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18651发布日期:2018-07-11 02:28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过使收容在阀室内的阀芯位移来切换与所述阀室连通的多个端口间的连接状态的切换阀。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通过使收容在阀室内的阀芯位移来切换与所述阀室连通的多个端口间的连接状态的切换阀是公知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切换阀,所述切换阀具有:阀室,所述阀室形成于阀主体的内部;阀芯,所述阀芯收容在该阀室内;以及多个输入输出端口,所述多个输入输出端口与所述阀室连通。该切换阀通过使活塞驱动用的先导空气(日文:パイロットエア)作用于被设置在所述阀芯的两端侧的活塞,从而使所述阀芯沿着阀室的轴向移动。该切换阀构成为:伴随着该阀芯的移动,对所述端口间的连接状态进行切换,对与输出端口连接的流体压力设备进行压缩空气的供给与排出。

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那样,在这种切换阀中,有具备对阀芯的切换位置进行检测的位置检测机构的切换阀。该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切换阀具有:活塞,所述活塞与阀芯接合;磁铁,所述磁铁埋设于该活塞;磁传感器,所述磁传感器设置于活塞室的周围;以及开关电路,所述开关电路将磁传感器的电阻的变化转换为电信号,且被组装在切换阀内,该切换阀构成为:利用所述磁传感器对与阀芯一起移动的磁铁进行检测,并基于由开关电路转换而得到的电信号,对阀芯的切换位置进行检测。

但是,例如在不希望有电、静电的环境下,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切换阀那样的、使用电来进行阀芯的位置检测并不是优选的。因而,为了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阀芯的位置检测,优选使用空气来进行。在该情况下,例如能够将该空气输送到通过空气压力进行动作的指示器等显示设备,基于该显示设备的显示状态来进行阀芯的位置检测。另一方面,更为优选的是:并非仅仅为了所述阀芯的位置检测而使用所述空气,例如可以将所述空气用作致动器的驱动力,或者根据状况选择性地进行分开使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2808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7474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因而,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切换阀,所述切换阀不仅能够利用压缩空气进行阀芯的位置检测,而且还能够将该空气用作流体压力设备的驱动力,并能够根据状况选择性地进行使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切换阀的特征在于,具有:第一阀部,所述第一阀部对由多个主端口构成的第一流体流路进行切换;以及第二阀部,所述第二阀部对与第一流体流路隔断的、由多个副端口构成的第二流体流路进行切换,第一阀部与第二阀部配设于阀主体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第一阀部具有:主阀室,所述主阀室与各主端口连通;主阀芯,所述主阀芯收容在主阀室内,对主端口间的连接状态进行切换;以及阀驱动部,所述阀驱动部对主阀芯进行驱动,第二阀部具有:副阀室,所述副阀室与各副端口连通;副阀芯,所述副阀芯收容在副阀室内,对副端口间的连接状态进行切换,主阀室与副阀室以及主阀芯与副阀芯分别被配设在同一轴线上,主阀芯与副阀芯相连,以便同步地进行切换动作。

在上述切换阀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阀部是主阀芯具有第一切换位置和第二切换位置的双位置阀,第二阀部是副阀芯具有第一切换位置和第二切换位置的双位置阀且是具有副输入端口和副输出端口这两个端口的双端口阀。

此时,也可以是:主阀芯以及副阀芯在从第一切换位置向第二切换位置移动时,由阀驱动部进行驱动,在从第二切换位置向第一切换位置移动时,由复位弹簧进行驱动。

另外,也可以是:在主阀芯与副阀芯之间夹设沿所述轴向延伸的阀杆,主阀芯与副阀芯由该阀杆连结。

此时,更为优选的是,对于所述阀杆而言,在其内部形成有开放通路,该开放通路连通于所述副输出端口以及与大气连接的大气开放端口。

实用新型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切换阀,具备:第一阀部,所述第一阀部对由多个主端口构成的第一流体流路进行切换;以及第二阀部,所述第二阀部对与第一流体流路隔断的、由多个副端口构成的第二流体流路进行切换,并且使上述第一以及第二阀部的各阀芯同步地进行所述流路的切换动作。因此,能够利用从所述第二阀部的副端口输出的空气对所述第一阀部的主阀芯的切换位置进行检测,另外,不仅能够将该空气用于主阀芯的位置检测,而且还能够用作与主阀部不同的其它致动器的驱动源,或者根据状况选择性地使用从第二阀部输出的空气。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切换阀的一实施方式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阀驱动部为关闭(OFF)状态时的切换状态的横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2的由单点划线包围的区域A的概略局部放大图。

