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机减震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37036发布日期:2018-12-28 20:34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一种风机减震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机减震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在空调设备中,由于风机无法做到完全的动静平衡,在使用过程中风机会产生比较大的震动,带来较大的噪音,同时震动的产生还可能干扰其他仪器的正常运行,因此为了减少震动,需要对空调设备中的采取减震措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降低噪音,减少风机震动,提高风机稳定性的风机减震固定装置。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风机减震固定装置,包括垂直紧固于承载面下方的吊杆、水平紧固于所述吊杆下端的支撑体、架设于所述支撑体上方的风机、以及设置于所述吊杆用于减少风机震动的减震结构;所述吊杆包括从上到下同轴设置的第一吊杆和第二吊杆,所述第一吊杆的上端,以及所述第一吊杆和所述第二吊杆之间均通过所述减震结构相连接;所述减震结构均设置有减震套管,以及埋设于所述减震套管内的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一吊杆和第二吊杆的端部且通过螺丝紧固,所述减震套管设置为两端封闭的圆柱形壳体,所述壳体的上端面和下底面均同轴贯穿设置有用于和所述第一吊杆和第二吊杆端部相配合的通孔。

其中,所述减震套管包括第一减震套管和第二减震套管,所述第一减震套管和所述第二减震套管同轴螺纹连接且形成所述减震弹簧的安装腔。

其中,所述承载面内埋设有膨胀螺杆,所述膨胀螺杆套设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与设置于所述第一吊杆上端的第一减震套管焊接为一体。

其中,所述第一吊杆的下端及所述第二吊杆的上端均穿设于所述通孔并与所述减震套管的腔体内的螺母紧固。

其中,所述第一减震套管和第二减震套管分别采用钢块机加工一体成型。

其中,所述第一减震套管的下端口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内螺纹与凸设于所述第二减震套管上端环形凸起外围的外螺纹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机减震固定装置,包括垂直紧固于承载面下方的吊杆、水平紧固于所述吊杆下端的支撑体、架设于所述支撑体上方的风机、以及设置于所述吊杆用于减少风机震动的减震结构;所述吊杆包括从上到下同轴设置的第一吊杆和第二吊杆,所述第一吊杆的上端,以及所述第一吊杆和所述第二吊杆之间均通过所述减震结构相连接;所述减震结构均设置有减震套管,以及埋设于所述减震套管内的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一吊杆和第二吊杆的端部且通过螺丝紧固,所述减震套管设置为两端封闭的圆柱形壳体,所述壳体的上端面和下底面均同轴贯穿设置有用于和所述第一吊杆和第二吊杆端部相配合的通孔。以此结构设计的风机减震固定装置,能够通过第一吊杆的上端,以及所述第一吊杆和所述第二吊杆之间的减震结构的设置,有效减低因风机震动带来的噪音及其不稳定性,进而有效提升整个通风系统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风机减震固定装置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结合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机减震固定装置,包括垂直紧固于承载面6下方的吊杆1、水平紧固于所述吊杆1下端的支撑体2、架设于所述支撑体2上方的风机3、以及设置于所述吊杆1用于减少风机3震动的减震结构4;所述吊杆1包括从上到下同轴设置的第一吊杆11和第二吊杆12,所述第一吊杆11的上端,以及所述第一吊杆11和所述第二吊杆12之间均通过所述减震结构4相连接;所述减震结构4均设置有减震套管,以及埋设于所述减震套管内的减震弹簧43,所述减震弹簧43套设于所述第一吊杆11和第二吊杆12的端部且通过螺丝紧固,所述减震套管设置为两端封闭的圆柱形壳体,所述壳体的上端面和下底面均同轴贯穿设置有用于和所述第一吊杆11和第二吊杆12端部相配合的通孔。

具体的,结合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减震套管包括第一减震套管41和第二减震套管42,所述第一减震套管41和所述第二减震套管42同轴螺纹连接且形成所述减震弹簧43的安装腔,所述承载面6内埋设有膨胀螺杆5,所述膨胀螺杆5套设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与设置于所述第一吊杆11上端的第一减震套管41焊接为一体,所述第一吊杆11的下端及所述第二吊杆12的上端均穿设于所述通孔并与所述减震套管的腔体内的螺母紧固。以此结构设计,将减震套管分割为两个螺纹连接的分体,以此能够方便的与吊杆端部进行连接,螺纹连接后的第一减震套管和第二减震套管所形成的腔体,能够对减震弹簧起到很好的封闭,避免落灰藏尘。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震套管41和第二减震套管42分别采用钢块机加工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减震套管41的下端口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内螺纹与凸设于所述第二减震套管42上端环形凸起外围的外螺纹螺纹连接。以此有效提升装配后的整个减震套管的抗拉强度,增强其连接稳定性。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