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换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98667发布日期:2019-03-14 00:05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车用换挡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用换挡装置,尤其涉及线控换挡(shift-by-wire)方式的车用换挡装置。



背景技术:

近几年,作为车用换挡装置已知有所谓的线控换挡方式的换挡装置,该换挡装置电测换挡杆的位置且将相应的电信号发送给控制部来进行变速。这样的线控换挡方式的换挡装置具有如下的有点:不受换挡杆的操作行程的限制,能够实现装置的紧凑化。

此外,线控换挡方式的换挡装置还具有车辆设计的自由度高这样的优点。

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253912号(以下称作专利文献)中公开了线控换挡方式的换挡装置的一个例子。上述专利文献所公开的线控换挡方式的换挡装置中,通过换挡杆的操作来进行倒挡(r)挡位和前进挡(d)挡位的选择,而有关驻车(p)挡位及空挡(n)挡位的选择及解除则通过按钮开关来进行。

此外,在上述专利文献所公开的线控换挡方式的换挡装置中,在换挡杆的倒挡(r)位置和前进挡(d)位置之间设有初始位置,若驾驶员在进行了换挡操作后而从换挡捏手放开手,则换挡杆会返回到初始位置。

这样的以往技术所涉及的线控换挡方式的换挡装置为瞬时(momentary)方式的换挡装置。

然而,若如上述专利文献所公开的技术那样采用瞬时方式的换挡装置时,存在着驾驶员难以识别此时的行驶挡是什么挡这样的问题。即,在线控换挡方式的换挡装置之前的经由拉索来进行机械式变速的换挡装置中,根据换挡杆的位置而能够容易地识别当前的行驶挡,对此,在瞬时方式的换挡装置中,无法根据换挡杆的位置来识别现在的行驶挡是什么挡,每当此时便需要确认仪表单元内的指示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车用换挡装置:既能够采用线控换挡方式来确保装置整体的紧凑化及高的设计自由度,又能够让驾驶员根据换挡杆的位置来识别换挡位置。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涉及线控换挡方式的车用换挡装置,其根据驾驶员的操作而在包含驻车挡、倒挡、空挡及前进挡的多个挡位之间切换车辆的换挡挡位,该车用换挡装置包括:换挡杆,其位置对应于多个所述换挡挡位的各挡位而被规定;检测部,检测所述换挡杆的所述位置;以及杆保持部,在所述换挡挡位被维持在指定的挡位时,使所述换挡杆的所述位置保持在与所述指定的挡位对应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既能够采用线控换挡方式来确保装置整体的紧凑化及高的设计自由度,又能够让驾驶员根据换挡杆的位置来识别换挡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用换挡装置的车辆的车内空间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车用换挡装置的外观结构的模式立体图。

图3是表示车用换挡装置中的换挡杆的动作的模式俯视图。

图4是表示换挡杆的结构的模式立体图。

图5是表示图4的v-v剖面的模式剖视图。

图6是表示在p位置和r位置之间操作换挡杆时的止动机构部的动作的模式剖视图。

图7是表示在从r位置至d位置之间操作换挡杆时的止动机构部的动作的模式剖视图。

图8是表示在p位置和r位置之间操作换挡杆时的引导杆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在从r位置至d位置之间操作换挡杆时的引导杆的动作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只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本发明除了其本质结构之外丝毫不受以下的实施方式所限制。

在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图中,“+x”表示车辆右方,“-x”表示车辆左方,“+y”表示车辆前方,“-y”表示车辆后方,“+z”表示车辆上方,“-z”表示车辆下方。

[实施方式]

1.车用换挡装置1及其周边结构

利用图1来说明车辆的室内空间中的车用换挡装置1及其周边结构。

如图1所示,在驾驶员就座的位置的前方发置有仪表板2中的仪表单元3、以及转向盘4。仪表单元3中可以显示车速、发动机转速、以及变速挡位等。

在驾驶席和助手席之间设置有中控台5。中控台5以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其上表而形成为大致平面,以便让驾驶员搁置手腕。

中控台5上设置有车用换挡装置1及驻车开关6。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用换挡装置1为线控换挡方式的换挡装置。而且,车用换挡装置1根据驾驶员的输入且经由控制部(例如ecu)而将切换换挡挡位(shift-range)的指令信号输出到自动变速器(省略图示)。

