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等速接头的护套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17431发布日期:2019-01-05 09:43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用于等速接头的护套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要求于2016年5月10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第62/334,164,号、2016年6月3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第62/345,225号和2016年10月25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第62/412,385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本发明涉及一种护套组件,用于与车辆的等速接头组件一起使用。



背景技术:

等速接头广泛用于机动车辆中,并且通常利用护套封闭。等速接头护套是公知的装置,其用于封闭等速接头的一端,以防止灰尘、碎屑和/或水分移入接头中,同时将润滑剂保持在接头内。护套可以由包括塑料和弹性材料的柔性材料制成。

等速接头护套的一种特定类型是回旋护套。护套的回旋是轴向间隔开的环状回旋或折叠,其在两个附接部之间延伸,该附接部用于将护套附接到等速接头的两个单独部件。另外,这些回旋允许护套在等速接头被铰接时挠曲。

常规的等速接头包括内座圈、外座圈、多个滚珠和保持架。等速接头护套可以连接到外座圈和轴,该轴连接到等速接头的内座圈。

当等速接头以高速旋转并经受高温条件时,由于接头中的压力增大,护套可能经受周向负载。另外,由于包含在接头内的润滑流体的运动和热膨胀,等速接头的护套会经受周向负载。该周向负载可能导致护套的回旋发生径向反(翻)转,从而在护套的结构内产生一定量的不期望的变形,进而降低护套的整体寿命和耐用性。

因此,有利的是,开发一种等速接头护套,该等速接头护套将抑制护套回旋在运转时径向反转的能力,从而提高接头的整体寿命和耐久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接头组件。该接头组件包括内座圈、外座圈、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和保持架,该保持架插入接头的外座圈与内座圈之间。外座圈的第二端部的轴向最外端具有台阶部,该台阶部具有倒角部,该倒角部沿着外座圈的第二端部的轴向最外端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

接头组件还包括柔性护套,该柔性护套具有内表面、外表面、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中间部,该中间部插设在柔性护套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柔性护套的第一端部的附接部的至少一部分连接到外座圈的第二端部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第一肩部将柔性护套的第一端部的附接部连接到柔性护套的中间部的第一谷部。

适配器一体地连接到柔性护套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该适配器具有径向外侧端、径向内侧端、第一侧、第二侧、径向外侧部和径向内侧部。外座圈匹配部从适配器的径向外侧部的第一侧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适配器的外座圈匹配部的尺寸和形状与外座圈的第二端部的轴向最外端的台阶部及倒角部互补。

适配器的大致盘状部从适配器的外座圈匹配部径向向内延伸并邻近该外座圈匹配部。适配器的大致盘状部的第一侧具有与外座圈的第二端部的轴向最外端互补并直接接触的形状。另外,适配器的第二侧具有与柔性护套的第一肩部的一部分的内表面互补的形状,该第一肩部将附接部连接到柔性护套的第一谷部。适配器的径向外侧端和/或适配器的第二侧部的至少一部分一体地连接到所述柔性护套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附图说明

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考虑附图并根据下述描述,本公开的上述优点和其它优点将显而易见,在附图中:

图1是具有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等速接头护套组件的车辆的示意俯视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一替代实施例的图1所示的车辆的示意俯视图,其中,该车辆具有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等速接头护套组件;

图3是具有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等速接头护套组件的另一车辆的示意俯视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一替代实施例的图3所示的车辆的示意俯视图,其中,该车辆具有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等速接头护套组件;

图5是具有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护套组件的接头组件的示意侧剖视图;

图5a是本公开的图5所示的护套组件的一部分的示意侧剖视图;

图5b是本公开的图5和图5a所示的护套组件的一部分的示意侧剖视图;

图5c是本公开的图5至图5b所示的护套组件的一部分的示意侧剖视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一替代实施例的本公开的图5至图5c所示的接头组件的护套组件的一部分的示意侧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本公开的图5至图6所示的接头组件的护套组件的示意侧剖视图;

图7a是本公开的图7所示的护套组件的一部分的示意侧剖视图;

图7b是本公开的图7和图7a所示的护套组件的一部分的示意侧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一替代实施例的本公开的图7至图7b所示的护套组件的示意侧剖视图;

图9是图5至图6所示的接头组件的示意侧剖视图,该接头组件具有根据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图5至图8所示的护套组件;

图9a是本公开的图9所示的护套组件的一部分的示意侧剖视图;

图9b是本公开的图9和图9a所示的护套组件的一部分的示意侧剖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公开再一实施例的图9至图9b所示的护套组件的一部分的示意侧剖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公开再另一实施例的图9至图10所示的护套组件的一部分的示意侧剖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公开再又一实施例的图9至图11所示的护套组件的一部分的示意侧剖视图;

图12a是本公开的图12所示的护套组件的一部分的示意侧剖视图;

图12b是本公开的图12和图12a所示的护套组件的适配器的示意立体图;

图13是根据本公开的又是另一实施例的图12至图12b所示的护套组件的一部分的示意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可具有各种替代的方向和步骤顺序,除非明确地指出相反。还应该理解的是,附图中所示及下述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具体装置和方法是所附权利要求书中定义的发明概念的简单示例性实施例。因此,除非权利要求书明确指出,否则关于所公开的实施例的具体尺寸、方向或其它物理特征不理解应为限制性的。

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本文公开的等速接头护套组件可以用于汽车、越野车辆、全地形车辆、建筑、结构、船舶、航空航天、机车、军事、机械、机器人和/或消费品应用。另外,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本文公开的等速接头护套组件还可以用于乘用车辆、电动车辆、混合动力车辆、商用车辆、自动车辆、半自动车辆和/或重型车辆应用。

图1是具有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等速接头护套组件的车辆2的示意俯视图。车辆2具有发动机4,该发动机4驱动地连接到传动装置(transmission)6。作为非限制性示例,车辆2的发动机4可以是内燃机、外燃机、电动机、蒸汽轮机和/或燃气轮机。传动装置输出轴8之后驱动地连接到传动装置6的与发动机4相对的一端。传动装置6是动力管理系统,该动力管理系统借助于齿轮箱来提供由发动机4产生的旋转能量的受控应用。

传动装置输出轴8驱动地连接到变速箱输入轴10,该变速箱输入轴10又驱动地连接到变速箱12。变速箱12用于通过利用一系列齿轮和驱动轴将旋转动力从车辆2的传动装置6选择性地传递到前桥系统14和后串列桥系统16。变速箱12包括第一变速箱输出轴18和第二变速箱输出轴20。

第一轴22从第一变速箱输出轴18延伸到前桥系统14,从而将变速箱12驱动地连接到车辆2的前桥系统14。在一非限制性示例中,第一轴22是驱动轴、传动轴、万向轴、双万向轴、万向接头轴或万向联接轴。第一轴22的第一端部24经由第一个第一轴接头组件26驱动地连接到第一变速箱输出轴18的与变速箱12相对的一端。如本公开的图1所示,第一轴22的第二端28驱动地连接到第二个第一轴接头组件30。

前桥输入轴32驱动地连接到第二个第一轴接头组件30的与第一轴22相对的一端。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前桥输入轴32是前差速器输入轴、联接轴、短轴或前差速器小齿轮轴。前桥差速器34驱动地连接到前桥输入轴32的与第一轴22相对的一端。前桥差速器34是一组齿轮,该组齿轮允许轮式车辆2的外驱动轮以比内驱动轮快的速度旋转。旋转动力通过前桥系统14传递,以下进行更详细描述。

前桥系统14还包括第一前桥半轴36和第二前桥半轴38。第一前桥半轴36以大致垂直于前桥输入轴32的方式延伸。第一前桥半轴36的第一端部40驱动地连接到第一前桥轮组件42,而第一前桥半轴36的第二端部44驱动地连接到前桥差速器34的一侧。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第一前桥半轴36的第二端部44驱动地连接到前差速器侧齿轮(半轴齿轮)、单独的短轴、单独的联接轴、第一前桥差速器输出轴、第一前桥半轴断开系统和/或形成为前差速器侧齿轮的一部分的轴。

第二前桥半轴38以大致垂直于第一前桥系统输入轴32的方式延伸。第二前桥半轴38的第一端部50驱动地连接到第二前桥轮组件52,而第二前桥半轴38的第二端部54驱动地连接到前桥差速器34的与第一前桥半轴36相对的一侧。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第二前桥半轴38的第二端部54驱动地连接到前差速器侧齿轮、单独的短轴、单独的联接轴、第二前桥差速器输出轴、第二前桥半轴断开系统和/或形成为前差速器侧齿轮的一部分的轴。

第二变速箱输出轴20的一端驱动地连接到变速箱12的与变速箱输入轴10相对的一端。第二轴60从第二变速箱输出轴20朝向车辆2的后串列桥系统16的前串列桥系统62延伸。在一非限制性示例中,第二轴60是驱动轴、传动轴、万向轴、双万向轴、万向接头轴或万向联接轴。第二轴60的第一端部64经由第一第二轴接头组件66驱动地连接到第二变速箱输出轴20的与变速箱12相对的一端。如本公开的图1所示,第二轴60的第二端部68驱动地连接到第二第二轴接头组件70。

