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车差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99376发布日期:2018-11-09 21:31阅读:381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玩具车领域,具体涉及玩具车差速器。



背景技术:

玩具车,特别是用于竞赛比赛的玩具车,正向提升更高速度的趋势发展,玩具车在转弯时,外侧车轮比内侧车轮所走过的路程长,若两侧车轮都固定在同一刚性转轴上,两轮角速度相等,则车轮必然出现边滚动边滑动的现象,因此,玩具车差速器应运而生使左右车轮以不同转速滚动,用不同的转速来弥补距离的差异,现有玩具车差速器由马达和差速齿轮箱组成,马达直接驱动齿轮箱内的齿轮,当玩具车转弯时,左右车轮受到的阻力不一样,齿轮绕着输出轴公转并同时自转,从而吸收阻力差,使输出轴能够以不同的速度旋转,保证玩具车顺利过弯,现有的玩具车差速器存在以下缺陷:一是马达与差速齿轮箱之间缺少自锁功能,当马达停止转动后,由于惯性作用,玩具车还会继续前行齿轮箱内的齿轮反过来驱动马达转动,玩具车要依靠地面摩擦和额外的制动机构来刹车,长此以往会对马达造成损伤;二是马达直接驱动多级齿轮转动,噪音比较大,传动比小,差速器壳体的体积较大,马达安装方向与输出轴方向相互平行比较占用玩具车空间;三是差速齿轮箱通过圆柱过盈配合直接插装输出轴,此时输出轴受到很大的传动转矩,使用时间久了输出轴磨损较厉害容易打滑,所以使用寿命短,容易出现故障需维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玩具车差速器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设计合理、具有自锁功能、输出轴接收大扭矩时不会打滑的玩具车差速器,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玩具车差速器,包括差速器壳体、马达、蜗杆、蜗轮、第一齿轮、第二齿轮、齿轮壳体、行星齿轮、行星轴、锥齿轮、左输出轴和右输出轴,差速器壳体中部安装马达,马达输出轴伸入差速器壳体内部固定连接蜗杆,蜗杆啮合蜗轮,蜗轮和第一齿轮同轴设置,第一齿轮啮合第二齿轮,第二齿轮与齿轮壳体固定连接一体,第二齿轮与齿轮壳体组成的内腔安装行星齿轮、行星轴、锥齿轮,行星齿轮有两个且中心处同轴心安装行星轴,行星轴两端转动安装于齿轮壳体,锥齿轮有两个且分别固定连接左输出轴、右输出轴一端,上下侧的两个行星齿轮分别啮合左右侧的两个锥齿轮,行星齿轮的自转方向与锥齿轮的自转方向相互垂直,行星齿轮的公转方向与锥齿轮的自转方向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左输出轴和右输出轴结构相同, 左输出轴、右输出轴与锥齿轮之间安装前轴套, 前轴套包括由前向后设置的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圆柱部,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的横截面为方形,锥齿轮中心处设有与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外轮廓相配合的凹孔,左输出轴、右输出轴前端设有插销轴,插销轴的横截面为弧边和直线组成的非圆形,圆柱部中心处设有与插销轴外轮廓相配合的非圆形凹腔,前轴套前方通过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装入凹孔中连接锥齿轮,前轴套后方通过插销轴装入非圆形凹腔中连接左输出轴、右输出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圆柱部外周侧从前向后依次套装第一平垫、波纹弹垫、第二平垫、圆环,第一平垫前端与锥齿轮相接触;后端与波纹弹垫相接触,第二平垫前端与波纹弹垫相接触;后端与圆环相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蜗杆采用金属制成,第一齿轮、第二齿轮、行星齿轮、锥齿轮均采用塑胶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左输出轴、右输出轴后端过盈配合套装后轴套,后轴套后部分的横截面也为方形,联轴器中心处设有与后轴套外轮廓相配合的凹孔,后轴套装入凹孔中,联轴器连接车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马达输出轴通过过盈配合或螺钉或键固定连接蜗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有2~6条直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马达驱动蜗杆转动,蜗杆驱动蜗轮转动,蜗轮驱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驱动第二齿轮转动,第二齿轮驱动齿轮壳体转动,齿轮壳体通过行星轴驱动行星齿轮公转,行星齿轮驱动锥齿轮自转,锥齿轮自转驱动左输出轴、右输出轴转动,玩具车转弯时行星齿轮绕着左输出轴、右输出轴公转并同时自转,从而吸收阻力差,使左输出轴、右输出轴能够以不同的速度旋转,保证玩具车顺利过弯,同时,蜗轮蜗杆具有反向自锁功能,即只能蜗杆带动蜗轮,而不能由蜗轮带动蜗杆,能有效制动减速玩具车和保护马达,蜗杆采用金属制成,第一齿轮、第二齿轮、行星齿轮、锥齿轮均采用塑胶制成,可有效进一步降低传动噪音,满足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隐藏差速器壳体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是图3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图3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齿轮、齿轮壳体的安装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齿轮、齿轮壳体、行星齿轮、行星轴、锥齿轮的分解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锥齿轮、前轴套、第一平垫、波纹弹垫、第二平垫、圆环的组装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锥齿轮、前轴套、第一平垫、波纹弹垫、第二平垫、圆环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锥齿轮、前轴套、第一平垫、波纹弹垫、第二平垫、圆环的分解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前轴套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插销轴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轴套与联轴器的分解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轴套与联轴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位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7所示,玩具车差速器,包括差速器壳体1、马达2、蜗杆3、蜗轮4、第一齿轮5、第二齿轮6、齿轮壳体7、行星齿轮8、行星轴9、锥齿轮10、左输出轴11和右输出轴12,差速器壳体1中部安装马达2,马达输出轴伸入差速器壳体1内部固定连接蜗杆3,蜗杆3啮合蜗轮4,蜗轮4和第一齿轮5同轴设置,第一齿轮5啮合第二齿轮6,第二齿轮6与齿轮壳体7固定连接一体,第二齿轮6与齿轮壳体7组成的内腔安装行星齿轮8、行星轴9、锥齿轮10,行星齿轮8有两个且中心处同轴心安装行星轴9,行星轴9两端转动安装于齿轮壳体7,锥齿轮10有两个且分别固定连接左输出轴11、右输出轴12一端,上下侧的两个行星齿轮8分别啮合左右侧的两个锥齿轮10,行星齿轮8的自转方向与锥齿轮9的自转方向相互垂直,行星齿轮8的公转方向与锥齿轮10的自转方向相同。