图4是表示阀驱动部为打开(ON)状态时的切换状态的横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4的由单点划线包围的区域B的概略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1的概略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切换阀的一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切换阀1具有:第一阀部10,所述第一阀部10对供压缩空气流动的第一流体流路进行切换;以及第二阀部30,所述第二阀部30用于对第二流体流路进行切换,所述第二流体流路与所述第一流体流路隔断且同样地供压缩空气流动。上述第一阀部10和第二阀部30在阀主体2的轴L方向上并列设置于一端侧和另一端侧。

如图2或图4所示,所述第一阀部10具有主阀部3和阀驱动部20。从图1、图2或图6可知,所述主阀部3具有:壳体11,该壳体11形成为矩形的截面形状;主阀室12,该主阀室12在该壳体11的内部形成为沿所述轴L方向延伸的圆形孔状;以及主阀芯13,该主阀芯13收容在所述主阀室12内。所述主阀芯13形成为滑阀型(日文:スプール型),在其轴L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形成有阀部14。该主阀芯13的阀部14例如通过由合成橡胶等构成的环状的密封件形成,其直径形成为比主阀芯13的两端部13a、13b的轴径大。另外,在所述主阀芯13的两端部13a、13b分别安装有环状的密封部件15。此外,图1中的附图标记6是用于供螺栓等固定用具插通而将所述切换阀1安装于歧管座(日文:マニホールドベース)等流体供给部件的安装孔。

如图2以及图4所示,在所述壳体11的外表面开口的一个主输入端口P1、一个主输出端口A1以及一个主排出端口R1连通于所述主阀室12。上述各主端口中的所述主输出端口A1设置于所述壳体11的轴L方向的大致中央,另外,主输入端口P1与主排出端口R1夹着所述主输出端口A1地设置于轴L方向的两侧。本实施方式的切换阀1的第一流体流路构成为含有上述三个端口。

另外,如图2或图4所示,为了在所述主阀室12内滑动自如地对所述主阀芯13进行保持,沿轴L方向并列地安装有筒状的两个第一以及第二套筒16、17。

上述套筒16、17中的第一套筒16配置于所述主阀室12的一方开口端侧(所述主排出端口R1侧),第二套筒17配置于所述主阀室12的另一方开口端侧(所述主输入端口P1侧)。在上述套筒16、17的外周面安装有O型环等密封部件18,对主阀室12内的气密性进行保持。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主阀芯的两端部13a、13b与上述套筒16、17的内周面滑动接触。

另外,在上述套筒16、17上设置有贯穿于该套筒的内部空间的通孔16a、17a,第一套筒16的内部空间通过该套筒16的通孔16a而与主排出端口R1和主输出端口A1连通,第二套筒17的内部空间通过该套筒17的通孔17a而与主输入端口P1和主输出端口A1连通。另外,在上述套筒16、17的轴L方向上相对的端部设置有环状的第一以及第二主阀座16b、17b,所述环状的第一以及第二主阀座16b、17b供主阀芯13的阀部14接触、分离。

如图2或图4所示,所述阀驱动部20具有:缸主体22,所述缸主体22具备在所述主阀室12侧开口的、有底的缸孔21;驱动活塞23,所述驱动活塞23滑动自如地设置在该缸孔21内,并将该缸孔21划分为所述主阀室12侧的第一缸室21a和与其相反的一侧的第二缸室21b;以及两个先导端口24、25,所述两个先导端口24、25与所述第二缸室21b连通并供给活塞驱动用的先导流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或图6所示,所述壳体11和缸主体22由螺栓7一体地固定,由此构成第一阀部10。