前串列桥系统输入轴72驱动地连接到第二个第一轴接头组件70的与第一轴60相对的一端。前串列桥系统输入轴72的与第二个第二轴接头组件70相对的一端驱动地连接到车辆2的前串列桥系统62的桥间差速器74。桥间差速器74是将由发动机4产生的旋转动力分配在车辆2的后串列桥系统的桥(轮轴)之间的装置。通过参照本公开的图1,前串列桥系统输入轴72将变速箱12驱动地连接到车辆2的前串列桥系统62的桥间差速器74。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前串列桥系统输入轴72是驱动轴、短轴、联接轴、前串列桥系统输入轴、小齿轮轴或桥间差速器小齿轮轴。旋转动力通过前串列桥系统62传递,以下进行更详细描述。

如本公开的图1所示,桥间差速器74驱动地连接到前串列桥差速器76和前串列桥系统输出轴78。前串列桥差速器76是一组齿轮,该组齿轮允许轮式车辆2的外驱动轮以比内驱动轮快的速度旋转。

前串列桥系统62还包括第一前串列桥半轴80和第二前串列桥半轴82的使用。第一前串列桥半轴80以大致垂直于第二轴60的方式延伸。第一前串列桥半轴80的第一端部84驱动地连接到第一前串列桥轮组件86,而第一前串列桥半轴80的第二端部88驱动地连接到前串列桥差速器76的一侧。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第一前串列桥半轴80的第二端部88驱动地连接到前串列差速器侧齿轮、单独的短轴、单独的联接轴、第一前串列桥差速器输出轴、第一前串列桥半轴断开系统和/或形成为前串列桥差速器侧齿轮的一部分的轴。

第二前串列桥半轴82以与第二轴60大致垂直的方式延伸。第二前串列桥半轴82的第一端部94驱动地连接到第二前串列桥轮组件96。如本公开的图1所示,第二前串列桥半轴82的第二端部98驱动地连接到前串列桥差速器76的与第一前串列桥半轴80相对的一侧。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第二前串列桥半轴82的第二端部98驱动地连接到前串列桥差速器侧齿轮、单独的短轴、单独的联接轴、第二前串列桥差速器输出轴、第二前串列桥半轴断开系统和/或形成为前串列桥差速器侧齿轮的一部分的轴。

前串列桥系统输出轴78的一端驱动地连接到桥间差速器74的与第二轴60相对的一侧。第一个第三轴接头组件100驱动地连接到前串列桥系统输出轴78的与桥间差速器74相对的一端。第一个第三轴接头组件100的与前串列桥输出轴100相对的一端是第三轴104的第一端部102。第三轴104从前串列桥系统62朝向车辆2的后串列桥系统106延伸。在一非限制性示例中,第三轴104是驱动轴、传动轴、万向轴、双万向轴、万向接头轴或万向联接轴。第三轴104的第二端部108驱动地连接到第二个第三轴接头组件110。

后串列桥系统输入轴112驱动地连接到第二个第三轴联接器组件110的一端。后串列桥系统输入轴112的与第二个第三轴联接器组件110相对的一端驱动地连接到车辆2的后串列桥系统106的后串列桥差速器114。后串列桥差速器115是一组齿轮,该组齿轮允许轮式车辆2的外驱动轮以比内驱动轮快的速度旋转。通过参照本公开的图1可见,后串列桥系统输入轴112将桥间差速器74驱动地连接到车辆2的后串列桥系统106的后串列桥差速器114。旋转动力通过后串列桥系统106传递,以下进行更详细描述。

后串列桥系统106还包括第一后串列桥半轴116和第二后串列桥半轴118的使用。第一后串列桥半轴116以大致垂直于后串列桥系统输入轴112的方式延伸。第一后串列桥半轴116的第一端部120驱动地连接到第一后串列桥轮组件122,而第一后串列桥半轴116的第二端部124驱动地连接到后串列桥差速器114的一侧。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第一后串列桥半轴116的第二端部124驱动地连接到后串列桥差速器侧齿轮、单独的短轴、单独的联接轴、第一后串列桥差速器输出轴、第一后串列桥半轴断开系统和/或形成为后串列桥差速器侧齿轮的一部分的轴。

第二后串列桥半轴118以与后串列桥系统输入轴112大致垂直的方式延伸。第二后串列桥半轴118的第一端部126驱动地连接到第二后串列桥轮组件128。如本公开的图1所示,第二后串列桥半轴118的第二端部130驱动地连接到后串列桥差速器114的与第一后串列桥半轴116相对的一侧。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第二后串列桥半轴118的第二端部130驱动地连接到后串列桥差速器侧齿轮、单独的短轴、单独的联接轴、第二后串列桥差速器输出轴、第二后串列桥半轴断开系统和/或形成为后串列桥差速器侧齿轮的一部分的轴。

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车辆2的接头组件26、66和/或100可以是万向联轴器、u形接头、万向接头、双万向接头、斯派塞接头(spicerjoint)、哈迪斯派塞接头(hardyspicerjoint)或胡克接头(hooke’sjoint)。另外,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车辆2的接头组件30、70和/或110是直接小齿轮安装等速接头、固定的直接小齿轮安装滑动滚珠型等速接头、直接小齿轮安装插入式十字槽滑动滚珠型等速接头、直接小齿轮安装双偏置插入式等速接头、或直接小齿轮安装三角架型等速接头。在本公开的范围内,车辆2的接头组件30、70和/或110可以包括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护套组件。

图2是根据本公开一替代实施例的图1所示的车辆2的示意俯视图。除了以下具体指出的以外,本公开的图2所示的车辆2与图1所示的车辆2相同。如本公开的图2所示,车辆2不包括变速箱12。由此,传动装置输出轴8的与传动装置6相对的一端驱动地连接到第一个第二轴接头组件66的与第二轴60相对的一端。

图3是具有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等速接头护套组件的另一车辆2的示意俯视图。车辆200具有发动机204,该发动机4驱动地连接到传动装置206。作为非限制性示例,车辆200的发动机204可以是内燃机、外燃机、电动机、蒸汽轮机和/或燃气轮机。传动装置输出轴208之后驱动地连接到传动装置204的与发动机204相对的一端。传动装置206是动力管理系统,该动力管理系统借助于齿轮箱来提供由发动机204产生的旋转能量的受控应用。

传动装置输出轴208驱动地连接到变速箱输入轴210,该变速箱输入轴210又驱动地连接到变速箱212。变速箱212用于通过利用一系列齿轮和驱动轴将旋转动力从车辆200的传动装置206选择性地传递到前桥系统214和后桥系统216。变速箱212包括第一变速箱输出轴218和第二变速箱输出轴220。

第一轴222从第一变速箱输出轴218延伸到前桥系统214,从而将变速箱212驱动地连接到车辆200的前桥系统214。在一非限制性示例中,第一轴222是驱动轴、传动轴、万向轴、双万向轴、万向接头轴或万向联接轴。第一轴222的第一端部224经由第一个第一轴接头组件226驱动地连接到第一变速箱输出轴218的与变速箱212相对的一端。如本公开的图3所示,第一轴222的第二端228驱动地连接到第二个第一轴接头组件230。

前桥输入轴232驱动地连接到第二个第一轴接头组件230的与第一轴222相对的一端。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前桥输入轴232是前差速器输入轴、联接轴、短轴或前差速器小齿轮轴。前桥差速器234驱动地连接到前桥输入轴232的与第一轴222相对的一端。前桥差速器234是一组齿轮,该组齿轮允许轮式车辆200的外驱动轮以比内驱动轮快的速度旋转。旋转动力通过前桥系统214传递,以下进行更详细描述。

前桥系统214还包括第一前桥半轴236和第二前桥半轴238。第一前桥半轴236以大致垂直于前桥输入轴232的方式延伸。第一前桥半轴236的第一端部240驱动地连接到第一前桥轮组件242,而第一前桥半轴236的第二端部244驱动地连接到前桥差速器234的一侧。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第一前桥半轴236的第二端部244驱动地连接到前差速器侧齿轮、单独的短轴、单独的联接轴、第一前桥差速器输出轴、第一前桥半轴断开系统和/或形成为前差速器侧齿轮的一部分的轴。

第二前桥半轴238以大致垂直于第一前桥系统输入轴232的方式延伸。第二前桥半轴238的第一端部250驱动地连接到第二前桥轮组件252,而第二前桥半轴238的第二端部254驱动地连接到前桥差速器234的与第一前桥半轴236相对的一侧。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第二前桥半轴238的第二端部254驱动地连接到前差速器侧齿轮、单独的短轴、单独的联接轴、第二前桥差速器输出轴、第二前桥半轴断开系统和/或形成为前差速器侧齿轮的一部分的轴。