此外,车用换挡装置1能够在驻车挡(p挡位)、倒挡(r挡位)、空挡(n挡位)以及前进挡(d挡位)之间切换换挡挡位。

驻车开关6是连接于用于操作驻车制动器的电磁线圈的开关。若驾驶员进行向上拉起驻车开关6的前侧部分的操作,则驻车制动器便会起作用。

2.车用换挡装置1的外观结构

利用图2来说明车用换挡装置1的外观结构。图2是抽出了图1的中控台5的一部分来进行图示的模式立体图。

如图2所示,在中控台5的上侧面设置有开口部50和凹部51。开口部50在从+z侧观察的俯视下呈大致长方形的形状。有关凹部51也同样地在俯视下呈大致长方形的形状。

中控台5的凹部51中设置有以-y侧为中心而转动自如的驻车开关6。凹部51的+y侧的部分为了接纳驾驶员的手指的进入而被空开。

中控台5的开口部50中设置有沿z方向穿通该开口部50的换挡杆10。换挡杆10具有呈轴状的杆主体11和被安装在其+z侧的换挡捏手12。此外,换挡捏手12上设置有被驾驶员按压的按钮13。

中控台5的开口部50除了杆主体11所穿通的部分之外其-z侧被盖14遮盖。

在开口部50的+x侧及-x侧设置有表示换挡位置的指示器15p、15r、15n、15d。这些指示器15p、15r、15n、15d以与所选择的换挡位置对应的部位从-z侧发光的方式构成,由此,在视觉上让驾驶员容易确认到换挡位置。

3.换挡杆10的动作

利用图3来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用换挡装置1的换挡杆10的动作。图3是表示车用换挡装置1中的换挡杆10的动作的模式俯视图。

如图3所示,在车用换挡装置1中,驻车(p)位置10p和倒挡(r)位置10r以在x方向上排列的状态设置。换言之,p位置10p和r位置10r设置在沿x方向延伸的直线ax1上。

另一方面,在车用换挡装置1中,r位置10r、空挡(n)位置10n及前进挡(d)位置10d以在y方向上排列的状态设置。即,r位置10r、n位置10n及d位置10d设置在沿y方向延伸的直线ax2上。

直线ax1和直线ax2以角度θ1相交。角度θ1例如为90°。但是,考虑到驾驶员的手臂的自然的动作,也可以将角度θ1设为小于90°或大于90°。

在驾驶员欲使处于驻车状态的车辆起步时,首先,如箭头a1那样使换挡杆10从p位置10p移动到r位置10r。此后,若欲使车辆前进时,如箭头a2及箭头a3那样使换挡杆10从r位置10r经由n位置10n而移动到d位置10d,并且将驻车开关6(参照图1及图2)设为“关”。

此外,随着换挡杆10的移动,设置在其傍边部分的对应的指示器15p、15r、15n、15d亮灯。此外,虽省略了详细的图示,但仪表单元3(参照图1)上也设有显出换挡位置的指示器,该指示器也与换挡杆10的移动联动地亮灯。

4.换挡杆10的结构

利用图4及图5来说明换挡杆10的结构。图4是表示换挡杆10的结构的模式立体图,图5是表示图4的v-v剖面的模式剖视图。图4及图5中,省略了换挡捏手12及按钮13的图示。

如图4所示,换挡杆10具有杆主体11、连杆18、引导杆19、20及止动(detent)机构部。

杆主体11为沿z方向延伸的圆筒体,-z侧的杆下部16为大径。在杆主体11的下端设置有具有切去了球的上部后的形状的基端部17。基端部17由覆盖其外周面的呈圆壳状的转角传感器(检测部)23所支撑。杆主体11以基端部17作为支点并且以其的+z侧的远端部分(设有换挡捏手12的部分)能够自如摆动的方式构成。

转角传感器(检测部)23检测基端部17的转角,通过信号电缆24将涉及转角的电信号发送给控制部(例如ecu)。

此外,在杆主体11中,杆下部16和基端部17形成一体。

如图5所示,连杆18插入在杆主体11的筒内空间11b中,并且如箭头c1所示那样能够在z方向上上下移动。连杆18在-z侧基于作为弹性体的弹簧(螺旋弹簧)25的作用而向+z侧被施加弹力。

连杆18上在长度方向(z方向)的中间部分设有凸缘部18c、18d,以便限制上端部18a的相对于杆主体11的上面开口部11a的突出量。此外,连杆18的下端部18b形成为在与杆主体11的底面部11c之间空开了间隙的状态。该间隙被设定为大于连杆18的相对于杆主体11的z方向上的行程。