如图2或图4所示,所述驱动活塞23连结于所述主阀芯13的另一端部13b,当该驱动活塞23在缸孔21内移动时,与此相应地,主阀芯13在主阀室12内移动。另外,在驱动活塞23的外周面设置有对密封具有方向性的唇密封件27。该唇密封件27将唇配设成如下朝向:没有隔断从第一缸室21a朝向第二缸室21b的先导空气,但隔断与其为相反朝向的、从第二缸室21b朝向第一缸室21a的空气。

另外,在所述两个先导端口24、25中,一方端口24向第二缸室21b供给来自外部的先导流体,另一方端口25是经由未图示的先导阀向该第二缸室2lb供给从所述主输入端口P1分流出的空气的端口。并且,当在所述先导端口24、25通过而向第二缸室2lb内供给先导空气时,该先导空气作用于驱动活塞23的背面(受压面),该驱动活塞23从第二缸室2lb侧向第一缸室21a侧移动。与此相伴,所述主阀芯13从位于该主阀芯13的另一端部13b侧的第一切换位置(图2所示的切换位置)向位于主阀芯13的一端部13a侧的第二切换位置(图4所示的切换位置)移动。

此外,如图2以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先导端口24、25中的另一方端口25由盖26闭塞。

另一方面,如图2以及图4所示,在所述主阀芯13的一端部13a侧设置有主复位弹簧19,所述主复位弹簧19始终对该主阀芯13朝向其另一端部13b方向进行施力。该主复位弹簧19由螺旋弹簧构成,并构成为通过该弹簧施加力,使位于所述第二切换位置的所述主阀芯13向第一切换位置复位。

像这样,所述第一阀部10构成位通过使所述主阀芯13在所述第一切换位置与第二切换位置之间移动来对所述各主端口间的连接状态进行切换的双位置阀。

从图2以及图4明确可知,所述第一阀部10的第一流体流路构成为:通过对所述主阀芯13的位置进行切换,从而成为如下的连接状态。

即,在所述主阀芯13位于图2所示的第一切换位置时,该主阀芯13的阀部14与设置于第二套筒17的第二主阀座17b抵接,由此,主输出端口A1与主排出端口R1连通,另外,主输入端口P1与主输出端口A1之间的流路被隔断。与此相反,在所述主阀芯13位于图4所示的第二切换位置时,该主阀芯13的阀部14与设置于第一套筒16的第一主阀座16b抵接,由此,主输入端口P1与主输出端口A1连通,另外,主输出端口A1以及主排出端口R1之间的流路被隔断。

接下来,对所述第二阀部30进行说明。

如图1、图2或图4、图6所示,所述第二阀部30具有:壳体31,所述壳体31形成为大致圆筒状;有底状的副阀室32,所述有底状的副阀室32在该壳体31的第一阀部10侧(图2中的右侧)开口;以及副阀芯33,所述副阀芯33收容在所述副阀室32内。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所述第一阀部10的所述主阀室12以及该第二阀部30的副阀室32在同一轴线上(即轴L上)相连,并且,收容于主阀室12的主阀芯13以及收容于副阀室32的副阀芯33分别在轴L上相连。以下,对第二阀部3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所述第二阀部30由双端口阀构成,所述双端口阀与所述副阀室32相连,并具有副输入端口P2以及副输出端口A2。通过使所述副阀芯33相对于配设在所述副阀室32内的副阀座34接触、分离,从而对各副端口间的连接状态进行切换。如前所述,包含上述副输入端口P2和副输出端口A2的第二流体流路与设置于所述第一阀部10的所述第一流体流路隔绝。

如图3或图5所示,筒状的两个第一以及第二保持器35、36在所述轴L方向上隔开预定的间隔地安装在所述副阀室32内。上述保持器35、36中的第一保持器35配置在所述副阀室32中的、所述副输入端口P2与副输出端口A2之间的流路间,且在其外周面安装有环状的密封部件37。另一方面,所述第二保持器36配置在所述副阀室32的开口端侧(第一阀部10侧),且在该第二保持器36的外周面也安装有所述密封部件37。