第二变速箱输出轴220的一端驱动地连接到变速箱212的与变速箱输入轴210相对的一端。第二轴260从第二变速箱输出轴220朝向车辆200的后桥系统216延伸。在一非限制性示例中,第二轴260是驱动轴、传动轴、万向轴、双万向轴、万向接头轴或万向联接轴。第二轴260的第一端部262经由第一第二轴接头组件264驱动地连接到第二变速箱输出轴220的与变速箱212相对的一端。如本公开的图3所示,第二轴260的第二端部266驱动地连接到第二个第二轴接头组件268。

后桥系统输入轴270驱动地连接到第二个第二轴接头组件268的与第二轴260相对的一端。后桥系统输入轴270的与第二个第二轴接头组件268相对的一端驱动地连接到车辆200的后桥系统216的后桥差速器272。后桥差速器272是一组齿轮,该组齿轮允许轮式车辆200的外驱动轮以比内驱动轮快的速度旋转。通过参照本公开的图3,后桥系统输入轴270将变速箱212驱动地连接到车辆2的后桥系统216的后桥差速器272。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后桥系统输入轴270是驱动轴、短轴、联接轴、后桥系统输入轴、小齿轮轴、后桥差速器小齿轮轴和/或后桥差速器输入轴。旋转动力通过前串列桥系统216传递,以下进行更详细描述。

后桥系统216还包括第一后桥半轴274和第二后桥半轴276的使用。第一后桥半轴274以大致垂直于后桥系统输入轴270的方式延伸。第一后桥半轴274的第一端部278驱动地连接到第一后桥轮组件280,而第一后桥半轴274的第二端部282驱动地连接到后桥差速器272的一侧。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第一后桥半轴274的第二端部282驱动地连接到后桥差速器侧齿轮、单独的短轴、单独的联接轴、第一后桥差速器输出轴、第一后桥半轴断开系统和/或形成为后桥差速器侧齿轮的一部分的轴。

第二后桥半轴276以与后桥系统输入轴270大致垂直的方式延伸。第二后桥半轴276的第一端部284驱动地连接到第二后桥轮组件286。如本公开的图3所示,第二后桥半轴276的第二端部288驱动地连接到后桥差速器272的与第一后桥半轴274相对的一侧。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第二后桥半轴276的第二端部288驱动地连接到后桥差速器侧齿轮、单独的短轴、单独的联接轴、第二后桥差速器输出轴、第二后桥半轴断开系统和/或形成为后桥差速器侧齿轮的一部分的轴。

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车辆200的接头组件226和/或264可以是万向联轴器、u形接头、万向接头、双万向接头、斯派塞接头、哈迪斯派塞接头或胡克接头。另外,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车辆200的接头组件230和/或268是直接小齿轮安装等速接头、固定的直接小齿轮安装滑动滚珠型等速接头、直接小齿轮安装插入式十字槽滑动滚珠型等速接头、直接小齿轮安装双偏置插入式等速接头、或直接小齿轮安装三角架型等速接头。在本公开的范围内,车辆200的接头组件230和/或268可以包括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护套组件。

图4是根据本公开一替代实施例的图3所示的车辆20的示意俯视图。除了以下具体指出的以外,本公开的图4所示的车辆200与图3所示的车辆200相同。如本公开的图4所示,车辆200不包括变速箱212。由此,传动装置输出轴208的与传动装置206相对的一端驱动地连接到第一个第二轴接头组件264的与第二轴260相对的一端。

图5至图5c是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接头组件300的示意侧剖视图。如本公开的图5至图5c所示,接头组件300具有外座圈302、内座圈304、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306和保持架308,该保持架308收容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306。在本公开的范围内,接头组件300的外座圈302由刚性材料制成,诸如但不限于钢组合物。根据一非限制性示例,接头组件300是直接小齿轮安装等速接头、固定的直接小齿轮安装滑动滚珠型等速接头、直接小齿轮安装插入式十字槽滑动滚珠型等速接头、直接小齿轮安装双偏置插入式等速接头、或直接小齿轮安装三角架型等速接头。

接头组件300的外座圈302具有第一端部310和第二端部312。接头组件300的外座圈302的第一端部310的至少一部分连接到轴314。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外座圈302的第一端部310的至少一部分通过使用一个或多个焊接部316一体地连接到轴314。根据本公开一替代实施例(未示出)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外座圈的第一端部的至少一部分通过使用一个或多个机械紧固件、一种或多种粘合剂、螺纹连接件和/或花键连接件连接到轴。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轴114是驱动轴、传动轴、万向轴、双万向轴、万向接头轴或万向联接轴。

外座圈302的第二端部312具有内表面318和外表面320,在该外表面320中限定出中空部322。一个或多个轴向延伸的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324沿着外座圈302的第二端部312的内表面318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

具有内表面326、外表面328、第一端部327和第二端部329的内座圈304至少部分地配置在外座圈302的第二端部312的中空部322内。一个或多个轴向延伸的内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330沿着内座圈304的外表面328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一个或多个轴向延伸的内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330与一个或多个轴向延伸的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324互补。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接头组件300的内座圈304由刚性材料制成,诸如但不限于钢组合物。

根据图5至图5c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保持架308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接头组件300的外座圈302的第二端部312的内表面318与内座圈304的外表面326之间。保持架308具有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开口332,其从保持架308的内表面334延伸至外表面336。在本公开的范围内,保持架308可以由刚性材料制成,诸如但不限于钢组合物。

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306将内座圈304驱动地连接到接头组件300的外座圈302。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306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一个或多个轴向延伸的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324、一个或多个轴向延伸的内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330和保持架308的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开口332内。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306为一个或多个滚珠轴承。

驱动套筒338驱动地连接到接头组件300的内座圈304的内表面326的至少一部分,该驱动套筒338具有外表面340、第一端部342、第二端部344和中间部346,该中间部346插入第一端部342与第二端部344之间。驱动套筒338与接头组件300的内座圈304同轴地延伸。多个轴向延伸的花键348沿着驱动套筒338的第一端部342的外表面340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如本公开的图5至图5c所示,驱动套筒338的第一端部342的多个轴向延伸的花键348与多个轴向延伸的花键350互补并啮合,这些花键350从内座圈304的内表面326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在本公开的范围内,接头组件300的驱动套筒338由刚性材料制成,诸如但不限于钢组合物。

驱动套筒卡环凹槽352沿着驱动套筒338的第一端部342的外表面340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驱动套筒卡环凹槽352配置在驱动套筒338的第一端部342的外表面340上的多个轴向延伸的花键348内。如本公开的图5和图5a所示,驱动套筒卡环凹槽352与内座圈卡环凹槽354互补,该内座圈卡环凹槽354沿内座圈304的第一端部327的内表面326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

内座圈卡环365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内座圈卡环凹槽354和驱动套筒卡环凹槽352内。内座圈卡环356将驱动套筒338轴向地保持于内座圈304,从而防止驱动套筒338脱离与接头组件300的内座圈304的驱动接合。

根据图5和图5a所示的本公开一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驱动套筒338的第一端部342包括中空内部358。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驱动套筒338的第一端部342的中空内部358呈大致圆柱形。驱动套筒338的第一端部342的大致中空部358降低了与接头组件300相关的总重量和成本。

抵接部360沿着驱动套筒338的中间部346的外表面340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如本公开的图5中最佳所示,驱动套筒338的第一端部342具有外径od1,该外径od1小于套筒338的抵接部360的外径od2。另外,如本公开的图5所示,抵接部360的外径od2大于驱动套筒338的第二端部344的最外直径od3。根据本公开的图5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抵接部360配置成与接头组件300的内座圈304的第二端部329的至少一部分相邻并直接接触。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对驱动套筒338的抵接部360进行硬化和/或热处理,以提高驱动套筒338的整体寿命和耐久性。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通过使用一个或多个渗碳和/或感应淬火工艺对驱动套筒338的抵接部360进行硬化和/或热处理。

台阶部362沿轴向配置在接头组件300的驱动套筒338的中间部346的抵接部360外侧,与该抵接部360相邻。如本公开的图5所示,驱动套筒338的台阶部362具有外径od4,该外径od4小于驱动套筒338的抵接部360的外径od2。另外,如本公开的图5所示,接头组件300的驱动套筒338的台阶部362的外径od4小于驱动套筒338的第二端部344的最外直径od3。此外,如本公开的图5至图5c所示,驱动套筒338的台阶部362的外径od4大于驱动套筒338的第一端部342的外径od1。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抵接部360的外径od2与驱动套筒338的台阶部362的外径od4之间的比率约为1.1-1.3。另外,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抵接部360的外径od2与驱动套筒338的第二端部344的最外直径od3之间的比率约为1.03-1.20。

