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动调节式气阀开关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55192发布日期:2018-11-16 21:20阅读:1014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阀开关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手动调节式气阀开关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在一些大型含议、运动会、展览会、结婚庆典上,会搭建多个充气拱门用来营造气氛。

目前的多个充气拱门通过气管来连接,只需对其中一个充气拱门进行充气,气体经气管进入另外的充气拱门内,从而完成对全部的充气拱门充气,但是后方的充气拱门充满气后,气体还会经气管进入,从而导致其中的充气拱门内气体过满。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手动调节式气阀开关结构,其有效地解决充气拱门内气体过满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手动调节式气阀开关结构,包括有阀体、阀芯以及转动套壳;该阀体具有一气道,阀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该进气口和出气口均与气道相连通;该阀芯可沿气道轴向前后来回活动地设置在气道内,且阀芯的外壁与气道的内壁相适配安装,阀芯的前端凹设有凹腔,该凹腔与进气口相连通,靠近凹腔底部的内壁上贯穿有通气孔,该通气孔与气道相连通;该转动套壳可转动地套设于阀体外并带动阀芯轴向前后来回活动;当转动套壳正转时,转动套壳带动阀芯向后活动,阀芯的后端封堵住出气口;当转动套壳反转时,转动套壳带动阀芯向前活动,阀芯的后端离开出气口而将出气口打开。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阀体包括有前壳体和后壳体,前壳体的外端设置有上述进气口,前壳体的外表面一体向上延伸出有第一裙边;后壳体的外端设置有上述出气口,该后壳体套设于前壳体的内端上,且后壳体的底面抵于第一裙边内侧面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后壳体与前壳体通过一锁紧盖固定在一起,锁紧盖的内端面抵于转动套壳的一端面上,锁紧盖设置有内螺纹,后壳体的内端外表面上设置有外螺纹,内螺纹与外螺纹螺纹配合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后壳体的外表上一体向外延伸出有第二裙边,第二裙边上凹设有滑槽;该转动套壳的内壁后端凸设有滑轨,该滑轨于滑槽中来回滑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阀芯的外表面一体向外延伸出有连接部,上述后壳体的内端外表面上贯穿有活动槽,连接部于活动槽伸出阀体外并于活动槽内前后来回活动,连接部与上述转动套壳配合安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部上凹设有一凹槽,相对应的,该转动套壳的内壁上凸设有螺旋导轨,该螺旋导轨卡于凹槽中并于凹槽中可来回正反转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阀芯上套设有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和第三密封圈;该第一密封圈设置于阀芯的前端并与进气口的内壁密封连接;该第二密封圈设置于阀芯的后端并与出气口的内壁密封连接;该第三密封圈设置于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第三密封圈与气道的内壁密封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进气口与出气口上均安装有端盖,进气口与出气口的外表面上均设置有外螺纹,端盖设置有内螺纹,内螺纹与外螺纹螺纹配合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通气孔为间隔设置的多个。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通过在充气体与气管之间设置一个气阀开关,当充气体需充气时,将转动套壳反转,转动套壳带动阀芯往前运动,从而使气道与出气口相连通,气体流入另外的充气拱门内;充气完成后,将转动套壳正转,转动套壳带动阀芯往后运动,阀芯的后端堵死出气口,使气体不在进入充气体内,本实用新型实用性强,且使用起来方便。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立体示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出气口关闭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出气口打开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转动套壳的结构立体示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阀体 101、气道

102、进气口 103、出气口

104、滑槽 11、前壳体

111、第一裙边 12、后壳体

121、活动槽 122、第二裙边

20、阀芯 201、凹腔

202、通气孔 21、连接部

211、凹槽 30、转动套壳

31、滑轨 32、螺旋导轨

40、锁紧盖 50、端盖

61、第一密封圈 62、第二密封圈

63、第三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阀体10、阀芯20以及转动套壳30。

该阀体10具有一气道101,阀体1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气口102和出气口103,该进气口102和出气口103均与气道101相连通,进气口102连接充气拱门上,出气口103连接在气管上;阀体10包括有前壳体11和后壳体12,前壳体11的外端设置有上述进气口102,后壳体12的外端设置有上述出气口103,前壳体11的外表面一体向上延伸出有第一裙边111,该后壳体12套设于前壳体11的内端上,且后壳体12的底面抵于第一裙边11内侧面上。

该后壳体12与前壳体11通过一锁紧盖40固定在一起,锁紧盖40的内端面抵于转动套壳30的一端面上,锁紧盖40内设置有内螺纹,后壳体12的内端外表面上设置有外螺纹,内螺纹与外螺纹螺纹配合连接,从而使后壳体12与前壳体11固定在一起;后壳体12的内端外表面上贯穿有活动槽121;后壳体12的外表上一体向外延伸出有第二裙边122,第二裙边122上凹设有滑槽104。

上述进气口102与出气口103的上均安装有端盖50,进气口102与出气口103的外表面上均设置有外螺纹,端盖50内设置有内螺纹,内螺纹与外螺纹螺纹配合连接。

该阀芯可沿气道101轴向前后来回活动地设置在气道101内,且阀芯20的外壁与气道101的内壁相适配安装,阀芯20的前端凹设有凹腔201,该凹腔201与进气口102相连通,靠近凹腔201底部的内壁上贯穿有通气孔202,通气孔202为间隔设置的多个,该通气孔202与气道101相连通;阀芯20的外表面一体向外延伸出有连接部21,连接部21上凹设有凹槽211,该连接部21伸出阀体10外,具体而言,连接部21于上述活动槽121伸出阀体10外并于活动槽121内前后来回活动。

该阀芯20上套设有第一密封圈61、第二密封圈62和第三密封圈63;该第一密封圈61设置于阀芯20的前端并与进气口102的内壁密封连接;该第二密封圈62设置于阀芯20的后端并与出气口103的内壁密封连接;该第三密封圈63设置于第一密封圈61和第二密封圈62之间,第三密封圈63与气道101的内壁密封连接。

该转动套壳30可转动地套设于阀体10外并带动阀芯20轴向前后来回活动,具体而言,转动套壳30的内壁后端凸设有滑轨31,该滑轨31于上述滑槽104中左右滑动;转动套壳30与上述连接部21相连接,转动套壳30带动阀芯20前后活动,具体而言,转动套壳30的内壁上凸设有螺旋导轨32,该螺旋导轨32卡于上述凹槽211中并于凹槽211中可来回正反转动。当转动套壳30正转时,转动套壳30带动阀芯20向后活动,阀芯20的后端封堵住出气口103;当转动套壳30反转时,转动套壳30带动阀芯20向前活动,阀芯20的后端离开出气口103而将出气口103打开。

详述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将

该气阀开关设置于充气体与气管之间,充气体开始充气后,将转动套壳30反转,转动套壳30带动阀芯20向前活动,阀芯20的后端离开出气口103而将出气口103打开(如图5所示),气体进入充气体内;当充气完成后,将转动套壳30正转,转动套壳30带动阀芯20向后活动,阀芯20的后端封堵住出气口103(如图4所示),气体不再进入充气体内,充气完成。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

通过在充气体与气管之间设置一个气阀开关,当充气体需充气时,将转动套壳反转,转动套壳带动阀芯往前运动,从而使气道与出气口相连通,气体流入另外的充气拱门内;充气完成后,将转动套壳正转,转动套壳带动阀芯往后运动,阀芯的后端堵死出气口,使气体不在进入充气体内,本实用新型实用性强,且使用起来方便。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