所述两个保持器35、36中的所述第一保持器35在其前端侧(图3以及图5中的左侧)具有朝向径向内侧突出设置的突设部35a。另外,在该突设部35a形成有环状的所述副阀座34,所述副阀座34朝向所述副阀室32的底壁32a突出。

如图3或图5所示,所述副阀芯33是提升阀型的阀芯,并构成为在所述副阀座34与副阀室32的所述底壁32a之间沿轴L方向移动。在该副阀芯33与所述底壁32a之间夹设有始终对该副阀芯33向所述副阀座34进行施力的副复位弹簧38。该副阀芯33在因副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而就座于所述副阀座34的第一切换位置(参照图3)、和因副阀芯33被后述的阀杆40按压而从所述副阀座34分离的第二切换位置(参照图5)之间进行位移。

在副阀芯33位于第一切换位置时,所述副输入端口P2与副输出端口A2被隔断,在位于第二切换位置时,上述副输入端口P2以及副输出端口A2间连通。像这样,第二阀部30与所述第一阀部10相同,由双位置阀构成。

另外,在所述副阀室32内夹设有沿所述轴L方向延伸的棒状的阀杆40。所述阀杆40用于连结所述主阀芯13与副阀芯33,并在主阀芯13从图2所示的第一切换位置向图4所示的第二切换位置移动时,经由该阀杆40与主阀芯13联动地对就座于所述副阀座34的副阀芯33进行按压。由此,使副阀芯33从副阀座34分离,使该副阀芯33从图3所示的第一切换位置向图5所示的第二切换位置位移。

如图3以及图5所示,所述阀杆40配置于所述第一保持器35以及第二保持器36的内部空间内,并构成为在该内部空间内沿所述轴L方向移动。另外,在该阀杆40的外周面形成有沿该阀杆40的径向突出的环状凸缘部41。在该环状凸缘部41安装有密封部件42,所述密封部件42保持该环状凸缘部41与第二保持器36的内壁面之间的气密性。并且,所述阀杆40与所述第二保持器36的内壁面滑动接触,并构成为一边由该内壁面支承,一边沿轴L方向移动。

所述阀杆40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其第一端部40a通过环状的所述副阀座34的开口而连结于副阀芯33。另外,阀杆40的第二端部40b通过安装于所述副阀室32的开口侧(图3中的右侧)的盖部件43的开口43a而向后述的中间连结部50的中间连通孔51(第二孔部52b)内突出。

另外,在阀杆40的所述第一端部40a侧配设有杆用复位弹簧44,所述杆用复位弹簧44始终对该阀杆40向相反侧的第二端部40a侧(即主阀芯13侧)进行施力。该杆用复位弹簧44由螺旋弹簧构成,其一端侧由所述第一保持器35的突设部35a的背面(与副阀座34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面)承接,其另一端侧由设置于阀杆40的外周的弹簧承接部45承接。

如图2所示,在副阀芯33位于第一切换位置时,阀杆40的环状凸缘部41卡定于所述盖部件43的开口43a的周缘,被弹簧施力的阀杆40向主阀芯13方向的移动被限制。此时,阀杆40的第一端部40a处于在与所述副阀芯33之间空出预定的间隙而分离的状态。

而且,所述阀杆40具有用于将所述副输出端口A2和与大气连接的后述的大气开放端口55连接的开放通路46。如图3或图5所示,该开放通路46由第一开口46a、第二开口46b以及中间通路46c构成,所述第一开口46a设置于阀杆40的第一端部40a,并沿着轴L开口,所述第二开口46b设置于第二端部40b,并沿与轴L正交的朝向穿设,所述中间通路46c在阀杆40的内部沿所述轴L方向延伸,并将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开口46a、46b连结。此外,所述第二开口46b在所述环状凸缘部41与盖部件43的开口缘43a卡合的状态下与中间连结部50的第二通孔52b连通(参照图2、图3)。