当接头组件300铰接(枢转)到最大接合角度(未示出)时,在驱动套筒338的中间部346上的抵接部360的接触面364与接头组件300的保持架308的至少一部分直接接触。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当接头组件300铰接到最大接合角度(未示出)时,驱动套筒338的抵接部360的接触面364的至少一部分将与保持件308的轴向最外缘366的开口内径365直接接触。由此,驱动套筒338的抵接部360用作止动件,以防止接头组件300铰接超过最大接合角度(未示出),从而防止接头组件300的柔性护套368被过度压缩。这将有助于提高柔性护套368的整体寿命和耐久性。另外,当接头组件300铰接到最大接合角度(未示出)时,台阶部362提供确保柔性护套368不与驱动套筒338接触所需的额外空间,从而提高柔性护套368的整体寿命和耐久性。

驱动套筒338的第二端部344具有中空内部370。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驱动套筒338的第二端部344的中空内部370呈大致圆柱形。内表面372具有内部卡环凹槽374,该内表面372限定出驱动套筒338的第二端部344的中空内部370。内部卡环凹槽374沿着内表面372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该内表面372限定出驱动套筒338的第二端部344的中空内部370。在限定出套筒110的第二端部344的内部370的内表面372中,多个轴向延伸的周向花键376沿轴向配置在内部卡环凹槽374外侧。

如本公开的图5和图5a所示,驱动套筒o形环凹槽378沿着驱动套筒338的第二端部344的外表面340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驱动套筒卡环凹槽380沿着驱动套筒338的第二端部344的外表面340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根据图5和图5a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驱动套筒卡环凹槽380配置成与驱动套筒o形环凹槽378相邻并沿轴向配置在该驱动套筒o形环凹槽378的外侧。

小齿轮轴382与驱动套筒338及接头组件300的内座圈304同轴地延伸,该小齿轮轴382具有外表面384、第一端部386和第二端部388。第一多个轴向延伸的花键389沿着小齿轮轴382的第一端部386的外表面384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小齿轮轴382的第一端部386的外表面384上的第一多个轴向延伸的花键389与内表面372上的多个轴向延伸的花键376互补并啮合,该内表面372限定出驱动套筒338的第二端部344的中空内部370。小齿轮轴382的第一端部386的外表面384上的第一多个轴向延伸的花键389将小齿轮轴382驱动地连接到接头组件300的驱动套筒338。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小齿轮轴382由刚性材料制成,诸如但不限于钢组合物。

小齿轮轴卡环凹槽390沿轴向配置在小齿轮轴382的第一端部386的外表面384上的第一多个轴向延伸的花键389的内侧。如本公开的图5和图5a所示,小齿轮轴卡环凹槽390沿着小齿轮轴382的第一端部386的外表面382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小齿轮轴卡环39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小齿轮轴382的小齿轮轴卡环凹槽390和驱动套筒338的第二端部344的内部卡环凹槽374内。小齿轮轴卡环392将小齿轮轴382轴向地保持于驱动套筒338,从而防止小齿轮轴382脱离与接头组件300的驱动套筒338的驱动接合。

如本公开的图5和图5a所示,具有第一内表面396和第二内表面398的螺母394与接头组件300的小齿轮轴382、驱动套筒338及内座圈304同轴地延伸。螺母394的第一内表面396的至少一部分与驱动套筒338的第二端部344径向重叠。螺母卡环凹槽400沿着螺母394的第一内表面396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该螺母卡环凹槽400与驱动套筒338的第二端部344的外表面340上的驱动套筒卡环凹槽380互补。螺母卡环40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螺母卡环凹槽400和驱动套筒卡环凹槽380内,该驱动套筒卡环凹槽380在驱动套筒338的第二端部344的外表面340上。螺母卡环402将螺母394轴向地保持于驱动套筒338,从而防止小齿轮轴382脱离与接头组件300的驱动套筒338的驱动接合。

螺母o形环404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驱动套筒o形环凹槽378内,该驱动套筒o形环凹槽378在驱动套筒338的第二端部344的外表面340中。螺母o形环在螺母394的第一内表面396与驱动套筒338的第二端部344的外表面340之间形成密封。螺母o形环404有助于防止灰尘、碎屑和/或水分移入接头组件300中,从而提高接头组件300的整体寿命和耐久性。

多个轴向延伸的花键406沿着螺母394的第二内表面398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螺母394的第二内表面398上的多个轴向延伸的花键406与小齿轮382的外表面384上的第二多个轴向延伸的花键408互补并啮合。如本公开的图5和图5a所示,第二多个轴向延伸的花键408沿轴向配置在小齿轮轴382的第一端部386的第一多个轴向延伸的花键389的外侧并与该花键389相邻。

小齿轮轴o形环凹槽410沿轴向配置在小齿轮轴382的外表面384上的第二多个轴向延伸的花键408的外侧并与该花键408相邻。小齿轮轴o形环41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小齿轮轴o形环凹槽410内。小齿轮轴o形环在螺母394的第二内表面398与小齿轮轴382的外表面384之间提供密封。由此,小齿轮轴o形环412有助于防止灰尘、碎屑和/或水分移入接头组件300中,从而提高接头组件300的整体寿命和耐久性。

根据图5和图5a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螺母394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驱动套筒338与锁定螺母414之间。锁定螺母414与小齿轮轴382、螺母394、驱动套筒338及接头组件300的内座圈304同轴地延伸。锁定螺母414将螺母394轴向地保持于驱动套筒338和小齿轮轴382,从而进一步有助于防止小齿轮轴382脱离与驱动套筒338的驱动接合。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锁定螺母414由刚性材料制成,诸如但不限于钢组合物。

如本公开的图5和图5a所示,锁定螺母414具有多个轴向延伸的周向螺纹416,螺纹416从锁定螺母414的内表面418的至少一部分延伸。锁定螺母414的内表面418上的多个轴向延伸的周向螺纹416与多个轴向延伸的周向螺纹420互补并啮合,螺纹420沿着小齿轮轴382的第二端部388的外表面384的至少一部分延伸。如本公开的图5和图5a所示,多个轴向延伸的周向螺纹420沿轴向配置在小齿轮轴382的外表面384上的第一多个轴向延伸的花键389和第二多个轴向延伸的花键408的外侧。

小齿轮轴382的第二端部388的至少一部分包括小齿轮422,该小齿轮422具有一个或多个齿轮齿424。小齿轮422沿轴向配置在小齿轮轴382的外表面384上的第一多个轴向延伸的花键389、第二多个轴向延伸的花键408和多个轴向延伸的周向螺纹420的外侧。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小齿轮422一体地形成为小齿轮轴382的第二端部388的一部分。根据本公开一替代实施例(未示出),通过使用一个或多个机械紧固件,一个或多个焊接部、一种或多种粘合剂、花键连接件和/或螺纹连接件,将小齿轮的至少一部分一体地连接到小齿轮轴382的第二端部388的至少一部分。

接头组件300还包括护套组件426。护套组件426包括柔性护套368,该柔性护套368具有第一端部428、第二端部430和中间部432,该中间部432配置在柔性护套368的第一端部428与第二端部430之间。如本公开的图5至图5c所示,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柔性护套368由单个整体件构成。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柔性护套368由热塑性材料、聚合材料、橡胶材料和/或类似的弹性材料制成。热塑性材料能够承受运转期间由接头组件300产生的热量、压力和柔性护套保护罩368所暴露的各种环境条件。

如本公开的图5b中最佳所示,柔性护套368的第一端部428具有附接部434,而柔性护套428的第二端部430具有附接部436。柔性护套368的第一端部428的附接部434的至少一部分连接到接头组件300的外座圈302的第二端部312的外表面320的至少一部分。另外,柔性护套368的第二端部430的附接部436的至少一部分连接到接头组件338的驱动套筒338的第二端部344的外表面340的至少一部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柔性护套368的第一端部428的附接部434和第二端部430的附接部436呈大致圆柱形。

使用一个或多个第一夹持装置438,以将柔性护套368的第一端部428的附接部434固定到外座圈302的第二端部312的外表面320的至少一部分。一个或多个第一夹持装置438沿径向定位在柔性护套368的第一端部428的附接部434周围。根据图5至图5c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径向向内突出部442从一个或多个第一夹持装置438的内表面440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当一个或多个第一夹持装置438被紧固时,径向向内突出部442迫使附接部434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外座圈302的第二端部312的外表面320中的护套保持通道444内。这有助于固定和保持外座圈302的第二端部312上的柔性护套368的第一端部428。另外,这有助于确保柔性护套368的第一端部428的附接部434与外座圈302的第二端部312的外表面320密封接合,从而防止灰尘、碎屑和/或水分移入接头组件300中。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接头组件300的整体寿命和耐久性。