马达2驱动蜗杆3转动,蜗杆3驱动蜗轮4转动,蜗轮4驱动第一齿轮5转动,第一齿轮5驱动第二齿轮6转动,第二齿轮6驱动齿轮壳体7转动,当玩具车直线行驶时,左右两个轮受到的阻力一样,行星齿轮8公转不自转,锥齿轮10将动力传递到左输出轴11、右输出轴12,此时左右车轮转速一样,当玩具车转弯时,左右车轮受到的阻力不一样,行星齿轮8绕着左输出轴11、右输出轴12公转并同时自转,从而吸收阻力差,使左输出轴11、右输出轴12能够以不同的速度旋转,保证玩具车顺利过弯。

如图9~12所示,左输出轴11和右输出轴12结构相同, 左输出轴11与左侧锥齿轮10之间安装前轴套13, 右输出轴12与左侧锥齿轮10之间安装前轴套13,前轴套13包括由前向后设置的第一定位部131、第二定位部132、圆柱部133,第一定位部131、第二定位部132有2~6条直边,例如,第一定位部131、第二定位部132有2条直边,横截面为圆形上下侧横切两刀结构,第一定位部131、第二定位部132有3条直边,横截面为圆形周侧横切三刀结构即三角形,第一定位部131、第二定位部132有4条直边,横截面为圆形上下左右侧横切四刀结构即方形,方形为最佳优选方式,第一定位部131、第二定位部132有5条直边,横截面为圆形上下左右侧横切5刀结构即五边形,第一定位部131、第二定位部132,横截面为圆形上下左右侧横切6刀结构即六边形,锥齿轮10中心处设有与第一定位部131、第二定位部132外轮廓相配合的凹孔,左输出轴11、右输出轴12前端设有插销轴14,插销轴14的横截面为弧边和直线组成的非圆形,圆柱部133中心处设有与插销轴14外轮廓相配合的非圆形凹腔,前轴套13前方通过第一定位部131、第二定位部132装入凹孔中连接锥齿轮10,锥齿轮10转动时依靠第一定位部131、第二定位部132带动前轴套13转动,前轴套13后方通过插销轴14装入非圆形凹腔中连接左输出轴11、右输出轴12,前轴套13转动时通过入非圆形凹腔带动插销轴14、插销轴14带动左输出轴11、右输出轴12转动,实现锥齿轮10稳定传动左输出轴11、右输出轴12。

如图8~10所示,圆柱部133外周侧从前向后依次套装第一平垫15、波纹弹垫16、第二平垫17、圆环18,第一平垫15前端与锥齿轮10相接触;后端与波纹弹垫16相接触,第二平垫17前端与波纹弹垫16相接触;后端与圆环18相接触,有效缓冲锥齿轮10振动而影响到左输出轴11、右输出轴12正常运动。

具体的,蜗杆3采用金属制成,第一齿轮5、第二齿轮6、行星齿轮8、锥齿轮10均采用塑胶制成,金属配合塑胶可有效进一步降低传动噪音,马达输出轴通过过盈配合或螺钉或键固定连接蜗杆3。

如图13和14所示,左输出轴11、右输出轴12后端过盈配合套装后轴套19,后轴套19后部分的横截面也为方形,联轴器20中心处设有与后轴套19外轮廓相配合的凹孔,后轴套19装入凹孔中,联轴器20连接车轴,左输出轴11、右输出轴12通过联轴器20精确带动车轴转动。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