如图3所示,在所述副阀芯33位于第一切换位置时,如前所述,所述阀杆40的第一端部40a与副阀芯33相互分离。即,设置于所述阀杆40的所述第一开口46a被开放,所述开放通路46和各副端口中的副输出端口A2成为相互连通的状态。由此,如由图2的箭头所示,构成为:来自所述副输出端口A2的排出空气通过所述第一保持器35的内部空间,向设置于阀杆40的第一开口46a流入,在经过所述中间通路46c以及第二开口46b之后,从所述大气开放端口55向大气排出。

与此相反,如图5所示,在副阀芯33位于第二切换位置时,阀杆40的第一开口46a由该副阀芯33的端面闭塞,所以所述副输出端口与开放通路46成为非连通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或图6所示,在所述第一阀部10与第二阀部30之间夹设有中间连结部50。

如图2或图4所示,该中间连结部50具有:细长的块体51,所述细长的块体51具有矩形的外形形状;圆形截面状的贯通孔52,所述圆形截面状的贯通孔52设置于该块体51的内部,并沿所述轴L方向贯通;以及推杆53,所述推杆53收容在该贯通孔52内。所述贯通孔52与所述第一阀部10的主阀室12和所述第二阀部30的副阀室32位于同一轴线上(即轴L上),该主阀室12和副阀室32通过该贯通孔52而相互连结。另外,贯通孔52具有与主阀室12连通的第一孔部52a和与副阀室32连通的第二孔部52b,该第二孔部52b的孔径比第一孔部52a的孔径小。由此,在第一孔部52a与第二孔部52b的交界设置有台阶部54,该台阶部54是所述主复位弹簧16的弹簧座。另外,在所述贯通孔52的第二孔部52b形成有所述大气开放端口55。

此外,如图6所示,在所述第一阀部10的壳体11与该中间连结部50的块体51之间夹设有薄平板状的垫片70,所述主阀室12与所述贯通孔52经由穿设于该板厚方向的开口71而连通。

如图2-图4所示,所述推杆53形成为沿轴L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状,其轴L方向的一端侧的第一端面53a与所述阀杆40的第二端部40b连结,轴L方向的另一端侧的第二端面53b与所述主阀芯13的一端部13a连结。换言之,该推杆53构成为间接地连结主阀芯13和副阀芯33。

另外,在该推杆53,在所述第一端面53a的大致中心轴上(轴L上)凹设有俯视为圆形的凹部56。在该凹部56收容有所述阀杆40的第二端部40b。此外,在该推杆53的外周以包围该外周的方式夹设有所述主复位弹簧19。

通过在主阀芯13与副阀芯33之间配置这样的推杆53,从而在所述第一阀部10的主阀芯13位于第一切换位置时,成为如下状态:所述阀杆40的第二端部40b在不与所述推杆53的凹部56的槽底56a接触的状态下由该凹部56的周壁支承。即,在该主阀芯13位于第一切换位置时,副阀芯33方向(图2中的左侧)的力不会作用于所述阀杆40,该副阀芯33被保持在第一切换位置。

与此相反,在主阀芯13从所述第一切换位置切换为第二切换位置的情况下,推杆53与所述主阀芯13一体地向所述副阀芯33方向移动。这样,所述阀杆40的第二端部40b与推杆53的所述槽底56a抵接,该阀杆40被按压于副阀芯33侧。由此,利用位于相反侧的所述阀杆40的第一端部40a对就座于副阀室32内的副阀座34的副阀芯33进行按压,该副阀芯33从副阀座34分离,该副阀芯33切换为第二切换位置。

另外,如图1或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切换阀1中,一对支架60、60由多个第一以及第二固定螺钉65、66安装在阀主体2的一端侧(图3中的左侧)上。如图1或图6所示,该支架60用于一体地连结第一阀部10和第二阀部30,例如由金属板、树脂板等硬质材料形成为大致L字状。另外,支架60具有第一连结板61和第二连结板62,所述第一连结板61固定于所述中间连结部50的块体51的与第二阀部30相向的端面51a,所述第二连结板62固定于所述第二阀部30的壳体31的位于与轴L正交的方向上的两壁侧。

