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传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46978发布日期:2018-11-24 10:57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传递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轮式装载机及轮式挖掘机等作业车辆中,设有一种密封装置,其用来抑制沙土及泥水等(以下总称为“杂质”)从外部侵入变速箱与输出轴的间隙以及桥箱与推进轴(プロペラシャフト)的间隙。

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密封装置,其具有通过安装于轴承箱的多个固定侧环状体与安装于旋转轴的多个旋转侧环状体交替进入而构成的迷宫式结构。利用该密封装置,假设侵入了杂质,也能够利用伴随各旋转侧环状体旋转的离心力,将杂质向外部排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3-12832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密封装置中,由各旋转侧环状体吹散的杂质易于存留在各固定侧环状体的间隙,因此,希望更有效率地排出杂质。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状况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率地排出杂质的动力传递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具有:旋转轴、轴承箱、环状的内盖、以及环状的外盖。轴承箱能够旋转地支承旋转轴。环状的内盖安装于旋转轴,在旋转轴的径向上配置在旋转轴与轴承箱之间。环状的外盖安装于旋转轴,在轴心方向上配置在内盖的外侧。

根据第一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因为内盖与外盖和旋转轴一起旋转,所以,即使杂质侵入了内盖与外盖之间,也能够利用内盖与外盖的旋转力,将杂质向外部有效率地排出。

第二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基于第一方式,轴承箱具有:箱主体、以及从箱主体向轴心方向突出的环状的突出部。径向上的内盖的外端部与径向上的突出部的内周面相邻。径向上的外盖的外端部与径向上的突出部的外周面相邻。

根据第二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能够抑制杂质从外盖与突出部的间隙侵入,并且抑制杂质从内盖与突出部的间隙侵入。

第三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基于第二方式,径向上的内盖的外端部越接近突出部的内周面,越向轴心方向的外侧倾斜。

根据第三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通过旋转的内盖的外端部,能够使杂质向远离内盖与突出部的间隙的方向飞去,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杂质的侵入。

第四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基于第二或者第三方式,在径向上,突出部与内盖分离,径向上的内盖与突出部的间隙的间隔为径向上的内盖的全宽的1/10以下。

根据第四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因为能够充分地缩小内盖与突出部的间隙,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杂质的侵入。

第五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基于第二至第四方式中的任一方式,径向上的突出部的内周面与轴心方向平行。

根据第五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即使旋转轴的整体在轴心方向上摆动,也能够抑制内盖与突出部抵碰。

第六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基于第二至第五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突出部与外盖的外端部在径向上隔着规定间隔对置。径向上的外盖的外端部与突出部的间隙的间隔为轴心方向上的突出部的全长的1/20以下。

根据第六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因为能够充分地缩小外盖与突出部的间隙,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杂质的侵入。

第七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基于第二至第六方式中的任一方式,径向上的突出部的外周面与轴心方向平行。

根据第七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即使旋转轴的整体在轴心方向上摆动,也能够抑制外盖与突出部抵碰。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利用简单的结构可排出杂质的动力传递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轮式装载机的侧视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变速器的剖视图。

图3是图2的部分放大图。

图4是图3的部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轮式装载机1的结构)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轮式装载机1的侧视图。在图1中,示意性地表示轮式装载机1的动力传递系统的透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提及的“前”、“后”与就座于驾驶座的操作人员观察的“前”、“后”相同。

轮式装载机1具有:车体2、铲斗3、作业装置驱动机构4、以及驾驶室5。车体2具有前部车体与后部车体。在车体2的前方,经由液压式作业装置驱动机构4安装有用于挖掘及装载的铲斗3。作业装置驱动机构4由大臂、曲拐、连结杆、铲斗液压缸、大臂液压缸等构成。

在车体2配置有操作人员所乘坐的箱状驾驶室5。在车体2的后端部设有发动机舱6。发动机舱6收纳作为动力源的发动机7。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动机7的曲轴(未图示)配置在前后方向。

发动机7的动力经由推进轴8,向变速器9传递。从变速器9输出的动力的一部分经由输出轴10,向后驱动轴11传递。向后驱动轴11传递的动力经由后桥12,向后轮传递。从变速器9输出的动力的一部分经由输出轴10,向前驱动轴14传递。向前驱动轴14传递的动力经由前桥15,向前轮传递。

在本实施方式中,变速器9、输出轴10、后驱动轴11、后桥12、前驱动轴14、以及前桥15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

(变速器9的结构)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速器9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图3是图2的部分放大图。

变速器9具有:变速箱20、输入轴21、变矩器22、第一中间轴23、第二中间轴24、第三中间轴25、以及输出轴10。

变速箱20收纳输入轴21、变矩器22、第一中间轴23、第二中间轴24、第三中间轴25、以及输出轴26。变速箱20是本实施方式的“轴承箱”的一个例子。输出轴10是本实施方式的“旋转轴”的一个例子。

经由变矩器22,向输入轴21输入来自发动机7的动力。在第一中间轴23设有f离合器27与第一离合器28。在第二中间轴24设有r离合器29与第二离合器30。在第三中间轴25设有第三离合器31与第四离合器32。第三中间轴25的前端部连结有传动轴33。在传动轴33设有传动齿轮33g。

