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活污水排水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72666发布日期:2019-01-29 18:29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活污水排水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污管道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生活污水排水管。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上层楼层的便器排污管都是设置在下层楼层的卫生间天花板的上方,当上层楼层的居民在使用便器后,在排水时,排污管会发出噪音,这对下层居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并且由于对便器的使用不当,经常会造成排污管堵塞,通常的做法是用皮搋子来疏通下水道,但是这又可能造成其他地方的排污管堵塞。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生活污水排水管,具有消音、可拆卸、垃圾过滤和使用方便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生活污水排水管,包括管道本体,所述管道本体包括上管和下管,所述上管的一端设有连接架,上管的另一端与下水道通过螺纹连接,且上管和所述下管的内壁上均设有呈螺旋状且等距分布的第一筋条和位于相邻两个第一筋条之间的第二筋条;所述连接架包括与所述上管连接的承重环和径向连接在承重环上的两个支架,所述承重环上设有两个沿承重环径向逐渐向所述上管攀升的安装槽,所述支架上设有与所述安装槽连通的滑槽,所述下管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安装槽和滑槽相匹配且可在安装槽和滑槽内滑动的限位凸起,且下管与所述承重环之间通过螺纹连接;两个所述支架之间设有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包括位于两个所述支架之间的过滤筒和位于过滤筒上方的导流环,所述过滤筒内设有竖杆,所述竖杆上设有倒刺,所述导流环包括外围板、套设在所述竖杆上的内围板和位于外围板和内围板之间的导流叶片,所述支架远离所述承重环的一端设有用于承托所述过滤筒的向内弯折部。

使用时,上管和下管内均设有呈螺旋状且等距分布的多根第一筋条和位于相邻两根第一筋条之间的多跟第二筋条,其中第一筋条可以设置为6根,第二筋条可以设置为9根,当然第一筋条和第二筋条可以根据上管和下管的直径有不同数量的设置,上管的一端与下水道通过螺纹连接并固定,上管的另一端设有连接架;连接架包括与上管连接在一起的承重环和径向连接在承重环上的两个支架(即:两个支架连接在承重环上且远离上管,并且两个支架相对设置),承重环上设有两个沿承重环径向逐渐向上管攀升的安装槽,支架上设有与安装槽连通的滑槽,当上管竖直放置时,安装槽在水平面的投影为半圆形,安装槽远离上管的一端与滑槽连通,安装槽的另一端向靠近上管的方向攀升,下管的内壁上设有与安装槽和滑槽相匹配的限位凸起,并且限位凸起可以在安装槽和滑槽内滑动,且下管与承重环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当限位凸起位于滑槽内时,手持下管向靠近上管的方向移动下管,当限位凸起从滑槽过渡到安装槽内后,通过旋转下管使限位凸起沿安装槽向上爬升,并在此过程中下管和上管通过螺纹缩进;连个之间设有过滤装置,支架远离承重环的一端为向内弯折部,两个向内弯折部的相对设置,过滤装置包括位于两个支架之间的过滤筒和位于过滤筒上方的导流环,其中过滤筒安放在两个向内弯折部上,且过滤筒的轴向所在位置上设有竖杆,竖杆上设有倒刺,导流环包括外围板、套设在所述竖杆上的内围板和位于外围板和内围板之间的导流叶片,外围板和内围板通过导流页面连接在一起,当水流冲击导流叶片时,导流叶片在水流的作用下开始旋转,并带动内围板在竖杆上旋转。