使用一个或多个第二夹持装置446,以将柔性护套368的第二端部430的附接部436固定到驱动套筒380的外表面340。一个或多个第二夹持装置446沿径向定位在柔性护套368的第二端部430的附接部436周围。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当一个或多个第二夹持装置446紧固在柔性护套368的第二端部430的附接部436周围时,一个或多个第二夹持装置446迫使附接部436的至少一部分进入驱动套筒338的第二端部344的外表面340中的护套保持通道448。这有助于将柔性护套368的第二端部430固定并保持在驱动套筒338上。另外,这有助于确保柔性护套368的第二端部430的附接部436与驱动套筒338的外表面340密封接合,从而防止灰尘、碎屑和/或水分移入接头组件300中。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接头组件300的整体寿命和耐久性。

如本公开的图5至图5c所示,柔性护套368的中间部432具有多个回旋450。根据图5至图5c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柔性护套368的中间部432按轴向顺序包括第一谷部452、第一峰部454、第二谷部456、第二峰部458、第三谷部460、第三峰部462、第四谷部464、第四峰部466、第五谷部468和第五峰部470。谷部452、456、460、464、468和峰部454、458、462、466、470插设在柔性护套368的第一端部428的第一肩部472与柔性护套368的第二端部430的第二肩部474之间。如本公开的图5至图5c所示,第一肩部472将第一谷部452连接到柔性护套368的第一端部428的附接部434。如本公开的图5至图5c所示,第二肩部474将第五峰部470连接到柔性护套368的第二端部430的附接部436。

根据图5至图5c所示的本公开一实施例,柔性护套368的中间部432的峰部和谷部452、454、456、458、460、462、464、466、468、470分别具有外径od5、od6、od7、od8、od9、od10、od11、od12、od1、od14。另外,根据图5至图5c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柔性护套368的第一肩部472具有外径ods1,而柔性护套368的第二肩部474具有外径ods2。柔性护套368的第一肩部472的外径ods1大于柔性护套368的中间部432的各个峰部和谷部452、454、456、458、460、462、464、466、468、470的外径od5、od6、od7、od8、od9、od10、od11、od12、od13、od14。另外,柔性护套368的第二肩部474的外径ods2小于柔性护套368的中间部432的各个峰部和谷部452、454、456、458、460、462、464、466、468、470的外径od5、od6、od7、od8、od9、od10、od11、od12、od13、od14。

根据本公开的图5至图5c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谷部452的外径od5和第二谷部456的外径od7小于柔性护套368的中间部432的第一峰部454的外径od6和第二峰部458的外径od8。另外,根据图5至图5c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二峰部的外径od8大于第一峰部454的外径od6。此外,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第一谷部452的外径od5与第二谷部454的外径od7大致相同。由此,第一肩部472、第一谷部452、第一峰部454、第二谷部456和第二峰部458形成柔性护套368的中间部432的第一大致w形部476。

柔性护套368的中间部432的第二大致w形部478沿轴向配置在柔性护套368的中间部432的第一大致w形部476的外侧并与该第一大致w形部476相邻。柔性护套368的第二w形部478包括第二峰部458、第三谷部460、第三峰部462、第四谷部464和第四峰部466。根据图5至图5c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第四峰部466的外径od12小于第二峰部458的外径od8但大于柔性护套368的中间部432的第三峰部462的外径od10。另外,根据图5至图5c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三谷部460的外径od9和第四谷部464的外径od11小于柔性护套368的第二峰部458的外径od8、第三峰部462的外径od10和第四峰部466的外径od12。此外,如本公开的图5至图5c所示,第三峰部462的外径od10和第四峰部466的外径od12小于柔性护套368的第一谷部452的外径od5和第二谷部456的外径od7。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第三谷部460的外径od9与第四谷部464的外径od11基本相同。

如本公开的图5至图5c所示,第五峰部470的外径od14大于第五谷部468的外径od13。另外,如本公开的图5至图5c所示,第五谷部468的外径od13小于柔性护套368的第三谷部460的外径od9和第四谷部464的外径od11。此外,第五峰部470的外径od14大于第三谷部460的外径od9和第四谷部464的外径od11,但小于柔性护套368的中间部432的第三峰部462的外径od10。

柔性护套368的中间部432的第一大致w形部476具有沿着护套组件426的柔性护套368的外表面480测得的线性轴向距离l1和线性轴向距离l2。柔性护套368的第一大致w形部476的线性轴向距离l1被定义为:柔性护套368的第一肩部472与第二峰部458之间的最内线性轴向距离。此外,柔性护套368的第一大致w形部476的线性轴向距离l2被定义为:柔性护套368的第一谷部452与第二谷部456之间的最外线性轴向距离。如本公开的图5至图5c所示,第一大致w形部476的线性轴向距离l1小于柔性护套368的第一大致w形部476的线性轴向距离l2。通过使线性轴向距离l1小于线性轴向距离l2,有助于防止第一峰部454在接头组件300被铰接时沿径向方向打开。这有助于防止柔性护套368在运转时径向反转,从而提高接头组件300的整体寿命和耐久性。

如本公开的图5至图5c所示,柔性护套368的第二大致w形部478具有沿着柔性护套368的外表面480测得的线性轴向距离l3和线性轴向距离l4。柔性护套368的第二大致w形部478的线性轴向距离l3被定义为:柔性护套368的第二峰部458与第四峰部466之间的最内线性轴向距离。柔性护套368的第二大致w形部478的线性轴向距离l4被定义为:柔性护套368的第三谷部460与第四谷部464之间的最外线性轴向距离。如本公开的图5至图5c所示,第二大致w形部478的线性轴向距离l3小于柔性护套368的第二大致w形部478的线性轴向距离l4。通过使线性轴向距离l3小于线性轴向距离l4,有助于防止第三峰部462在接头组件300被铰接时沿径向方向打开。这有助于防止柔性护套368在运转时径向反转,从而提高接头组件300的整体寿命和耐久性。

根据图5至图5c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将第一肩部472连接到第一谷部452的柔性护套368的外表面480具有第一弧形部482,该第一弧形部482具有曲率半径r1。另外,将第二谷部456连接到第二峰部458的柔性护套368的外表面480具有第二弧形部484,该第二弧形部484具有曲率半径r2。柔性护套368的第一弧形部482的曲率半径r1和第二弧形部484的曲率半径r2呈大致凸形,并且有助于阻挡第一峰部454在径向方向上的运动。这有助于防止柔性护套368在运转时径向反转,从而提高接头组件300的整体寿命和耐久性。

根据图5至图5c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将第二峰部458连接到第三谷部460的柔性护套368的外表面480具有第三弧形部486,该第三弧形部486具有曲率半径r3。另外,将第四谷部464连接到第四峰部466的柔性护套368的外表面480具有第四弧形部488,该第四弧形部488具有曲率半径r4。柔性护套368的第三弧形部486的曲率半径r3和第四弧形部488的曲率半径r4呈大致凸形,并且有助于阻挡第三峰部462在径向方向上的运动。这有助于防止柔性护套368在运转时径向反转,从而提高接头组件300的整体寿命和耐久性。

如本公开的图5c中最佳所示,柔性护套368的谷部452、456、460、464、468分别具有厚度t1、t3、t5、t7、t9。另外,如本公开的图5c所示,柔性护套368的峰部454、458、462、466、470分别具有厚度t2、t4、t6、t8、t10。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柔性护套368的峰部454、458、462、466、470的厚度t2、t4、t6、t8、t10比柔性护套368的谷部452、456、460、464、468的厚度t1、t3、t5、t7、t9薄。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柔性护套368的谷部452、456、460、464、468的厚度可以是柔性护套368的峰部454、458、462、466、470的厚度的大约1.2至2.5倍。另外,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柔性护套368的谷部452、456、460、464、468的厚度可以是大约1.2mm至2.5mm。通过使柔性护套368的峰部454、458、462、466、470的厚度比柔性护套368的谷部452、456、460、464、468的厚度薄,有助于防止柔性护套368在运转时径向反转。这有助于提高接头组件300的整体寿命和耐久性。

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限制性示例,第五谷部468的厚度t9比峰部和谷部452、454、456、458、460、462、464、466、470的厚度t1、t2、t3、t4、t5、t6、t7、t8、t10厚,但比柔性护套368的第二肩部474的厚度t11薄。这进一步有助于防止柔性护套368在运转时径向反转,从而提高接头组件300的整体寿命和耐久性。

如本公开的图5c中最佳所示,柔性护套368还包括沿着柔性护套368的内表面490测得的线性轴向距离l5、l6。线性轴向距离l5被定义为:柔性护套368的第一谷部452与第二谷部456之间的最内线性轴向距离。线性轴向距离l6被定义为:柔性护套368的第三谷部460与第四谷部464之间的最内线性轴向距离。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轴向长度l5、l6大致相同。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柔性护套368的轴向长度l5、l6大约为0至1mm。通过使轴向长度l5、l6相对较小,有助于防止柔性护套368在运转时径向反转,从而提高接头组件300的整体寿命和耐久性。

