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排紧固链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73954发布日期:2018-08-28 22:46阅读:40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链条,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双排紧固链条。



背景技术:

在使用链条的过程中,由于单排链条稳定性较差,经常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双排链条,但现有的双排链条结构复杂,在需要拆装时,需要使用较为专业的工具进行拆装,且拆装过程十分麻烦,导致生产和使用效率降低,给用户造成一定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双排紧固链条。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双排紧固链条,该链条包括复数个可相互连接的链扣,该链扣包括设置于该链扣第一端的第一卡接部、设置于该链扣第一端的第二卡接部、设置于该链扣第二端可插入至该第一卡接部内并与该第一卡接部可转动连接的第一插接部、设置于该链扣第二端可插入至该第二卡接部内并与该第二卡接部可转动连接的第二插接部,该链扣还包括连接该第一卡接部、第二卡接部、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的连接部,该连接部上设有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链孔和第二链孔,该第一卡接部包括可供该第一插接部插入连接的第一凹陷部、设置于该第一凹陷部第一侧的第一固定片、以及设置于该第一凹陷部第二侧的第二固定片,该第二卡接部包括可供该第二插接部插入连接的第二凹陷部、设置于该第二凹陷部第一侧的第三固定片、以及设置于该第二凹陷部第二侧的第四固定片,该第一插接部包括可插入至该第一凹陷部内的第一插接片、可插入至该第一凹陷部内的第二插接片、以及设置于该第一插接片和第二插接片之间的第三凹陷部,该第二插接部包括可插入至该第二凹陷部内的第三插接片、可插入至该第二凹陷部内的第四插接片、以及设置于该第三插接片和第四插接片之间的第四凹陷部,该第一插接片上设有第一半球形凹槽,该第一固定片上与该第一半球形凹槽相对应位置处设有贯穿该第一固定片的第一螺纹通孔,该第一螺纹通孔内设有可与该第一螺纹通孔螺接的第一螺钉,该第一螺钉底端端部设有在该第一螺钉与该第一螺纹通孔螺接时插入至该第一半球形凹槽内的第一半球形球体;该第四插接片上设有第四半球形凹槽,该第四固定片上与该第四半球形凹槽相对应位置处设有贯穿该第四固定片的第四螺纹通孔,该第四螺纹通孔内设有可与该第四螺纹通孔螺接的第四螺钉,该第四螺钉底端端部设有在该第四螺钉与该第四螺纹通孔螺接时插入至该第四半球形凹槽内的第四半球形球体;该第二固定片上设有第二半球形凹槽,该第二插接片上与该第二半球形凹槽相对应位置处设有贯穿该第二固定片的第二螺纹通孔,该第二螺纹通孔内设有可与该第二螺纹通孔螺接的第二螺钉,该第二螺钉底端端部设有在该第二螺钉与该第二螺纹通孔螺接时插入至该第二半球形凹槽内的第二半球形球体;该第三固定片上设有第三半球形凹槽,该第三插接片上与该第三半球形凹槽相对应位置处设有贯穿该第三固定片的第三螺纹通孔,该第三螺纹通孔内设有可与该第三螺纹通孔螺接的第三螺钉,该第三螺钉底端端部设有在该第三螺钉与该第三螺纹通孔螺接时插入至该第三半球形凹槽内的第三半球形球体;该第一螺纹通孔的第一竖直中心线、该第二半球形凹槽的第二球心、该第三半球形凹槽的第三球心和第四螺纹通孔的第三竖直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该第一螺钉顶端设有与该第一螺钉顶端可转动连接、并可带动该第一螺钉转动的第一转动环,该第二螺钉顶端设有与该第二螺钉顶端可转动连接、并可带动该第二螺钉转动的第二转动环,该第三螺钉顶端设有与该第三螺钉顶端可转动连接、并可带动该第三螺钉转动的第三转动环,该第四螺钉顶端设有与该第四螺钉顶端可转动连接、并可带动该第四螺钉转动的第四转动环。