在竖直排水系统中,流经管道本体的污水沿管道本体的内壁上的第一筋条和第二筋条呈螺旋流动,由于第一筋条和第二筋条的导流作用而避免了流动的混乱状态,从而减轻了水流对管道本体的管壁的冲击,降低了噪音,同时,由于水流沿管道本体内壁螺旋规则下流,这样便在管道本体内部形成了一个内部空气通路,这样较好的实现了立式排水时其中气体的顺畅排出,从而避免了由此而诱发的噪音;由于提高了竖直排水系统的通气能力,这样便消除了水流下落时的气压阻力,水流沿管道本体内壁形成稳定且密实的水流,从而大大提高了通水能力,良好的通气能力也实现了系统中压力的稳定;连接架的作用在于,一方面,能够在管道本体发生堵塞时,使下管与承重环脱离,从而能够取下过滤筒来取出过滤筒内的垃圾,另一方面,可以定期打开上管和下管,清理过滤筒内的垃圾,避免下水道堵塞;导流环能够在水流的冲击下发生旋转,当卫生纸在便器的初步排水过程中被打湿撕坏后能够经过导流叶片之间空隙进入过滤筒内,头发和卫生纸或者其他垃圾可以被竖杆上的倒刺钩住,在需要清理垃圾时,取下过滤筒并取出竖杆,即可带出大部分垃圾。

优选的,所述承重环上设有外螺纹,所述下管上设有与所述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所述外螺纹的螺纹升角与所述安装槽向上攀升的角度相等。

这种结构的设计是为了使当下管通过外螺纹和内螺纹的配合锁紧在上管上时,内螺纹和限位凸起能够实现同步攀升。

优选的,所述第一筋条和第二筋条的横截面均为梯形结构,且第一筋条和第二筋条的顶角均设置为圆角。

第一筋条和第二筋条的横截面均为梯形结构,且第一筋条和第二筋条的顶角均设置为圆角,这样设计是为了更好的使水流在第一筋条和第二筋条之间呈现螺旋式的下降。

优选的,所述过滤筒的底部设有卡环,所述卡环内设有弹簧,卡环的底部沿径向方向设有圆槽,且卡环沿长度方向设有与所述圆槽连通的卡槽,所述竖杆远离所述导流环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卡槽和圆槽相匹配的卡位凸起,所述圆槽内设有与所述卡位凸起相匹配的卡位凹槽。

使用时,卡环靠近过滤筒底部的内侧设有沿径向设置的圆槽,卡环沿长度方向设有与圆槽向相连通的卡槽,且卡环内设有弹簧,竖杆远离导流环的一端设有与卡槽和圆槽相匹配的卡位凸起;在使用时,使卡位突起对准卡槽并下压竖杆,当卡位凸起位于圆槽内后,旋转竖杆使卡位凸起位于圆槽内,这一过程完成了对竖杆的锁定;在取下竖杆时,只需要旋转竖杆使卡位突起从圆槽过渡到卡槽内即可取下竖杆。

卡环的设计能够使竖杆便于安装和拆卸,并且由于卡位凸起和圆槽的卡接,并辅以弹簧的作用,使得竖杆不易与卡环脱落,而在安装和拆卸时能够很方便的安装或者取下竖杆。

优选的,所述限位凸起的中部设有与所述安装槽和滑槽相匹配的环形凹槽,所述滑槽靠近所述向内弯折部的一端向靠近所述承重环的的方向延伸并形成能使所述限位凸起与滑槽脱离的出口部。

当拖动下管滑动到支架的底部时,向上旋转使限位凸起从出口部中脱离,便能取下下管,便于对管道本体内的零件进行更换;滑槽靠述向内弯折部的一端向靠近承重环的的方向延伸并形成能使限位凸起与滑槽脱离的出口部,这样设计是为了在不需要对零件进行更换时,下管可以通过限位凸起挂在支架上而不会脱落。