引导杆19、20的各一端部分接合于连杆18。引导杆19、20的与连杆18的接合部位是连杆18的长度方向(z方向)的中间部分而且是凸缘部18c的-z侧。

引导杆19呈从与连杆18的接合部分向+y侧延伸的手臂形状,引导杆20呈从与连杆18的接合部分向-y侧延伸的手臂形状。在引导杆19、20的各远端部分上设置有向+z侧突出的爪部19a、20a。

引导杆19、20与以箭头c1所示的连杆18往z方向的移动联动地如箭头c2、c3所示那样在z方向上上下移动。此外,连杆18基于驾驶员按压省略了图示的按钮13而向-z侧移动,基于驾驶员的对按钮13的按压的解除并且基于弹簧25的弹力而向+z侧移动。引导杆19、20也与此移动联动地上下移动。

此外,杆下部16上开有允许引导杆19、20通过的开口部16a、16b。

返回到图4,止动机构部具有与杆下部16接合的止动器壳(detentcase)21和被收纳在该止动器壳21内并且向+z侧被施加弹力的止动器柱塞(detentplunger)22。止动器柱塞22在被施加箭头b那样的力时,没入止动器壳21内,在未被施加力时,如图4所示那样呈突出的状态。

5.操作换挡杆10时的止动机构部的动作

利用图6及图7来说明驾驶员操作换挡杆10时的止动机构部的动作。图6是表示驾驶员在p位置10p和r位置10r之间操作换挡杆10时的止动机构部的动作的模式剖视图,图7是表示在从r位置10r至d位置10d之间操作换挡杆10时的止动机构部的动作的模式剖视图。

如图6及图7所示,止动器引导件(detentguide)26以覆盖止动器柱塞22在止动机构部中移动的区域的+z侧的方式而被设置。止动器引导件26固定在中控台5的-z侧的下侧面。止动器引导件26的-z侧的下面部26a中设置有以向+z侧凹入的方式而形成的凹部26p、26r、26n、26d。

此处,如图6所示,止动器引导件26中的凹部26p和凹部26r以沿x方向(车宽方向)排列的状态形成。在如箭头d所示那样使换挡杆10进入到p位置10p时,止动器柱塞22嵌入凹部26p中。

同样地,在如箭头d所示那样使使换挡杆10进入到r位置10r时,止动器柱塞22嵌入到凹部26r中。

此外,在换挡操作的途中,在止动器柱塞22的远端部分与止动器引导件26的下面部26a抵接的状态下,收纳在止动器壳21内的弹簧(省略图示)被压缩,止动器柱塞22的远端部分处于无间隙地被按压于下面部26a的状态。

其次,如图7所示,止动器引导件26中的凹部26r、凹部26n及凹部26d以在y方向(车辆的前后方向)上排列的状态形成。在如箭头e1、e2所示那样使换挡杆10进入到n位置10n时,止动器柱塞22嵌入到凹部26n中。

同样地,在如箭头e2所示那样使换挡杆10进入到d位置10d时,止动器柱塞22嵌入到凹部26d中。

在换挡操作的途中,在止动器柱塞22的远端部分处于凹部26r、26n、26d各者之间时,收纳在止动器壳21内的弹簧(省略图示)也同样地被压缩,止动器柱塞22的远端部分处于无间隙地被按压于下面部26a的状态。

此外,止动器引导件26的下面部26a形成为以涉及换挡杆10的摆动的支点p10作为中心的圆弧形状。由此,能够确保换挡杆10的顺畅操作。

6.操作换挡杆10时的引导杆19、20的动作

利用图8及图9来说明驾驶员操作换挡杆10时的引导杆19、20的动作。图8是表示驾驶员在p位置10p和r位置10r之间操作换挡杆10时的引导杆20的动作的模式剖视图,图9是表示在从r位置10r至d位置10d之间操作换挡杆10时的引导杆19、20的动作的模式剖视图。此外,图8中,为了方便图示,仅图示了引导杆20,但引导杆19也进行同样的动作。

如图8及图9所示,引导件(杆保持部)27以覆盖引导杆19、20的爪部19a、20a移动的区域的+z侧的方式而被设置。引导件27(杆保持部)以与引导杆19、20分别对应的方式设置在中控台5的-z侧内方中的隔着开口部50的y方向两侧。

此外,各引导件(杆保持部)27也固定在中控台5的-z侧的下侧面。而且,相对于开口部50设置在+y侧(车辆前侧)的引导件(杆保持部)27与相对于开口部50设置在-y侧(车辆后侧)的引导件(杆保持部)27具有同样的形状。