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排紧固链条中,该第一半球形球体的直径小于该第一半球形凹槽的直径,该第二半球形球体的直径小于该第二半球形凹槽的直径,该第三半球形球体的直径小于该第三半球形凹槽的直径,该第四半球形球体的直径小于该第四半球形凹槽的直径。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排紧固链条中,该第一固定片外端部、第二固定片外端部、第三固定片外端部、第四固定片外端部以及第一插接片外端部、第二插接片外端部、第三插接片外端部、第四插接片外端部均为圆弧形端面。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排紧固链条中,该第一螺钉顶端设有第一螺帽,该第一螺帽第一侧固设有第一转轴,该第一螺帽第二侧固设有第二转轴,该第一转动环为半椭圆环形弹性转动环,该第一转动环可转动夹设于该第一螺帽两侧,该第一转动环第一端设有可转动套设于该第一转轴上的第一轴孔,该第一转动环第二端设有可转动套设于该第二转轴上的第二轴孔;该第二螺钉顶端设有第二螺帽,该第二螺帽第一侧固设有第三转轴,该第二螺帽第二侧固设有第四转轴,该第二转动环为半椭圆环形弹性转动环,该第二转动环可转动夹设于该第二螺帽两侧,该第二转动环第一端设有可转动套设于该第三转轴上的第三轴孔,该第二转动环第二端设有可转动套设于该第四转轴上的第四轴孔;该第三螺钉顶端设有第三螺帽,该第三螺帽第一侧固设有第五转轴,该第三螺帽第二侧固设有第六转轴,该第三转动环为半椭圆环形弹性转动环,该第三转动环可转动夹设于该第三螺帽两侧,该第三转动环第一端设有可转动套设于该第五转轴上的第五轴孔,该第三转动环第二端设有可转动套设于该第六转轴上的第六轴孔;该第四螺钉顶端设有第四螺帽,该第四螺帽第一侧固设有第七转轴,该第四螺帽第二侧固设有第八转轴,该第四转动环为半椭圆环形弹性转动环,该第四转动环可转动夹设于该第四螺帽两侧,该第四转动环第一端设有可转动套设于该第七转轴上的第七轴孔,该第四转动环第二端设有可转动套设于该第八转轴上的第八轴孔。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排紧固链条中,该第一螺纹通孔为第一沉头螺纹通孔,该第二螺纹通孔为第二沉头螺纹通孔,该第三螺纹通孔为第三沉头螺纹通孔,该第四螺纹通孔为第四沉头螺纹通孔。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双排紧固链条,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双排紧固链条时,在需要进行链条拆装时,只需要将第一转动环向第一螺钉上方转动,然后通过手动旋转第一转动环带动第一螺钉旋转,即可使得第一半球形球体从第一半球形凹槽内脱离。将第二转动环向第二螺钉上方转动,然后通过手动旋转第二转动环带动第二螺钉旋转,即可使得第二半球形球体从第二半球形凹槽内脱离。将第三转动环向第三螺钉上方转动,然后通过手动旋转第三转动环带动第三螺钉旋转,即可使得第三半球形球体从第三半球形凹槽内脱离。将第四转动环向第四螺钉上方转动,然后通过手动旋转第四转动环带动第四螺钉旋转,即可使得第四半球形球体从第四半球形凹槽内脱离。