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向混合可控式磁流变液阻尼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24817发布日期:2018-11-23 19:02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磁流变液阻尼器,具体涉及一种三向混合可控式磁流变液阻尼器。



背景技术:

磁流变液是一种新型的智能材料,具有独特的磁流变效应,因此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磁流变液是在其载液中悬浮有强磁性颗粒并伴有催化剂的一种悬浮液体,无外加磁场时,则呈现牛顿流体的相关特性,当对其施加磁场时,就会产生磁流变效应,磁流变效应是指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磁流变材料在瞬间(10ms左右)由液基变为类固态,且变化过程连续、可逆、可控,其在磁场的作用下则呈现具有一定刚度和阻尼的链状结构,且其刚度、阻尼可随磁场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可调性,将磁流变液应用到阻尼器上具有广阔的场景和长远的意义。

相对于传统的阻尼器来说,磁流变液阻尼器结构紧凑,体积较小,可调节宽度广,不仅可以应用到被动控制中,亦可以应用到主动控制中来。但是目前来说,由于一些技术或其他方面的原因,磁流变液阻尼器并没有大规模的应用到一些工程场景中,许多学者研究者研究出来的磁流变液阻尼器线圈一般内置阻尼器中,仅仅有一道磁回路,在工程应用中,对于工程振动仅有一个方向可控,且控制力小,在工程中适用面比较窄,很难应用到一些振动比较激烈的控制场景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三向混合可控式磁流变液阻尼器,其外置的螺线管可以分别供电,在阻尼器中可组成三个磁回路,分别可加以控制。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三向混合可控式磁流变液阻尼器,包括外壳、套筒、永磁体和三个螺线管,套筒设置在外壳内,套筒与外壳之间为磁流变液容纳腔;套筒两端连接有挡板,挡板上内嵌有永磁体;三个螺线管呈放射状设置在外壳的外周上,外壳两端连接连接盘;套筒、挡板和连接盘上设有转轴穿孔。

上述的三向混合可控式磁流变液阻尼器基础上,三个弹性杆一端穿过挡板与套筒相连,另一端与连接盘相连,连接盘与外壳可拆卸连接。

上述的三向混合可控式磁流变液阻尼器基础上,挡板外圆直径与外壳外壳外圆直径相同,永磁体宽度与磁流变液容纳腔截面厚度相同,挡板外圆圆心、永磁体外圆圆心和磁流变液容纳腔截面圆心在同一条直线上。

上述的三向混合可控式磁流变液阻尼器基础上,外壳外表面上端开有供磁流变液使用的浇注与排气孔。

上述的三向混合可控式磁流变液阻尼器基础上,外壳的两端分别具有三个上卡位槽,螺线管底部设有与上卡位槽配合的支腿,使得螺线管分别与外壳连接固定。

上述的三向混合可控式磁流变液阻尼器基础上,螺线管内部卷绕是实心金属芯。

上述的三向混合可控式磁流变液阻尼器基础上,螺线管长度与外壳长度相同,且螺线管左右两端面与外壳两端面重合。

上述的三向混合可控式磁流变液阻尼器基础上,螺线管下端是一弧面,弧面半径与外壳内表面圆半径相同。

上述的三向混合可控式磁流变液阻尼器基础上,挡板上具有环形槽,永磁体内嵌于环形槽中。

上述的三向混合可控式磁流变液阻尼器基础上,外壳外表面下部一端开有两个下卡位槽,底座通过外壳上的下卡位槽与之定位,并焊接固结,底座四角设有通孔。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控制螺线管线圈的电流,即通过不同的磁场对磁流变液产生影响,来提供不同的阻尼和刚度,分别在阻尼器外端设置三个螺线管,也即可分别对三个螺线管线圈电流进行控制,进而可以分别对三个方向提供不同的阻尼可刚度值,以达到更好的振动效果控制;另外在挡板上内嵌永磁体,也避免了磁流变液的漏液现象;本实用新型可多向控制,易于操作,结构紧凑,稳定性好,优点显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挡板和永磁体的配合示意图。

图3是挡板、永磁体、弹性杆和双头螺钉的配合示意图。

图4是挡板、永磁体、弹性杆、双头螺钉和套筒的配合示意图。

图5是挡板、永磁体、弹性杆、双头螺钉、套筒和连接盘的配合示意图。

图6是挡板、永磁体、弹性杆、双头螺钉、套筒、连接盘和外壳的配合示意图。

图7是挡板、永磁体、弹性杆、双头螺钉、套筒、连接盘、外壳和螺线管的配合示意图。

图8是挡板、永磁体、弹性杆、双头螺钉、套筒、连接盘、外壳和螺线管两端对称配合的示意图。

附图中,1.外壳,2.螺线管,3.挡板,4.双头螺钉,5.弹性杆,6.连接盘,7.底座,8.套筒,9.永磁体,10.浇注与排气孔,11.上卡位槽,12.下卡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一种三向混合可控式磁流变液阻尼器,包括外壳1、套筒8、永磁体9和三个螺线管2;套筒8设置在外壳1内,套筒8与外壳1之间具有一圈缝隙形成为磁流变液容纳腔;套筒8两端连接有挡板3,挡板3上内嵌有永磁体9;三个螺线管2呈放射状设置在外壳1的外周上,外壳1两端连接连接盘6;套筒8、挡板3和连接盘6上设有转轴穿孔;挡板3外圆直径与外壳1外圆直径相同,永磁体9宽度与磁流变液容纳腔截面厚度相同,挡板3外圆圆心、永磁体9外圆圆心和磁流变液容纳腔截面圆心在同一条直线上。

本实施例中,三个弹性杆5一端穿过挡板3与套筒8相连,另一端与连接盘6相连,连接盘6通过双头螺钉4与外壳1可拆卸连接,实现将套筒8悬空于阻尼器内部。

本实施例中,外壳1外表面上端开有供磁流变液使用的浇注与排气孔10。外壳1的两端分别具有三个上卡位槽11,螺线管2底部设有与上卡位槽配合的支腿,使得螺线管2分别与外壳1连接固定。外壳1外表面下部一端开有两个下卡位槽12,底座7通过外壳1上的下卡位槽12与之定位,并焊接固结,底座7四角设有通孔。

本实施例中,螺线管2内部卷绕是实心金属芯;螺线管2长度与外壳1长度相同,且螺线管2左右两端面与外壳1两端面重合;螺线管2下端是一弧面,弧面半径与外壳1内表面圆半径相同。

本实施例中,挡板3上具有环形槽,永磁体9为圆环形,且内嵌于环形槽中,使得两表面平整重合,挡板3与外壳1和套筒8配合安装时,使得装有环形永磁体9的一端朝向阻尼器内部。

为了更清晰的解释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现将本实用新型结合转子系统振动控制实施例来加以解释:为了消除转子在运转时发生的振动,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阻尼器应用转子系统中去,在转子系统中,转轴穿过连接盘6、挡板3和套筒8的转轴穿孔通过轴承与套筒8配合,并将底座7固定在实验台或其他合适位置,通过控制螺线管2线圈的电流,即通过不同的磁场对磁流变液产生影响,来提供给转子系统不同的阻尼和刚度,进而可以分别对三个方向的振动分别实现控制。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