在引导件(杆保持部)27的-z侧的下面部27a上设置有以凹入+z侧的方式形成的凹部27p、27r、27n、27d。

如图8所示,引导件27上的凹部27p和凹部27r以沿着x方向(车宽方向)排列的状态形成。在如箭头f所示那样使换挡杆10进入到p位置10p时,引导杆19、20的爪部19a、20a嵌入到凹部27p中。

同样地,在如箭头f所示那样使换挡杆10进入到r位置10r时,引导杆19、20的爪部19a、20a嵌入到凹部27r中。

此处,驾驶员在使换挡杆10在p位置10p和r位置10r之间移动时,按下按钮13(参照图2),使引导杆19、20成为与连杆18一起向-z侧被按下的状态。在驾驶员未进行按钮13的按下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基于弹簧25的作用,引导杆19、20成为向+z侧被施力的状态。

此外,如图8所示,从涉及换挡杆10的摆动的支点p10至凹部27r的+z侧底部的距离(半径)lr和至凹部27p的+z侧底部的距离(半径)lp以满足如下式(1)的关系的方式来设定。

lr<lp式(1)

有关式(1)的关系,换言之,爪部19a、20a的嵌入到凹部27r中的深度浅于爪部19a、20a的嵌入到凹部27p中的深度。

此外,引导件(杆保持部)27的下面部27a中的凹部27p和凹部27r之间的部分的以支点p10为中心的半径小于半径lp及半径lr。

其次,如图9所示,引导件(杆保持部)27中的凹部27r、凹部27n及凹部27d以沿着y方向(车辆前后方向)排列的状态而形成。在如箭头g1、g2所示那样使换挡杆10进入到n位置10n时,引导杆19、20的各爪部19a、20a嵌入到凹部27n中。

同样地,在如箭头g2所示那样使换挡杆10进入到d位置10d时,引导杆19、20的各爪部19a、20a嵌入到凹部27d中。

此外,如图9所示,从涉及换挡杆10的摆动的支点p10至凹部27r的+z侧底部的距离(半径)lr和至凹部27n的+z侧底部的距离(半径)ln以及至凹部27d的+z侧底部的距离(半径)ld以满足如下式(2)的关系的方式来设定。

lr<ln=ld式(2)

有关式(2)的关系,换言之,爪部19a、20a的嵌入到凹部27r中的深度浅于爪部19a、20a的嵌入到凹部27n中及凹部27d中的深度。而且,如箭头g2所示那样,在n位置10n和d位置10d之间,即使驾驶员不按下按钮13(参照图2),也能够使换挡杆10在n位置10n和d位置10d之间移动。

7.效果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用换挡装置1为线控换挡方式的换挡装置,因此,既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紧凑化,又能够确保设计上的高自由度。

此外,车用换挡装置1中,由于具备在各换挡挡位的换挡位置10p、10r、10n、10d保持换挡杆10的姿势的机构(引导杆19、20和引导件(杆保持部)27),因此,驾驶员能够根据换挡杆10的姿势(换挡杆10的位置)而容易地识别换挡位置10p、10r、10n、10d。

此外,如利用图3所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用换挡装置1中,在p挡位和r挡位之间切换换挡挡位时,换挡杆10中的上端部(换挡捏手12)在与直线ax2正交的直线ax1上移动,因此,在该情况下,与d位置10d从p位置10p在直线ax2上直列地设置的情形相比,能够使y方向(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车用换挡装置1的尺寸更紧凑。

此外,如利用图4所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用换挡装置1中,采用了使换挡杆以换挡杆10的基端部17作为支点p10而自如地摆动的结构,并且通过转角传感器(检测部)23来检测基端部17的转角,因此,能够使z方向(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车用换挡装置1的尺寸更紧凑。

此外,如利用图8及图9所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用换挡装置1中,通过引导件(杆保持部)27的凹部27p、27r、27n、27d和引导杆19、20的爪部19a、20a的卡合这一简易且确切的结构来保持换挡杆10的姿势,因此,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并且能够将该机构的故障抑制得较低。

此外,如利用图8及图9所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用换挡装置1中,换挡位置处于r位置10r时的爪部19a、20a所嵌入的凹部27r的至底部的深度比其它的位置10p、10n、10d浅,因此,例如在驻车之际从r挡位切换到p挡位时,能够让驾驶员根据操作换挡杆10的操作感觉而确认性地识别到挡位。