图6是根据本公开一替代实施例的本公开的图5至图5c所示的接头组件300的护套组件426的一部分的示意侧剖视图;除了具体指出的以外,本公开的图6所示的护套组件426与图5至图5c所示的护套组件426相同。如本公开的图6所示,护套组件426还包括一个或多个卡环492,其配置在柔性护套368的一个或多个谷部452、456、460、464、468内。根据图6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柔性护套368具有一个或多个卡环492,其配置在柔性护套368的第一谷部452和第二谷部456内一个或多个卡环492用于径向地保持柔性护套368的谷部452、456、460、464、468,从而防止柔性护套368在运转时径向反转,并且提高接头组件300的整体寿命和耐久性。

图7至图7b是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本公开的图5至图6所示的接头组件300的护套组件426的示意侧剖视图。除了具体指出的以外,本公开的图7至图7b所示的护套组件426与图5至图6所示的护套组件426相同。如本公开的图7至图7b所示,接头组件300的柔性护套368不包括第一大致w形部476和第二大致w形部478。

根据图7至图7b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柔性护套368按轴向顺序包括第一谷部500、第一峰部502、第二谷部504、第二峰部506、第三谷部508和第三峰部510。如本公开的图7至图7b所示,第一肩部472将第一谷部500连接到柔性护套368的第一端部428的附接部434。另外,如本公开的图7至图7b所示,第二肩部474将第三峰部510连接到柔性护套368的第二端部430的附接部436。

柔性护套368的谷部500、504、508分别具有外径od15、od17、od19,而柔性护套368的峰部502、506、510分别具有外径od16、od18、od20。如图7至图7b所示,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第一肩部472的外径ods1大于峰部和谷部500、502、504、506、508、510的外径od15、od16、od17、od18、od19、od20。另外,如图7至图7b所示,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第二肩部474的外径ods2小于柔性护套368的峰部和谷部500、502、504、506、508、510的外径od15、od16、od17、od18、od19、od20。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第二谷部504的外径od17小于第一谷部500的外径od15,但大于柔性护套368的第三谷部od19的外径od19。另外,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第二峰部506的外径od18小于柔性护套368的第一峰部502的外径od16,但大于柔性护套368的第三峰部510的外径od20。此外,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第二峰部506的外径od18小于第一谷部500的外径od15,并且第三峰部510的外径od20大于第二谷部504的外径od17。

第一卡环凹部512和第二卡环凹部514分别沿着柔性护套368的第一谷部500和第二谷部504的外表面480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柔性护套368的第一卡环凹部512和第二卡环凹部514呈大致凹形,并且从柔性护套368的第一谷部500和第二谷部504的外表面480径向向内延伸。

如本公开的图7a中最佳所示,柔性护套368具有沿着柔性护套368的外表面480的线性轴向距离l5,该线性轴向距离l5被定义为:柔性护套368的第一肩部472与第一峰部502之间的最内线性轴向距离。另外,如本公开的图7a中最佳所示,柔性护套368具有沿着柔性护套368的外表面480的线性轴向距离l6,该线性轴向距离l6被定义为:柔性护套368的第一谷部500的最外线性轴向距离。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线性轴向距离l5小于柔性护套368的线性轴向距离l6。通过使线性轴向距离l5小于线性轴向距离l6,有助于防止第一谷部500在接头组件300被铰接时沿径向方向打开。这有助于防止柔性护套368在运转时径向反转,从而提高接头组件300的整体寿命和耐久性。

本公开的图7至图7b所示的柔性护套368具有沿着柔性护套368的外表面480的线性轴向距离l7,该线性轴向距离l7被定义为:柔性护套368的第一峰部502与第二峰部506之间的最内线性轴向距离。另外,如图7至图7b所示,柔性护套368具有沿着柔性护套368的外表面480的线性轴向距离l8,该线性轴向距离l8被定义为:柔性护套368的第二谷部504的最外线性轴向距离。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线性轴向距离l7小于柔性护套368的线性轴向距离l8。通过使线性轴向距离l7小于线性轴向距离l8,有助于防止第二谷部504在接头组件300被铰接时沿径向方向打开。这有助于防止柔性护套368在运转时径向反转,从而提高接头组件300的整体寿命和耐久性。

根据图7至图7b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将第一肩部472连接到第一谷部500的柔性护套368的外表面480具有弧形部516,该弧形部516具有曲率半径r5。另外,将第一谷部500连接到第一峰部502的柔性护套368的外表面480具有弧形部518,该弧形部518具有曲率半径r6。图7至图7b所示的柔性护套368的曲率半径r5、r6呈大致凸形,并且有助于阻挡第一谷部500在径向方向上的运动。这有助于防止柔性护套368在运转时径向反转,从而提高接头组件300的整体寿命和耐久性。

根据图7至图7b所示的本公开一实施例,将第一峰部502连接到第二谷部504的柔性护套368的外表面480具有弧形部520,该弧形部520具有曲率半径r7。另外,将第二谷部504连接到第二峰部506的柔性护套368的外表面480具有弧形部522,该弧形部522具有曲率半径r8。图7至图7b所示的柔性护套368的曲率半径r7、r8呈大致凸形,并且有助于阻挡第二谷部504在径向方向上的运动。这有助于防止柔性护套368在运转时径向反转,从而提高接头组件300的整体寿命和耐久性。

如本公开的图7b中最佳所示,柔性护套368的厚度在所有多个回旋450中变化。柔性护套368的第一谷部500具有厚度t12、t13、t14,其中,厚度t12、t14配置在柔性护套368的第一谷部500的第一卡环凹部512的相对侧上。另外,第一峰部502具有厚度t15。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第一谷部500的第一卡环凹部512的厚度t13小于第一谷部500的厚度t12、t14。另外,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第一谷部500的厚度t12、t14大致相等。此外,第一峰部502的厚度t15小于柔性护套368的第一谷部500的厚度t12、t14。通过使第一谷部500的厚度t12、t14大于第一峰部502的厚度t15,有助于阻挡第一谷部500在径向方向上的运动。这有助于防止柔性护套368在运转时径向反转,从而提高接头组件300的整体寿命和耐久性。

柔性护套368的第二谷部504具有厚度t16、t17、t18,其中,厚度t16、t18配置在柔性护套368的第二谷部504的第二卡环凹部514的相对侧上。另外,第二峰部506具有厚度t19。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第二谷部504的第二卡环凹部514的厚度t17小于第二谷部504的厚度t16、t18。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第二谷部504的厚度t16、t18大致相等。另外,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第一峰部502的厚度t15与第二峰部506的厚度t19大致相等。此外,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柔性护套368的第一谷部500的第一卡环凹部512的厚度t13与第二谷部504的第二卡环凹部514的厚度t17大致相等。根据图7至图7b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峰部502的厚度t15和第二峰部506的厚度t19小于柔性护套368的第二谷部504的厚度t16、t18。通过使第二谷部504的厚度t16、t18大于第一峰部502的厚度t15和第二峰部506的厚度t19,有助于阻挡第二谷部504在径向方向上的运动。这有助于防止柔性护套368在运转时径向反转,从而提高接头组件300的整体寿命和耐久性。

根据图7b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第三谷部508具有厚度t20,而第三峰部510具有厚度t21。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柔性护套368的第一峰部502的厚度t15、第二峰部506的厚度t19和第三峰部510的厚度t21大致相等。另外,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第三谷部508的厚度t20大于第一谷部500的厚度t12、t13、t14,大于第二谷部504的厚度t16、t17、t18,并且大于柔性护套368的第一峰部502的厚度t15、第二峰部506的厚度t19、第三峰部510的厚度t21。通过使第三谷部508的厚度t20大于第二峰部506的厚度t19和第三峰部510的厚度t21,有助于阻挡第三谷部508在径向方向上的运动。这有助于防止柔性护套368在运转时径向反转,从而提高接头组件300的整体寿命和耐久性。

根据图7b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第三谷部508的厚度t20小于柔性护套368的第二端部436的第二肩部474的厚度t22。通过制成柔性护套368的第二端部436的第二肩部474的厚度t22,有助于防止柔性护套368在运转时径向反转,从而提高接头组件300的整体寿命和耐久性。

图8是根据本公开一替代实施例的本公开的图7至图7b所示的护套组件426的示意侧剖视图。除了具体指出的以外,本公开的图8所示的护套组件426与图7至图7b所示的护套组件426相同。如本公开的图8所示,护套组件426还包括一个或多个卡环524,其配置在柔性护套368的一个或多个谷部500、504、508内。根据图8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一个或多个卡环52配置在柔性护套368的第一谷部500的第一卡环凹部512和第二谷部504的第二卡环凹部514内。一个或多个卡环524用于径向地保持柔性护套368的谷部500、504、508,从而防止柔性护套368在运转时径向反转,并且提高接头组件300的整体寿命和耐久性。

