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流量转子式机油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31493发布日期:2019-02-10 23:55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流量转子式机油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柴油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流量转子式机油泵。



背景技术:

随着柴油机技术的升级,对柴油机性能和结构要求的提高。目前,新开发设计的柴油机结构上趋向于轻量化、紧凑化设计,平台化设计,多采用曲轴直接驱动内转子的方式,导致发动机纵向长度增加,不利于柴油机的紧凑化设计及整车变速箱匹配。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大流量转子式机油泵,结构简单,解决了发动机布置不紧凑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大流量转子式机油泵,包括泵体,所述泵体包括后盖板和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设置有内转子、外转子和转轴,所述内转子与转轴相连接,所述外转子套设在内转子上;所述转轴穿过泵体,转轴伸出泵体的一端上设置有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与设置在泵体上的惰齿轮组件相啮合;所述泵体的后盖板上设置有与安装腔相通的进油口和出油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内转子与转轴过盈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驱动齿轮与转轴过盈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后盖板通过螺钉连接到泵体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惰齿轮组件包括设置在泵体上的第一轴、惰齿轮;所述第一轴与泵体过盈配合,与惰齿轮形成转动副;所述惰齿轮用于与驱动齿轮和曲轴前端或后端的齿轮相啮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泵体外侧还设置有泵腔体,所述泵腔体与气缸体前后凹腔或者前后齿轮室凹腔相匹配,所述泵腔体上设置有与泵体相匹配的凹槽,所述泵腔体上设置有与凹槽相连通的进油通道和出油通道,所述进油通道与进油口相通,所述出油通道与出油口相通。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结构简单,通过惰齿轮带动驱动齿轮的设计,使得本实用新型可以集成于发动机前后端两侧,有效缩短发动机的纵向长度,便于整车匹配发动机,提高发动机整机的紧凑性,还能够有效减小发动机的体积,利于柴油机的轻量化设计和紧凑化、集成化设计。

2、机油泵平台化流量设计可调整内外转子的厚度,以满足不同平台化发动机对不同既有流量的匹配要求,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泵体结构示意图;

图1和图2中,1、泵体,2、后盖板,3、安装腔,4、内转子,5、外转子,6、转轴,7、驱动齿轮,8、进油口,9、出油口,10、第一轴,11、惰齿轮,12、泵腔体,13、凹槽,14、进油通道,15、出油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大流量转子式机油泵,包括泵体1,泵体1包括后盖板2和安装腔3,后盖板2通过螺钉连接到泵体1上;安装腔3内设置有内转子4、外转子5和转轴6,内转子4与转轴6相连接,转轴6穿过泵体1,转轴6伸出泵体1的一端上设置有驱动齿轮7,驱动齿轮7与设置在泵体1上的惰齿轮组件相啮合,外转子5套设在内转子4上,内转子4、驱动齿轮7与转轴6过盈配合,过盈配合方式的连接,使得结构简单,同轴性好,能承受较大的轴向力、扭矩及动载荷;泵体1的后盖板2上设置有与安装腔3相通的进油口8和出油口9,进油口8在内、外转子转动的过程中形成低压油腔,通过集滤器从油底壳吸取机油;出油口9在内、外转子转动的过程中形成高压油腔,将发动机高油机油压至后续机油冷却器模块,机油泵平台化流量设计可调整内外转子的厚度,以满足不同平台化发动机对不同既有流量的匹配要求。

惰齿轮组件包括设置在泵体1上的第一轴10、惰齿轮11;第一轴10不转动,与泵体1过盈配合。第一轴10与惰齿轮11通过轴套配合,形成转动副。惰齿轮11用于与驱动齿轮7和曲轴前端或后端的齿轮相啮合,通过曲轴的齿轮驱动惰齿轮11,惰齿轮11驱动驱动齿轮7,从而使得与驱动齿轮7同轴的内转子4转动,实现内、外转子的转动达到供油的目的,通过惰齿轮11的设计解决了曲轴直接驱动内转子的问题,可灵活安装于曲轴两侧的气缸体前后凹腔及前后齿轮室凹腔内,以减小发动机的纵向长度。

泵体1外侧还设置有泵腔体12,泵腔体12与气缸体前后凹腔或者前后齿轮室凹腔相匹配,泵腔体12上设置有与泵体1相匹配的凹槽13,泵腔体12上设置有与凹槽13相连通的进油通道14和出油通道15,进油通道14与进油口8相通,出油通道15与出油口9相通,泵腔体的设置使得大流量转子式机油泵便于集成在发动机前后端两侧,有效缩短发动机的纵向长度,便于整车匹配发动机,提高发动机整机的紧凑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