优选的,所述内围板上设有套设在所述竖杆上的轴承。

添加轴承,是为了使导流环在水流的作用下能够更好的旋转。

优选的,所述导流叶片靠近所述过滤筒的上缘为曲面。

导流叶片靠近过滤筒的上缘为曲面,是为了更好的使导流环在水流的冲击下旋转。

优选的,所述第一筋条和第二筋条沿所述上管和下管的轴向螺旋角度小于或等于70°。

通过合理的设计第一筋条和第二筋条沿上管和下管的轴向螺旋角度,是为了达到良好的导流效果。

优选的,所述下管上设有与所述过滤筒相对应的观察口。

观察窗口能够对过滤筒进行观察,能够发现过滤筒内到底积累的多少垃圾。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在竖直排水系统中,流经管道本体的污水沿管道本体的内壁上的第一筋条和第二筋条呈螺旋流动,由于第一筋条和第二筋条的导流作用而避免了流动的混乱状态,从而减轻了水流对管道本体的管壁的冲击,降低了噪音,同时,由于水流沿管道本体内壁螺旋规则下流,这样便在管道本体内部形成了一个内部空气通路,这样较好的实现了立式排水时其中气体的顺畅排出,从而避免了由此而诱发的噪音;由于提高了竖直排水系统的通气能力,这样便消除了水流下落时的气压阻力,水流沿管道本体内壁形成稳定且密实的水流,从而大大提高了通水能力,良好的通气能力也实现了系统中压力的稳定;连接架的作用在于,一方面,能够在管道本体发生堵塞时,使下管与承重环脱离,从而能够取下过滤筒来取出过滤筒内的垃圾,另一方面,可以定期打开上管和下管,清理过滤筒内的垃圾,避免下水道堵塞;导流环能够在水流的冲击下发生旋转,当卫生纸在便器的初步排水过程中被打湿撕坏后能够经过导流叶片之间空隙进入过滤筒内,头发和卫生纸或者其他垃圾可以被竖杆上的倒刺钩住,在需要清理垃圾时,取下过滤筒并取出竖杆,即可带出大部分垃圾。

(2)这种结构的设计是为了使当下管通过外螺纹和内螺纹的配合锁紧在上管上时,内螺纹和限位凸起能够实现同步攀升。

(3)第一筋条和第二筋条的横截面均为梯形结构,且第一筋条和第二筋条的顶角均设置为圆角,这样设计是为了更好的使水流在第一筋条和第二筋条之间呈现螺旋式的下降。

(4)卡环的设计能够使竖杆便于安装和拆卸,并且由于卡位凸起和圆槽的卡接,并辅以弹簧的作用,使得竖杆不易与卡环脱落,而在安装和拆卸时能够很方便的安装或者取下竖杆。

(5)当拖动下管滑动到支架的底部时,向上旋转使限位凸起从出口部中脱离,便能取下下管,便于对管道本体内的零件进行更换;滑槽靠述向内弯折部的一端向靠近承重环的的方向延伸并形成能使限位凸起与滑槽脱离的出口部,这样设计是为了在不需要对零件进行更换时,下管可以通过限位凸起挂在支架上而不会脱落。

(6)添加轴承,是为了使导流环在水流的作用下能够更好的旋转。

(7)导流叶片靠近过滤筒的上缘为曲面,是为了更好的使导流环在水流的冲击下旋转。

(8)通过合理的设计第一筋条和第二筋条沿上管和下管的轴向螺旋角度,是为了达到良好的导流效果。

(9)观察窗口能够对过滤筒进行观察,能够发现过滤筒内到底积累的多少垃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下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过滤筒的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卡环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筋条和第二筋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筋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筋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流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上管;10、外螺纹;11、第一筋条;12、第二筋条;2、下管;20、限位凸起;21、内螺纹;3、承重环;30、安装槽;31、过滤筒;32、支架;33、滑槽;330、出口部;34、导流环;340、内围板;341、外围板;342、导流叶片; 3420、曲面;35、向内弯折部;36、竖杆;360、倒刺;37、卡环;370、圆槽; 371、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11所示,一种生活污水排水管,包括管道本体,所述管道本体包括上管1和下管2,所述上管1的一端设有连接架,上管1的另一端与下水道通过螺纹连接,且上管1和所述下管2的内壁上均设有呈螺旋状且等距分布的第一筋条11和位于相邻两个第一筋条11之间的第二筋条12;所述连接架包括与所述上管1连接的承重环3和径向连接在承重环3上的两个支架32,所述承重环3上设有两个沿承重环3径向逐渐向所述上管1攀升的安装槽30,所述支架32 上设有与所述安装槽30连通的滑槽33,所述下管2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安装槽 30和滑槽33相匹配且可在安装槽30和滑槽33内滑动的限位凸起20,且下管2 与所述承重环3之间通过螺纹连接;两个所述支架32之间设有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包括位于两个所述支架32之间的过滤筒31和位于过滤筒31上方的导流环;34,所述过滤筒31内设有竖杆36,所述竖杆36上设有倒刺360,所述导流环;34包括外围板341、套设在所述竖杆36上的内围板340和位于外围板341 和内围板340之间的导流叶片342,所述支架32远离所述承重环3的一端设有用于承托所述过滤筒31的向内弯折部35。