从传动轴33向输出轴10传递动力。在输出轴10设有与传动齿轮33a啮合的输出齿轮10g与停车制动器34。

输出轴10沿前后方向配置。输出轴10的后端部从变速箱20向后方突出。输出轴10的前端部从变速箱20向前方突出。如图3所示,输出轴10支承于变速箱20。输出轴10能够以轴心ax为中心进行旋转。

在输出轴10的后端部设有后驱动轴11的前端部所连结的后联轴器10a。在输出轴10的前端部设有前驱动轴14的后端部所连结的前联轴器10b。

如图3所示,变速箱20具有:箱主体20a、后突出部20b(“突出部”的一个例子)、以及前突出部20c。箱主体20a收纳轴心方向上输出轴10的中央部。轴心方向是与输出轴10的轴心ax平行的方向。后突出部20b从箱主体20a向后方突出。后突出部20b形成为以轴心ax为中心的环状。前突出部20c从箱主体20a向前方突出。前突出部20c形成为以轴心ax为中心的环状。

在输出轴10与变速箱20的后突出部20b的间隙配置有后油封35与后尘封36。后油封35与后尘封36分别形成为以轴心ax为中心的环状。后油封35与后尘封36分别可以使用众所周知的油封与尘封。

在输出轴10安装有覆盖变速箱20中的后突出部20b的轴心方向外侧的环状迷宫式结构37。迷宫式结构37抑制沙土及泥水等(以下总称为“杂质”)从输出轴10与变速箱20的后突出部20b之间向变速箱20的内部侵入。针对迷宫式结构37的结构,将在后面叙述。

在输出轴10与变速箱20的前突出部20c的间隙配置有前油封38与前尘封39。前油封38与前尘封39分别形成为以轴心ax为中心的环状。前油封38与前尘封39分别可以使用众所周知的油封与尘封。

在输出轴10安装有覆盖变速箱20中的前突出部20c的轴心方向外侧的环状密封罩40。密封罩40抑制杂质从输出轴10与变速箱20的前突出部20c之间向变速箱20的内部侵入。

(迷宫式结构37的结构)

接着,针对安装于输出轴10的迷宫式结构37进行说明。图4是图3的部分放大图。迷宫式结构37由内盖41与外盖42构成。

1.内盖41

内盖41形成为以轴心ax为中心的环状。内盖41安装于输出轴10的外周面10s。内盖41和输出轴10一起以轴心ax为中心进行旋转。内盖41在轴心方向上配置在外盖42的内侧。内盖41在输出轴10的径向上,配置在输出轴10与变速箱20的后突出部20b之间。径向是与输出轴10的轴心ax垂直的方向。内盖41覆盖轴心方向上的后油封35及后尘封36的外侧。

内盖41具有:压入部43、延伸部44、以及外端部45。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盖41的剖面形状为大致c字状。

压入部43形成为以轴心ax为中心的圆筒状。压入部43沿轴心方向延伸。压入部43被压入输出轴10。

延伸部44与轴心方向上的压入部43的内端相连。延伸部44形成为以轴心ax为中心的开孔圆板状。延伸部44沿径向延伸。延伸部44与后尘封36在轴心方向上对置。

外端部45是内盖41之中位于径向最外侧的部位。外端部45与径向上的延伸部44的外端相连。外端部45相对于延伸部44倾斜。外端部45越靠近变速箱20的后突出部20b的内周面20s,则越向轴心方向外侧倾斜。外端部45在相对于径向及轴心方向双方倾斜的方向上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端部45向后突出部20b的前端延伸。

外端部45的前端与后突出部20b的内周面20s相邻。外端部45的前端与后突出部20b的内周面20s分离。在外端部45的前端与后突出部20b的内周面20s之间形成内间隙46。虽然径向上内间隙46的间隔l1未特别限制,但优选为径向上内盖41的全宽l2的1/10以下,并优选为内盖41的全宽l2的1/15以上。

在此,变速箱20的后突出部20b的内周面20s与轴心方向平行。因此,即使在输出轴10的整体在轴心方向上摆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内盖41的外端部45与后突出部20b抵碰。

2.外盖42

外盖42形成为以轴心ax为中心的环状。外盖42安装于输出轴10的外周面10s。外盖42和输出轴10一起以轴心ax为中心进行旋转。外盖42在轴心方向上配置在内盖41的外侧。外盖42在轴心方向上,配置在后油封35及后尘封36的外侧。外盖42覆盖径向上的后突出部20b的外侧。

外盖42具有:压入部47、延伸部48、以及外端部49。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盖42的剖面形状为大致l字形。

压入部47形成为以轴心ax为中心的圆筒状。压入部47沿轴心方向延伸。压入部47被压入输出轴10。

延伸部48与轴心方向上的压入部47的外端相连。延伸部48形成为以轴心ax为中心的开孔圆板状。延伸部48沿径向延伸。延伸部48在径向上比变速箱20的后突出部20b更延伸至外侧。延伸部48与内盖41的延伸部44及外端部45在轴心方向上对置。

