套303,此时进油套303内的进油腔307处于真空状态,当注塞管301下端经过进油孔306继续往上运动时,受到外界大气压的影响,油就会通过进油孔306进入进油套303,此时完成一次完整的抽油过程,当动力部分2控制注塞管301再次往下运动时,油会继续通过注塞管301、外管套302、油室1输送到外界,动力部分2的活塞杆202控制注塞管301如此反复运动,就能持续抽油,整个抽油过程不会受到油的流动性影响,该黄油泵在低温状态下仍然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即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说明及附图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