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排气系统的稀油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48919阅读:72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转动设备润滑用稀油站,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带有排气系统的稀油站。



背景技术:

在当今电力、化工、冶金、机械等领域,大型转动设备应用非常广泛,常用转动设备包括风机、磨煤机、水泵、压缩机等。为保证转动设备连续可靠运行,转动设备都配套专用润滑油站,为转动设备提供润滑及冷却,保证转动设备连续、可靠、稳定运行。稀油站是转动设备重要的附属配套设备,其作用为将润滑油强制地压送到机器的摩擦部位,为保证润滑油的安全可靠,一般稀油站设计为二台齿轮油泵,正常运行为一运一备;正常运行时一台油泵运行可满足要求,当运行油泵检修或有缺陷时切换备用油泵运行,由备用油泵提供润滑油给主设备,确保主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稀油站在当今电力、化工、冶金、机械企业中应用非常广泛、非常重要,一般稀油站设计二台油泵,一台运行一台备用,两台油泵交替工作,定期切换能够满足要求,但是在现场生产过程中经常遇到运行油泵出现故障或定期需切换备用油泵运行时,备用油泵不出力无油压,造成大型转机无润滑油导致设备无法正常运行,严重时导致设备发生损坏事故,由小事件扩大成大的设备事故,影响企业安全生产。

稀油站设计为节省空间及节约成本,按紧凑布置进行设计,一般稀油站油泵为立式安装,两台油泵安装于油箱上部,油泵入口管插入油箱底部,每台油泵出口安装单向逆止阀,经单向阀后两台油泵管道合并起进过滤器、冷却器后供主设备润滑。传统的判断处理方法是,认为油泵坏不出力,拆除更换新油泵,更换新油泵后一般恢复正常。这种处理方法表面看时彻底消除油泵不出力缺陷,但过一段时间后在油切换时还能发生油泵不起压现象,未从根本上解决油泵不出力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通过技术人员的长期观察及现场实际经验确认,备用油泵经长期停运后,因泵轴封及管道密封不良,油泵出口管内润滑油将泄漏回到油箱,造成备用泵出口管非真空,备用泵启动时油泵建立不起压力,造成油泵不出力。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带有排气系统的稀油站,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稀油站中加设排气系统,巧妙的解决了现有稀油站油泵不出力的问题,避免了由于润滑油中断造成的设备事故,且本实用新型方案简单、安装安全可靠、成本低廉,不仅减少了更换油泵的次数,同时也明显节省了稀油站的维护费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带有排气系统的稀油站,包括油泵、油箱、冷却器、仪表盘、过滤器、阀门及排气系统,所述阀门包括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所述冷却器、过滤器及油泵均与所述仪表盘连接,所述油泵的进油口插入至所述油箱的底部,所述第一阀门的一端连接仪表盘和过滤器,另一端与油箱连接,所述第二阀门位于所述过滤器与所述油泵之间,所述排气系统包括分别位于油泵出口管及油箱盖上的第一丝头和第二丝头,所述第一丝头与第二丝头之间设有排气阀,且所述第一丝头与第二丝头之间通过排气管连接,油泵启动时,空气自油泵出口管通过排气阀排至油箱内,进而使油泵正常出力。

进一步的,所述排气管采用铜管,所述排气阀采用不锈钢阀门,所述不锈钢阀门可以为针型阀、球阀或截止阀,可实现阀门微开状态即可。

为保证润滑油的安全可靠,稀油站设计有二台油泵,正常运行为一运一备,两者交替使用,所述油泵采用电动油泵。

进一步的,所述排气系统为两套,分别对应运行油泵及备用油泵,所述运行油泵及备用油泵分别与对应的排气系统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阀门采用安全阀,用于调整系统内部气压,第二阀门采用单向阀,用于防止油泵输油管内的润滑油倒流。

进一步的,所述油泵出口管处设有第一钻孔,所述第一丝头焊接在所述第一钻孔处,所述油箱盖上设有第二钻孔,所述第二钻孔上通过攻丝安装第二丝头。

进一步的,所述排气管的两端处均设有管件接头,所述排气管通过管件接头实现与排气阀及第一丝头的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丝头及第二丝头均采用规格。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稀油站中加设排气系统,巧妙的解决了现有稀油站油泵不出力的问题,避免了由于润滑油中断造成的设备事故;

(2)本实用新型方案简单、安装安全可靠、成本低廉,不仅减少了更换油泵的次数,同时也明显节约了稀油站的维护费用。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其中:1-冷却器,2-仪表盘,3-过滤器,4-第一阀门,5-第二阀门,6-油泵,7-排气阀,8-油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示例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下述实施例为本申请的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如图所示,一种带有排气系统的稀油站,包括油泵6、油箱8、冷却器1、仪表盘2、过滤器3、阀门及排气系统,所述阀门包括第一阀门4和第二阀门5,所述冷却器1、过滤器3及油泵6均与所述仪表盘2连接,所述油泵6的进油口插入至所述油箱8的底部,所述第一阀门4的一端连接仪表盘2和过滤器3,另一端与油箱8的顶部连接,用于调节油箱8内的气压,所述第二阀门5位于所述过滤器3与所述油泵6之间,所述排气系统包括分别位于油泵6出口管及油箱8顶盖上的第一丝头和第二丝头,所述第一丝头与第二丝头之间设有排气阀7,且所述第一丝头与第二丝头之间通过排气管连接,油泵启动时,空气自油泵出口管通过排气阀排至油箱内,进而使油泵可以正常出力。

所述排气管采用铜管,所述排气阀7采用不锈钢阀门,所述不锈钢阀门可以为针型阀、球阀或截止阀,可实现阀门微开状态即可。

为保证润滑油持续而稳定的供应,稀油站设计有二台油泵,正常运行为一运一备,两者交替使用,所述油泵6采用电动油泵。

所述排气系统为两套,分别对应运行油泵及备用油泵,所述运行油泵及备用油泵分别与对应的排气系统连接。

所述第一阀门4采用安全阀,用于调整系统内部气压,第二阀门采用单向阀5,用于防止油泵输油管内的润滑油倒流。

所述油泵6出口管处设有第一钻孔,所述第一丝头焊接在所述第一钻孔处,所述油箱8顶盖上设有第二钻孔,所述第二钻孔上通过攻丝安装第二丝头。

所述排气管的两端处均设有管件接头,所述排气管通过管件接头实现与排气阀及第一丝头的连接。

所述第一丝头及第二丝头优选规格。

上述带有排气系统的稀油站的排气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排气系统中的排气阀调节成微开状态,开启设备电源;

2)油泵启动时,油泵出口管道内空气通过排气系统中的排气阀排至油箱内,空气排出后,油泵恢复正常出力。

所述步骤1)中,将排气阀调成微开状态的目的在于:微开状态的排气阀对系统油压影响不大,可避免现场设备漏油。

实践表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不仅可以保证备用油泵的安全可靠启动,提高设备的安全系数,同时也便于备用油泵随时启动,进而保证了润滑油的持续、稳定的供应,避免了因润滑油中断而对大型设备造成影响、甚至发生非停事故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结构较为简单,生产及安装均极为方便,性能可靠,且改造费用低对系统无损害,不影响稀油站的正常运行,根据本方案对电厂中的多种型号的稀油站中进行改装,应用过程中,无润滑油泄露、油泵无空气积存,整个系统运行状态良好,有效提高了现场的生产水平,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经长期运行检验效果良好,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