此外,如利用图5所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用换挡装置1中,基于收纳在杆下部16内侧的弹簧25的作用,对引导杆19、20施加一个朝+z侧的弹力,因此,除了驾驶员按下按钮13时以外,引导杆19、20和引导件(杆保持部)27的各凹部27p、27r、27n、27d之间的卡合被保持,假若驾驶员或别的乘员不慎接触换挡杆10,挡位也会被维持在所选择的换挡挡位。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用换挡装置1能够确保更高的安全性能。

此外,如利用图4及图5所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用换挡装置1中,在换挡杆10中设置有两个引导杆19、20,因此,与仅设置一个引导杆时相比,能够抑制施加给各换挡位置10p、10r、10n、10d上的换挡杆10的应力偏差。此外,还能够提高引导杆19、20整体的刚性。

此外,如利用图6及图7所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用换挡装置1中,由于具备止动机构部(具有止动器壳21和止动器柱塞22的机构部)和止动器引导件26,因此,驾驶员即使根据来自把持换挡杆10的换挡捏手12的手的信息也能够得到选择了各换挡挡位时的识别。

[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使换挡位置从r位置10r至d位置10d之间进行切换时,使换挡杆10的上端部(换挡捏手12)在直线ax2上移动,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换挡杆10的上端部的移动轨迹并不仅限于直线,其也可以是曲线。此情况下,可以将其设为以驾驶员的肘部或手脖为中心的圆弧。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直线ax1作为x方向(车宽方向),将直线ax2作为车辆的前后方向,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直线ax1作为y方向(车辆的前后方向),将直线ax2作为车宽方向。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止动器引导件26及引导件(杆保持部)27双方设置在中控台5内侧的上面侧,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以止动器柱塞能够在换挡杆10的轴径方向上出没的方式来设置止动机构部,将止动器引导件设置在中控台内侧的侧面侧。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换挡杆10中设置有两个引导杆19、20,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本发明中也可以设置一个引导杆或者设置三个以上的引导杆。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车用换挡装置1是在p挡位、r挡位、n挡位、d挡位之间切换换挡挡位的线控换挡方式的换挡装置,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例如除了上述的各挡位之外,还可以包含手动挡(m)挡位。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而采用了在车室内左侧设置驾驶席而成的结构,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与此。本发明例如还可以采用在车室内右侧设置驾驶席而成的结构。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中控台5的开口部50的周边部分设置指示器15p、15r、15n、15d,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与此。本发明例如还可以在换挡捏手12的上部设置指示器,以便让该指示器显示换挡挡位。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中控台5中设置车用换挡装置1,但是,车用换挡装置的设置并不仅限与此。例如也可以将车用换挡装置设置于仪表板。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有关p挡位的挂挡也利用换挡杆10的操作来进行,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与此。例如也可以预先设置区别于车用换挡装置的用于挂入p挡位的开关。

[总结]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车用换挡装置,其是线控换挡方式的车用换挡装置,其根据驾驶员的操作而在包含驻车挡、倒挡、空挡及前进挡的多个挡位之间切换车辆的换挡挡位,该车用换挡装置包括:换挡杆,其位置对应于多个所述换挡挡位的各挡位而被规定;检测部,检测所述换挡杆的所述位置;以及杆保持部,在所述换挡挡位被维持在指定的挡位时,使所述换挡杆的所述位置保持在与所述指定的挡位对应的位置。

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用换挡装置是线控换挡方式的换挡装置,因此,既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紧凑化,又能够确保设计上的高自由度。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用换挡装置中,由于具备将各换挡挡位上的换挡杆的位置如上述那样保持在与各挡位对应的位置的杆保持部,因此,即使驾驶员从换挡杆上放开手该换挡杆的位置也会被维持原状,驾驶员能够根据换挡杆的位置而直接地识别到此时的挡位。

因此,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用换挡装置,既能够确保装置整体的紧凑化及高的设计自由度,又能够让驾驶员根据换挡杆的位置来识别换挡挡位。

本发明的别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用换挡装置中,在从上方俯视所述换挡杆的情况下,在所述倒挡、所述空挡及所述前进挡之间切换所述换挡挡位时,所述换挡杆在第一直线上移动,在所述驻车挡和所述倒挡之间切换所述换挡挡位时,所述换挡杆在与所述第一直线相交的第二直线上移动。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用换挡装置,在驻车挡和倒挡之间切换换挡挡位时,换挡杆在与第一直线相交的第二直线上移动,因此,与换挡杆在驻车挡和倒挡之间切换换挡挡位时也在第一直线上移动的情形相比,能够使沿第一直线的方向上的装置尺寸更为紧凑。