图9至图9b是图5至图6所示的接头组件300的示意侧剖视图,该接头组件300具有根据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图5至图8所示的护套组件426。除了具体指出的以外,本公开的图9至图9b所示的护套组件426与图5至图7b所示的护套组件426相同。根据图9至图9b所示的实施例,柔性护套368的中间部432的多个回旋450按轴向顺序包括第一谷部600、第一峰部602、第二谷部604、第二峰部606、第三谷部608、第三峰部610、第四谷部612和第四峰部614。如本公开的图9至图9b所示,第一肩部472将第一谷部600连接到柔性护套368的第一端部428的附接部434。另外,如本公开的图9至图9b所示,第二肩部474将第四峰部614连接到柔性护套368的第二端部430的附接部436。

柔性护套368的谷部600、604、608、612分别具有外径od21、od23、od25、od27,而柔性护套368的峰部602、606、610、614分别具有外径od22、od24、od26、od28。如本公开的图9a中最佳所示,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第一肩部472的外径ods1大于柔性护套368的峰部和谷部600、602、604、606、608、610、612、614的外径od21、od22、od23、od24、od25、od26、od27、od28。另外,如图9a所示,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柔性护套368的第二肩部474的外径ods2小于峰部和谷部600、602、604、606、608、610、614的外径od21、od22、od23、od24、od25、od26、od28,但大于第四谷部612的外径od27。根据图9a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在谷部600、604、608、612中,外径od23小于外径od21,外径od25小于外径od23,外径od27小于外径od25。由此,od21>od23>od25>od27。另外,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在峰部602、606、610、614中,外径od24小于外径od22,外径od26小于外径od24,外径od28小于外径od26。由此,od22>od24>od26>od28。

本公开的图9至图9b所示的护套组件426包括一个或多个卡环616,其配置在柔性护套368的一个或多个谷部600、604、608、612内。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一个或多个卡环616配置在柔性护套368的第一谷部600、第二谷部604和第三谷部608内。一个或多个卡环616用于径向地保持柔性护套368的谷部600、604、608,从而防止柔性护套368在运转时径向反转,并且提高接头组件300的整体寿命和耐久性。

如本公开的图9中最佳所示,将第一肩部472连接到第一谷部600的柔性护套368的外表面480具有弧形部618,该弧形部618具有曲率半径r9。另外,将第一峰部603连接到第二谷部604的柔性护套368的外表面480具有弧形部620,该弧形部620具有曲率半径r10。此外,将第二峰部606连接到第三谷部608的柔性护套368的外表面480具有弧形部622,该弧形部622具有曲率半径r11。此外,如本公开的图9b中最佳所示,将第三峰部610连接到第四谷部612的柔性护套368的外表面480具有弧形部624,该弧形部624具有曲率半径r12。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曲率半径r9大于柔性护套368的曲率半径r10、r11、r12。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柔性护套368的曲率半径r10、r11、r12大致相等。柔性护套368的曲率半径r9、r10、r11、r12呈大致凸形,并且有助于阻挡第一峰部454在径向方向上的运动。这有助于防止柔性护套368在运转时径向反转,从而提高接头组件300的整体寿命和耐久性。

柔性护套368具有沿着外表面480的线性轴向距离l9,该线性轴向距离l9被定义为:柔性护套368的第一肩部472与第一峰部602之间的最内线性轴向距离。另外,如本公开的图9a所示,柔性护套368具有沿着外表面480的线性轴向距离l10,该线性轴向距离l10被定义为:柔性护套368的第一谷部600的最外线性轴向距离。根据图9至图9b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柔性护套368的线性轴向距离l10大于柔性护套368的线性轴向距离l9。通过使线性轴向距离l9小于线性轴向距离l10,有助于防止第一谷部600在接头组件300被铰接时沿径向方向打开。这有助于防止柔性护套368在运转时径向反转,从而提高接头组件300的整体寿命和耐久性。

如本公开的图9a所示,柔性护套368具有线性轴向距离l11,该线性轴向距离l11被定义为:柔性护套368的第一峰部602与第二峰部606之间的最外线性轴向距离。另外,如本公开的图9至图9b所示,柔性护套368具有沿着外表面480的线性轴向距离l12,该线性轴向距离l12被定义为:柔性护套368的第二谷部604的最外线性轴向距离。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柔性护套368的线性轴向距离l12大于柔性护套368的线性轴向距离l11。通过使线性轴向距离l11小于线性轴向距离l12,有助于防止第二谷部604在接头组件300被铰接时沿径向方向打开。这有助于防止柔性护套368在运转时径向反转,从而提高接头组件300的整体寿命和耐久性。

另外,柔性护套368具有线性轴向距离l13,该线性轴向距离l13被定义为:柔性护套368的第二峰部606与第三峰部610之间的最内线性轴向距离。另外,柔性护套368具有沿着外表面480的线性轴向距离l14,该线性轴向距离l14被定义为:柔性护套368的第三谷部608的最外线性轴向距离。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柔性护套368的线性轴向距离l14大于柔性护套368的线性轴向距离l13。通过使线性轴向距离l13小于线性轴向距离l14,有助于防止第三谷部608在接头组件300被铰接时沿径向方向打开。这有助于防止柔性护套368在运转时径向反转,从而提高接头组件300的整体寿命和耐久性。

如本公开的图9至图9b所示,柔性护套368具有线性轴向距离l15,该线性轴向距离l15被定义为:柔性护套368的第三峰部610与第四峰部614之间的最内线性轴向距离。另外,柔性护套368具有沿着外表面480的线性轴向距离l16,该线性轴向距离l16被定义为:柔性护套368的第四谷部612的最外线性轴向距离。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柔性护套368的线性轴向距离l16大于柔性护套368的线性轴向距离l15。通过使线性轴向距离l15小于线性轴向距离l16,有助于防止第四谷部612在接头组件300被铰接时沿径向方向打开。这有助于防止柔性护套368在运转时径向反转,从而提高接头组件300的整体寿命和耐久性。

根据图9至图9b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外座圈302的第二端部312的轴向最外端626具有台阶部628,该台阶部628具有竖直壁部630,该竖直壁部630具有倒角部632。倒角部分632提供过渡边缘,该过渡边缘将外座圈302的外表面320连接到台阶部628的大致竖直壁部630。如图9至图9b所示,台阶部628和倒角部632沿着外座圈302的第二端部312的轴向最外端626的外表面320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另外,如本公开的图9至图9b所示,台阶部628具有直径spd,该直径小于接头组件300的外座圈302的第二端部312的外径ord。外座圈302的第二端部312的轴向最外端626的台阶部628和倒角部632为接头组件300的柔性护套368提供匹配面。

外座圈匹配部634沿着柔性护套368的第一端部430的第一肩部472的内表面490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如图9至图9b所示,柔性护套368的第一肩部472的外座圈匹配部634的形状与外座圈302的第二端部312的轴向最外端626的台阶部628、大致竖直壁部630和倒角部632互补并啮合。当接头组件300被铰接时,柔性护套368的至少一部分被压缩,使得柔性护套368的外座圈匹配部634的至少一部分与外座圈302的倒角部632和/或台阶部628的至少一部分摩擦接合。这有助于防止柔性护套368的径向反转,提高接头组件300的整体寿命和耐久性。

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外座圈302具有线性轴向距离l17,该线性轴向距离l17小于柔性护套368的外座圈匹配部634的线性轴向距离l18。线性轴向距离l17被定义为:从大致竖直壁部630到外座圈302的第二端部312的轴向最外端626的距离。线性轴向距离l18被定义为:从外座圈302的台阶部628的大致竖直壁部630到将附接部430连接到柔性护套368的第一谷部600的第一肩部472的内表面490的距离。由此,在外座圈302的第二端部312的轴向最外端626与柔性护套368的内表面490之间存在间隙636。

如本公开的图9至图9b所示,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将附接部434连接到第一谷部600的柔性护套368的第一肩部472的内表面490大致平行于外座圈302的第二端部312的轴向最外端626。

柔性护套368具有线性径向距离l19,该线性径向距离l19被定义为:柔性护套368的外座圈匹配部634在外座圈302的台阶部628处的部分与柔性护套368的第一谷部600的最内点之间的距离。通过减小线性径向距离l19,有助于提高柔性护套368阻挡径向反转的能力,从而提高接头组件300的整体寿命和耐久性。

图10是根据本公开再一实施例的图9至图9b所示的护套组件426的一部分的示意侧剖视图。除了具体指出的以外,图10所示的护套组件426与图9至图9b所示的护套组件426相同。如本公开的图10所示,配置在柔性护套368的一个或多个谷部600、604、608、612内的一个或多个卡环616的最内直径大于谷部600、604、608、612的外径od21、od23、od25、od27。由此,在一个或多个卡环616与柔性护套368的谷部600、604、608、612的外表面480之间存在间隙。