如图1以及图6所示,所述第一连结板61形成为细长的板状,并具有与所述块体51的端面5la的长边方向(图1中的上下方向)大致相等的长度。另外,第一连结板61在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设置有沿板厚方向贯通的第一固定孔63、63。另一方面,第二连结板62形成为从沿该第一连结板61的长边方向延伸的端缘大致垂直地立起的平板片状,在其立起方向(轴L方向)的前端侧分别穿设有一对第二固定孔64、64。此外,如图6所示,在所述第二阀部30的壳体31的两壁侧形成有一对螺钉插通孔39、39,第一固定螺钉65插通于上述螺钉插通孔39、39。

并且,在使用所述支架60来连结第一阀部10和第二阀部30的情况下,利用所述支架60的第二连结板62夹着所述第二阀部30的壳体31的两壁侧,并使穿设于该第二连结板62的第二固定孔64、64与该壳体31的所述螺钉插通孔39、39一致。在该状态下,从一方支架60的外侧使第一固定螺钉65插通。并且,在另一方支架60的外侧经由垫圈67利用螺母68进行紧固,由此将一对支架60与第二阀部30的壳体31连结。

接着,使所述支架60的第一连结板61的板面与中间连结部50的块体51的端面51a抵接。并且,使该第一连结板61的第一固定孔63、形成于块体51的角落部的螺钉插通孔57以及垫片70的螺钉插通孔72一致,并将第二固定螺钉66插通于上述孔63、57、72。然后,将设置于第二固定螺钉66的前端的外螺纹(省略图示)与所述第一阀部10的壳体11的螺纹孔5螺合。这样,将第一阀部10和第二阀部30一体地连结。此外,在上述内容中,先将第二连结板62和第二阀部30的壳体31进行连结,但当然也可以先进行第一连结板61和第一阀部10侧的连结。

在具有所述结构的切换阀1中,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未向所述阀驱动部20的第二缸室21b供给先导空气的状态(关闭状态)下,利用主复位弹簧19的作用力,将收容在所述第一阀部10的主阀室12内的主阀芯13向该主阀芯13的另一端部13b侧施力。由此,所述主阀芯13的主阀部14位于与第二主阀座17b抵接的第一切换位置。在该状态下,第一阀部10的主输入端口P1与主输出端口A1的连通被隔断,并且该主输出端口A1与主排出端口R1的流路成为连通的状态,来自主输出端口A1的压缩空气、即来自致动器的排气经由主排出端口R1向大气排出。

在主阀芯13位于所述第一切换位置时,如图3所示,与该主阀芯13连结的所述推杆53的第一端面53a(凹部56的槽底56a)与第二阀芯30的所述阀杆40的第二端部40b成为非接触的状态。因此,利用杆用复位弹簧44的作用力,将所述阀杆40向所述主阀芯13侧施力,该阀杆40的第一端部40a与副阀芯33成为具有预定的间隙地分离的状态。其结果是,所述副阀芯33借助副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而位于第一切换位置,所述第一切换位置就座于设置在副阀室32内的副阀座34。在该副阀芯33位于第一切换位置时,第二阀部30中的、副输入端口P2与副输出端口A2的流路之间被隔断。并且,如图2的箭头或图3所示,来自副输出端口A2的排气空气通过设置于阀杆40的、由第一开口46a、中间通路46c、第二开口46b构成的开放通路46,流入到中间连结部50的第二孔部52b,并从大气开放端口55向大气排出。

在从该状态起向所述阀驱动部20的第二缸室21b内供给先导空气时(打开状态),驱动活塞23向所述第一缸室21a侧进行驱动。与此相伴,连结于驱动活塞23的主阀芯13抵抗主复位弹簧19的作用力而向其一端部13a侧(副阀芯33侧)移动,该主阀芯13的阀部14向与第一主阀座16b抵接的第二切换位置位移(参照图4)。在所述主阀芯13位于该第二切换位置时,成为所述主输入端口P1与主输出端口A1连通且该主输出端口A1与主排出端口R1被隔断的状态。