本发明的别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用换挡装置中,所述换挡杆能够以该换挡杆下端的基端部作为支点而自如摆动,以便让该换挡杆的上端部能够在所述第一直线上及所述第二直线上移动,所述检测部是检测所述换挡杆的所述基端部的转角的转角传感器。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用换挡装置,由于采用了使换挡杆以基端部作为支点而自如地摆动的结构,并且以基端部的转角来检测换挡杆的位置,因此,能够使车辆的高度方向(换挡杆的长度方向)上的装置尺寸更紧凑。亦即,与将换挡杆延长至相对于涉及换挡杆的摆动的支点而位于下方的部分并且在该延长的部分的端部检测转角的情形相比,能够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实现紧凑化。

本发明的别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用换挡装置中,所述换挡杆中,在上端部设有按钮,并且在相对于该上端部而位于下方的位置设有对应于所述驾驶员进行的所述按钮的操作而位移的引导杆,所述杆保持部是设于所述换挡杆周围的具有凹部或孔部的引导件,该凹部或孔部在所述换挡杆处于所述驻车挡、所述倒挡、所述空挡及所述前进挡这些换挡挡位的各挡位时的所述位置与所述引导杆卡合,所述换挡杆的所述位置基于所述引导杆与所述引导件的凹部或孔部的卡合而被保持。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用换挡装置,由于通过引导件的凹部或孔部与引导杆卡合这一简易且确切的结构来保持换挡杆在各换挡挡位上的位置,因此,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并且能够将该机构的故障抑制得较低。

本发明的别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用换挡装置中,所述引导杆从所述换挡杆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朝着该换挡杆的轴径方向外侧延伸设置,而且该引导杆在远端部分上具有向上方突出地设置的爪部,所述引导杆与所述引导件基于所述爪部嵌入到所述引导件的所述凹部或孔部而卡合。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用换挡装置,通过让引导杆的远端部分的爪部嵌入到凹部或孔部中来进行引导杆与引导件的卡合,因此,能够使驾驶员通过操作感觉而容易地识别是否已进入到指定的换挡位置。

本发明的别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用换挡装置中,在所述换挡挡位为所述倒挡时,所述爪部的嵌入到所述引导件的所述凹部或孔部的深度浅于所述换挡挡位为其它的挡位时的深度。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用换挡装置,倒挡时的爪部嵌入的深度比其它的换挡挡位时浅,因此,例如在驻车之际从倒挡切换到驻车挡时,能够让驾驶员根据操作换挡杆的操作感觉而确认性地识别到挡位。

本发明的别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用换挡装置中,所述引导杆朝上方被施加弹力。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用换挡装置,由于对引导杆施加一个朝上方的弹力,因此,除了驾驶员操作时以外,引导杆与引导件的卡合被保持,假若驾驶员或别的乘员不慎接触到换挡杆,所选择的换挡挡位也会被维持。因此,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用换挡装置中,能够确保更高的安全性能。

本发明的别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用换挡装置中,所述换挡杆上设有多个所述引导杆,所述引导件设于与所述多个引导杆的各者对应的位置。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用换挡装置,由于换挡杆中设有多个引导杆,因此,与仅设有一个引导杆时相比,能够抑制施加给各换挡位置上的换挡杆的应力偏差。此外,还能够提高杆保持部整体的刚性。

本发明的别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用换挡装置中,所述换挡杆中,在相对于上端部而位于下方的位置设有让止动器柱塞自如进退的止动机构部,并且在所述换挡杆的周围设有具有凹部或孔部的止动器引导件,所述止动器引导件的所述凹部或孔部在所述换挡杆处于所述驻车挡、所述倒挡、所述空挡及所述前进挡这些换挡挡位的各挡位时的所述位置接受所述止动器柱塞的进入。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用换挡装置,由于具备止动机构部和止动器引导件,因此,即使利用来自把持换挡杆的手的信息(基于反作用力等的信息)也能够得到驾驶员选择了各换挡挡位时的认识。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用换挡装置中,基于止动器柱塞进入到止动器引导件的凹部或孔部中,各换挡挡位上的换挡杆的姿势被更确实地保持。

如上所述,上述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用换挡装置既能够确保装置整体的紧凑化及高的设计自由度,又能够让驾驶员根据换挡杆的位置来识别行驶挡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