此时,即可取下损坏的链扣进行更换,在更换完成之后,重新旋转第一转动环带动第一螺钉旋转,使得第一半球形球体插入至第一半球形凹槽内,旋转第二转动环带动第二螺钉旋转,使得第二半球形球体插入至第二半球形凹槽内,旋转第三转动环带动第三螺钉旋转,使得第三半球形球体插入至第三半球形凹槽内,旋转第四转动环带动第四螺钉旋转,使得第四半球形球体插入至第四半球形凹槽内,即可实现链条的重新连接,从而实现对链条的快速拆装,提高链条使用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双排紧固链条中链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双排紧固链条的部分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双排紧固链条中第一螺钉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如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双排紧固链条第一实施例中,该链条1包括复数个可相互连接的链扣2,该链扣2包括设置于该链扣2第一端的第一卡接部3、设置于该链扣2第一端的第二卡接部4、设置于该链扣2第二端可插入至该第一卡接部3内并与该第一卡接部3可转动连接的第一插接部5、设置于该链扣2第二端可插入至该第二卡接部4内并与该第二卡接部4可转动连接的第二插接部6,该链扣2还包括连接该第一卡接部3、第二卡接部4、第一插接部5和第二插接部6的连接部7,该连接部7上设有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链孔8和第二链孔9,该第一卡接部3包括可供该第一插接部5插入连接的第一凹陷部10、设置于该第一凹陷部10第一侧的第一固定片12、以及设置于该第一凹陷部10第二侧的第二固定片13,该第二卡接部4包括可供该第二插接部6插入连接的第二凹陷部11、设置于该第二凹陷部11第一侧的第三固定片14、以及设置于该第二凹陷部11第二侧的第四固定片15,该第一插接部5包括可插入至该第一凹陷部10内的第一插接片16、可插入至该第一凹陷部10内的第二插接片17、以及设置于该第一插接片16和第二插接片17之间的第三凹陷部18,该第二插接部6包括可插入至该第二凹陷部11内的第三插接片19、可插入至该第二凹陷部11内的第四插接片20、以及设置于该第三插接片19和第四插接片20之间的第四凹陷部21,该第一插接片16上设有第一半球形凹槽22,该第一固定片12上与该第一半球形凹槽22相对应位置处设有贯穿该第一固定片12的第一螺纹通孔23,该第一螺纹通孔23内设有可与该第一螺纹通孔23螺接的第一螺钉24,该第一螺钉24底端端部设有在该第一螺钉24与该第一螺纹通孔23螺接时插入至该第一半球形凹槽22内的第一半球形球体25;该第四插接片20上设有第四半球形凹槽33,该第四固定片15上与该第四半球形凹槽33相对应位置处设有贯穿该第四固定片15的第四螺纹通孔34,该第四螺纹通孔34内设有可与该第四螺纹通孔34螺接的第四螺钉35,该第四螺钉35底端端部设有在该第四螺钉35与该第四螺纹通孔34螺接时插入至该第四半球形凹槽33内的第四半球形球体;该第二固定片13上设有第二半球形凹槽27,该第二插接片17上与该第二半球形凹槽27相对应位置处设有贯穿该第二固定片13的第二螺纹通孔29,该第二螺纹通孔29内设有可与该第二螺纹通孔29螺接的第二螺钉31,该第二螺钉31底端端部设有在该第二螺钉31与该第二螺纹通孔29螺接时插入至该第二半球形凹槽27内的第二半球形球体;该第三固定片14上设有第三半球形凹槽28,该第三插接片19上与该第三半球形凹槽28相对应位置处设有贯穿该第三固定片14的第三螺纹通孔30,该第三螺纹通孔30内设有可与该第三螺纹通孔30螺接的第三螺钉32,该第三螺钉32底端端部设有在该第三螺钉32与该第三螺纹通孔30螺接时插入至该第三半球形凹槽28内的第三半球形球体;该第一螺纹通孔23的第一竖直中心线、该第二半球形凹槽27的第二球心、该第三半球形凹槽28的第三球心和第四螺纹通孔34的第三竖直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该第一螺钉24顶端设有与该第一螺钉24顶端可转动连接、并可带动该第一螺钉24转动的第一转动环26,该第二螺钉31顶端设有与该第二螺钉31顶端可转动连接、并可带动该第二螺钉31转动的第二转动环,该第三螺钉32顶端设有与该第三螺钉32顶端可转动连接、并可带动该第三螺钉32转动的第三转动环,该第四螺钉35顶端设有与该第四螺钉35顶端可转动连接、并可带动该第四螺钉35转动的第四转动环。