外端部49是外盖42之中位于径向最外侧的部位。外端部49形成为以轴心ax为中心的圆筒状。外端部49在径向上比变速箱20的后突出部20b配置于外侧。外端部49与径向上的延伸部48的外端相连。外端部49相对于延伸部48弯曲约90度。

外端部49与后突出部20b的外周面20t相邻。外端部49与后突出部20b的外周面20t分离。变速箱20的后突出部20b包括与外端部49在径向上对置的对置部分20d。外端部49沿对置部分20d延伸。外端部49与对置部分20d平行。

在外端部49与对置部分20d之间形成有外间隙50。虽然径向上外间隙50的间隔m1未特别限制,但优选为径向上的对置部分20d的全长m2的1/20以下,并优选为1/30以上。

在此,变速箱20之中的后突出部20b的外周面20t与轴心方向平行。因此,即使是在输出轴10的整体在轴心方向上摆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外盖42的外端部49与后突出部20b抵碰。

(特征)

(1)变速器9具有:输出轴10、变速箱20、环状的内盖41、以及环状的外盖42。变速箱20以轴心ax为中心,可旋转地支承输出轴10。内盖41安装于输出轴10。内盖41在径向上配置在输出轴10与变速箱20之间。外盖42安装于输出轴10。外盖42在轴心方向上,配置在内盖41的外侧。

这样,内盖41与外盖42和输出轴10一起旋转,所以,如图4的虚线箭头所示,即使杂质侵入了内盖41与外盖42之间,也能够通过内盖41与外盖42的旋转力,将杂质向外部有效率地排出。

(2)变速箱20具有:箱主体20a、以及从箱主体20a向轴心方向突出的环状的后突出部20b。径向上的内盖41的外端部45与径向上的后突出部20b的内周面20s相邻。径向上的外盖42的外端部49与径向上的后突出部20b的外周面20t相邻。

因此,能够抑制杂质从外盖42与后突出部20b的外间隙50侵入,并且抑制杂质从内盖41与后突出部20b的内间隙46侵入。

(3)径向上内盖41的外端部45越接近后突出部20b的内周面20s,则越向轴心方向的外侧倾斜。

因此,通过旋转的内盖41的外端部45,能够使杂质向远离内间隙46的方向飞走,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杂质从内间隙46侵入。

(4)在径向上,后突出部20b与内盖41分离,径向上的内盖41与后突出部20b之间的内间隙46的间隔l1为径向上的内盖41的全宽l2的1/10以下。

由此,因为能够充分地缩小内间隙46,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杂质从内间隙46侵入。

(5)径向上的后突出部20b的内周面20s与轴心方向平行。因此,即使输出轴10的整体在轴心方向上摆动,也能够抑制内盖41与后突出部20b抵碰。

(6)后突出部20b与外盖42的外端部49在径向上隔着规定间隔对置。径向上的外盖42的外端部49与后突出部20b之间的外间隙50的间隔m1为轴心方向上的后突出部20b的全长m2的1/20以下。

由此,因为能够充分地缩小外间隙50,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杂质从外间隙50侵入。

(7)径向上后突出部20b的外周面20t与轴心方向平行。因此,即使输出轴10的整体在轴心方向上摆动,也能够抑制外盖42与后突出部20b抵碰。

(其它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可以进行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各种变形或修正。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将本发明的迷宫式结构37应用于输出轴10与变速箱20之间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本发明的迷宫式结构37可以广泛应用在动力传递装置的旋转轴与轴承箱之间。例如,本发明的迷宫式结构37可以应用在前驱动轴14与前桥15之间、以及后驱动轴11与后桥12之间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将本发明的迷宫式结构37应用于轮式装载机的动力传递装置中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本发明的迷宫式结构37不但能够应用于机动平地机及自卸式卡车等作业车辆中,而且能够广泛应用于轿车及两轮机动车等的动力传递装置中。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内盖41被压入输出轴10,但也可以将内盖41与输出轴10进行焊接。在该情况下,内盖41可以不具有压入部4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外盖42被压入输出轴10,但也可以将外盖42与输出轴10进行焊接。在该情况下,外盖42可以不具有压入部4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内盖41具有相对于延伸部44倾斜的外端部45,但也可以不具有外端部45。在该情况下,优选将延伸部44延伸至与后突出部20b接近的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使变速箱20的后突出部20b的内周面20s与轴心方向平行,但也可以是难以与内盖41抵碰的形状。例如,内周面20s可以整体或部分地凹陷。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使变速箱20的后突出部20b的内周面20s与轴心方向平行,但也可以是难以与外盖42抵碰的形状。例如,外周面20t可以整体或部分地凹陷。

附图标记说明

1轮式装载机;9变速器;10输出轴;11后驱动轴;12后桥;14前驱动轴;15前桥;20变速箱;20a箱主体;20b后突出部;41内盖;43压入部;44延伸部;45外端部;46内间隙;42外盖;47压入部;48延伸部;49外端部;50外间隙。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