根据图10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一个或多个卡环616配置在柔性护套268的第一谷部600、第二谷部604和第三谷部608内。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在一个或多个卡环616与第一谷部600、与第二谷部604以及与第三谷部608的外表面480之间分别存在间隙650、652、654。间隙650、652、654分别具有线性径向距离l20、l21、l22,该线性径向距离l20、l21、l22的范围为一个或多个卡环368的横截面直径d1的大约5%至40%。间隙650、652、654允许柔性护套368径向向外扩展预定量,同时仍径向地限制谷部600、604、608,并防止一个或多个谷部600、604、608径向反转。这有助于提高接头组件300的整体寿命和耐久性。

图11是根据本公开再另一实施例的图9至图10所示的护套组件426的一部分的示意侧剖视图;除了具体指出的以外,图11所示的护套组件426与图9至图10所示的护套组件426相同。如本公开的图11所示,外圈302的第二端部312的轴向最外端626的台阶部628不包括大致竖直壁部630。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外座圈302的台阶部628具有后切部700,以代替大致竖直壁部630。

外座圈匹配部702沿着柔性护套368的第一端部430的第一肩部472的内表面490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如图11所示,柔性护套368的第一肩部472的外座圈匹配部702的形状与外座圈302的第二端部312的轴向最外端626的台阶部702、后切部700和倒角部632互补并啮合。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外座圈302具有线性轴向距离l23,该线性轴向距离l23小于柔性护套368的外座圈匹配部702的线性轴向距离l24。线性轴向距离l23被定义为:从外座圈302的第二端部312的轴向最外端626到台阶部628与后切部700相交的点的距离。线性距离l24被定义为:从将附接部434连接到柔性护套368的第一谷部600的第一肩部472的内表面490到台阶部628与后切部700相交的点的距离。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线性轴向距离l23大于线性轴向距离l17,并且线性轴向距离l24大于线性轴向距离l18。

如本公开的图11所示,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将附接部434连接到第一谷部600的柔性护套368的第一肩部472的内表面490大致平行于外座圈302的第二端部312的轴向最外端626。

当接头组件300被铰接时,柔性护套368的至少一部分被压缩,使得柔性护套368的外座圈匹配部702的至少一部分与外座圈302的倒角部632和/或台阶部628的至少一部分摩擦接合。通过增大线性轴向距离l23、l24,增大了外座圈302的台阶部628与柔性护套368的外座圈匹配部702之间的表面积接触量。这增大了外座圈302的台阶部628与柔性护套368的外座圈匹配部702之间的总摩擦接合量。台阶部628与外座圈匹配部702之间增大的摩擦接合进一步有助于防止柔性护套368的径向反转,从而提高接头组件300的整体寿命和耐久性。

图12和图12b是根据本公开再又一实施例的图9至图11所示的护套组件的一部分的示意侧剖视图。除了具体指出的以外,图12和图12b所示的护套组件426与图9至图11所示的护套组件426相同。如本公开的图12和图12b所示,护套组件426的柔性护套368不包括图9至图11所示的外座圈匹配部634、702。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护套组件426包括适配器800。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适配器800由热塑性材料、聚合材料、橡胶材料和/或类似的弹性材料制成。在本公开的范围内,适配器800可以由与柔性护套368相同的材料制成,或者适配器可以由与柔性护套368不同的材料制成。另外,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在本公开的范围内,适配器800的材料可以具有比柔性护套368的材料的硬度更大的硬度。适配器800的增大的硬度将进一步有助于防止柔性护套368在运转时径向反转,从而提高接头组件300的整体寿命和耐久性。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适配器800可以具有大约从肖氏d50至肖氏d80的范围的硬度。

适配器800是大致盘状的构件,其具有径向外侧部802、径向内侧部804、第一侧806和第二侧808。直径增大部812从适配器800的径向外侧端810的至少一部分沿径向外侧周向地延伸。如本公开的图12至图12b所示,适配器800的直径增大部812的至少一部分接收在适配器接收凹部814内,该适配器接收凹部814沿着柔性护套368的第一肩部472的内表面490的至少一部分沿径向外侧周向地延伸。当适配器800插入柔性护套368的第一端部428内时,柔性护套368沿径向外侧弹性变形,从而允许直径增大部812被接收在适配器接收凹部812内。这有助于将适配器800固定到柔性护套368。

适配器800的第二侧808的至少一部分和/或径向外侧端810的至少一部分一体地连接到柔性护套368的第一端部428的内表面490的至少一部分。如本公开的图12至图12a所示,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适配器的径向外侧端810的至少一部分一体地连接到柔性护套的第一端部428的附接部434的内表面490的至少一部分。另外,如本公开的图12和图12a所示,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适配器800的第二侧808的至少一部分一体地连接到第一肩部472的至少一部分,该第一肩部472将附接部434连接到柔性护套的第一谷部600。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通过使用一个或多个焊接部、一个或多个扩散连结、一种或多种粘合剂、一种或多种溶剂和/或一种或多种水泥,将适配器800的第二侧808和/或径向外侧端810的至少一部分一体地连接到柔性护套368的内表面490的至少一部分。

外座圈匹配部816从适配器800的径向外侧部802的第一侧806的至少一部分沿轴向外侧周向地延伸。外座圈匹配部816具有与外座圈302的台阶部628、大致竖直壁部630及倒角部632互补的尺寸和形状。如本公开的图12和图12a所示,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适配器800的外座圈匹配部816具有线性轴向距离l25,该线性轴向距离l25略小于或大致等于外座圈302的台阶部628的线性轴向距离l17。线性轴向距离l25被定义为:从适配器800的第一侧806到外座圈302的台阶部628的大致竖直壁部630的距离。线性轴向距离l25被定义为:从外座圈的大致竖直壁部630到适配器800的第一侧806的距离。

当接头组件300被铰接时,柔性护套368的至少一部分被压缩,使得适配器800的外座圈匹配部816的至少一部分与外座圈302的倒角部632和/或台阶部628的至少一部分摩擦接合。台阶部628与适配器800的外座圈匹配部816之间的摩擦接合进一步有助于防止柔性护套368的径向反转,从而提高接头组件300的整体寿命和耐久性。

大致盘状部818从适配器800的外座圈匹配部816径向向内延伸并配置成邻近该外座圈匹配部816。如本公开的图12和图12a所示,适配器800的大致盘状部818填充了存在于柔性护套368的内表面490与外座圈302的第二端部312的轴向最外端626之间的任何间隙。适配器800的大致盘状部818的第一侧806的形状与外座圈302的第二端部312的轴向最外端626的形状互补。另外,适配器800的第二侧808具有与柔性护套368的将附接部434连接到第一谷部600的第一肩部472的一部分的内表面490互补的形状。

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适配器800的外座圈匹配部816具有线性径向长度l28,该线性径向长度l28被定义为:从外座圈302的台阶部628到适配器800的径向外侧端810的距离。另外,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适配器具有线性径向长度l27,该线性径向长度l27被定义为:从外座圈302的台阶部628到适配器800的径向内侧端820的距离。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适配器的线性径向长度l27大于适配器800的线性径向长度l28。

护套组件426具有线性径向距离l26,该线性径向距离l26被定义为:适配器800的径向内侧端820与柔性护套368的第一谷部600的最内点之间的距离。通过减小线性径向距离l26,有助于提高柔性护套368阻挡径向反转的能力,从而提高接头组件300的整体寿命和耐久性。

如本公开的图12至图12b所示,适配器800的径向内侧端820的半径ar1小于适配器800的外座圈匹配部816的半径ar2。另外,如图12至图12b所示,适配器800在适配器800的径向外侧端810处具有半径ar3,该半径ar3大于半径ar2,但小于适配器800的径向外侧端810的直径增大部812的半径ar4。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并且作为一非限制性示例,适配器800的半径ar3大致等于接头组件300的外座圈302的第二端部312的半径or1。

图13是根据本公开再又另一实施例的图12至图12b所示的护套组件426的一部分的示意侧剖视图。除了具体指出的以外,图13所示的护套组件426与图12至图12b所示的护套组件426相同。如本公开的图13所示,外座圈302的台阶部628不包括大致竖直壁部630,但包括后切部700。根据图13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外座圈匹配部816具有与台阶部628、后切部700及外座圈302的倒角部632互补的形状。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适配器800的线性轴向长度l26大于图12至图12b所示的适配器800的线性轴向距离l25。通过使线性轴向距离l26大于线性轴向距离l25,增大了外座圈302的台阶部628与适配器800的外座圈匹配部816之间的表面积接触量。这增大了外座圈302的台阶部628与适配器800的外座圈匹配部816之间的总摩擦接合量。台阶部628与外座圈匹配部816之间增大的摩擦接合进一步有助于防止柔性护套368的径向反转,从而提高接头组件300的整体寿命和耐久性。

应当理解,本说明书所述且附图所示的各种实施例仅是示出权利要求书中限定的发明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由此,应当理解的是,所述和所示的各种实施例可以与所附权利要求书中限定的发明构思进行组合。

根据专利法的规定,已经通过被认为代表了优选实施例的内容对本发明做了描述。然而,应当注意的是,本发明能够以除了具体所示和所述以外的其它方式实践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