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双排紧固链条1时,在需要进行链条1拆装时,只需要将第一转动环26向第一螺钉24上方转动,然后通过手动旋转第一转动环26带动第一螺钉24旋转,即可使得第一半球形球体25从第一半球形凹槽22内脱离。将第二转动环向第二螺钉31上方转动,然后通过手动旋转第二转动环带动第二螺钉31旋转,即可使得第二半球形球体从第二半球形凹槽27内脱离。将第三转动环向第三螺钉32上方转动,然后通过手动旋转第三转动环带动第三螺钉32旋转,即可使得第三半球形球体从第三半球形凹槽28内脱离。将第四转动环向第四螺钉35上方转动,然后通过手动旋转第四转动环带动第四螺钉35旋转,即可使得第四半球形球体从第四半球形凹槽33内脱离。此时,即可取下损坏的链扣2进行更换,在更换完成之后,重新旋转第一转动环26带动第一螺钉24旋转,使得第一半球形球体25插入至第一半球形凹槽22内,旋转第二转动环带动第二螺钉31旋转,使得第二半球形球体插入至第二半球形凹槽27内,旋转第三转动环带动第三螺钉32旋转,使得第三半球形球体插入至第三半球形凹槽28内,旋转第四转动环带动第四螺钉35旋转,使得第四半球形球体插入至第四半球形凹槽33内,即可实现链条1的重新连接,从而实现对链条1的快速拆装,提高链条1使用效率。

具体的,为便于链扣2之间相互转动,该第一半球形球体25的直径小于该第一半球形凹槽22的直径,该第二半球形球体的直径小于该第二半球形凹槽27的直径,该第三半球形球体的直径小于该第三半球形凹槽28的直径,该第四半球形球体的直径小于该第四半球形凹槽33的直径。

为防止链扣2在转动过程中发生相互干涉,该第一固定片12外端部、第二固定片13外端部、第三固定片14外端部、第四固定片15外端部以及第一插接片16外端部、第二插接片17外端部、第三插接片19外端部、第四插接片20外端部均为圆弧形端面。

如图3所示,该第一螺钉24顶端设有第一螺帽36,该第一螺帽36第一侧固设有第一转轴37,该第一螺帽36第二侧固设有第二转轴38,该第一转动环26为半椭圆环形弹性转动环,该第一转动环26可转动夹设于该第一螺帽36两侧,该第一转动环26第一端设有可转动套设于该第一转轴37上的第一轴孔,该第一转动环26第二端设有可转动套设于该第二转轴38上的第二轴孔;该第二螺钉31顶端设有第二螺帽,该第二螺帽第一侧固设有第三转轴,该第二螺帽第二侧固设有第四转轴,该第二转动环为半椭圆环形弹性转动环,该第二转动环可转动夹设于该第二螺帽两侧,该第二转动环第一端设有可转动套设于该第三转轴上的第三轴孔,该第二转动环第二端设有可转动套设于该第四转轴上的第四轴孔;该第三螺钉32顶端设有第三螺帽,该第三螺帽第一侧固设有第五转轴,该第三螺帽第二侧固设有第六转轴,该第三转动环为半椭圆环形弹性转动环,该第三转动环可转动夹设于该第三螺帽两侧,该第三转动环第一端设有可转动套设于该第五转轴上的第五轴孔,该第三转动环第二端设有可转动套设于该第六转轴上的第六轴孔;该第四螺钉35顶端设有第四螺帽,该第四螺帽第一侧固设有第七转轴,该第四螺帽第二侧固设有第八转轴,该第四转动环为半椭圆环形弹性转动环,该第四转动环可转动夹设于该第四螺帽两侧,该第四转动环第一端设有可转动套设于该第七转轴上的第七轴孔,该第四转动环第二端设有可转动套设于该第八转轴上的第八轴孔。

优选的,该第一螺纹通孔23为第一沉头螺纹通孔,该第二螺纹通孔29为第二沉头螺纹通孔,该第三螺纹通孔30为第三沉头螺纹通孔,该第四螺纹通孔34为第四沉头螺纹通孔。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