此时,通过使推杆53与主阀芯13一起向副阀芯33侧移动,该推杆52的凹部56的槽底56a与阀杆40的第二端部40b抵接(参照图5)。在该状态下,所述阀杆40抵抗杆用复位弹簧44的作用力地向副阀芯33侧被推压,阀杆40的第一端部40a与副阀芯33的间隙缩小。

并且,在阀杆40的第一端部40a与副阀芯33的间隙为零的时刻,就座于副阀座34的副阀芯33抵抗副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而被该阀杆40的该第一端部40a按压。其结果是,所述副阀芯33位于从所述副阀座34分离的第二切换位置,副输入端口P2与副输出端口A2的流路之间连通,如图4的箭头所示,从副输入端口P2供给的压缩空气从副输出端口A2输出。

像这样,构成为:在主阀芯13从第一切换位置位移到第二切换位置时,副阀芯与该位移同步地从第一切换位置向第二切换位置位移。此外,在副阀芯33位于第二切换位置时,阀杆40的第一端部40a与该副阀芯33抵接,所以在该第一端部40a开口的第一开口46a被封闭。由此,设置于阀杆40的开放通路46与所述副输出端口A2成为非连通的状态。

并且,在从该状态停止向所述阀驱动部20的第二缸室2lb内供给先导空气(关闭状态)并将该第二缸室21b内的先导空气排出时,第一阀部10的主阀芯13借助主复位弹簧19的作用力而从图4所示的所述第二切换位置向图2所示的所述第一切换位置复位。

与此相伴,连结于主阀芯13的推杆53与主阀芯13一起向该主阀芯13方向(图2的右方向)移动,另外,利用杆用复位弹簧44的作用力,将所述阀杆40向主阀芯13侧施力,从而解除该阀杆40对副阀芯33的按压。此外,此时,通过使该阀杆40的环状凸缘部41与所述盖部件47的开口47a的周缘卡合,从而限制向该主阀芯13侧的移动。并且,构成为副阀芯33借助副复位弹簧38的作用力而复位到就座于副阀座34的第一切换位置。

像这样,构成为在主阀芯13借助主复位弹簧19而从第二切换位置复位到第一切换位置时,副阀芯33也与主阀芯13同步地借助副复位弹簧38的弹簧作用力而从第二切换位置复位到第一切换位置。

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切换阀1中,构成为上述主阀芯13与副阀芯33相互同步地移动。由此,例如在对第一阀部10的主阀芯13的切换位置进行检测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将从第二阀部30的副输出端口A2输出的压缩空气输送到空气压力式的指示器这样的适当的显示设备等中,从而对主阀芯13的切换位置进行检测。另外,不仅如此,也能够将从第二阀部30的副输出端口A2输出的压缩空气用作与第一阀部10不同的其它致动器的动力等,所以能够根据状况,选择性地使用从第二阀部30输出的空气。另外,由于第一阀部10与第二阀部30具有相互隔离的流体流路,所以能够利用一个切换阀1对两个不同的流体流路进行切换。

对本实用新型的切换阀进行了说明,但本申请并不限定于所述的实施方式,毫无疑问在不脱离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权利要求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在图示的例中,第一阀部10由三端口阀构成,第二阀部30由双端口阀构成,但端口数量并不限定于此。另外,在第一阀部10与第二阀部30之间夹设有中间连结部50,经由中间连结部50的推杆53将所述主阀芯13和副阀芯33间接地连结,但只要上述主阀芯13以及副阀芯33同步地移动,则也可以将主阀芯13和副阀芯33直接连结而不使用推杆53。

附图标记说明

1:切换阀;

2:阀主体;

10:第一阀部;

12:主阀室;

19:主复位弹簧;

20:阀驱动部;

30:第二阀部;

32:副阀室;

38:副复位弹簧;

40:阀杆;

46:开放通路;

55:大气开放端口;

A1:主输出端口;

A2:副输出端口;

P1:主输入端口;

P2:副输入端口;

R1:主排出端口。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