使用时,上管1和下管2内均设有呈螺旋状且等距分布的多根第一筋条11 和位于相邻两根第一筋条11之间的多跟第二筋条12,其中第一筋条11可以设置为6根,第二筋条12可以设置为9根,当然第一筋条11和第二筋条12可以根据上管1和下管2的直径有不同数量的设置,上管1的一端与下水道通过螺纹连接并固定,上管1的另一端设有连接架;连接架包括与上管1连接在一起的承重环3和径向连接在承重环3上的两个支架32(即:两个支架32连接在承重环3上且远离上管1,并且两个支架32相对设置),承重环3上设有两个沿承重环3径向逐渐向上管1攀升的安装槽30,支架32上设有与安装槽30连通的滑槽33,当上管1竖直放置时,安装槽30在水平面的投影为半圆形,安装槽 30远离上管1的一端与滑槽33连通,安装槽30的另一端向靠近上管1的方向攀升,下管2的内壁上设有与安装槽30和滑槽33相匹配的限位凸起20,并且限位凸起20可以在安装槽30和滑槽33内滑动,且下管2与承重环3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当限位凸起20位于滑槽33内时,手持下管2向靠近上管1的方向移动下管2,当限位凸起20从滑槽33过渡到安装槽30内后,通过旋转下管2 使限位凸起20沿安装槽30向上爬升,并在此过程中下管2和上管1通过螺纹缩进;连个之间设有过滤装置,支架32远离承重环3的一端为向内弯折部35,两个向内弯折部35的相对设置,过滤装置包括位于两个支架32之间的过滤筒 31和位于过滤筒31上方的导流环;34,其中过滤筒31安放在两个向内弯折部 35上,且过滤筒31的轴向所在位置上设有竖杆36,竖杆36上设有倒刺360,导流环;34包括外围板341、套设在所述竖杆36上的内围板340和位于外围板 341和内围板340之间的导流叶片342,外围板341和内围板340通过导流页面连接在一起,当水流冲击导流叶片342时,导流叶片342在水流的作用下开始旋转,并带动内围板340在竖杆36上旋转。

在竖直排水系统中,流经管道本体的污水沿管道本体的内壁上的第一筋条 11和第二筋条12呈螺旋流动,由于第一筋条11和第二筋条12的导流作用而避免了流动的混乱状态,从而减轻了水流对管道本体的管壁的冲击,降低了噪音,同时,由于水流沿管道本体内壁螺旋规则下流,这样便在管道本体内部形成了一个内部空气通路,这样较好的实现了立式排水时其中气体的顺畅排出,从而避免了由此而诱发的噪音;由于提高了竖直排水系统的通气能力,这样便消除了水流下落时的气压阻力,水流沿管道本体内壁形成稳定且密实的水流,从而大大提高了通水能力,良好的通气能力也实现了系统中压力的稳定;连接架的作用在于,一方面,能够在管道本体发生堵塞时,使下管2与承重环3脱离,从而能够取下过滤筒31来取出过滤筒31内的垃圾,另一方面,可以定期打开上管1和下管2,清理过滤筒31内的垃圾,避免下水道堵塞;导流环;34能够在水流的冲击下发生旋转,当卫生纸在便器的初步排水过程中被打湿撕坏后能够经过导流叶片342之间空隙进入过滤筒31内,头发和卫生纸或者其他垃圾可以被竖杆36上的倒刺360钩住,在需要清理垃圾时,取下过滤筒31并取出竖杆36,即可带出大部分垃圾。

实施例2:

如图2-4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承重环3上设有外螺纹10,所述下管2上设有与所述外螺纹10相匹配的内螺纹21,所述外螺纹10 的螺纹升角与所述安装槽30向上攀升的角度相等。

这种结构的设计是为了使当下管2通过外螺纹10和内螺纹21的配合锁紧在上管1上时,内螺纹21和限位凸起20能够实现同步攀升。

实施例3:

如图8-10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筋条11和第二筋条12的横截面均为梯形结构,且第一筋条11和第二筋条12的顶角均设置为圆角。

第一筋条11和第二筋条12的横截面均为梯形结构,且第一筋条11和第二筋条12的顶角均设置为圆角,这样设计是为了更好的使水流在第一筋条11和第二筋条12之间呈现螺旋式的下降。

实施例4:

如图6-7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过滤筒31的底部设有卡环37,所述卡环37内设有弹簧,卡环37的底部沿径向方向设有圆槽370,且卡环37沿长度方向设有与所述圆槽370连通的卡槽371,所述竖杆36远离所述导流环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卡槽371和圆槽370相匹配的卡位凸起,所述圆槽 370内设有与所述卡位凸起相匹配的卡位凹槽。

使用时,卡环37靠近过滤筒31底部的内侧设有沿径向设置的圆槽370,卡环37沿长度方向设有与圆槽370向相连通的卡槽371,且卡环37内设有弹簧,竖杆36远离导流环的一端设有与卡槽371和圆槽370相匹配的卡位凸起;在使用时,使卡位突起对准卡槽371并下压竖杆36,当卡位凸起位于圆槽370内后,旋转竖杆36使卡位凸起位于圆槽370内,这一过程完成了对竖杆36的锁定;在取下竖杆36时,只需要旋转竖杆36使卡位突起从圆槽370过渡到卡槽371 内即可取下竖杆36。

卡环37的设计能够使竖杆36便于安装和拆卸,并且由于卡位凸起和圆槽 370的卡接,并辅以弹簧的作用,使得竖杆36不易与卡环37脱落,而在安装和拆卸时能够很方便的安装或者取下竖杆36。

实施例5:

如图2和图4-5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限位凸起20的中部设有与所述安装槽30和滑槽33相匹配的环形凹槽,所述滑槽33靠近所述向内弯折部35的一端向靠近所述承重环3的的方向延伸并形成能使所述限位凸起20与滑槽33脱离的出口部330。

当拖动下管2滑动到支架32的底部时,向上旋转使限位凸起20从出口部 330中脱离,便能取下下管2,便于对管道本体内的零件进行更换;滑槽33靠述向内弯折部35的一端向靠近承重环3的的方向延伸并形成能使限位凸起20 与滑槽33脱离的出口部330,这样设计是为了在不需要对零件进行更换时,下管2可以通过限位凸起20挂在支架32上而不会脱落。

实施例6: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内围板340上设有套设在所述竖杆36上的轴承。

添加轴承,是为了使导流环在水流的作用下能够更好的旋转。

实施例7: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导流叶片342靠近所述过滤筒31的上缘为曲面3420。

导流叶片342靠近过滤筒31的上缘为曲面3420,是为了更好的使导流环在水流的冲击下旋转。

实施例8:

如图8-10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筋条11和第二筋条12沿所述上管1和下管2的轴向螺旋角度小于70°。

通过合理的设计第一筋条11和第二筋条12沿上管1和下管2的轴向螺旋角度,是为了达到良好的导流效果。

实施例9:

如图8-10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筋条11和第二筋条12沿所述上管1和下管2的轴向螺旋角度等于70°。

通过合理的设计第一筋条11和第二筋条12沿上管1和下管2的轴向螺旋角度,是为了达到良好的导流效果。

实施例10: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下管2上设有与所述过滤筒31相对应的观察口。

观察窗口能够对过滤筒31进行观察,能够发现过滤筒31内到底积累的多少垃圾。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